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好的经济学》以易懂方式揭开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

铛铛铃2025-09-11经济83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好的经济学》。

本书作者是一对学者夫妇——美籍印度裔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法国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他们凭借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贡献,共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还著有畅销书《贫穷的本质》,喜马讲书之前也解读过这本书。

可能很多人刚刚听到书名会感到奇怪,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难道还分好的和坏的?这个问题容我先卖个关子,留到最后,结合全书的内容去回答。这里先简单介绍这本书的特点和出发点。

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美好的、高效的模型世界,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假设不一定总会成立,定理不一定总会奏效。《好的经济学》这本书就跳出了纯理论框架,从更为现实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思考,让我们将目光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转移到存在于真实世界的社会人,戳穿了许多看起来有道理且已经深入人心的常识,揭开了出于种种原因被掩盖的真相。

在这本书里,作者探讨了移民、贸易、贫富差距、经济增长、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关键影响的一系列核心议题,同时阐明了该如何运用经济学来改善、解决这些问题,让经济、社会和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问世后受到广泛好评。哈佛大学教授卡斯·桑斯坦说:“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作品。如果你今年不是未来这10年想读一本关于经济政策的书,那就读读这本《好的经济学》。”巴黎经济学院教授、《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说:“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打领带,思维方式都像银行家。他们在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好的经济学》中,班纳吉和迪弗洛深入研究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研究领域。”

下面我将对本书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三个问题进行重点介绍,分别是移民问题、贸易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移民。

移民问题是近几年国际上的热门话题,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相关报道,各方争议巨大。很多人认为一旦放开后,移民数量会激增,挤占本地人的工作机会等等。我们先来说,穷人会不会一有机会就不顾一切地涌入?看上去好像有道理,毕竟人趋利避害,离开贫穷甚至战乱的家乡,去机会更多更富裕的地方找工作,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2010~2015年,希腊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20132014年,失业率高达27%。要知道,希腊是欧盟成员国,希腊人可以在欧洲各国自由工作和流动,但即使如此方便,只有不到35万希腊人选择移民,仅占希腊总人口的3%

我们再来看看发展中国家。在印度首都德里附近的农村——哈尔邦和北方邦,30%的底层人口每天平均生活费不足一美元,而在德里的贫民窟,底层人口在支付住房费用后,每天的生活费也高于两美元。也就是说,要从农村搬进德里,哪怕就在贫民窟,收入也可以翻一番,能让生活质量有很大改善。但即便如此,选择搬迁的人口比例也很小,有1亿人依旧生活在原地。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如果只用是否经济、是否理性的标准衡量,这种现象确实不合理,但只要我们把目光落在具体的人上,就很好理解了。根据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知道,背井离乡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家人和朋友。对于贫困群体来说,他们的收入和健康状况往往很不稳定,更加需要身边人的帮助,这种情况下,适应新环境会更为艰难。另外,移民也是需要前期投入的,穷人可能根本无法负担路费,或者不敢冒险外出,因为他们承受不起哪怕一点点的经济损失。最后,出于生活惯性,很多人也不会选择移民。比如研究人员在孟加拉国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只有在外界推动下,穷人才会发生迁移,此时这些人不受信息差和路费的限制。另外,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贫穷的人受限于眼界、信息差,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迁移是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甚至自身命运的机会。

总之,人是有粘性的,基于生活惯性、人际关系、生活造成的不敢冒险等原因,人不会一有机会就涌向发达国家的,这一点完全无需担心。

人们反对移民进入,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移民会损害当地人的就业。传统观点认为,根据经济学中的供需定律,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价格也就是工资会降低,因此移民会影响本地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但实际上,多项研究表明,移民不会影响公司和就业。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马列尔是古巴的一个港口,1980年,古巴放开管制,允许国人从马列尔港离开国境。19804月到9月,有12.5万古巴人抵达美国迈阿密,使得迈阿密的劳动力增长了7%。按照传统理论,迈阿密的工资水平应该会下降,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研究人员对比了迈阿密原居民的工资和就业率变化,并且将这一变化与其他四个相似城市——亚特兰大、休斯敦、洛杉矶、坦帕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移民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当地的工资水平。研究者还特地研究在马列尔偷渡事件前就来到美国的古巴移民公司,因为这些人与新进入的移民最相似,应该会最先受到冲击,但对比下来发现这一群体也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研究虽然至今仍有争议,比如有学者发现,对于某些特定群体,比如非西班牙裔的高中辍学男性,其工资在移民到来时有所下降,但这项研究第一次证明了供需模型无法直接适用于移民问题,研究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作者认为背后有许多因素的作用,而且彼此相关,这里简单介绍以下五点:

一是移民不光要工作,他们也要吃饭、理发、购物等,这些需求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二是移民带来了稳定的低薪工人来源,可能减缓机械化进程。比如1964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打短工的墨西哥移民被指责压低了本地居民工资,受到驱逐,但他们一离开农场,农场立即着手将生产机械化。1964年,加州没有人使用收割机,1967年使用率却达到了百分之百。对于那些无法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农场直接选择了放弃。因此,当地人没有从移民的离开中获得任何就业或工资上的好处。

三是本地人可以获得工作升级的机会,比如从体力劳动升级为非体力劳动,开始从事更复杂、更需要交流和技术的工作。由于移民语言不熟练等因素,这些工作他们难以参与竞争,而移民也愿意从事本地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比如休闲草坪、照看孩子等,可以降低这些生活服务的价格,减少本地人的生活成本,也让当地女性更有机会外出工作。

四是从贫穷国家移民来的人,除了要有钱负担前期交通等费用,往往还要有学历、技能、冒险精神来面对移民后的困难。也就是说,这些移民本身就有经济基础,或者有一些优秀的素质,这让他们或他们的后代更有机会取得成就,并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2017年《财富》500强中的美国企业,43%是由移民或移民后代创立的。举几个例子,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是爱尔兰移民的儿子,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亲生父亲来自叙利亚,谷歌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出生于苏联,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继父是古巴移民。

最后,雇佣关系同样具有粘性,雇主更倾向于雇佣熟悉的人,以及能和现有员工融合较好的人。也就是说,本地工作者不会被移民迅速取代。

顺便说一句,你可能也发现了,上面这些更多适用于低技术移民,对于那些政府普遍支持的、有学历、有技能的技术移民,可能确实会影响当地同行的就业,但也有正面效应,比如本地人可以获得更便宜的医疗、教育等服务,大多数为美国贫困人口服务的医生都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

关于移民的问题,还有人认为移民会占据社会资源,因此大力反对移民,但事实上,人们往往高估了移民数量。研究人员采访了六个国家的2万多名本地居民,结果显示,民众对移民的数量和占比有很大的误解。比如,意大利受访者认为移民占到全国人口的26%,但实际上只有10%。另外,受访者眼中的移民受教育程度、贫困程度和需要救济的程度,都比实际情况糟糕许多。事实上,大部分移民都在自食其力,不需要政府救济。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更多是因为政客的说辞,比如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前夕,玛丽娜·勒庞提到,95%的移民因为不想工作,被国家养了起来,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45%

好,以上就是移民问题的主要内容,做个简单总结。作者认为,民众不必担心移民会泛滥,因为真实的人是具有粘性的,人口的流动可以让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生活水平达到均衡,还可以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波动,应当被鼓励,给经济造成更大威胁的是人员的不流动。政府应当尽可能消除移民障碍,鼓励人们迁徙,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这对移民和当地经济都有益处。但同时,不应该强迫人民或采取扭曲的经济激励措施,而是要清除一些关键障碍,比如简化移民流程、提高效率,帮助人们了解移民的成本和收益,让汇款更便利、提供住房和就业援助等。

讲完了人的流动,我们再来谈谈物的流动,也就是贸易问题。自由贸易真的好吗?提高关税对经济有用吗?伴随着贸易战等事件,这些都是近几年争议很大的话题。

从比较优势理论说起,这一理论认为,贸易使得每个国家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所有国家的总收入会增长。比方说中东盛产石油,在炼油、制造、石化产品方面相比其他不产油的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人们普遍认为,贸易一定是好的,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实际上经济活动本身也是有粘性的,比如发展有优势的产业集群需要大量时间,放贷活动也同样存在粘性,也就是哪怕已经受到了贸易的冲击,银行业更愿意贷款给老牌企业,而非新兴企业。贸易不一定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迅速提高。而在实际贸易中,对于刚加入竞争的新兴国家,他们的企业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也并没有那么容易,经常会面临低期望值魔咒,或者说对新来者怀疑的自证预言,也就是买方的不信任和缺少背书,使得企业在实际运作中面临重重困难,很难打开国际市场,这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生产环节,形成恶性循环,让买家的悲观预言变成现实。

举个例子,有一家新开的地毯厂商,如果买家都认为地毯质量可能不过关,厂家就只能低价出售,如此一来就得不到利润,就更没有办法生产高质量商品或者为客户提供服务,买家就会觉得:“你看他家商品果然不行。”此前的怀疑成为现实,更加不会购买,这就是恶性循环。

另外,贸易冲击带来的企业倒闭会产生一系列衍生影响,对当地的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破坏。比如美国田纳西的布鲁斯特镇,在20世纪90年代前是一家名叫西格尔公司的牛仔服生产商所在地,鼎盛时期雇佣了1700人,生产牛仔裤和牛仔外套。后来受到中国出口影响,公司逐渐缩减规模,到了2000年彻底倒闭,工厂人去楼空,城镇也随之破败下来。《大西洋月刊》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写道:“整个城市在光天化日下,就像一个现代鬼城。”在布鲁斯特镇的中心地区,银行倒闭了,超市和时装店也关门了,过去的超市现在变成了停车场,唯一保留下来的是一家药店,当地的老人来这里配药。

也就是说,在分析贸易问题时,粘性、低期望值魔咒、衍生影响是传统理论分析中经常被忽视的部分,但在实际的贸易运作中至关重要。

另外,近年来,关于贸易战和贸易保护的讨论越来越多,一项面向美国公众的调查显示,54%的人认为提高关税、鼓励制造业回流是好事,但作者认为,对美国而言,重拾保护主义关税没有用处,真正的问题是因行业衰退而失业的人从未振作,工作意愿很低。在移民部分中,我们讲到人的粘性,失业工人很少向其他地区、其他行业流动。因此,在中国宣布对农产品征收关税的情况下,作者认为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只会造成一波新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失业潮,届时,亚拉巴马、路易斯安那这种以农业为主、相对穷困的地区会成为最大的牺牲品。作者说,虽然美国可能会保住钢铁行业的一些工作岗位,但也有可能对其他行业造成新的重大伤害,美国经济将会很好,但成千上万普通人不会生活得更好。

对于贸易问题,作者建议国家应当加强内部整合,发展运输等基础设施,减小经济的粘性,促进人员的流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重拾保护主义关税没有意义,应该把精力放在对受到负面影响的企业的精准扶持上,帮助企业熬过转型期,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好,以上就是贸易问题的主要内容,要辩证看待自由贸易的利与弊、得与失,以及打贸易战并非明智之举。

其实,无论是对移民争议还是贸易战,背后都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经济增长有路径、有方法、可预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二战结束到欧佩克石油禁运引发危机的30年间,西方国家经济增速之快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被称为辉煌的30年。但1973年后,增长似乎停滞了,更糟糕的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扩大,这种情况导致了阶级对立、社会撕裂。

那么,有没有什么药方能够让经济重回高增长呢?一直以来,这都是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各种学派理论模型浩如烟海。比如,美国经济学家、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认为,没有技术创新,增长就会停止;纽约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新思想的流动,硅谷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将优秀人才汇集起来,到处都是新奇的想法等等。但并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敢保证,按我的理论制定政策,经济就能重回高增长。

2006年,世界银行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担任其增长与发展委员会负责人,小组成员也是极为优秀的学者。就是这样一个顶尖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研究,最终发布的报告大体意思是,在经济增长方面不存在普世原则,也没有任何两个增长阶段是一模一样的,不知道该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作者认为,从各种抽象复杂的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衡量经济增长的难度很大,搞清楚经济增长动因并制定相应政策就更加困难了。经济学领域应当摒弃对研究增长的痴迷,我们能够有效回答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普通公民的生活质量。

还有理论认为,对富人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比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为刺激经济对富人大规模减税,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的好方法,把钱都给上层富人,希望他们可以一滴滴流到穷人手里,人们常用涓滴经济学形容他的经济政策。但研究发现,1974年以来,经济增长率稳定在3%4%之间,不管是里根、克林顿还是布什、特朗普,减税对长期经济增长率都没有任何影响。但减税已经成为美国的政治正确,民众都深信不疑。

关于增长问题,作者的建议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可以从解决资源错配问题入手,比如找出规模太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部门,然后通过国家投资或其他干预措施,引导资本流向这些经济部门,比如钢铁、化工这些为其他产业提供基本原材料的产业,进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追求增长时,不能以伤害穷人为代价。最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推动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每个国家都要走自己的路。比方说,作者提到,总有人问,中国的经济改革创造了奇迹,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学呢?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一套复杂的政策组合,与自身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永远不清楚应该效仿中国的哪一部分经验。

好,最后一个增长问题就为你介绍完了。作者认为,学界应当转变研究思路,从总量转向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像传统的减税等方法对增长并无帮助,走自己的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畅通经济循环才是王道。

这本书不仅着眼于经济学,还关注人的具体生活。比如,作者告诉我们,社会上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其实是社会向我们灌输思想的产物。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些女大学生参加一项很难的数学考试前,先给他们看一段文字,是这么说的:“你可能听说过,女性通常在数学考试时表现得不如男性,但对于这次考试而言,情况绝非如此。”结果,这些女生在考试中的成绩比过往要优秀。类似的实验有很多,这告诉我们,要努力离开自证预言的陷阱,不能被这种刻板印象所影响。

好,以上就是《好的经济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做个总结。反对移民、贸易摩擦都是经济增长放缓、分配不均的表象,移民不是洪水猛兽,贸易战不是制造业的灵丹妙药,减税也不会促进经济增长。最开始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坏的经济学呢?什么又是好的经济学?相信此时你可能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坏的经济学意味着僵化、教条,或者不诚实、不纯粹,为政治等目的服务。如果政策制定者使用坏的经济学,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雪上加霜,而且会使得民众对经济学家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比如2017年一项英国的民意调查显示,有一个问题是:“当下列几种人就自己的专业领域发表言论时,你最相信哪种人的意见?”选项中有护士、政客、天气预报员、经济学家等等。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位列倒数第二,仅好于政客,令人啼笑皆非。

而好的经济学意味着研究者超越经济学中的理论推演,深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不仅关注经济学的宏大命题,也对真实世界中的人有发自内心的爱与关心,于细微之处见真章。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为了更高的收入果断迁徙,现实中的社会人很可能会为了年幼的孩子、白发苍苍的父母而甘愿与家人一起挨饿。好的经济学可以发现理论模型中无法包含与体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当前困难的钥匙,做到真正的经世济民。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经济学家重获信任,让经济学再次伟大,让所有人迈向更加平等美好的明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