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职场职场
番茄工作法
铛铛铃2025-09-08【职场】17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啊,叫《番茄工作法》。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呢,主要是我们现在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以后,牵扯我们注意力的事情越来越多。唉,能够引诱我们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而拖延症的这种病发率啊,简直是比患感冒的比例还要高。也许这么说啊,有一点夸张,但是很多职场人啊,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点拖延症的毛病。而这本书的番茄工作法呀,就是能够解救职场人脱离拖延症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所以老郑啊,今天也想给大家推荐这本《番茄工作法》。
哈,我们说回这本书的内容啊。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人诺特伯格,他其实倒也不是咱们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但是呢,他是番茄工作法的深度爱好者和实践者。他把自己对番茄工作法的研究和使用的心得整理了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本书。由于这本书的内容指导性很强啊,属于拿来就能用的这种实战型的书籍,所以他一直非常受读者的欢迎。到现在为止啊,一连再版了28次,都是非常的畅销。
这本书呢,一共分成了七个章节。今天啊,咱们就从三个方向去谈一下。第一个,什么是番茄工作法;第二个,如何执行番茄工作法;第三个,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和它的适用范围。
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番茄工作法。其实关于时间管理啊,近来也是越来越热啊,不管是公众号的文章啊,还是说微博上一些大V啊,唉,他们都在说这个事,说时间管理很重要。关于时间管理,它有很多的方法和理论,但是啊,像番茄工作法这样被广泛关注和使用的方法却不多啊,很少。我们可以去百度啊、知乎上啊,搜索一下关于番茄工作法的内容,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推荐了这个方法,而且分享了自己的使用经验。与此同时呢,在手机的应用商店里边,你去搜索,哎,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的系统,你都能发现有很多的应用程序,是专门为了番茄工作法设计和服务的。你就可以利用这些APP来使用番茄工作法。你从另一个侧面也就能看得出来啊,番茄工作法它是有多么的深入人心。
那么,番茄工作法究竟是什么呢?它怎么使用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啊,在早上上班精神百倍地坐在电脑桌前面,打开电脑,哎,就想着今天的工作任务,然后给自己列了一份清单,说上午比如说写两篇新闻,下午我要改两个PPT啊,临下班之前我可能再读点什么什么东西,读篇文章,然后再利用下班的路上听完手机里边昨天下好的是如何高效学习的等等这些课程。可结果是什么?你这一天下来,你感觉这事儿又多又疲惫,结果清单上的任务呢,就像上天摘月亮一样,你根本不可能完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原一下这一天的工作场景啊。上午打开word了,起个标题啊,叮叮响了,电话响了,老板呢,同事谁让你去取个快递啊,然后你下楼去取快递,上楼等电梯无聊啊,你就刷微博、发朋友圈,结果到办公室还没停下来呢,还搁那刷呢。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好好工作了,哎,你同事过来了,哎,你这稿子你帮我校对一下,你帮我看看呐,哎,一来二去,这一上午时间过去了。中午吃饭了,你中午回来以后呢,我说不行,我这一下午一定要把欠的工作都补上,越着急越慢,越着急越慢,再加上这事那事,直到你下班的时候,你还没做完,然后你就不得不晚上留下来加班了。等到你折腾了一大天回家往床上一躺,感觉身体被掏空,什么阅读啊,什么听课呀,什么乱七八糟的,全都抛在脑后了。你想啊,那算了,我先吃个鸡放松一下哈,一会儿再学习,结果玩完以后一看,好了,该睡觉了。
你有没有发现,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啊,就是早上列的这种工作计划,到晚上可能大部分都没有做完。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你有啊,我们的作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他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专注于学习。于是他就和自己打赌啊,下猛药狠狠地鄙视自己,就说,我能不能真正的学一会儿习啊,哪怕真正学上10分钟呢。他就为了能够准确的计时啊,他甚至都想找了一个教练来给自己掐表啊。后来呢,他就突然间发现他的厨房里有那种形状特别像番茄的厨房定时器,唉,他说这个东西它就可以帮助我督促工作嘛,我省的找个教练来掐表了。他那个番茄钟啊,调到10分钟的刻度,你松手,它就开始叨叨叨叨开始倒着走了。等到10分钟一到的时候,它就丁儿一声,提醒你任务时间到了。这个在厨房里一般是做在烤箱里蒸东西的时候,爱用这个东西做提示用的哈。然后他就把这个方法加以改进,也就形成了后来我们现在所用到的这种番茄工作法。
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说什么叫番茄工作法呢?实际上是可以的,那就是列出每天的工作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解成一个又一个25分钟的任务,然后你去执行它。你每执行一个25分钟,就加一个休息5分钟,就要形成一个25+5的小循环啊,这样呢,就是一个番茄工作法的要义所在了。
那这个有的同事问说,这个26分钟行不行,是吧,15分钟行不行啊?你为什么非得是25分钟呢?这有什么神秘的道理在里面吗?那据作者所知啊,这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最佳时间长度,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那这25分钟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这是番茄工作法的发明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啊,他从一分钟到120分钟的大量测试中得出的结果。他认为,25分钟是专注与干扰之间的平衡点。这里所说的干扰啊,既有来自自身的生理需求,比如说喝个水呀、上个厕所啊等等,还有一些心理需求,比如说啊,自拍啊、哈哈、刷朋友圈啊或者是呃,回复朋友电话呀等等。当然也有来自外部的这种中断的干扰啊,比如说你被领导叫去谈话了啊,临时找你有事情啦等等这些。
那番茄中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具有可塑性的,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根据自身的这种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你比方说我不要25+5对吧,我要45+10。哎,一有的同学就想起来,这不是我们上学前的这个情况嘛,啊,一节课45分钟,然后休息10分钟嘛,对吧。你把它也可以理解成这个,假如说我就非常适应,对吧,我刚离校园不久,我就是用这种45+10,45+10,那你就依然可以把它延续下来,因为你这么长时间,不管是从生理上到什么方面上,你已经适应了这种45+10的行为,那你就可以调整成这个。那还有的人说,那不行,那这个我这个情况比较特殊啊,这工作特琐碎,我能不能改成15+5,一样可以。但是这个事儿呢,一个是根据你的客观条件,一个呢,还得根据你这个工作的实际内容,它是不是能P成你要的那种时间,你要根据事情的难易程度来去决定。当然,我们下面也会聊到啊。
那整体这个时间大家听明白了,这个很简单哈,但是你别小瞧它啊,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用处啊,非常大。很多人用了番茄工作法之后呢,就把它变成自己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为你从小处说呀,番茄工作法能够让你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减少拖延,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时间。往大了说呢,你能够专注地完成任务,实际上那就是在掌控你自己的生活。而当你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生活的时候,你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概率。所以番茄工作法它就变得非常的锋利。
那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啊,什么是番茄工作法。通俗点说,就是每天列出工作任务,然后把这些工作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以25+5这么一个时间为准的小循环啊,就是25分钟时间去干,然后5分钟时间去休息啊,这样一个小循环,然后逐个去执行完成,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工作非常顺利、有效地完成。
那我们接下来再聊一聊第二部分,说为什么要使用这个番茄工作法,就是说我用了这番茄工作法,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呢?有没有什么神奇的效果呢?我们可以来听一听关于番茄工作法的一个小故事啊。有个人啊,叫史蒂文,他是住在这个斯德哥尔摩的郊区,他作为一名企业的顾问啊,他通常需要到客户的大办公室里去工作,而这种大办公室啊,往往位于市中心啊。他家住在郊区,哎,办公的地方呢,在市中心,然后他天天出门呢,离他家100米的地方,就有一个公共的汽车站,哎,这个挺方便的。每天早上的情况呢,基本就一样了,哎,史蒂文去这个车站等车,车来了,然后上车坐在自己习惯的位置上,然后慢悠慢悠的开始往市中心开。嗯,开到市中心的时间呢,大概是需要25分钟,他呢,就总是利用这段时间去读一些和工作相关的实用的书籍。在这20分钟里边,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他在家里哈,你就是喝喝咖啡、看看电视、上上网是吧,或者处理一两天突然想起来的这些事情,你在车上啊,基本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呢,一起来乘车的人呢,大多都不认识你,偶尔呢,他也只会对一些熟悉的面孔说,诶,你好,也仅此而已了,其他的基本上根本没有什么干扰。那也就是说跟你在家里下这种自发的哈,或者说你在一个嘈杂或者说你相对熟悉的地方,这种外来的这种干扰和打断来讲,你在公交车上这段时间降噪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呢,你读书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每天都这个时间段,唉,活动也单一,目标也单一,但是这个结果积累下来却很惊人。早上坐公车学的东西,比其他时间学的东西都要多,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边,你倾注了接近于百分之百的注意力。这也就是可见,番茄工作法最适合进行专注的训练。
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三个点来谈一谈。第一个就是引入质量的维度。那番茄工作法当中设定的这种时间啊,是完全专注不受任何打扰的啊,这当然是包括自己和外在都算在一起啊,不能受任何打扰影响。这样时间段设置的这个时间段,才是番茄工作法里提到的这个时间要求。那专注的要求呢,为一项只能用数量衡量的时间引入了质量这个维度。也就是说,以往我们工作的时候啊,通常会说,哎,我干半个小时,我就休息一会儿啊,我太累了,我休息一会儿。而番茄工作法在时间的前面加了“专注”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你不止要工作半小时,还要专注地工作半小时,你这样才是真正的番茄工作法才有意义。
第二个呢,是解决时间碎片化的问题。就很多事情啊,尤其是学习呀、写作呀,和其他需要独自进行长时间投入的任务来说啊,碎片时间无疑是毫无帮助的。你前几分钟在干活,哎,忽然手机就响起来了啊,人家这个是短信呐啊,微信呐、邮件推送啊等等等这些,你拿起手机瞅一眼,哎,挺有意思,点开一个,顺便发点朋友圈啊,再再看看知乎吧是吧,我完事我再喝口水,上个厕所,或者谁又来找你唠唠嗑等等等,这都是很常见的一些场景。那这些碎片的时间的收益啊,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小的,而番茄时间能够将这些碎片化零为整,转化为番茄这个最小时间单位,就是我们说,那你设定那个25分钟啊,以此来服务你的学习和任务。
第三个呢,就是我们说的任务分解,并且能够逐步的推进,是高效学习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那不管多么艰巨啊,可怕困难的那种任务,一旦经过了这种抽丝剥茧的分解,然后你计划出执行这个任务所需要的这种番茄数,那番茄数就是那一个单位啊,就是25+5这一个单位啊,这叫一个番茄数。然后你只需要不断的去积累这个番茄数,然后你跟踪啊、记录啊自己这个番茄数的情况。同时呢,在借助这个番茄时间引入了质量的保证,就是要专注的这个加25分钟,我就特别专注啊,我不能三心二意的,这种事肯定不行的啊。这样往往就能够实现水到渠成的效果。
那我们说了番茄工作法的这么多好处啊,它是不是真的适用于所有低效工作的情况呢?查理·芒格就说过啊,我们只有了解一个知识的局限性,才能真正的拥有一个知识,这个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哈。番茄工作法其实有两个适用前提。首先你得至少有半小时的整块时间,如果你的工作条件不允许你有整块的这种时间,比如说,嗯,客服人员是吧,你24小时你随时到接听电话,电话一响就得就得跟客户那个沟通,你不能要求这半个小时就所有人都不给你打电话,这不现实。那这个方法对他们来说他就不适用。其次呢,在一个番茄时间里啊,你得有一个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不能是随便想想的好像那种非常简单的问题啊,而是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才能够解决的问题。你比如说构思一篇文章的大纲,或者分析阅读一本书,哎,这样的问题。你如果没有什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啊,那翻学中起到的效果就很有限。你比如说我要涂个指甲油,你这种事儿,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个什么深入的思考啊,你就可以把这事给做了,那你用什么翻天时间就属于精神病,你这25分钟我就读这俩人,这这这这两回事了啊。所以说呢,如果你的任务是零碎的啊,随机的、突发性特别强的,然后又不需要怎么动脑的工作,那你直接就列这种任务清单就行了,这就够了,你就不用什么番茄工作法了啊。
这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部分,就为什么我们要使用番茄工作法,就是给出了三点原因呢。一是番茄工作法引入了质量的维度,它打破了以前就是只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工作的方法,它要求你要专注啊,要专注。第二个呢,它解决了时间碎片化的问题,他能将碎片化的时间转化为番茄时间法里边最小的时间单位,就是我们说的一个番茄数啊,让它服务于你的学习和任务。第三个呢,就是化整为零,你经过这种分解啊,然后你能算出你执行这个任务你需要多少个番茄数,然后你去累计它,当当当当,一个又一个的去往上累压它,这样呢,通过不断的累加,你就能最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这个任务。但是呢,作者也提到了,说番茄工作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这种工作,你要想使用它有两个任务前提,就是一你需要有这个至少半小时的这种整块的时间,然后在一个番茄时间里边,你得有一个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还不能太简单啊,它是需要你深度思考的这样的问题。
那我们在了解了什么是番茄工作法,以及为什么使用番茄工作法这两个问题以后啊,我们接下来说一说这本书的重头戏,就是我们怎么应用番茄工作法。书里面啊,将番茄工作法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是计划、跟踪、记录、处理、可视。这五个阶段啊,完整的流程呢,就是每天早晨,哎,想好了我要干什么,然后就开始干了,然后我全天开始进行跟踪,在我的表格里画叉号代表完成,画顿号代表内部中断,画减号代表外部中断,把它都记录下来。然后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呢,我将当天跟踪的这些数据与最近这几天的数据和以及事先的我这种预期,我进行一下比较,然后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努力地完成早晨在今日代办这个表格上承诺的活动呢,然后你想想,明天我怎么改善这个流程,我能让更有效地完成这个。你每天去重复这个循环,对流程进行假设进行改进。
那提到这个就一定要提一下,说使用番茄工作法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支笔和三张表格。这三张表格是什么啊?第一张活动清单就是任务列表啊,第二个叫今日待办,今天必须得干,第三个叫后续记录,就是跟踪反馈的啊,第三个表。
在准备好了这一支笔和三张表以后呢,啊,接下来就分成三大环节了,就是前期准备、中期执行和后期回顾。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啊,前期准备,其实就是我们准备接下来要做什么样的事,完成什么样的内容。你可能会说,那我们日常天天都做计划,我谁不做计划,对吧,你看我们做计划的时候,拿出一个本儿哈,上面会写着各种要完成的事情,一、二、三、四、五、六啊,这是领导安排的,这是我自己想要做的,这是要帮助别人完成的等等等等,然后每完成一个任务呢,哎,我就划掉一条,这不就是一个准备的环节嘛,对吧,我们大多数工作都这么做的。而番茄工作法列计划的方式啊,和我们刚才说的这种方式,它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差别啊,就是番茄工作法不是拿一张纸在上面列出我们的任务,而是拿出三张哈,拿三张不是因为这个活儿多啊,不是那意思,而是对任务啊,按照性质进行了划分。比如说第一张纸的内容啊,就是和我们传统的任务列表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刚才说列清单哈,你把所有你想要完成的任务,哎,你都给他列上。那第二张纸干嘛呢,是写今天要完成的任务,一项一项你得写上。第三张纸呢,就是记录你所设定的这种番茄数啊,你完成那种番茄数,以及你被打断的次数和原因,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什么原因,你要把它写上。那通过这三张纸呢,番茄工作法就把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和今天必须要做的事情进行了区分。这是因为啊,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专注到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真正的高效。而且那些未来想要完成的事情呢,也必须靠今天一步一步的工作,才能够起到推动。你比如说我想盖个小木屋是吧,那我先要做的是从底层做起吧,我先打地基,我一层一层的垒砖、上梁,最后上棚,我再整个小木屋。那你今天要做的事情呢,就是要找工具、挖地基,那你就去搬砖、买材料是吧,如果你连这个地基和材料都没有,显然你这个长远盖木屋的任务,也就是没有办法完成的。因此,我们说番茄工作法的第一步啊,就是要列出今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接下来所有的行动,都是以今天要完成的任务为基础,活在当下。
那第二个差别呢,就是我们以前列计划呀,都是以任务完成为终结的,而番茄工作法不是这样,它是以完成的番茄钟为推进标志的。那什么是番茄钟呢,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啊,就是25分钟倒计时的时间嘛。啊,比如说你完成一个工作报告,要花25分钟,那就说明这个任务需要一个番茄钟,那如果你需要50分钟呢,那就是需要两个番茄钟。所以,在番茄工作法则里边儿,你的项目是否取得进展,并不意味着你的任务是否完成,而在于你是否有效地完成了一个番茄钟的时间。
那我们为什么要以番茄钟为这个标准呢?哈,你说我那汇报工作进,我也不能跟老板说,老板,我今天干了五个番茄钟,那老板不得把你扔出去吗。其实作者说的是,用番茄钟的方法有两个好处啊。第一个就是,如果你有一个大块头的这种任务要完成,在心理上呢,往往就会拖延,总想说,哎,缓一缓吧、歇一歇吧、一会再做吧等等这些,就我们说拖延症啊,这是为什么,当你一想到这个这任务是这么一个大块头的时候,你心里就会犯难,人都有这种畏难情绪啊,你这,这等一等算一算吧,我这个不整了啊,或者一会再说,实在是躲不过去了才开始做。但是呢,当我们把一个大块的这种任务,给它拆解成几个25分钟需要完成这种分开的这种事情,那你的压力就小了很多,你就能专注于这25分钟,顺便呢,也帮助自己克服了这种拖延症。另一个好处呢,就是当以一个标准的番茄计算时间的时候啊,你就能更好的建立说完成一个任务要花多长时间这种时间概念,而不是那种初犯的概念了。有了这个标准的时间概念以后啊,我们就能以此为基础,而进而对自己的这种工作效率进行比较和改进。
那接下来呢,我们就进入第二步,执行的环节啊,我们到底去怎么执行我们的番茄工作法。这个执行环节啊,不仅仅包括如何工作,他还教你如何休息。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工作啊。在这里呢,作者就建议你要在这25分钟的时间里啊,要专注的心无旁骛地工作。看起来简单啊,实际上做起来还是存在很多阻碍的。在这里呢,作者将这些阻碍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所谓的内部因素啊,就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使得工作被迫打断。比如说,哎,你写一篇精读的这种文章哈,写着写着一看表,哎哟,十点了,那今天十点约好了跟谁谁谁怎么怎么要一起玩个什么,或者十点了某东啊,某宝要发什么优惠券,我得赶紧抢,抢完我再工作。等你忙完这一大堆回来的时候,哎,精神头已经往往不像开始那么集中了,你十点之前想好的观点,现在有些都想不起来了,于是你只得重复之前的工作,从头再来一遍。再或者呢,就是刚要开始集中精神的工作,微信叭响了,叮叮当响了,同事说:今天晚上一起看电影啊。老板说,你看这个什么什么事,你给我再发一遍呐。一合计你就,哎呀,这回个微信也不占多少时间,我先回了吧,是吧,然后回头我再工作,大不了一会儿再多干一会呗,就补回来了。其实啊,生活和工作当中啊,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因为我们的想法都是跳跃性的,哎,我突然间想起一个事了,我怕忘记,然后赶紧去做,等处理完了呢,回来再接着完成以前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呀,在番茄工作法里是严格不允许的。番茄工作法不允许你在这些专注的25分钟时间内,被其他这些乱糟糟的事情打断,除非你这个事情真的是10万火急啊,呃,连25分钟都等不了了,那没办法了。但是在我们生活当中,99%的这个事情啊,并不需要我们在这25分钟内必须要做出及时的反应。那作者的建议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呃执行的过程中,脑子里突然间要有这种想法了,不着急,你把它写下来,如果他是你今天要完成的事,唉,你就把它写在今日代办的那张清单里,就是第二张纸里边,如果不是今天要完成的,那你就写在任务清单那张表里,就是第一张表里边。等到你25分钟这种专注的心无旁骛的工作结束以后,哎,你在那5分钟的休息时间里边,你可以进行这样的工作啊,或者是根据时间的排法,把它排到下一个25分钟之内。你这样就能保证在这个25分钟之内,你是可以不被自己内部想法来打断的。
那我们接下来再聊一聊什么叫做外部因素啊,这个外部因素简单了,就是别人给我们安排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前面刚才提到的例子哈,你写这个文章啊,报告的过程当中,一会有人让你去,哎,你帮我复印个文件呗,一会有人告诉你,我说开会啦,就差你了,这些事儿啊,就是来自于外部的打断。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外部的打断它不像内部那个容易自我控制啊,你你调整自己就可以了,他往往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作者就提出了,如果真的是10万火急必须去参与的话,那没办法,你只能作废这个番茄钟了,然后你去处理外部打断。但是这样必须马上去做的事情呢,跟那个内部因素一样,都是少数都不多。那你针对大多数不是那么着急的外部打断的情况怎么办呢?作者提出了四个啊,四个步骤可以建议我们去解决,那就是告知、协商、计划和答复。比如说你写报告的时候啊,突然同事来说,哎,你,哎,你帮我翻译一下呗,这个我都整不明白,你这个时候呢,你第一步可以告知你,我现在啊,正在写着一个东西,着急要你如果需要我的帮忙哈,呃,我得25分钟以后才有空,你看行不行哈。第二个呢,协商就是你与同事商量说,如果一定要我帮忙,那可不可以25分钟以后呢,呃,再帮他翻译,或者说建议他说你换一个人,你看行不行啊,他啦啦行不行,如果他答应了,你等20分钟以后呢,啊,再给你翻译,那你就在自己的任务清单里边或者当日的代办里边,把这一项加上,说帮同事去翻译文件,哎,你加上。那第四个步骤呢,就是答复,也就是你要履行你的承诺,如果你告诉人家,你说25分钟以后你就去帮他干这件事,那你就要去帮他去做啊,就要履行你的这种承诺。实际上这些方法在老郑看,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啊,这书里边是给出了这么一种啊,建议啊,这前提是要求你的工作场合里边,你的同事都能在一个基础线上啊,他比如说他他来找你这事他着急,但是你说出这种情况以后,他能理解你,哎,那这种事是OK的啊,大家都是平等的。可是你在实际生活当中和工作当中啊,很可能遇到不是这种情况的事,那就得根据你实际情况去调整啊,也没有必要就只信这个书里提的,所以我就只按照这四步走,不是这样的啊。总之就是不管是内部打断还是外部打断,那番茄工作法都是强调说,你必须要保证在一个25分钟之内,就是我们说的,呃,番茄工作时间里边去专注的做同一件事情。
那很多书友就会问了,说为什么要持续不断的做这件事呢?你为什么,比如说啊,这个啊,我开始在我这个25分钟的时候,哎,干到第5分钟前,我有点事我出去一趟,我回来我再接着做呗,我大不了我这时间,我再延长5分钟不就完了吗?为什么它就不奏效了呢?这里面涉及一个心理学的知识啊,就叫做心流啊,心流就是流动的流,心就是心脏的心,心流。你在工作当中啊,一定有这样的状态,就是感觉自己工作找对劲了,坐进去了,那个时候是仿佛感受不到时间的,你做的非常快啊,效率非常高,哗哗就考生啊,就跟悟道那种感觉似的。这样的感受呢,在心理学就把它叫做心流的状态。当你专注的进入到心流状态的时候,如果你被打断的话,研究表明了重新进入这种状态,大概要花十到15分钟的时间,而不是被打断的那5分钟时间了。那你就加在一起拟合吧,如果你一天有四次你被打断了,你就等于是浪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如果你想要高效专注的工作,一定要保证这25分钟的时间,尽量的不被打断,保证你能够集中的去专注地开展工作。
那接下来啊,我们就说说执行的另一个环节,就是我们不说25+5吗,25我们说完了,我们说一说那五就是休息。很多人认为工作时间就要专注工作啊,一个番茄钟过去了,马上我就把另一个番茄钟接上,等我们的今天都工作完了,我再休息。其实不对,番茄工作法特别强调休息的作用。就我们常常忙碌一整天,到晚上五六点的时候,可能大脑都转不动了,这其实因为大脑没有得到足够多的休息,而番茄工作法要求我们必须在每一个番茄钟之后进行休息,就是为了让大脑有足够的精力去保证后续的番茄中的完成。
那很多人都会问啊,说我如果正处在忘我工作的阶段,你要我进行休息,那你不打断我的工作状态了吗?你前面不还说这个一旦工作状态被打断,需要十到15分钟才能恢复吗?这不说的矛盾了吗?这不是。这其实就涉及到大脑的一个工作机制的问题啊,就是在忘我状态的时候,对我们的思考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啊,我们专注的思考眼前的工作,这个效率呢,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可是另一方面,他却让大脑丧失了全局思考的能力,容易掉到这个细节里,也就是说我们说的钻牛角尖里。因此呢,从25分钟的时间跳出来,哎,你休息一下,让大脑呢,从专注的状态进入到发散思考的模式,你这样就可以从全局去回顾过去这25分钟,哎,我做的工作怎么样啊,啊,有没有什么缺漏的地方,方向是不是还对呀,等等这些。这样呢,往往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
那科学研究就表明了说,大脑的运作是分成两个层次的,一个层次是表性的意识层次,就是我们思考啊、分析问题啊,这个层次,还有一个叫深层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潜意识。那当我们工作一段时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以为大脑就是没有在思考问题了,不对,其实大脑的潜意识仍然在默默的这么加工这种接收到这种信息,很多创意和灵感就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你比方说德国的化学家叫凯库勒,他就悟出了叫苯分子的环状结构,他悟出这个苯分子环状结构的经过,就是在,哎,凯库勒专注的工作了很久以后啊,就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盹,结果在他睡着的时候啊,那些什么原子啊,分子们那开始在他脑里跳舞,然后一条碳原子链呢,像蛇一样啊,转圈、转圈,然后一口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不断的旋转,然后这凯普勒突然间就惊醒了,然后他就明白过来,其实本分子是一个环状的结构,就是我们现在在有机化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环状的六角形啊。
那我们怎么学会休息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休息才算是真正的休息呢?书中给了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就是休息的时候啊,尽量不要动用你的脑力思考,你可以去冥想啊、睡眠啊,或者起来喝杯咖啡呀、运动、运动哈,这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做大量的消耗脑力的活动。第二个休息的建议呢,是你尽量让自己的休息形成节奏感,也就是说25分钟的工作强度,5分钟的休息,然后再来一遍,再来一遍就是25+5的模式。那为什么要形成这样的节奏感呢?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进行了学习和适应之后啊,就会适应这样的节奏感。就像很多学校在高考前的几周以内哈,都会进行模拟考试啊,比如说考试的时间段呐、方式啊、形式啊,都跟高考前一样,做这种模拟的测验,目的呢,就是让学生们能够提前去适应高考时候的考试的时间,以及这个相关的题量啊、题型啊这样的内容。
那我们做到这些呢,基本就可以进入到第三个环节,叫后期回顾。就当我们一天完成了这些工作中以后哈,跟我们在早晨预估的情况,你去做一个对比的检查,你看看你预估要用多少个番茄钟,而实际上你花了多少个番茄钟,那中间如果有差距的话,那你就要看看到底是因为什么,对吧,原因到底是哪些,是内部的,是外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找出这样的差距的原因以后吧,你把它总结用到第二天的这种预估和实际里边去,这样你去不断的持续的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所以说在这个阶段你就会发现啊,一个标准的番茄中是非常的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日常的工作时啊,是没有一个精确的时间概念的,我们常常不会考虑一个工作到底花了多长时间,那有了番茄钟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清楚的估算我们完成一个工作,到底需要花费多少个番茄钟,与原来相比是快了还是慢了。
那以上呢,就是本书的第三个内容啊,就是五个步骤掌握番茄工作法,它们分别是计划、跟踪、记录、处理和可视化。完整的流程呢,就是每天早晨想好要干什么,然后开干,然后全天进行这种跟踪,在表格上画叉号代表完成,顿号代表内部中断,减号代表外部中断,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呢,将当天跟踪的数据和最近几天的数据,以及事先的这种期望值进行比较,然后你问问自己有没有努力地完成啊,早晨在今日代办里边儿承诺的那些任务,然后你就想想说,我怎么改善明天的流程,明天呢,再重复这个循环,对这个流程不断的持续的这种改善。
那我们现在好多人都说是都有这种拖延症哈,或者叫懒间隙发作,还有重度手机依赖症,这些都是当今不少人的流行通病。为此呢,这个时间管理啊,就成了克服这些流行病的良药。那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和神器啊,也在追求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人们当中广为流传。提到当今最流行的时间管理神器,那就一定要提到呃,番茄工作法,这是一种极为简单和容易上手的方法,它与其他的这个很多管理方法都不一样啊,他实践起来很简单,他就需要你准备一支笔、三张纸,再加上一个25+5的工作时间模式啊,形成一个番茄数就够了,你就可以在这里面去心无旁骛地去工作。所以老郑啊,也是认为,像番茄工作法这种简单、易行、有效的这种小工具,它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去管理时间,进而是管理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
那在这本书的最后啊,老郑也有一些话想跟大家说一下。就老郑认为还是老生常谈,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在这里面,这本书里边儿,番茄工作法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他不是说这个25+5的这个数字,而是一种模式,就是我工作专注的工作啊,专注的工作,加上这么一小段的休息,把他俩合成一个小工作单元组,然后我不断的重复单元组,我再把这个大任务呢,就把它分解到这些单元组里边,这样就有效地方便于我们去工作。如果一个团队或者说一个公司,它在发展的时候,也能够以此类推去分解的话,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前段时间我们讲的像阿米巴经营啊,赵文刚说韩都衣舍,大家都是说一种模式啊,就阿米巴重的模式嘛,我都分成小的这种块,一块块去做,跟这个就非常相像,在形式上就非常相像。我们其实不能都信书哈,我们只是听这个有效的东西,对我们有帮助就可以了。至于说是不是25+5,还是说45+10,这个全看自己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啊,千万不能把这个死读书啊,读死书那就没意义了。所以说更重要的是,一你要有一种方法是我可以把大任务分解,分解成什么样呢?适合自己的,那你是25啊,还是25+5啊,还是这个45+10,哎,这是适合我的,把它分解成这个,以此作为你行事的准则和方法,这样你做什么事呢,你相对来说你都可以量化,至少时间是一条基准的维度,它能够帮助你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那感谢大家的收听啊。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战略创新者的十大法则
下一篇: 柔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