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职场职场
《注意力》
铛铛铃2025-09-14【职场】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注意力》。
你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金钱吗?说到底,金钱只是身外之物,可能会贬值,会亏损。那是时间吗?从本质上看,时间只是衡量我们生命的一种尺度,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那有什么比金钱和时间还要重要呢?这本书的答案就是注意力。
你关注什么就会了解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一个领域的知识还是一种情感,首先都需要投入注意力。不过注意力不像其他的物质资源,能安分地躺在一个地方让你取用。注意力,就像一只敏捷的老鹰,它随时都在四处观察,寻找猎物。有时候它能在原地停留很久,让我们专心致志地工作一上午;有时候它又自由自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悄悄溜走,或者被各种消息提醒给吸引过去,让我们老是分心。
注意力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神经认知科学家让·菲利普。他通过最前沿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解读了关于注意力的谜题。你会了解注意力是什么,它容易被什么因素吸引,运行的机制是怎么样的。了解了这样一套原理,你才能把握注意力的规律,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注意力资源。
好,下面我们就进入本书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注意力是什么?
一般人对注意的理解,可能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你可能会说,在一段时间里,只想一件事情的能力就是注意力;或者眼神聚焦一动不动的时候,就是在集中注意力。直到科学家们开始采用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手段,测试出了注意对行为造成的影响,才真正破解了注意力的奥秘。他们发现,注意力的本质就是优先处理某条信息,放弃其他信息的能力。这里的信息,既可以是外部刺激带来的感觉信息,也可以是你内心的意识和想法。
注意力被外部刺激吸引的现象,很容易就能观察到,所以科学家们最先研究的就是大脑优先处理某些外部感觉信息的能力。这种类型的注意被称作选择性注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说的是在嘈杂的鸡尾酒会上,一位优雅的女士似乎正在听她的同伴吐苦水,她频频点头,让人觉得她听得很认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面同伴的吐槽,她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却把身后那两个人聊的八卦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因为她在多个声音流里,选择优先去处理和理解来自身后的那个声音流。
除了外部刺激,我们的注意力还会选择心理过程,也就是内部刺激。这个过程要比选择听谁说话复杂得多。那么为了和选择性注意区别开来,科学家们就把大脑优先处理某些内在心理现象的能力,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执行性注意。
心理学里有个经典实验,叫做斯特普鲁任务。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屏幕上会随机出现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这些词的颜色各有不同,有的和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比如“红”这个词儿可能就是红色的;有的和字的意思却完全不同,比如“黑”这个词可能是白色的。被试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说出字的颜色。为了执行任务,被试者看到白色“黑”字的时候,必须抑制阅读反射过程,不能脱口而出“黑”,而是需要优先处理另一个心理过程,也就是辨认字的颜色,然后说出“白”。这种集中精力,优先判断颜色而非意思的能力,就是典型的执行性注意。
不论是选择性注意还是执行性注意,注意的本质都是优先处理某条信息,放弃其他信息的能力。
那么,注意力怎么选择要优先处理的信息呢?我们能够利用理性指挥注意力先处理哪一条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二个关键内容,也就是注意力的运行机制。
注意力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始终遵循着一个四字原则,叫做“要事优先”。也就是说,不管周围和内心同时发出了多少个刺激信号,注意力都会自然而然地转向大脑认为重要的事物。你可能会问了,大脑根据什么来判定一个东西重要呢?判定的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部刺激,二是任务需要。
先说外部刺激。人的注意力会主动被显著的外部刺激吸引,比如窗外的一声惊雷,一下子就会抓住了你的注意。开车在路上的时候,会很容易注意到红色的标志等等。不过这个机制可不是人类独有的,生存在大自然里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是一样。自然界里,花和果实大多都是红色的,因为只有和绿叶形成鲜明对比,动物和昆虫才能注意到它们,带走种子和花粉,帮助它们繁衍。像是变色龙、枯叶蝶这些动物也在拼命伪装,不让外表暴露得太明显,被捕食者注意到。
不过外部的环境相当复杂,随时都发生着变化,注意力到底会被哪些刺激吸引住,又是怎么被吸引住的呢?大脑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注意阶段,另一个是注意阶段。
在前注意阶段,也就是在注意力还没有转向一个具体的感觉刺激的时候,我们大脑里的无数个探测神经元,就像随时都在巡逻的警察一样,已经从周围环境中提取和分析了大量信息,比如这边是蓝色,那边是向右移动的物体,在远处是一张人的面孔或者一个小动物。前注意分析随时都在我们的大脑里自动进行。在这个阶段,所有到达我们感官的信号,不论是颜色、声音、形状、方位还是气味信息,都会通过一条上升的通道,从位于大脑后部的初级皮质传递到大脑前部额叶里面的高级皮质。这种信息传递也被称为前向反馈。这个过程就像侦探电影里,当一件犯罪刚刚发生的时候,在辖区巡逻的警察会马上通知探长一样。
接下来一些尤其突出的特征或是特殊的元素,就会引起注意,发起第二轮更加详细的分析,这就进入了注意阶段。如果在前注意阶段发现了前方有圆形红框的路牌,那么这一步就该辨认出路牌上限速的数字是多少;如果前一阶段探测到有一张微笑的人脸在慢慢的向你靠近,那么这一步就该准确辨认出这个人你认不认识,他叫什么名字。在这个阶段,大脑前部和后部互动更加频繁,不同级别的脑区会进行对话交流,就像侦探电影里,探长马上乘坐着鸣着警笛的警车到达犯罪现场,仔细搜查取证、询问在场者一样。
能引发注意的特征和元素就很多了,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就是颜色、声音、亮度这些显著的物理特征,比如一群白天鹅里的一只黑天鹅,打破清晨平静的闹铃声,漆黑的夜路上亮起了车灯等等。神经元也是喜新厌旧的,如果一个神经元反复面对同一个场景,它的回应就会逐渐减弱,所以新鲜的事物也很容易吸引注意,比如菜单上刚加的新菜,地铁站新换的广告牌,都能一下子抓住你的眼球。另外,感情色彩强烈或是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刺激,也很容易引发注意,比如在人群当中,我们会更容易注意到一张愤怒的脸或者悲伤的脸,而不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再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以前有过被蛇咬的经历,那么对和蛇形状很像的东西都会更加注意和警觉。
说完了外部刺激,我们再来看看大脑判定重要性的第二种依据——任务需要。虽然注意力总是自发地转向外部世界里最鲜艳、最明亮、最吵闹、最令人愉悦的刺激,但是人类经过长久以来的进化,已经拥有了一套自主控制的系统,不仅仅依靠本能去选择注意什么,还能根据任务的需要选择要注意的对象和感觉。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主要依赖我们大脑当中一个叫执行系统的东西。
这个系统是干嘛的呢?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抑制习惯性的行为,根据环境和任务需要灵活地做出反应。执行系统就像我们大脑里的广播员,判断出要达成目标需要哪些信息,然后通知对这些信息敏感的神经元和脑区,让他们赶紧活跃起来。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斯特普鲁任务实验吗?一般来说,我们看到屏幕上的文字马上认出,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反应。不过在这个实验里,目标是说出字的颜色,也就是说需要抑制辨认意义的行动,转而对颜色高度敏感,这就需要运用执行系统了。进行这项任务的时候,执行系统其实是在广播这样一条指令:“视觉系统,请注意,如果侦测到文字,那就抑制辨认意义的活动,识别字的颜色。”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如果出现 A ,那么就做 B 。
就拿开车来说,决定行为的感觉信息主要包括车距、交通标志牌和转弯。那么如果道路向右转,就应该向右打方向盘;如果前面的车刹车,那就要踩刹车和减档。执行系统除了要考虑面对各种刺激该如何反应,还要安排各种刺激的优先顺序。什么意思呢?如果开车需要注意红灯,那么大脑就需要在开车的这段时间里,发展出一种超敏感性监控“红光、发光、圆”这些物理特征。对于开车这项任务来说,观察路况最重要,座椅是否舒适就没那么重要,所以执行系统会把视觉通道放在触觉和其他感觉通道的前面,首先关注眼前的状况。
不过当一个任务涉及多个规则,或者需要同时处理好几个任务的时候,仅仅靠执行系统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会很容易出错。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大脑的另一个系统——控制系统来搭把手。控制系统就好比随时都在后台运行的防火墙,是随时对事态进行侦测、评估和反应的一套系统。比如说你正准备吃早餐,手里拿着面包和刀片,你想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往这片面包上抹黄油。但是你实际需要关注的目标其实远远不止这一个,你还在无意识地注意不要让刀划伤自己,不要让黄油弄脏桌子,甚至整个过程不要花费太长的时间等等。你的注意力其实是分散在多个目标上面的。每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目标没有被遵守,控制系统都能马上侦测并且做出反应。比如刀锋离你的手指已经很近了,那么控制系统就会发出危险警报,让你马上停止动作。通过学习和经验,控制系统还会发展出超强的预测能力,比如上次你08:30在家吃早饭的时候,去公司就迟到了,那么今天当你拿起面包片的时候,控制系统就会监视此时的时间,如果已经快08:30了,就会提醒你放弃在家吃,赶紧出门。
有了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的配合,大脑就能根据我们自主设定的一系列目标,来决定注意什么。这就是注意力根据任务需要来运行的机制。
简单总结一下,注意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人类的生物本能,注意力会自动被显著的外部刺激所吸引;另外我们的理性又能够根据任务需要,调用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对注意力进行控制。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讲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如何训练注意力。
我们觉得很难集中精力,经常是因为大脑在试图执行一条混乱的指令,把好几项任务掺杂在一起。举个例子,你坐在电脑前写报告,同时等待着一个重要的电话,但是你不知道电话什么时候会响,只知道电话打来的时候,你要有条有理地进行对话。你看,写报告和接电话这两个任务有着不同的目标,你需要保存在工作记忆里的信息也有所不同。你担心讲不好电话会流失重要的客户,就没有办法高效的写报告,脑子里不自觉的要准备一会儿要说的内容。你的大脑一会儿注意这个,一会儿注意那个,结果就是两件事情都做不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的时候,反应明显会变慢。大脑需要中断记住第一个任务指令的神经元活动,以便激活记住第二个任务指令的神经元,这就产生了切换成本。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种互相干扰的情况发生呢?下面就为你介绍几种合理规划注意力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在两项活动之间划分清晰的界限。比如,你可以大致估计对方什么时候会打来电话,然后提前几分钟离开电脑做一下准备,把这段时间专门用于第二项任务。快到时间的时候,你可以快速记住报告写到了哪里,罗列一下接下来的思路,然后放心的中断第一个活动。有了清晰的界限,你的执行系统就不用老是为了电话忧心忡忡,耽误写报告了。
第二种方法是把其中一项任务替换成更简单的任务。在刚刚的例子里,写报告是一个复杂但是确定的任务,所以你就可以把它分解成很多的小任务,比如构思小标题、查找一个产品的信息、把数据做成图表等等。这样一来,在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你就能轻松地暂停手上的简单任务,花费比较少的切换成本。挂上电话之后,你也能迅速着手下一个简单任务。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安排主题相近的任务。两项活动如果是围绕同一个主题的,那么他们所需要调用的信息和记忆也是相似的,不容易产生严重的干扰。如果接客户电话更加重要,那么这段时间就别急着写报告,可以安排整理客户信息、拜访记录之类的任务,这样相当于已经在为讲电话的任务做了准备。
说到这里,本书的精华就讲完了。我们首先明确,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注意,本质上都是优先处理某条信息,放弃其他信息的能力。接着,我们又从认知和神经科学的视角,理解了注意力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一方面,出于生物本能,显著的外部刺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借助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我们也能够根据任务和目标的需要,对注意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控制。最后,我们介绍了三种合理规划注意力的方法,第一,划分任务间清晰的界限;第二,把其中一项任务替换成更简单的任务;第三,安排主题相近的任务,降低注意力在各种任务之间来回切换的成本。
现代社会,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了解了它的运作原理,希望可以帮助你打败焦虑和分心,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
好了,《注意力》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终身幼儿园》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