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思想萌芽中的异化与共产主义初探
铛铛铃2025-09-11【经济】48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一本书,是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生于1818年,当他写出这部手稿的时候,年仅26岁,也就刚读完博士学位没两年。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法学博士,老本行是研究法哲学问题。这个时候,他和法哲学领域的老祖宗黑格尔较起劲儿来了。较什么劲儿呢?原来啊,黑格尔认为是政治国家的法律规定了市民社会的结构和游戏规则,而马克思则认为这是本末倒置,恰恰是在市民社会的结构和游戏规则中,生长出了政治国家。为此,专门写了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来说这个事。
批判完黑格尔,马克思又往深处琢磨了一下:假设确实是市民社会养出了政治国家这么个庞然大物,那么市民社会又是打哪儿来的呢?马克思觉得,说到底啊,人嘛总要有口饭才能活下来,只有先活下来,才谈得到法律、艺术、哲学等等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所以这个市民社会只能从经济活动中来。
想到这一层,青年马克思也不搞什么法哲学了,一头扎进政治经济学的故纸堆中,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判,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这期间,马克思做了大量读书笔记,集中体现了这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
到1932年,这些零散的笔记由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重新整理、编辑出版,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铁肩担道义,上下求索,力图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这种不公的社会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第三,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好宏大的命题!马克思手握唯物辩证这把刀,庖丁解牛,将现代社会的本源、动力和发展方向剖析得纤毫毕现。只不过呢,读马克思的哲学语言殊为不易。好在有这三个问题为纲,纲举目张,且让我们循着三宗问题,一层层抽丝剥茧,看看此中洞天究竟为何。
先来看这头一宗: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马克思身处的时代,正是从传统社会到市场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但同时期的清代中国要痛苦转型去面对,西方各国也是一样。伴随着生产力飞速跃升的是各种社会乱象,其中最为引人侧目的一宗,便是那滔天的贫富不均,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种种罪恶。《卖火柴的小女孩》《了不起的盖茨比》《悲惨世界》《雾都孤儿》,“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所有这些产生于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向我们这些后人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不公与罪恶。
对此,道学先生们自然可以痛心疾首,放下筷子骂娘,可是马克思呢,却更加关注于现象背后的本质,理性地去思考和研究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马克思用哲学和经济学的显微镜反复观察社会,横竖看了半天,最后看到四个字:异化劳动。
讲异化劳动之前,我们要先熟悉经济学家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那就是三大经济要素:劳动、土地、资本。
劳动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付出的体力和脑力,说白了就是干活、种地、做工、写作、表演,只要是涉及经济产出都是劳动。有的劳动呢,价值低一点,劳动者就挣得少一点;价值高一点就挣得多一点。今天的程序员或者工程师,收入相对一般劳动者要高一些;一些特种职业者,比如职业运动员,比起一般劳动者来,那挣得不是一般的多。不过,不管你挣多挣少,只要你的收入来源是自己的劳动,对不起,你就还是劳动者。
至于土地嘛,人类的经济生产都需要依托土地。比如种粮食得有农田吧,盖厂房得有工业用地,建CBD购物广场得有商业用地,盖居民楼得有住宅用地等等。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你要使用这些土地从事生产活动,也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也就是经济学家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地租。比如佃农杨白劳租了地主黄世仁的地种,就要向黄世仁交租,这就是地租。今天北上广深的白领们要向房东支付房租,也是地租。那么你按揭买了房,每个月给银行的月供,算不算地租呢?唉,这个要琢磨。不管怎么说,经济学里特别注重地租这回事。为什么重要,我们后面再说。
再来是资本啊,说得直白点,资本就是本钱,就是会生钱的钱。什么样的钱会生钱呢?就是你投入生产活动中的钱,比如你买机器、买原材料、买厂房、建设用地、买劳动力的钱,都是资本。而你间接投入生产活动的钱,比如拿去买股票、债券的钱也是资本。所有这些投入生产活动的钱都是资本,拥有这些资本的就是资本家。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啊,分成三种人:劳动者、包租婆和资本家。劳动生产出的财富就在这三种人之间分配。那问题是,土地和资本也来分配劳动成果,这公平吗?
正方辩友说:“哎,这很公平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各行其事嘛,公道的很。”
反方辩友说:“哎,我反对,创造财富的是劳动,地是老天爷的地,怎么就成你家的了啊?资本也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哪来的资本,没有资本你拿啥投资?所以劳动成果理应属于劳动者,资本家和包租婆想分享劳动果实吗?劳动去!”
马克思同志当然是反方辩友,他提供的辩词是这样的:一砖一瓦、一粥一饭、衣食住行、音乐美术,所有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汗滴禾下土创造出来的。可是这些劳动成果的绝大多数,并不属于劳动者,凭什么?马克思大声说,这是异化劳动搞的鬼。
好,重点来了。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雇佣工人干活,其实就是花钱购买劳动,那么自然,劳动的主人就从工人变成了资本家,劳动成果也就都归了资本家。从工人的角度去看呢,这件事就变成了劳动背叛了自己,带着劳动产品跑到资本家那边去了,成为劳动者的敌对势力,这就是异化劳动。
比如说一群流水线上的工人生产出了很多手机,但是手机不是他们的,是资本家的。工人努力工作,领了工资,再向资本家买手机。各行各业都是这样,你制造生产的东西,促使你努力工作,生产更多东西。随着时间推移呢,资本家攒了很多手机,卖掉这些手机,赚了很多的钱,再去扩大生产,雇更多的工人,生产更多的手机。如此这般就形成了资本。
说到底啊,资本来源于异化劳动,来源于劳动者。这里对于劳动者来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你越卖力干活,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资本的力量就越壮大,对于劳动者的支配权力就越大,资本家就越有理由和权力争夺劳动产品。要不怎么说是劳动背叛了劳动者呢?
看穿这个过程就很清楚了,所谓资本,本质上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每一个白领在冬日清晨挣扎起床,挤着拥挤不堪的地铁,匆忙赶去办公室打卡上班,他们对于资本的支配权利应该是心里最有数的。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利,不是人民投票赋予的,也不是上帝的恩宠,是因为资本有购买一切的权利,这种权力不可抗拒。资本家掌握了资本,就掌握了权力,就可以支配劳动者,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
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马克思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财富的绝大多数却不属于劳动者,因为劳动被异化,资本家成了劳动的主人,资本家通过占有异化劳动,完成资本积累,进一步获得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支配权,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搞清楚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之后,马克思紧跟着探讨第二个问题:这种不公的社会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经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造成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的元凶是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的形成呢,是一个迫使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是劳动与劳动者的分离过程。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私有制、暴力、债务等充当了分离的黑手,其中满是血与火的巧取豪夺。
早年间,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圈地运动“羊吃人”的悲剧就不用说了。当今时代最鲜活的故事发生在转轨时期的俄罗斯,说是要休克疗法啊,搞全盘私有化,建立市场经济。结果呢,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原来国有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大量失业,几乎是一夜之间呢,就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机器和工厂。俄国老百姓的平均寿命10年间下降了十岁,老百姓一无所有,被赶到了劳动力市场上去讨生活。而大量资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贱卖给了各路豪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只能把劳动贱卖给这些新贵豪强,艰难度日。那些只有在19世纪雨果小说《悲惨世界》中才能看到的一幕幕悲剧,在俄罗斯大地上轮番上演。
当然,分离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将分离后的劳动力与其他经济要素重组,去启动生产,创造财富。1844年手稿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依靠市场机制和货币。
那什么是市场机制呢?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异化劳动的过程中有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动作,那就是买卖。买卖的本质是市场交易行为,通过市场交易,劳动力与资本、土地实现重组,而交易形成的价格就是这个机制的指挥棒。市场用价格指挥棒配置一切资源,特别是资本、土地、劳动力这三大经济要素,不服从的就赔钱嘛,赔钱的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总之,物竞天择,谁也别想跑。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让社会生产得以运行。
认真观察这个市场机制,我们会发现最核心的一环是货币。这世上的经济要素和劳动产品千千万,要实现买卖交易,需要一个中介,要有一个东西去衡量、比较价值,给出价格。有了价格才能理性的组织生产,才能完成产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异化劳动带来的价值增值,才能实现资本积累。这个中介就是货币。货币紊乱会引发价格信号失灵,市场机制失效、社会生产停滞,货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就拿俄国10月革命来说,经过长期动乱与战争的破坏,苏维埃俄国的国民经济事实上已经崩溃。而当时刚刚站稳脚跟的苏俄政权,稳定经济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建立卢布的黄金本位,以此来稳定币值,进而稳定和繁荣国民经济。如果说当时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和英格兰银行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就是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恢复金本位,稳定货币的价值。
再举个例子,二战后西德被打成一片废墟,并且处在盟国占领状态下。西德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第一步,也是稳定西德马克,进而开放物价管制,重新激活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结果呢,不到10年间,西德经济水平就已经全面超过战前。货币就有这么大的魔力。
某种意义上说,他还重新定义了人。在没有货币之前,人只是拥有自然属性而已,而一旦有了货币武装,那么货币接近万能的购买能力,就造就了货币主人无所不能的超能力。有诗为证,歌德在《浮士德》中叹道:“我假如出钱买了六匹马儿,这马儿的力量难道不是我的?我驾驭着他们,真是威武堂堂,真的好像我生就24只脚一样。”一句话,货币的力量有多大,人的力量就有多大。货币把人的愿望转化成现实,只有货币支持的需求才是真实有效的需求,才会对生产、分工和交换产生实质的影响力。比如资本家是拿钱购买劳动力,而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是为了换来钱吗?因为货币可以购买一切东西,可以占有一切劳动产品,所以说货币就是资本,就是异化劳动。
讨论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资本主义制度让劳动与劳动者分离,形成异化劳动,再通过市场机制和货币法则,让劳动与其他经济要素重组,完成社会大生产,让资本主义社会机制得以持续运转。然而这还只是社会运行机制的第一层。如果我们只看到这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还不能说有了透彻的了解,因为它还有第二层机制,那就是阶级斗争。
大家千万注意,这里说的阶级斗争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社会革命意义上的阶级斗争啊,大家不要一听阶级斗争这四个字,就以为是打打杀杀。那种打打杀杀的阶级斗争,只是阶级斗争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最激烈、最极端的暴力形式。除此之外呢,阶级斗争实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首要的是经济斗争。
比如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竞争就是一种最基本的阶级斗争形式。不同企业之间对于市场份额的竞争,算不算资产阶级内部的阶级斗争呢?工厂主与银行家之间就利率水平展开的斗争,算不算阶级斗争?资本家与包租婆之间对于地租的争夺,算不算阶级斗争?工资水平的起伏算不算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呢?都算。只不过阶级斗争在大多数时候,都以比较温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经济周期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水平的变动,比如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竞争和利率变动等等。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可能以比较激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种要求提高工资的街头罢工,再比如商业竞争激化,各国资产阶级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而爆发的商业战争啊。从英、法、荷兰这些西欧国家对于海上霸权的争夺,到拿破仑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本质上为了争夺商业利益的战争,遍及西方史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资本、土地这三大生产要素的收入,基本上是劳动者、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之间互相斗争的结果。工资是劳资双方斗争的结果,地租呢,是资本家与包租婆之间斗争的结果,这两个结果斗争出来了,资本的利润收入也就水落石出了。一块香喷喷的大蛋糕做出来,资本家、包租婆、劳动者各凭本事抢着去分,争夺最大的份额,落袋为安,如此而已。
不管怎么说,在马克思的时代,劳动者、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这三大阶级,依据各自所掌握的生产要素,分别获得工资、利润和地租等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说,异化劳动背叛了劳动者,将劳动产品带给资本家,形成资本家手里的私有财产,而劳动者手里掌握的所谓私有财产,只不过是资本家吐出来的一些残羹冷炙。
到这里,第二个问题结束,我们已经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机制,它就是以货币法则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以及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市场机制让不公的社会机制得以运转,阶级斗争让劳动者走向永恒的贫困。
现在就进入到本书的第三个问题的探讨: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呢?怎样才能把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呢?
马克思认为别无他途,只有共产主义。在政治经济学的构架底下,所谓共产主义,是指人真正支配自己劳动的状态。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支配,不是指劳动者集体占有私有财产,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方式,不过是用集体占有私有财产来代替个人占有私有财产而已,这不是共产主义。如果用集体占有取代私人占有,必然会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妇女探个头会被喷成小资产阶级情调泛滥,一个人留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都会被横加干涉,那样的社会实在是不够可爱。横竖看半天,那种泯灭个性的所谓共产主义,那种赤裸裸的多数人的暴政,其实不过是集体占有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而已。
因为私有财产就是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就是要否定大写的人。用庸俗的、带引号的共产主义去泯灭人的个性,用普遍的国家机器的私有制去取代个体资本家的私有制,这恐怕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而用无原则的福利国家形式来实现社会对于私有财产的集体占有,无视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恐怕也是今天西方福利国家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
显然,要实现劳动者自由自主支配自己劳动的状态,归根到底啊,就是要消灭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实现劳动者与自身劳动的和解。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就是积极的扬弃私有财产,扬弃人的自我异化,是人对劳动的真正占有,而劳动才是人真正的本质。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向自我本真的复归,他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它是历史之谜的答案。
劳动者自由自主支配劳动的状态,马克思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都可以在任何范畴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哲学批判。”这正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学部分到此便戛然而止了。经过这场近30分钟的头脑风暴,回过头去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成为劳动者的敌对力量,成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积累成为资本,资本之间的竞争呢,又形成集中和垄断,从而全社会分裂成劳动者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两大敌对阵营,两者对立统一,在异化劳动中,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私有财产关系。它的基本运行机制呢,是市场交换,交换的中介是货币,货币法则和异化劳动一起构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书的核心批判对象。货币法则与异化劳动共舞,形成了资本奴役和统治的黑暗帝国。要把人从这种奴役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只有迈向共产主义。而这里的共产主义,不是劳动者集体占有私有财产的庸俗共产主义,而是实现人对自身劳动充分占有权利的自然人道的共产主义。
这就是马克思通过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
此外,我们要知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是青年马克思的一些读书笔记。当时啊,新婚燕尔的马克思迫不及待地逃离祖国普鲁士,旅居象征自由的精神祖国巴黎。结果呢,还没有写完这部手稿,就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了。紧跟着呢,又被恩格斯拽去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未完成的手稿,就静静的躺在马克思家的阁楼上,一睡百年,无人问津。
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些手稿才被重新发现。彼时,流亡莫斯科的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在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枯坐冷板凳,于浩如烟海的马克思遗嘱中发现了这件书稿。一观之下,如获至宝,立刻着力编辑整理、理出架构,翻译出版了这部著作。
这部手稿出版后,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卢卡奇本人呢,也成为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创始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众干将,像文化霸权理论的葛兰西、福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存在主义的萨特、结构主义的阿尔都塞,分析主义的杰拉德·科亨、现代主义的德里达等等大师,都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他们的理论源头。
比如法兰克福学派诸将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种种问题,根本原因是工人官僚政治权力的异化,药方是要回归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主张的自然的、人道的共产主义理念。之后呢,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认为,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的人道共产主义根本就是胡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要人道就没法狠下心来搞阶级斗争,就不能冷酷理性的计算和规划,共产主义就永远无法从理念变成行动,应该保卫1844年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正统。
启发所有这些后世理论大家的初始概念,正是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大家各取所需,将异化概念玩出了花儿,各种横竖看不顺眼的社会现象,不论是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都被归咎于各种原本美好的事物被异化。种种理论流派之间互相批判、辩论、激荡,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族,至今在西方学术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最后啊,简单八卦一下手稿整理者卢卡奇。卢卡奇可不是苦出身,被资本压迫挤兑,没办法了才去搞马克思主义研究。卢卡奇出身于奥匈帝国的犹太银行家族,父亲呢,是匈牙利综合信用银行的行长,管理着奥匈帝国这个老大帝国的半个钱袋子。卢卡奇本人呢,本来有极大可能成为罗斯柴尔德那样的金融巨头,操纵信用决定半个地球的命运。可是呢,他却背叛了他的出身,也许正是在那个圈子里从小耳濡目染,才让卢卡奇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放下了那泼天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的理论研究和群众运动,一度出任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教育和文化人民委员,相当于教育部长兼文化部长。革命被镇压后又流亡苏联,潜心理论研究,这才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得以重见天日。
二战胜利后,卢卡奇回到匈牙利,却远离政治大隐隐于布达佩斯大学,继续潜心学术研究。在斯大林主义最高潮的时候,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批判当时苏联的一些错误做法,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宗师,直到1971年驾鹤西去,成就一段传奇。
一个内心信仰坚定的人,方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方能为常人所不能,为成就不朽功业。
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为您解读到这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