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职场职场

深度工作

铛铛铃2025-09-08职场27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呢,叫《深度工作》。

这本书的作者呢,是卡尔·纽波特,他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人气博主,他也创办了在美国很受欢迎的博客,叫“学习黑客”。

这是一本自我管理类的书籍,它讲述了在碎片化时代,如何训练大脑,能够排除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进而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那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是2016年在美国出版的。它一发行,就占据了亚马逊美国网站职场励志书的榜首。

这本书用了七章的内容,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核心:就是决定工作价值的不是那些琐碎、肤浅的表象,而是在于水面之下的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我们说的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呢,就是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专注地进行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那接下来呢,老郑今天将会从两个大的方向,去跟大家分享一下,分别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无法做到深度工作,以及如何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

那今天要分享的第一部分呢,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做到深度的工作呢?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每天我们到了公司,打开电脑,我们先看看有没有新的邮件,如果有呢,那就该回复回复,唉,该转发转发。等着这些手里这些琐碎的事情忙完了呢,来看看微博,哎,看看微信,再看看电脑推送的那些八卦,再跟同事们聊聊天儿,上个厕所,等等等等。我们再回来工作的时候,不知不觉可能就要吃午饭了。这也就是大部分上班族觉得,哎,上午的时间好像很短啊,很短,一会儿就到中午了。

我们身边其实有好多这样的同事们,可能在经历过这样的事,比如说有的人会在凌晨三点发这种朋友圈,然后发誓:“我加班,我已经累成狗了”等等等等这样的文字,然后再配上一张冷调的咖啡。可是你却没有告诉大家,基本上你加班的时间里,有一部分呢是在刷朋友圈了,你或者是虽然是在熬夜和加班,但你往往就是因为忘了自己是拖延症的晚期,白天呢,一直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导致了你晚上不得不把这个东西要弄完,哪怕弄到凌晨,你也要把它弄完。

那以上这种经历,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这种状态。老郑其实有一段工作时候的状态也是如此,不知不觉这时间过得非常快,搜搜日历上的纸,撕一下就没了。那你现在在反思那段时间里边,过得就好像有人按了什么快进的键子一样,瞬间就没了。真正能带来什么东西吗?恰恰没有。

那我们一直被这样所谓的充实感所感动,觉得:“你看,老板就应该给我们这样的人升职加薪啊,否则你老板就有眼无珠啊,周扒皮,不仗义等等等等。”

作者就认为,其实我们那么做,是效率不高的一种表现。那为什么效率不高呢?是因为我们一直在重复地做着肤浅的工作。

那什么是肤浅的工作呢?肤浅工作,就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实务性工作,他们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这类的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价值,而且非常容易复制。但是,这个肤浅工作和深度工作相对比来讲,却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一种工作状态。

我们都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老师讲过很多道理,嗯,都知道了很多方法,那但是想要摆脱肤浅的工作状态,直接进入到深度的工作,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呢?作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叫最小阻力原则,第二个叫过去的认知偏见,和第三个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什么叫最小阻力原则?作者认为,在工作的环境下,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得到明确的指导意见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我们会的最简单、最易行的方法去做。也就是说,人总是倾向于先做简单的,然后再去做那些复杂的。那最小阻力原则呢,免去了我们在短期内保持专注或者做计划这种忧虑和焦躁,但是他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你说回复一封电子邮件,和准备一份述职报告相比,哪个简单?肯定是正常来讲是回复一封电子邮件要简单得多。那你就会先回复电子邮件,虽然你明明知道,你需要拿出一整块的大时间,去准备述职报告,但是你一收到邮件呢,还是忍不住就点开看看,然后马上回复,你想这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对吧,两句话的事,回复了就行了,然后我再干呗,因为从小事做起容易产生完成一项任务的满足感。但是当你长时间的逃避和拖延完成重要任务的时候,你的满足感就会逐步的降低,相反,你的焦虑感会逐步的增加,尤其是随着时间节点的临近,你这种焦虑感就会越来越增加。

同时呢,作者也认为,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如果人们长时间在低价值的工作当中切换,那当你再回到重要工作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任务切换耗散和任务混淆耗散,它会使得大脑的处理能力降低。那什么叫做任务切换耗散呢?这耗散就是消耗和散开的意思。这个耗散,就是当你同时处理两个任务的时候,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切换的过程中消耗掉。你看上去同时处理了两件事情,但是对于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要少得多。

那么什么又叫做任务混淆耗散呢?就是指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你头脑里边仍然会时不时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这必然会影响你进行的第二个任务。如果你觉得不是这样,咱们可以尝试一下。比方说现在啊,你一般进行这种深度的思考,比方说你公司未来这种发展方向,同时呢,你帮我计算一下25×67等于几,同时啊,是同时。那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你思考也没做成,计算也没有完成,这就是互相干扰的一个结果嘛。

其实我们大脑在思考的时候啊,一次一般只能处理一个问题,你一旦多任务并行,它就会让我们的大脑不堪重负。那当然了,这个什么事都得相对来说啊,如果说只是两个非常简单的任务,比方说我们起个名啊,大脑系统有个系统一,你只需要启动系统一,你就可以把这两个任务都处理掉,那是可以的。比如说一边涂指甲油,一边看电视,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儿,你看这同步进行的,对吧?但是只要其中一个任务需要启动系统二了,需要你进行深度思考了,那么你这个时候就是多任务并行,进而让你的深度思考大打折扣。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刚刷完微博,看到好多新闻,然后找到一链接,唉,这衣服不错,买了件衣服美滋滋的,然后那个买完以后呢,你开始准备加班了,哎,开始写代码。那当你刚切换任务时候,刚开始从买完衣服到写代码的时候,你的头脑中仍会时不时地出现刚才买衣服的记忆的画面,怎么来的,谁说了啥,怎么回事,当时不时出现,出现哪个不一定,但是会有。而写代码这个事本身呢,它需要你消耗特别多的脑力,那你这样一来,因为你这种任务的切换,你的脑力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一点点的消耗了,所以你会感觉写代码这事还是比平常更难,更不愿意做了。

其实生活当中啊,我们经常陷入这种最小阻力的状态,却往往不自知。比如说写文章的时候啊,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写什么了,你看英语的时候,看到复杂的句型的时候,长篇的文章看到几个段落的时候,学新的知识,碰到了个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的时候,有时候大家可能下意识地不行了,我放松一下,怎么放松呢?有的人抽根烟,有的人打开淘宝、微信,有的人打开抖音、头条,等等等等,有的人打开朋友圈就刷一下,哪怕只是毫无目标感的刷,那他也会去干一下,这就是大脑的最小阻力,因为容易啊。

你想现代社会啊,令大脑退化成最小阻力状态变得非常容易,因为你看我们都用手机去阅读、书写,处理公务、联络感情,在这里边我们转换一些app的成本非常低,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最小阻力状态的设计是一个黑洞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些没有效率的事物上。

那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原因,就是过去的认知偏见。好多人都认为忙就代表着生产力,你只有忙才有产出,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你这个人才有价值,才能挣得多。这种认知的偏见呢,也会导致我们无法进行深度的工作。很简单啊,当代的知识工作者存在了一种度量的黑洞,因为这个知识工作呀,他没有办法像体力劳动那样,以简单的标准就能衡量出个人的贡献。那在没有办法衡量自身贡献的时候,往往我们就会有一种可视的方法去完成任务,然后去忙活下一件可视的事情,以此来自我认定,或者是让上司、领导来认定自己是有贡献的。

我们来举个例子啊,在前些年我们经常会听到领导这样说:“就怕不忙,你看那谁谁谁天天加班到深夜,那工作多卖力啊。”领导干嘛?他将加班时间的长短,作为衡量员工是否认真的一个标准。那这种观念的偏差呢,让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这种看得见的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知的偏见,已经逐步被员工和企业家所淘汰了。就好比说你是个做公众号的推文的,同样的时间内,你和那个小A都写了一个800字的推文,然后都推出去了,结果你的阅读量是100加,人家小A的阅读量是10万加,那你想想,对老板来说,谁的工作更有价值?那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这是加班与不加班的问题吗?

那第三个原因呢,就是网络的依赖症,也就是我们说的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就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当你上网搜索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弹出一些产品、新闻等等这种信息,图片都很好看,哎,恰好也是你喜欢的类型,因为都是智能化推荐嘛,于是你没忍住,你就点开了一看,假如是卖东西的还挺好啊,还是我这个喜欢的款式,诶,这个价格呢,也合适,你正要准备付款的时候呢,它又来一个推荐,你说我再看看他,哎,我再看看这个怎么样,就看他,看他,看他,一个多小时你就过去了。等你逛完之后,你才想到,哎呀,最初我来想找问题来了,我还没找着答案呢。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放松,你已经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再去干活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你的脑力的消耗已经被消耗了一部分。于是呢,好多人就会破罐子破摔,再玩一会再说啊,反正都这样了。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以网络为中心的技术垄断时代啊,它严重分散了我们当代人的注意力,人们呢,利用每一个空闲的时间去浏览互联网上的内容,甚至在本应深度工作的场景下,依然将注意力残留在网络上,或者被网络区域诱惑了。因此呢,现在有好多时间管理的软件,一直在帮助人们戒掉对互联网的依赖症。

老郑就认为,这互联网它只是时代进步的一种工具,它绝对不会停在这儿了,互联网可能在未来多少年以后的人看来,也是一个很初级的东西,很初级的东西。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啊,既然它是个工具,那么如何使用它,而不是被他使用,这可能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部分,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去做到深度的工作呢?作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就是最小阻力原则和过去的认知偏见,还有就是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那最小阻力呢,就是使人们在工作时候习惯于先完成最简单的,然后呢,沉迷于这种简单任务完成带来的满足感。其次呢,人们总是认为忙碌代表了生产力,你越忙越好,加班、熬夜等等这些,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也将忙碌作为衡量员工的能力的一个标准,这一点正在被淘汰。那第三个呢,就是互联网不止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进行深度的工作。

那了解到没有办法进入深度工作的原因啊,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吗?其实作者就给到了方法,我们接下来就进入到第二个部分,就是如何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我们在上文里边也提到过啊,我们总是存在将注意力转移到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因为简单嘛,有成就感,并且呢,这种冲动的欲望呢,也在不断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因此啊,深度工作就不能只有良好的意图,你还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设计什么呢?工作习惯和固定的程序。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养成深度工作的能力呢?作者给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选择适合自己深度工作的模式、将工作内化成习惯、像经商一样去执行,以及适当减少整体工作的时间。我们挨个逐条的先论一论啊。这本书实际上,老郑觉得对大家的深度思考和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可以尝试着用一下。

比如说第一个,要选择适合自己深度工作的模式。那我们都知道啊,这个不同职业的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要选择不同的种哲学来完成自己深度的工作。为什么要用哲学?因为哲学就很有深度啊。这一点呢,不仅与自身的自控能力有关,它更与自己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那么,作者呢,根据职业特征,介绍了四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分别是节奏模式、双峰模式、禁欲模式和记者模式。

那第一个是节奏模式,节奏模式呢,就是或许是最适合绝大多数知识工作者能够进行深度工作的一种哲学了。这种哲学的特点呢,就是将深度工作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让自己能够随时轻松的就可以启动,这样就可以创造出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你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种哲学下的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90分钟。

那作者呢,给出了两种实现节奏哲学的方案。第一种叫链条法,这个方案的核心在于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并且找一种简单的方法提醒你做这件事。那作者给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完成深度工作以后,比如说你在日历上画一个大红叉,叉叉或者圈啊,画什么都行啊,或者呢,你可以借助一些app,在app上添加一个深度工作的习惯,定时提醒,然后每天完成。再或者呢,你就屏蔽手机的干扰,哎,进入这种深度工作的状态,好,这段时间我就不能碰手机了啊,这电话我都不能接,放到一边。

那第二种方法呢,就是设定一个启动时间,那这个方案的核心在于固定时间启动深度的工作,减少诸如每天核实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这种决定,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书里边给出的方案是固定每天早上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去做深度工作,啊,这和我们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差不多啊。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每天早晨起床以后的一小时,可以设置成阅读时或者说写作时间,慢慢的去养成自己的节奏。日本著名的作家村上春树啊,利用的就是这种节奏模式,他要求自己每天创作十页,每页写满400个字儿,你不管外边发生什么事儿,他都雷打不动的把这4000个字写完,这就是它的一种节奏。

那第二种模式呢,叫双峰模式,作者就建议说将个人的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像禁欲主义者一样的去工作,用于深度的追求,余下的时间你再去做其他的事情,那就是你把自己的时间就人为的分成两块,这块时间我就只能干这个,别的我不干,剩下那块时间我可以干别的,就这么一个分法。你为了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这种模式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要是一天了,上一个是90分钟,这个就是一天了,而且是一整天。它适合普通的上班族,或者说有固定休息时间的老师、创业者等等这些。这可能外国人觉得创业者有休息时间,当然他们也提倡,但是在中国,我觉得创业者是7×24小时工作模式啊。

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呢,叫亚当·格兰特,他用的就是这种双峰模式。他安排工作的时候啊,是以年为单位的,他将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的学期,然后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当中,而且要保证他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找到他。可是在春夏两季的时候啊,他就不是了,他就把精力全都投入到研究工作里边去了,这个阶段他是不接受任何打扰的。这就和上学的时候啊,我们父母经常会要求我们说,你到家第一件事,先把作业写完,你只要作业写完了,你其他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啊,这是一个道理。为了完成深度工作的目标,我们可以将另一块时间当做对深度工作完成的一个奖励,你这样有了这种激励的政策呀,就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完成工作。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这个禁欲模式,这个禁欲模式从名字上看,就是像一场苦修一样,苦行僧,他要求人们要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这点特别适合自律的自由职业者。书中举了个例子,他说如果你去访问科幻作家史蒂芬森的作者网站,你会发现他的网站上没有任何电子邮箱和邮寄地址,为什么?因为他要留出大块儿的、不受任何人打扰的时间去创作、去写小说啊。他用这种禁欲的方式来避免别人去联络他,进而呢,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文学创作当中去,所以我们这个叫做禁欲的模式。

那第四个呢,就是记者模式,它是指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以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也就是说你正常工作,你该工作怎么工作都行,但只要你一有空闲时间,就能够立刻进入到深入工作的模式,苦心打磨自己的产品。这种模式很有意思,也很吸引人,但说实话,他对深度工作的新手来说,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的储备,其实就是很难啊。采用这种模式,呃,需要在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一定会成功的一种信念基础上,你最好是在有过这种一定的职业成就的基础上,你再去实现这个事儿。

那为什么作者会介绍这个呢?那这个模式的名称啊,是对一名叫做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记者的一个认可。那这位记者,他经常就是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深度的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记者,然后到各地去报道、采访,但是一旦他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能马上转入到深度工作的模式,那在做记者的时间里,他同时能够完成一本900页的书稿啊,他可以出书。

那第二个呢,就是要将工作内化成习惯,就是将深度工作内化成习惯。就当我们选择了适合我们的深度工作的模式以后啊,我们还要将深度工作当作我们的生活习惯,你千万不要等灵感或者状态来的时候才开始工作啊,你自己跟自己说吧,我现在没灵感啊,我歇一会儿,那不是那样的啊,而是要将工作变成每日固定的习惯和准则,用此来降低过渡到深度工作室的这种阻力。

书里边就举个例子说,达尔文他在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啊,他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起床,然后出去散步一会儿,紧接着他就会享用早餐,然后从八点到09:30呢,在书房里边工作,之后呢,一小时用于拆阅前一天的信件,然后再从10:30到中午呢,又回到书房里去工作。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呢,他会沿着固定的路线,从花房开始,沿着房间周围的路开始转圈,一圈一圈的,在那走走的过程当中呢,去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直到他想出满意的答案,他才会停下来,然后宣告这一天的工作结束,而且是每天如此。

那么我们如何养成这种严格内化的习惯呢?具体方法,作者建议就是通过设置一些仪式感和程序来达成内化习惯的目标。比如我们要先思考这样的问题,说在什么地方工作,工作多久,我们要习惯于在某个固定的场所深度工作,比如说,我习惯于在会议室进行一些需要专注力、不被其他人打扰的工作,那我习惯在书房,我习惯在办公室,我习惯在哪,我习惯在咖啡厅,你总得有这么一个场所。

第二个呢,工作开始之后呢,将如何继续工作,也就是说,工作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习惯性的步骤和规则。你比方说,晚上读书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手机调成静音,然后打开蓝牙音箱,播放一些轻音乐,然后点着一根香,哎,闻着这个清香、这个味道啊,然后固定告诉自己说,每天我至少要读50页书,读完之后如果还没到设定的时间,唉,接打开电脑就阅读其他的知识,就强调自己有这样的一定的仪式感。

第三个呢,就是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呢?比方说,呃,工作的时候,你为了要让大脑为这个深度工作做准备,给个信号干嘛呢?你比如说设定,你说用一杯上好的咖啡作为开始工作的信号,或者是你爱吃的,或者你爱喝的一些什么什么东西,你拿到这里来给自己作为一个奖励,你说拿着它的时候,看到他的时候,我就要开始我的深度工作了,这给自己一个心理的暗示。

那第三个方法其实就是像经商一样去执行,要执行深度工作法呢,必须要像商人一样,你给自己制定一个能够激发动力的目标,然后一切的行为都绕着这个目标展开。这里面需要注意的,这个目标必须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并且不能是滞后性目标,必须是引领性的目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滞后性的目标,这个滞后性指标指的就是事情的最终结果,而引领性指标呢,是针对的具体行动。我们举个例子啊,比如说减肥,你说:“啊,我想这个体重啊,减少20斤”,这就属于滞后性指标,为了达到减少体重的效果呢,我们每天运动两小时,跑步10km,这才属于引领性指标。

那比较常见的就是经商里边的例子啊,比方说我们想提升这个面包店一个客户的满意度,这个满意度评价的分数就属于滞后性指标,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啊,客户都是购买商品之后给出的结果,那当你发现差评有问题的时候,你再想改的时候,你的时机已晚了,什么时机晚了,这些给你差评客户已经流失了,你当然就晚了。这个时候,那么引领性的指标应该是什么样呢?就是应该是这样的,就是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类似这种的引领性指标,因为试吃的客户数量越多,你对实现最终的提升满意度这个目标就有帮助,并且呢,你得到反馈的周期更短,如果发现问题,你还有时间立即去调整,这就是引领性指标。

第四个呢,就是适当的减少整体工作的时间。和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呃,压缩工作时间其实更有助于深度的工作,工作时间减少以后啊,人们更加专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你消耗在会议呀、刷网页呀、办公室、政治啊等等这些低价值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举个例子来说啊,在2007年的夏天,有一家软件公司,他做了一个决定,尝试,这不是每周都是五天工作日吗,哎,他把这个缩短成四天了,结果是什么呢?尽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是员工还是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而且在这四天里边,员工并没有进行疯狂的加班,跟往常一样,都是正常的工作八小时。你其实这点很好理解,就大家正常这八小时根本不可能全在工作嘛,你要都在工作,实际上一周你是干不了那些活的,也用不着的。那比方说咱们大家当老板说了,说咱今天早点下班啊,咱今天就半天,你们上午呢,把手里的活都做好,都别加班了啊,那你为了和其他同事一块下班,你自然而然会减少和其他人在那插科打浑的时间,你都专注于手里工作,你上午干完,下午就走了,一个道理吧。

那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如何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作者呢,给出了四点建议,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深度工作的模式,然后将深度工作内化成习惯,像经商一样去执行它,以及最后一个要适当减少整体工作的时间。

《深度工作》这本书啊,它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这种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指南,它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有价值。你像比尔·盖茨啊,尽管以前是微软的CEO,但他依然每年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来进行封闭式的深度工作。读这本书呢,咱们可以让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然后升级自己这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如果有空啊,大家都可以来读一读,这里面的好多小技巧啊,都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有效的帮助到我们。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柔道战略

下一篇: 你为什么而工作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