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职场职场

《效率脑科学》

铛铛铃2025-09-14职场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效率脑科学》,副标题:卓有成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你上班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每周一整理一周工作计划,发现任务又多又繁杂,毫无头绪,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上班时,工作时间被切得稀碎,每天忙于开会、回复邮件、接打电话,手头的事情一件都还没做,就要下班了。你本打算晚上加班做,但这时大脑却好像转不动了,精力很难集中。

更让人抓狂的是,你大部分工作必须跟其他人协作,但你和他人的沟通并不顺畅。你反馈的意见别人不想听,别人向你提意见你也炸毛,工作很难推进。面临这么多压力和困难,你每天都觉得脑子在嗡嗡作响,身心俱疲,工作毫无效率。职场人士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呢?这正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作者戴维·罗克提出,工作上的这些困扰,与大脑自身的构造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你能够了解自己的大脑,知道它是怎样运作的,并且按照大脑的运作规律来行事,那你就能更加专注、更富有成效地工作了。

戴维·罗克是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神经科学领导力专业博士,他创办了神经领导学协会,这个协会的研究成果被4500多家公司密切关注和学习。《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100强公司,超过一半都跟他们有合作。在服务这些企业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当员工了解了大脑的相关知识后,工作表现很快就大有改观,于是就有了这本大脑知识和工作效率相结合的书。

为了写好本书,作者采访了全球30位顶尖神经科学家,参考了300多篇大脑和心理学研究的论文,并且得到了神经科学杰弗里·施瓦茨博士的帮助。作者将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一套思维工具,帮助人们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从根本上持久地改善职场人士的工作表现。

在写作本书时,作者深知大脑的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他将全书用戏剧的形式组织成四幕,前两幕讲解大脑的运作规律,后两幕讲解人们如何与其他人的大脑互动。我将按照这两大主题为你介绍本书:第一,如何更高效地工作;第二,如何与他人更好地协作。

下面先来看第一大主题:如何更高效地工作。

我们的额头后方有一个区域叫做前额皮质,它是大脑的思考核心。我们平时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做出决策、解决问题都要用到它。作者把前额皮质比喻成一个小剧院的舞台,当你要理解一个新想法时,就有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比如你在阅读一封邮件,内容是准备一份营销方案,营销方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这个舞台也有观众席,观众席代表了你内心已经有的想法和记忆。有时候你需要把观众也拉上舞台表演,比如你需要回忆一下之前的营销方案是怎么做的。有时候你还需要请某个演员离开舞台,比如你正全力完成营销方案,你突然想起来前一天开会的会议纪要还没写,这时候你就需要抑制写会议纪要的念头,请他远离舞台。

前额皮质这么一个小舞台,每天都热闹非凡,但它的局限性太多了,导致事故频发。梳理作者的观点,前额皮质小舞台的局限,可以总结成五大类型。

第一大局限是能量有限,消耗很快。人们在进行思考决策时,会快速消耗大量葡萄糖、氧气等能量。这就好比灯光离舞台很远,你要打开很多盏灯,把它们调到最亮,这样才能看清舞台上的演员,但供应灯光的电力消耗得很快。所以能够让演员在明亮灯光下完美表演的时间非常短,也就是说,人们以最佳状态思考决策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也解释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比如,在疲惫或饥饿时,你很难集中精力思考,因为你体内的能量太少了;或者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时,你的脑子转不动了,因为你的能量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前额皮质小舞台的第二大局限,是处理复杂任务时大脑容易混乱。前额皮质舞台一次最多只能容纳四个演员,也就是说一次最多只能处理四个信息。如果登台的演员太多,不仅你会觉得很累,还会有演员被挤下去,你会忘记一些关键信息,甚至是犯错。这个结论是有科学依据做支撑的,2001年,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能同时记住的事物数量是四件,而且还是简单的四件,比如说四个数字。如果是四件复杂的事情,虽然你可能都记住了,但你对每件事的记忆都会有欠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IT工程师保罗收到客户的一个项目询价,客户是一家零售连锁商,他们希望保罗给旗下500家连锁店设计一款软件。这款软件要实现的功能是,让顾客只需要在进入商店时刷信用卡,挑选商品后就可以直接走人,软件能够在顾客出门时读取到所有商品条码,直接结算。一般来说,保罗在一小时之内就能给出报价,但这个项目太复杂了,他无法估算出工作量。他一下想到电子读取器该怎么设置,一下又想到顾客的信用卡出了问题该怎么办,他还想到同时给500家店装系统的话,去哪里找这么多人。为了给出这个项目的报价,保罗需要同时考虑的内容太多了,这就相当于他试图把几十个演员塞到只能容纳四个人的舞台上,他觉得脑中一片混乱。截止时间很快就到了,保罗只好胡乱地填了几个数,将报价单交给了客户。

大脑前额皮质的第三大局限是,它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任务,做完一件事才能接着做下一件事。也就是说,演员一次只能演一幕。当你想要节约时间,一次做几件事情,比如说一边开电话会议,一边处理文件,你会发现,要么你完全不知道电话会议里面说的是什么,要么你连文件内容也看不懂。这其实就是大脑的局限性,大脑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任务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大脑的第四大局限是很容易分心。大脑分心既有外部的被动干扰,也有内部的主动分心。外部的被动干扰很常见,比如你在写营销策划方案,不时会有人打电话、发信息来找你。一项研究发现,因为外部干扰,人们平均每3分钟就会转移一次注意力,办公室干扰源导致人们平均每天浪费2.1个小时。如果说外部的被动干扰尚属情有可原,为什么会说大脑内部会主动分心呢?这正是大脑的特性,大脑喜欢尽可能少的消耗能量,努力思考会让大脑感到不太舒适,而分心能让你暂缓痛苦,转而享受轻微的快感。所以,当你在做大量消耗能量的思考时,大脑会指示你去做那些不用消耗能量的事情,比如刷一会儿手机,或者去喝口水、上个厕所等等。

大脑舞台上的演员不仅容易分心,而且还很难伺候,这是大脑的第五大局限。大脑前额皮质需要处于刚刚好的压力之下,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压力太小,就好比表演没有观众,他们就会分心;如果压力太大,他们又会忘词。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进行一项关系到你晋升的汇报工作时,你会感觉特别紧张,说话磕磕巴巴;如果参加每周例会,你可能会非常轻松,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反而会错过重要信息。

要想高效地工作,关键是要了解大脑的这些局限,并且顺应大脑的规律来行事。作者的建议可以梳理为一套步骤:

第一步,对所有的工作排序设定优先级。因为舞台资源有限,所以不能浪费,一定要在每一次使用舞台资源时,把它分配给最重要的事情。合理分配脑力是大脑高效工作的关键。作者建议你在一天开始之前,对所有的工作排序设定优先级。在做优先级排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视觉画面,将你脑海中的想法全部画到纸上。比如,你可以先把当日要做的所有事情写下来,再逐一评估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最重要的事情画五颗星,最不重要的事情画一颗星,再按照星星的数量排列顺序。在优先级排序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坚决不让不该登台的演员登台。如果某个项目你只了解部分信息,那就不要去处理它,等到掌握了所有信息,再将它列到计划中来。

设定好优先级之后,就来到了第二步,决定做某件事情后,排除外部干扰,清空内部思绪,不要分心。排除外部干扰比较容易,把手机关机,甚至是把手机放到另外一个房间去都可以。同时你还要关掉电脑上的通讯软件,不要被他人一句“在吗”打断思路。你可能会担心,那如果有人找我怎么办呢?总是能被人随时找到,正是作者最不提倡的做法。别人一找你,你就立即回应,这叫做“永远再现”,在短期内会让你看起来很高效,似乎你随时都能处理事情,然而大脑也时时在分心,你无法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事项。

清空内部思绪就没那么容易了。我们必须了解到,你跟随大脑的念头去做事情,这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三个动作。首先大脑发送信号,然后你的欲望升起,再接着你采取行动。要主动抑制分心,那你就需要觉察这个心理过程,并及时抑制住你的欲望。比如说你正在写营销方案,你的大脑发送喝水的信号,紧接着你产生要去喝水的念头,然后你站起身走向茶水间。作者建议,你在意识到大脑发送喝水的信号时,就要立即行使否决权,告诉自己,我半小时之前已经喝过水了,我需要等会儿再去。在你意识到自己想要行动与正式采取行动之间相隔大约0.2秒,抓住这个0.2秒的时间窗口,拒绝跟随冲动的念头做出反应,你的大脑会变得更加专注。

如果一定要多任务进行,那你就要反复练习特定活动,直到他们成为你的下意识动作,不再需要前额皮质的管理。比如说,如果你正在泡咖啡,这时候你同时接到电话会议,你很可能会因为同时做两件事,忽略掉电话会议的一些信息,但如果泡咖啡已经成为你下意识的动作,你的电话会议就不会受影响。

当你能够专心处理一件事情时,怎样将复杂的事情做好呢?这就到了第三步,将复杂事情组块化、简单化。什么是组块化呢?就是先将整块内容分成不同的组块。我们仍然以刚刚保罗处理报价的案例来说吧,大脑舞台只能一次最多容纳四个演员,那就把整个项目分成四个大块。保罗的报价任务是这样划分的:第一块,明确项目需求;第二块,选择软件框架;第三块,编写软件代码;第四块,安装。

分好组块之后,再依次思考每个组块的内容。比如第一块,明确项目需求,保罗以往的经验是需要一周时间和客户沟通,制定精确的项目计划,所以他可以根据一周的工作量来向客户报价。再到第二块,选择软件框架,保罗给自己设定两个选择,利用现有软件或者开发一个新软件,将事情简化为二选一,效率会更高,这是作者非常推荐的方法,处理复杂事情,要减少决策变量。到了第三块,编写软件代码,保罗意识到,在完成前两项工作之前,是没法给这部分任务定价的,于是他决定不再发散,而是用之前做过的最难项目的费用预估一个金额。到了第四块安装板块,他不再考虑请谁安装,只是分解安装步骤,将它进一步分解成硬件安装和软件调试两个小组块,再据此计算报价。用组块分段思考的方式,保罗轻松地在一个小时内制定了一份报价单。

在整个工作处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注意调节紧张和兴奋之间的平衡,寻找大脑的甜蜜点。当你觉得太过于放松时,你可以试想一下令你恐惧的场面,比如保罗可以设想到了客户约定的时间还没有提供报价单,那他可能就会失去这个业务。当你过于紧张的时候,你就需要让前额皮质区域休息一下,停止思考,让大脑的其他区域动起来,去做做运动、听听音乐。

然而,就算做到了这几步,人们有时候好像陷入了思维怪圈,明明对业务非常熟悉,却怎么也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陷入僵局。人们通常会认为,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就是那个对问题了如指掌的人,但现实中对一个问题知道的太多,可能恰恰是你找不到解决方案的原因。这听起来有点违反常识,其实是因为人们总是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思维被固化了。当新问题与旧问题相似,过去的方法就会起效;当新问题与旧问题不一样,过去的解决思路反而会妨碍人们想出更好的应对办法。

那怎么样才能走出僵局呢?首先,你要意识到,只要过去的方法在你脑海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那你所想到的方法都只是过去方法的变体而已。所以,当你陷入僵局时,最好立刻停下来去散散步,听听音乐或者打一把游戏,把自己从问题中抽身出来。接着你要反思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过你需要反思的是你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思考内容。当你还是找不到思路时,你不妨问问其他人的意见,其他人因为不太熟悉问题,反而没有形成你的这套思维方式,他们可能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说完了如何更高效工作,我们再来看第二大主题:如何与他人更好地协作。

在如今的职场上,单打独斗很难把工作做好,与他人融洽合作已经成为了职场人必备技能之一了。但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与人沟通合作太难了,有些人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动不动就向其他人发飙;有些人非常执拗,怎么说都无法让他做出改变;有些人表面上说配合,实际上还是推不动。有时候你自己也成为了别人口中难搞的人。为什么在职场中合作难呢?怎样才能提升合作能力呢?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大脑中和情绪密切相关的区域,它叫做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就像一台扫描仪,负责扫描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而告诉你应该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东西多加注意。边缘系统有一个特点,它会将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划分为会伤害你的和会帮助你的两种情况,然后下达指令:接近奖赏、远离威胁。比如说,边缘系统扫描到了好奇、快乐和满足等情绪,它就会指示你接近带来这些感受的人、事、物,这就是接近奖赏;如果边缘系统扫描到了焦虑、悲伤和恐惧等情绪,那它就会指示你远离带来这些感受的人、事、物,这就是远离威胁。

有意思的是,比起奖赏,边缘系统更容易扫描到威胁,对威胁的反应会更强烈,持续的时间更久,也更难以平复。所以交往时,别人对你友善或者厌恶,可能是因为你的言语或动作激发了对方的边缘系统,从而让他得到接近你或者远离你的指示。决定接近还是远离,主要受五个领域的社交体验控制,它们分别是连接感、确定感、自主感、地位感和公平感,我们一一来讲解。

先来说连接感,所谓连接感,就是我们和他人以积极的方式产生联系,形成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交连接。比如同事给你亲切的关怀,或者你所在的团队关系紧密,经常分享专业知识。对于大脑来说,连接感是一种主要奖赏,当你觉得和他人无法形成连接,比如某人拒绝向你提供帮助,你的大脑就会发出警报,让你远离他。

再来说确定感,大脑渴望确定感,对未来的不确定会让边缘系统产生强烈的反应。为什么在工作中,你的领导布置完一个任务给你之后,会反复询问你工作进展呢?这就是他希望得到确定感,他想知道自己的指令是否切实得到了执行。一旦他无法掌控进度,他的大脑就会发出警报,产生焦虑、愤怒的情绪。

再来看自主感,我们继续刚刚这个话题,领导布置任务给你,却总是反复询问你的工作进展,为什么你会觉得特别烦呢?这是因为你的自主感被侵犯了。领导势必躬亲,你时时要按照他的指令办事,缺少自己思考、做决定的机会,你的边缘系统也会发出警报,让你的压力增大。

第四大感觉是地位感,地位感至关重要,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争论和冲突的核心,其实都是地位问题。大脑喜欢维持高地位感,不喜欢处于低地位水平。假设你和同事一起开会,他突然提出要跟踪你的项目,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为什么要跟踪我的项目,他觉得他是领导,要来检查我的进度吗?再比如,工作出现了问题,你一口咬定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这时候你其实就是把自己拉到了更高地位,对方会视你为威胁。当地位受到威胁,人体血液中的压力水平激素会急剧上升,边缘系统也会消耗大量资源,抑制清晰思考的能力。

最后来看公平感,为什么人们对绩效考核的结果很难满意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有的人会觉得,我明明做了很多事,我的绩效却这么低;有的人会觉得他明明什么贡献也没做,绩效却和我一样。当人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职场的沟通不顺畅,上下级、同事之间提意见、给方案反而吃力不讨好了吧。当人们感到有人试图改变自己时,往往会自动产生威胁反应。当你对下属“我要给你提点意见”时,不管你对下属提的意见多么有建设性,都会被视为威胁。这是因为下属会觉得自己的地位感、自主感受到了威胁,他可能还会觉得别人的方案你没有意见,我的方案你有这么多意见,公平感也受到威胁。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我喜欢学习,但我讨厌别人教我。”

同时,作者对提意见的一方也表示理解,因为要抑制住自己上手解决问题的冲动非常耗能,而且你还要忍耐不确定性,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想出什么样的方案,是不是能有效解决问题,会不会最终还是要你出手解决。而且你还会缺乏自主感,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不会采纳你的意见。另外,万一对方想出了你没有想到的好主意,你还会体验到地位威胁感。

所以,身在职场,你应该明白,提意见是一个双输的过程。在你看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让你费了很大的劲儿,但实际上对方可能根本就不领情。因此,作者指出,任何试图改变别人的事情都是鲁莽的,除非你真正掌握了大脑的运行规则。只有顺应大脑的运行规则,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事情发生改变。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建立良好社交的前提是建立连接,成为朋友。如果只是互不相识、没有交集的普通人,握手、交换名片,讨论天气或者交通这一类共同话题,有助于增添你们之间的亲近感。人们还发现,当我们与某人有共同经历时,就更有可能将他归类为朋友。比如你发现对面的同事是你的校友,你们交谈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如果你和她在大学时都参加过同一个社团,那你们之间的感情可能会快速升温。

作者还提到,在职场上,很多小的规则设置可以帮助团队成员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比如,有些公司建立了明确的伙伴制度或者导师制度,就是为了培养连接感。一项研究表明,鼓励“饮水机谈话”的公司能让员工发挥出更高的效率。所谓“饮水机谈话”,就是让同事去饮水机前接水时,和其他人对谈,交上朋友。建立连接是第一步,接下来怎么推动他人改变,达成合作呢?

要想推动改变,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让他人的注意力从受威胁状态转移到你想让他们关注的事情上,而这正是改变他人的难点和核心所在。安全感是第一位的,我们要为大脑创造安全感,那就给大脑提供他想要的东西,也就是增强我们前面提到的五感:连接感、确定感、自主感、地位感和公平感。这一步的关键,你要学会正确的提问,激活对方的自主意识,引导对方进入思考状态,用他自己的大脑做出自己的决定。

作者提到这样的例子:保罗和下属埃里克一起负责一个学校项目,保罗负责设计项目总体方案,埃里克负责与学校沟通,推进落实项目细节。因为项目进展太慢,学校的校长表示很不满,埃里克将这件事情发邮件告诉保罗,保罗看到邮件后怒火中烧,想立即质问埃里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还想问埃里克到底有没有跟校长说明项目体量庞大、项目时间过于紧张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不跟校长重新签一份合同。那怎样才是正确的给埃里克提建议呢?

保罗首先安抚埃里克:“不用担心问题出在哪儿了,想也没什么用,我相信你已经尽力了。让我们来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不会为难你的,我们一起努力好吗?”埃里克本来想为自己辩护,但保罗的积极态度让他放下了戒备。不过他仍然处于边缘系统过度唤醒的状态,无法清晰思考问题,他告诉保罗,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个客户总在不停更改需求。

保罗忍住了向埃里克直接提建议的冲动,问埃里克:“告诉我你此刻的目标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保罗的问题让埃里克从糟糕的现状中跳出来,重新回到目标上。他想了一会儿说:“我认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校长再次满意。”保罗接着问他:“到目前为止,你尝试了多少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埃里克开始回忆自己最近的应对,说:“我现在有三四个主意了,不过都是围绕着提高速度这个思路,但速度已经不可能再提高了。”保罗又问:“你觉得还有什么别的方向值得尝试吗?”埃里克这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们之前签合同时太草率了,合同预估的期限不准确,看来只能为校长说明进展,重新制定截止日期了。”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保罗只是在提问,不断激发埃里克自己去思考,真正找到解决方式的是埃里克自己。让埃里克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有哪些假设或决定是经不起推敲的,他自然而然就做出了改变。

总的来说,要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对方感受到五感在增强。当你和某人交往时,如果对方让你发现自身的优点,帮你提高你的地位,清楚地表达对你的期望,让你的确定感增加,还让你自主做出决定,同时给你亲切的关怀,增加连接感,还公平公正地对待你,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感到更平静、更快乐、更自信、更聪明,与对方更亲密,这就是和他人建立良好社交的关键。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鼓励大家向其他人分享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公司的上司和同事。因为分享会让大脑对这些概念更熟悉,当你需要用到这些概念时,就更容易调动它们。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如果不仅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你周围人的头脑中,你就更容易和他们一起共同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好,《效率脑科学》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