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职场职场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重塑亲密关系的语言艺术

铛铛铃2025-08-30职场21人已围观

简介

为何善意沟通常演变为语言暴力?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NVC)模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教你跳出“指责-防御”的恶性循环。书中以家庭争吵、职场矛盾、种族冲突等场景为案例,揭示“你总是这样”“你太自私”等语言背后的暴力逻辑,并给出转化话术:用“我感到难过,因为我需要理解”替代“你根本不在乎我”。这不是妥协技巧,而是通过共情与自我觉察,让爱自然流动的沟通哲学,帮助你在任何关系中实现真诚连接。


今天我要为您读的书是《非暴力沟通》。

听到书名,你可能会疑惑:我平时的沟通哪里来的暴力?有必要去读这本书吗?

事实上,暴力沟通其实无处不在。尽管我们平时很少注意到,但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进去。比如说这样的话:

“你在听什么?给我听听呗。”

“你怎么听这么老土的音乐啊,真没品位。”

或者说:“这么聚精会神的在看什么东西啊?动漫啊?这不是小孩子看的东西吗?”

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恶意,只是不经意间表达出的话,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令人非常不愉快的。无论对方是和你唇枪舌剑,还是冷漠对待,对话的最后都是不欢而散。甚至很多时候,语言上的暴力所造成的伤害,比行动上的暴力要更严重,伤口更难愈合。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研究的就是如何避免那些潜藏在对话之中的暴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他是一位临床心理学专家,也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他运用这一理论,解决了许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书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他应邀去巴基斯坦演讲,目的是为了缓和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别说是沟通了,随口说句话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事实上,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台下就已经是群情激愤了,很多巴基斯坦人都在骂他,让他滚出去。这时候他非但没有逃走,反而运用起非暴力沟通,和台下的观众进行交流。结果他不仅成功稳住了局面,最后还被巴基斯坦人邀请去家中做客,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称得上是奇迹。

这件事情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非暴力沟通的神奇。而这本书就是卢森堡50年研究非暴力沟通的完整记录,也是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之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接下来,我将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带你深入了解非暴力沟通的魅力。

第一个方面是:什么样的原因,会让我们的沟通演化成暴力行为?

第二个方面,怎样才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自己?

第三个方面是:除了表达自己,我们应该如何倾听他人并给予反馈?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什么样的原因,会让我们的沟通演化成为暴力行为?

说起暴力行为,我们会下意识的想到激烈的争吵、乱摔东西,又或者是扭打在一起。这些暴力行为意味着伤害和仇视,我们往往在暴力行为发生之后,才能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忽略了为什么看似平常的沟通,却最终导致暴力的发生。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并且用心体会各种对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就会发现有些话的确很伤人。甚至很多时候,这些言语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比肉体的伤害更令人痛苦。

试着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谈话?老师指责忘带作业的学生对他说:“你怎么不把自己忘在家里,出门带脑子了吗?”父母对孩子说:“你看隔壁家那个小孩成绩多好,又有礼貌,你应该向他学习。”

这些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掩藏在其中的语言暴力,却不容易被我们察觉。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是有意识的说出这样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者无心,但是往往在这些时候,我们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些都是暴力沟通。

在作者看来,这些有负面影响的暴力沟通,正是让我们日常的对话向着暴力行为发展的原因。为此,他总结了暴力沟通的四种形式,分别是道德批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首先说道德批判。道德批判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别人。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会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恶的,这通常意味着我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比如说这样的话:“她的头发上都是头皮屑,一定是又懒又邋遢。”“你怎么那么较真,是不是有强迫症啊?”以及“你这个人的毛病就是太自私了”等等,这些都属于道德批判。

我们遇到不喜欢的人或者不理解的事情,经常会下意识的去想别人有什么不对,从而开口批评、指责或者辱骂。这些话语其实包含着我们的价值观以及需要,但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就有可能招来敌意,我们的愿望反而更难得到满足。

对同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反映出我们需要的不同。遇到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是指责他人。

暴力沟通的第二种形式是比较。很多人从小就被迫和别人家的小孩做比较,父母会觉得这样的对比是在给孩子做榜样,但实际上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做比较,而且通常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也不论你们是否认识。走在大街上,迎面走过来一个人,你可能心里就默默在比较:这个人比我胖、比我高,眼睛比我大。身边的朋友谁工资比我高,谁已经有孩子了,我还是单身,诸如此类的。

这种比较的问题是,他常常忽略了前提条件。如果比较的是一些无法改变的因素,往往会给沟通造成障碍,这就让我们在比较中,蒙蔽了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爱意。

第三种暴力沟通的形式是回避责任。我们经常听到有人“不得不”这三个字:“我每天上班很累,但我不得不去。”“我不喜欢做饭,但我不得不做。”这样的表述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

为什么要上班呢?并不是因为不得不去,而是你需要通过工作来满足自身价值,获得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做饭呢?追溯到内在的情感,其实是你热爱生活的表现。

除了忽视情感的内在根源以外,回避责任的表达方式,还会表现为淡化个人意识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责任。就好像在工作出现纰漏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去找别人的问题,而不是先找自己的错。“是他没有提前告诉我才这样的,他没有跟我说过”诸如此类的话,这些都属于暴力沟通。

第四种形式是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这是强势地位的人常用的手段。有些父母就是这样,很多家长认为“我的职责是管教孩子,所以我有权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孩子的意见不重要”,这是非常不利于沟通的。提出的要求超过他人的能力范围之外,会让人感到为难,并且会让对方觉得与你沟通十分困难,这样的沟通是低效且恶性的。

总结一下,不容易被觉察的语言暴力,使看似平常的对话走向暴力行为的原因。这些暴力有四种表现形式:道德批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道德批判是将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从而将冲突归咎于他人;进行比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回避责任,淡化了我们对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而强人所难会造成心灵的隔阂。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疏远和伤害。

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到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自己?

作者给出的方法是,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它们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举个例子,同事小吴今天迟到了,如果你对她说:“你怎么总是迟到,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小吴肯定不高兴。这个时候,你可以使用观察这个要素,对他说:“你这一周已经迟到三次了,每次都迟到了半个小时,看起来很匆忙的样子。”这样一来,小吴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了。

要注意的是,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他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你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那么人们会更加关注你语言当中批评的部分,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同学饮食习惯不好,如果你对他说:“你饮食不规律,健康肯定会出问题。”这个时候你就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了。饮食不规律是观察,健康会出问题是评论,混为一谈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甚至会让对方产生“关你什么事”的想法,这样反而不利于沟通。

如果你将观察和评论区分开,你说的话就会变得容易接受了。你可以说:“你饮食不规律,我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这样一来,他就能够感受到你的关心,从而做出和善的回应了。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这个要素说的是,你要善于体会你的感受,并且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得沟通事半功倍。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现在很难过,但是你的室友却在一旁大笑,你对他说:“你能别笑了吗?”他可能会觉得你莫名其妙。可如果你对他说:“我现在心情很糟,你能笑的小声一点吗?”他就能明确的知道你的感受,并且做出积极的回应。

感受和想法是有区别的。当我说“我觉得奶茶很好喝”,这是在表达我的想法,也就是奶茶好喝。表达感受应该怎么说呢?“喝奶茶让我很开心。”体会到两者的区别了吗?表达感受时要使用更加具体的语言,用“开心、难过、兴奋、担忧”等等词,会更加清晰和直接。而我们所说的第二个要素要表达的是感受,不是想法,一定要区别对待。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表达需要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多人会选择用指责和批评,来表达自己尚未被满足的需要。但是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主张,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配合。其实,直接表达我们的需求,对方才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比如,有一天上班实在是太累了,你希望下班回家后能够直接休息,但回家后发现你的室友今天非常活跃,凌晨还在嗨。你可能会责怪他:“你今天发什么疯,大晚上的还让不让人睡了?”这样的沟通很可能难以让室友配合。如果你和他说:“我今天很累,我现在需要休息。”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请求他人的帮助。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呢?答案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们做什么,越具体越好。

举个例子,你希望另一半能够分担一些家务,但你并没有明确的表达这个请求,而是说:“你就不能体贴体贴我,帮我分担一些家务吗?”这是非常模糊的请求,因为家务很多,对方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果直接跟对方说:“我希望你能帮我分担洗碗、洗衣这些家务。”这样清晰具体的请求,更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回应。

到这里,我们讲完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观察说的是仔细观察周围的事情,将你所看到的结果描述出来;感受说的是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需要说的是用心体会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并且直接表达出来,避免用批评、指责来提出自己的主张;请求说的是用清晰、具体的语言提出自己的请求,越具体,越有可能得到他人积极的回应。

在与人交流时,灵活地运用这四个要素,可以有效的避免语言暴力,更清晰地表达自己,减少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除了表达自己,我们还需要倾听他人,并给予对方反馈。

倾听,用全身心去倾听,有助于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观察、感受和请求。在与人沟通时,我们时常会忍不住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判断,这往往会阻碍我们倾听。打个比方,假如有一天你的朋友看着镜子说:“我今天真丑。”而你立刻说道:“你在我心里是最美的。”她并不会高兴,反而会很失落,觉得你并没有理解她。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的去体会对方,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你或许可以问句:“你对今天的形象感到失望吗?”会让朋友感觉好很多。

在仔细倾听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他人反馈,像是:“我前天迟到了半个小时,你说的是这个事吗?”“你现在觉得很开心,希望跟人分享是吗?”“你是想让我帮你拿快递吗?”

在这个过程中,反馈的语气十分重要。当对方通过语气意识到你的反馈是在体会,而不是下结论时,他们会更愿意继续沟通。

总结一下,除了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自己,我们还需要全身心倾听,去用心体会对方的观察、感受和请求,并给予他人反馈。这时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因为这些常常会妨碍我们倾听。反馈的时候,最好是使用疑问句,注意反馈的语气,要让人意识到你是在体会,而不是下结论。

好了,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这一本《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呢,看起来讲的是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但实际上,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多时候,我们错误的把暴力沟通当做自我激励,或者是与人相处的准则,不断的严苛要求自己和他人,却忽视了我们的情感和需求,因此导致了不少矛盾和冲突。而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情感和深层需求,从尊重他人和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习并运用非暴力沟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更加美好的世界。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枕边经典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拆解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