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职场职场

《终结拖延症》完美主义如何成为行动的隐形杀手

铛铛铃2025-08-30职场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你们解读的书是《终结拖延症》。

你的生活中是这样的情况吗?明明有那么多事摆在眼前,要换洗的衣服、该整理的衣橱,要打的电话、该发的邮件,没写完的论文。可是我们却拿起手机刷刷刷,或者无意义地发着呆,不断地骗自己说:“再等一会儿,就一会儿。”于是一转眼,时间过去了,该做的事还是一件都没做。

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我们都会拖延,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

拖延症的坏处显而易见,身体疲累、精神不济是常态,工作质量不达标、返工频次高。计划到达时限的时候,更是压力大到崩溃。严重的拖延症会导致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焦虑,甚至是抑郁。

拖延症危害这么大,我们当然要去战胜拖延。但是想要战胜拖延还真不容易,拖延症可是最普遍、最顽固,又是最复杂的个人挑战之一。许多人戏称它是让人痛苦不堪的绝症。

真的有办法能够战胜拖延吗?当然有。今天呢,我们就解读这一本《终结拖延症》,讲的就是如何战胜拖延症。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克瑙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拥有超过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专攻各种负面心理的引导与治疗,比如抑郁症、心理亚健康、拖延症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是由豆瓣的拖延心理成长会,也就是战研会完成。这是目前国内最有经验的民间拖延互助自救组织,一直致力于传播拖延知识,并支撑拖延互助。

正如他们在推荐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提供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管齐下的方法,方便实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拖延症的反复发作,威力强大。

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战胜拖延症。

要想战胜拖延症,我们首先定义什么是拖延。作者对于拖延的定义是: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会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拖延的过程很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在他看来,拖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推迟,它的背后包含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理解和想法、情绪和感受以及行动。

比如有的人对于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没有把握,会感到焦虑,他对自己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晚点再做吧。”通过这种拖延的行为带来一时的轻松,而这样的放松会强化拖延这个决策,让他更容易再次做出同样的决策。随之而来的是,他会为自己的拖延进行辩护,并一再地请求延长期限。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是我们要战胜的拖延。

既然拖延包含了错误的思维、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以及错误的行动,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找出战胜拖延症的真正办法。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三管齐下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认知方法,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表现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

第二个方法是情绪方法,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对不适的环境,也能坚定地沿着原路前进。

第三个方法是行为方法,落实在行动上,拒绝犹豫,立即行动,战胜分心,从而取得成功。

首先来说第一个方法,认知方法。认知方法要求我们认识自己的拖延习惯,并且保持警觉,从而采取行动,终止拖延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这是战胜拖延的三个方法中首要的一步。

拖延的起因多种多样,有些是社会性的,有些是源于大脑机制,有些由信念导致,有些和心境有关,有些则源于情绪。

比如期限性拖延,这是一个常见的拖延场景。这种拖延通常都和某种你不得不服从的限制规则有关,像是星期天之前要完成周末作业,下班之前完成某个报表等等。在你想拖延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一种是自己即将错过最后期限,另一种是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冲刺赶上这个期限。往往后一种思想会战胜前一种思想,最后导致你在最后期限马上就要来的时候,才开始埋头苦干,匆匆追赶进度。

另一种拖延叫做个人事务拖延,说的是习惯性地推迟你早该进行的活动。相对于期限拖延,这才是更大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它会带给你不必要的恐惧,让你倍感压抑。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下定决心要做好一门外语,发誓要坚持健身,或者是想要坚持练习书法,但结果呢,你还是在看着电视、读着八卦新闻、刷着手机,不肯去做那些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事情。这种拖延具有隐秘性,因为它通常只和你自己有关,也没有明确的启动日期和期限,看上去不太像是拖延,但其实总是把时间花在不重要、不紧迫的活动上,却把更重要的事情丢在一边,这就是拖延,再用无关紧要的事情分散你的注意力。

还有分心拖延,这可能是最司空见惯的一种拖延类型。毕竟我们身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起床批阅各种八卦,工作没多久就想刷视频,一刷就刷到了午休时间,午休完了又弹出一则新闻,吸引你点进去,这种场景早已成为当代青年的日常了。身处密集的信息流中,面对无数诱惑,我们的学习、工作都变得困难重重、支离破碎。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其他的拖延类型,但归根结底,只要你开始留意,就可以注意到这些拖延。一旦注意到这些拖延,你就具备了摆脱它的条件。而你要做到的是挑战并且改变这种思维。

书中介绍了一种叫做ABCDE的五步法。ABCDE就是英文的五个字母,这个方法原本是治疗抑郁症的认知疗法,但同样可以用来治疗拖延症。

A说的是事件的发生,比如说这周五要出一个工作汇报的PPT,这件事情即将发生。

B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比如说我周四晚上写也来得及。

C是这件事的结果。到这一步为止都是观察一些客观的事实。

而第四步D阶段就是你要进行干预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看看第二步B这个阶段,也就是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要怎样才能得到改善。

我们拿刚刚提到的制作PPT这件事情来说,如果按照一开始的看法,周四晚上才开始写,由于只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即使写到凌晨,也很可能出现许多纰漏,这会导致C,也就是结果是糟糕的。那么到了第四步D,你就需要质疑之前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我为什么要等到周四晚上才开始做呢?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我周一就开始会怎么样呢?会不会不那么焦虑,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调整呢?

重新审视事件,得出不同的看法后,就产生了五步法里的最后一步E,也就是你所期待的新的结果。

你看,像这样对拖延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你就能减少它发生的概率,避免以后再做的想法。

认知方法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拖延习惯,并且保持警觉,从而有意识地改变拖延的行为和习惯。改变的方法可以使用ABCDE 5步的认知疗法,依次去分析发生的事件、你对事件的看法、看法产生的结果,这是ABC,然后是你对原先看法的质疑,以及修改你的做法所产生的结果,这是DE。通过这五步疗法,对拖延思维开展有意识的改变,能够让我们从认知层面战胜拖延症。

不过,知易行难,有了意识的觉醒,我们却依然难逃痛苦情绪的掌握。要如何才能摆脱这些负面情绪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本书提到的第二个方法,情绪方法。

我们在面对任务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负面情绪而选择一再拖延。这种负面情绪有可能表现为焦虑、恐惧、厌恶,或者由压力带来的疲惫、压迫、不安、担忧或者紧张。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会让你选择拖延,进而逃离任务。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拖着不去传达坏消息,或者逃避别人对你手头任务的询问呢?你有没有对自己说:“这件事情现在做太难了,或者太讨厌了,我玩会再做。”这都是负面情绪在发生作用。

作者在书中用弗洛伊德马与骑手的比喻来说明情绪方法,非常的形象。情绪是一匹马,理智就是骑手,而情绪方法的核心就是让骑手驾驭马,而不是让马牵着骑手走。

因此,在得到一个困难的任务时,如果是恐惧的情绪是这匹马,它卯足了劲儿想要拉着你去享乐,去别的岔路尽可能的拖延,那么你就要理智地判断事情的本质,比如这件事情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不做得完呢?为了在规定时间之前做完,我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为了使完成质量更高,我应该怎么去执行?有了理智这个骑手的掌控情绪,这匹马才能被拉回正轨,乖乖地埋头干活。

再比如,有些人对于给不太熟悉的人回电话,会感到不安,可能这个电话只是为了改变约会的时间,不是什么大事情,也不会对别人造成不方便,但她还是推迟了这个电话,告诉自己待会儿再打。这个时候她是被情绪操纵了局势,如果她使用理智这个骑手,思考一下拖延所带来的长期和短期利益,再想一想立即行动的长期和短期利益,换句话说就是拖延带来了什么,现在结束拖延又能获得什么。经过这么一分析,她就可以牢牢抓住缰绳,情绪就不那么容易左右她了,拖延症也自然得到了缓解。

由于情绪会始终伴随着我们左右,作者告诫我们,要想在情绪层面真正战胜拖延症,需要我们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情绪能力,作者称之为情绪肌肉。情绪肌肉的产生需要不断的练习,在发现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冷静地接纳这种状态,要求自己进入骑手角色,仔细观察和驾驭情绪。经过不断的练习,情绪肌肉就会拥有足够的耐久力和持久力,帮我们战胜拖延症。

三管齐下组合的最后一个方法叫做行动方法。前面两个方法让我们注意到拖延的触发因素,并适应了不愉快的任务带来的情绪,接下来,我们要有意识地坚决地行动,这样才能够终止周而复始的拖延的怪圈。

首先,行动方法的关键是做出决定,克服犹豫不决。事情的不确定性,是妨碍我们行动的重要原因。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我们会觉得困惑,无论做什么,成功都不可能得到保障,这种时候我们往往选择逃避。

作者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薇洛的姑娘,一直在找寻自己完美的伴侣,她在可能的人选中徘徊,犹豫不决,最终薇洛走向了中年,她选择将生育作为头等大事,能否找到完美伴侣已经不再重要,婚姻成了生育的手段,而她现在唯一的人选就是一个酒鬼,他们闪电般的结了婚,两年之后有了孩子,而失业的丈夫却一直拒绝戒酒。这个时候,薇洛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抉择,可是她又一次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我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会面临复杂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对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作者给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挑出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有多个因素影响决策,那么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两三个因素进行决策。

第二,立即行动,在面对不确定的结果时,虽然没有一个准则能够在结果出来前就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犹豫不决导致的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抉择。在面临多个不确定的选择时,你可以选择倾向一方坚持到底,除非你看到事情的结果将你指到了另一条路上。

行为方法的另一个要点是终结分心行为,使用从中争取到的时间,来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分心行为是开始拖延的一个典型信号,当我们在行为上开始分心时,我们会用回避来取代高效的行动,在课本上画画来回避听讲课、逛街来回避处理不愉快的冲突、玩游戏来回避明天要做报告的恐惧。

战胜分心行为,通常要从明确你的选择开始。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当你产生分心行为的时候,想一想那些因为拖延而产生的长期性的烦恼,再想一想立即采取行动将会带来的满足感。当然,你还可以利用一些待完成任务表之类的工具,来辅助你克服分心。

这就是第三个方法,行为方法。我们需要在行动上克服犹豫不决,做出决定立即执行,并且有效地拒绝分心,才能在行为层面上战胜拖延。

好了,《终结拖延症》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讲完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所讲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讲了拖延症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拖延症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我们需要从认知层面、情绪层面和行为层面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战胜。

在认知层面,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拖延状况,有意识地质疑并改变你的想法。在这里你可以使用ABCDE五步法来辅助你完成质疑和转变。

在情绪层面,我们要控制情绪的马匹,通过对发生的事情以及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进行分析,理智做出决策,不被情绪所左右。同时呢,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锻炼出情绪肌肉,有了足够的忍耐力和持久性,才能在情绪层面战胜拖延。

最后,在行动的层面,我们要认清方法,立即行动,不能犹豫不决,并且我们需要注意抵抗分心行为的影响。

本书所倡导的这套认知、情绪、行为三管齐下的综合方案,能够让你摆脱拖延的干扰,在需要的时候爆发出潜力,从拖延中抢回更多的时间。你同样可以用它来促成你生活方式的改变,像是控制体重、坚持健身,或者学一门外语,而这些正是大部分人迟迟拖着不肯去做的。

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够给你战胜拖延的信心。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整篇经典读书会,我们再一起解读精品好书,下个夜晚再会。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