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魔鬼经济学》用反常识数据拆穿世界运行的隐秘逻辑

铛铛铃2025-08-30经济21人已围观

简介

为什么毒贩和母亲同住?为什么游泳池比枪支更危险?这本颠覆认知的经济学奇书,用海量数据与荒诞案例撕开“常识”的伪装。作者史蒂芬·列维特以“经济学家中的福尔摩斯”视角,将犯罪率、教育、堕胎合法化等社会议题转化为数学谜题,揭示激励反应、信息不对称等底层规律如何扭曲人类行为。书中没有枯燥公式,只有“用妓女收入研究最低工资”“通过黑帮账本破解组织管理”等脑洞大开的分析,让你发现:世界远比想象中荒诞,却比直觉更符合逻辑。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魔鬼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这套书呢,已经出了四本。我们今天要读的是第一本,也就是《魔鬼经济学一》。它的主题是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事件。

经济学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但是加上“魔鬼”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耸人听闻了。其实命名为“魔鬼”,并不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有多可怕,这实际上呢,是一个误读。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应该是“怪胎经济学”,这样就更加贴切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一听这本书试图研究的问题就知道了。在过去的10年里,造成犯罪率巨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房地产中介和3K党有什么相似之处?如果说毒贩子能发大财,为何他们还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影响?这些问题看起来和经济学一点关系都没有,而这本书却要告诉你,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魔鬼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怪胎,甚至被称为史上最烧脑的经济学读物。它抛弃了常规的思维,转而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

这本书呢,是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列维特是经济学领域公认的大牛,而都伯纳呢,是一位专业的作家。列维特提供干货的内容,都伯纳负责将枯燥的干货写得有趣。

在列维特看来,经济学这门学科,拥有各种寻找答案的有效工具,如果只是应用在经济学的问题上,无疑是一种浪费。于是呢,他将自己出众的头脑,用于揭示日常生活之谜,就像是经济学界的福尔摩斯,用精巧设计的模型,在海量的数据中抽丝剥茧,为我们一步步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

接下来,就让我带着你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带来一个个让我们震惊,却又不得不信服的结论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在过去的10年里,造成犯罪率巨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初,是美国的一段黑暗时代。那个时候犯罪率呢,是不断地攀升,枪杀案、劫车、贩毒、抢劫、强奸比比皆是。暴力犯罪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呢,是挥之不去的恐怖阴影。就连犯罪专家也断言说,未来的形势只会更加严峻。然而突然之间,犯罪率停止了攀升,开始下降,持续不断地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很不寻常,不但覆盖了全美各地,而且每年的下降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对于这个始料未及的结果,专家们呢,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也有人说是因为死刑执行率的上升,有人说是因为枪支管制法的普及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呢,作者一一驳斥了这些观点,他告诉我们,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

很多人觉得经济繁荣导致犯罪率下降,这个原因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回顾20世纪60年代,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候美国经济同样发生了井喷式的增长,但是暴力犯罪却居高不下,所以这个因素可以被排除。

犯罪率下降,另一个被媒体反复提及的原因是,死刑执行率的上升。由于死刑对于潜在罪犯的震慑力,导致犯罪率的下降。但是90年代,全美国的死刑数量仅有478例,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等待被死刑处决比混迹街头要安全得多,这显然让我们相信死刑会为犯罪者所忌惮。实际上呢,1975年的一个研究表明,死刑对于90年代凶杀案发率下降所起到的作用仅为1/25。所以呢,那个作为主要原因也是站不住脚的。

枪支管制法的意义呢,也并不大。因为这里首要的问题是,手握枪支的人是谁。管制法只会让枪支的流通在合法市场上得到管制,但是黑市的销售却越来越繁荣。也就是说,枪支只会更多地流向坏人的手中。实际上,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因素对于犯罪率的下降几乎毫无用处。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类似于入狱率增加、人口老龄化、警力增加等等的猜测,但是呢,都被作者用数据和事实排除了。

犯罪率下降的真正关键因素是什么?作者给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堕胎合法化。

列维特的观点是,70年代初,随着著名的罗素韦德案的宣判,引发了全美范围内的堕胎合法化。而在这个案子宣判之后的一年内,有75万名女性选择了堕胎。而到了1980年,堕胎人数已经达到了160万。他们往往未婚先孕、未成年怀孕或者是穷困潦倒,有时是三种都有。他们的孩子很大可能会过上不幸的生活,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呢,70年代的堕胎合法化,让很多可能成为罪犯的孩子没有能生下来。接着在20年后,引起了犯罪率的断崖式下跌。

这个观点一抛出来呢,可以说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大多数人是不相信的,或者是嗤之以鼻,甚至对他口诛笔伐。

面对这些质疑,列维特拿出了数据分析的武器。首先,他测量了五个州的犯罪率数据,这五个州实施堕胎合法化的时间,要早于70年代罗素韦德案的宣判。他指出,这些提前实现堕胎合法化的州,犯罪率的下降要明显早于其他45个州,而且犯罪率下降的幅度也更高。然后,他分析了每个州的堕胎率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在70年代,堕胎率最高的几个州,在90年代犯罪率的下降幅度也是最高的。此外,在堕胎率较高的州,犯罪率减少的现象仅存在于出生在罗素韦德案之后的一代人,此前出生的犯罪呢,并未减少。这还解释了,为什么犯罪率的下降速度在逐年增加,因为这一代人,不仅缺少了成千上万的年轻男性犯罪,还有成千上万的女性,当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很可能会重蹈其母亲的覆辙。

就这样,列维特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找出了犯罪率下降这个复杂社会问题背后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是,房地产中介和3K党有什么相似之处?

房地产中介呢,我们都很熟悉了。3K党是美国种族主义组织,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的报告里,是这么描述3K党的:“依靠武力和恐吓,阻止一切与成员政见不符的政治行动,剥夺有色公民携带武器的权利和自由投票权,打击接收有色儿童的学校,并让有色人种沦落到被奴役无役的境地。”

一个是随处可见的职业,一个是恐怖组织,这两者还能有相似的地方吗?作者告诉我们,这两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利用了信息的力量,而信息这种力量一旦被滥用,其破坏率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先来说房产中介。对于普通人来说,买卖房子是一生的大事,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位房产中介为你出谋划策,你可能会觉得万分庆幸。房子卖的价格越高,中介获得的佣金也就越多,这种利益绑定的状态下,中介一定会全心全意的服务。可实际上,房地产中介并不会想方设法地帮你卖出更高的价格,相反呢,他会想方设法地让你降价,从而缩短成交时间。那原因呢,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你的房子多卖出1万元,你的中介可能多拿的佣金,可能仅仅只有区区的100元。很显然,更划算的方式是让你降价1万元,从而大大缩短成交的时间,而中介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到下一笔买卖了。

房地产中介是如何让你心甘情愿地降价呢?方法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威胁你。比如他会不经意地告诉你,同一街区有一座房子更大更漂亮,价格呢,和你的房子也差不多,但是六个月都没有卖出去。或者现在房市不景气,你再不决定就来不及了等等。一面劝房主调低心理价位,一面告诉有意向的买家,报价可以低于房子的标价,利用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保障交易的频率。

3K党呢,则更甚之。其实3K党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六名退役老兵,纯粹是为了恶搞而成立的,但是后来呢,他们开始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迫害的人群范围也是越来越广,甚至能够渗透到政府的内部。而人们呢,却拿它们毫无办法,只能干害怕。这其中的原因就是,3K党在民众面前,装作是一个残暴而又恐怖的组织,而不明真相的人呢,已经自己吓坏了自己。

最终,在一个叫史丹森·肯尼迪的普通人的努力下,3K党的真相才被大白于天下。原来他们只是一群街头小混混,只会恐吓,不热衷杀戮。于是,随着人们对3K党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不再害怕,甚至觉得3K党很幼稚。如日中天的3K党呢,也就立刻地土崩瓦解了。

列维特告诉我们,不仅恐怖组织和房地产中介,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谋取利益,专家们包括医生和教师,也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客户利益来谋取私利。因此呢,我们不能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当分析的结果和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要去思考原因。

接下来呢,是第三个问题,如果说毒贩子能发大财,为何他们还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毒品交易意味着谋取暴利、坐拥豪宅、腰缠万贯。但是,如果你在毒品交易泛滥的贫民区去转一转,就会注意到,多数毒贩不仅还住在贫民区,甚至还和自己的母亲同住。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列维特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数据,那是毒贩子们的财务数据。终于,一个此前没有任何官方记录的犯罪商业帝国,在经济学家的手中被解构分析。在研究中,他发现,贩毒集团的运作方式,和多数的美国企业大同小异。与之最为雷同的要数麦当劳,也就是说,只有金字塔顶层的人才能拿到高薪,而那些普通的毒贩子,时薪只有区区3.3美元,还不及法定的底薪。而且不仅工资微薄,他们还面临着恶劣的工作条件。那挣得这么少,为什么他们还要去铤而走险呢?为什么还要去做违法的事情呢?因为这些毒贩经济水平常年在贫困线以下,对于他们来讲,想做一名保安都很难,只能选择去贩毒,贩毒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工作。所以贩毒集团不愁没有人贩毒,那些普通贩毒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呢,我们来看这个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都相信,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一项叫做科罗拉多州领养项目的著名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个项目跟踪了245名被收养儿童的生活,发现儿童的性格特征与养父母之间几乎毫无关联。还有研究表明,孩子是否上过托儿所、是否单亲家庭、母亲工作与否,对孩子的性格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芝加哥公立学校的选择实验也表明,选择好的学校并不能为孩子带来先机。这些似乎非常违背我们的常识,究竟哪些因素对孩子有影响呢?哪些没有影响呢?应该是所有父母都会关心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同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这个项目测算了2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5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实验的样本从全国各地抽取,尽可能准确地体现美国小学生的构成结构。该项目统计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收集了一系列的调研信息,包括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除了这些基本信息外,还有对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的采访,采访中会收集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是否打孩子,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等。

通过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商的回归分析,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经常看电视、经常被打、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家庭完整、母亲放弃工作、搬入好的小区,这些我们听起来似乎非常有影响的因素,被归为了和孩子的成绩无关的因素。而父母学历高、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生育时在30岁以上、出生体重低、是否被收养、家中藏书多,这些因素则对孩子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仔细研究这些因素呢,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成绩影响大的因素,都是对父母特点的描述,而影响小的因素,则是对父母行为的描述。也就是说,父母是谁比父母怎么做,对孩子成绩的影响更大。这无疑会让很多父母感到沮丧啊,因为这些意味着,当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那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经注定。

当然,成绩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本书中呢,也并没有被深入的论证。但是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我们作为父母做了什么上面,而更要注意的,除我们以外的因素。比如书中提到,相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同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大。有的父母天天教育孩子不要吸烟,因为吸烟有害健康,结果呢,却是好说歹说,孩子偏偏不听,因为他们觉得班级里的人都抽烟,但也没有看到什么坏处,反倒是看起来挺酷的。但是呢,一个班级里的同学,如果都不抽烟的话,孩子自然而然也不会抽烟,因为不想被当作异类。

到这里呢,今天聊的内容呢,也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魔鬼经济学》的神奇之处。

列维特的数据分析似乎无所不能,不但能够抓住舞弊行为,还能够分析看似无关的因果关系。跟着这本书,我们得到了一个又一个反常识,但是有证据确凿的结论。比如,70年代的堕胎法案,其实是20年后犯罪率巨降的首要原因;房产中介、3K党和专家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牟利;贩毒集团的结构和麦当劳很相似,只有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收割财富,这导致大多数的毒贩子很穷,还不到温饱线,甚至不得不和母亲住在一起;相对于父母的行为,父母本身的特质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除了这些结论呢,这本书还带给了我们研究和看待生活问题的一个崭新的角度,告诉我们,有很多的问题看起来无从下手,但是只要能够不断思考,找到突破点,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迎刃而解。这也是列维特本人所信奉的信条:现代世界尽管充斥着种种迷雾、乱象和罪恶昭彰的骗局,却并非无法参透或深不可测。只要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他甚至比我们所想的更加妙趣横生,所需的仅仅是一种新的观察方式。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让我们一起在解读清贫好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