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职场职场

《认知盈余》解锁大众闲置智慧,开启共享时代新财富创造密码

铛铛铃2025-08-30职场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呢,我要为您读的书是《认知盈余》。

听到这个名字,你是不是有些好奇?“认知”和“盈余”这两个词,拆开单独看都很容易理解。认知是我们创造价值的能力,比如说写作、沟通、编程、传递信息等等。而盈余就是充裕、有剩余的意思。可是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认知盈余”这个词,是由本书的作者克莱·舍基创造的短语。克莱·舍基这个人被誉为是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他专注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研究,微软、宝洁、BBC,甚至美国海军都在寻求他的咨询服务。

他创造“认知盈余”这个词的原因是,他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有着一群受过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人,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创造和分享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我们的时间盈余有多大呢?眼下,超过40亿人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全球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每天六小时。如果把全世界的上网时间加在一起,2018年,我们在网上消耗的时间,差不多有10亿年之多。而认知盈余,则可以理解为,我们利用前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时间资源,用我们的智慧和技能去创造和分享,从而创造出数年前无人能够想象的创举。

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一个公开的百科全书,每一个词条你都可以修改。这样的低门槛,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创作。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带来混乱,反而让它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正确度也跟大英百科全书差不了多少。普通网民在上面自发建设的结果,比一群专家耗费无数心力和财力得到的结果还要更厉害。

除了维基百科,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豆瓣等,这些我们熟知的产品,也都是认知盈余、创造价值的成功案例。

马化腾看了这本书后很受启发,还专门为它写了中文版的序言。他在序言中说,认知盈余是新时代网民赋予互联网从业者最大的红利之一。

确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空闲时间可以积累成大量的认知盈余,这是一种新的资源,它可以转化为不可估量的价值,给世界带来变化。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分三个部分,来为您讲述书中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什么互联网时代会出现认知盈余的现象呢?

第二部分,分享文化是如何促进认知盈余进一步发展的?

第三部分,我们应该用认知盈余去创造怎样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部分,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会出现这种认知盈余的现象呢?

如果我们说认知盈余的出现,仅仅是大量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那么在半个世纪前,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大量的农民进入工厂,全天候的劳作变成了每天八小时工作,但是下班的工人却在大街上喝酒,烂醉如泥地躺在大街上,甚至一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明明有大把的闲余时间,却没有创造出价值呢?我们来看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2003年,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决定开放之前因为疯牛病被禁止的美国进口牛肉。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公开抗议。在抗议活动中,人们发现,一半以上的抗议者是十几岁的女孩儿。按照常理,开放进口牛肉这件事情,不会是这个年龄的女孩感兴趣的话题,那么为什么他们却变成了抗议活动的生力军了呢?

原来韩国有一个男子乐团,叫做东方神起,这个乐团有大量的粉丝,尤其是十几岁上下的追星女孩。他们起初只是在东方神起的网站上聊天,无意中聊到了疯牛病这个话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越来越焦虑,心怀愤恨,于是他们集结起来上街游行,抗议政府的决定,也就导致了这次民众抗议的参与对象,大部分都是十几岁的年轻小女孩儿。

如果没有互联网,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我们以前阅读纸质书本、看电视,知识和思想只能单向输出,而互联网新媒体工作作为信息的全新载体,赋予了我们双向交流的能力,这就是认知盈余发生的条件之一——互联网新媒体工具赋予的可能性。

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到,工具只是赋予了可能性,但是认知盈余的产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动机,也就是利用闲暇时间无偿分享的动机,这就是认知盈余需要的第二个条件——分享的动机。

有一个著名的搭积木实验,这个实验先把参与者平均分成两组,每名队员一次搭一块积木,团队成员轮流进行,最后搭建积木最高的团队获胜。其中一组成员被提前告知,获胜会获得金钱的奖励,而另一组成员则没有。实验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不知道获奖会有奖励的那一组,表现得更有热情,也更加投入。

这个实验的本质是将我们的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报酬的外在动机,另一类是依靠兴趣和热情的内在动机。无报酬的内在动机,比强调报酬的外在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其中的原因是,内在动机让我们的行为本身成为了一种回报,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获得的乐趣、感悟、胜任感等各种心理激励聚集在一起,要远远大过金钱的激励。

书里还有一个例子,歌唱家乔西·格洛班的粉丝,为了送给偶像一份有意义的生日礼物,尝试以偶像的名义募捐,成功筹集了1000美元。有了这次经历,慈善募捐就成为粉丝团的任务之一,他们自己设计了网页拍卖粉丝们捐出的东西,参与人越来越多,涉及到的资金也越来越大。最后,他们成立了格罗班之友慈善组织。运营一个慈善组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参与者不仅没有报酬,还会搭上自己的财产,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积极地参与这件事情呢?这还是内在动机在发挥作用。粉丝们的内在动机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协作,干成了一件得到大众认可的事情。

有了工具,有了动机,依然不够,认知盈余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机遇。只有在适当的机遇下,价值创造才能被付诸实践。

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美国人普遍认为,在战后出生的那一代年轻人是懒散、堕落、毫无斗志的,因为他们整天吸食大麻、玩摇滚乐。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些人走入了工作岗位,开始努力工作或者创办公司、加盟创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什么人们之前的判断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呢?原因就是忽略了机遇的存在。当时美国人做出判断的时间,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毫无机遇可言,这些年轻人自然看上去比较颓废。当萧条一结束,机遇与前景立刻改变了这一代人。

我们常说的八零后、九零后以及零零后也是这样,每代人之间都是有区别的,但机遇造成的不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我们的机遇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先行者的努力、探索和创造。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先行者,给彼此创造机会。

20世纪70年代,有一群孩子,他们自称西风少年,他们在空荡荡的游泳池里滑滑板,将一个干涸废弃的游泳池变废为宝。他们能玩出很多新的花样,从墙头滑下,使滑板能快速通过池底,并冲到对面的墙上去,如此循环反复。在一次比赛后,他们的视频风靡全球,进而掀起了滑板热潮。短短几个月,他们的滑板竞技模式和动作,成为了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滑板新规范。现代滑板文化,大部分来源于西风少年们的合作。这些活跃的先行者拥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促使他们为彼此创造了机遇。

总结一下第一部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工具赋予的可能性、无偿分享的动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彼此创造的机遇,这三方面的融合,从积累的自由时间这个原材料中生产出了认知盈余。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分享文化是如何促进认知盈余进一步发展的。

分享文化,是驱动我们产生认知盈余的外部环境,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1645年,英国的一群大科学家,包括罗伯特·博伊尔、罗伯特·虎克等,组成了一个叫做“我们的无形学院”的团体。无形学院里的“无形”两个字,是相对于牛津和剑桥那样的大学而言的,无形学院没有固定的集会地点,只是通过互相通信和不定期的会面,来研讨交流。他们有一个清晰而透明的交流准则,当一个成员公布自己的实验成果时,其他人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更要知道实验是如何进行的。短短数年时间,无形学院的成员就在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光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

驱动无形学院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无形学院有了一个正确的文化,他们称之为慷慨的分享文化。这种文化使得科学产生了大幅的进步。由于慷慨的分享文化的存在,个体或组织的分享不再是功利性的,不是明码标价的,而是出于内心动机的分享,也就是这种文化的巨大作用。如果缺少了它,原本有生命力的组织也会逐渐趋向消亡。就好比你在网上参与了一些讨论社群,但是如果这些社群里没有有益的文化分享,你就会慢慢的放弃,不再参与,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离开了。没有众人的参与,认知盈余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见过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站和论坛,逐渐的走向没落,他们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大家骂人造谣的地方,而不是起初慷慨分享的地方。

到这儿,我们总结一下第二部分,就是文化环境能创造出市场不能创造的价值,慷慨的分享文化,能够促进我们内心的分享动机,鼓励我们创造认知盈余。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我们应该用认知盈余去创造怎样的价值?

认知盈余能够促使我们创造两种重要的价值,一种叫做公用价值,另一种叫做公民价值。

公用价值是由参与的组织成员集体创造的价值,它强调参与性,要求成员有足够的交流,这一价值只局限于组织群体内部。

公民价值,在强调参与和交流方面类似公用价值,但是他追求的是为大众创造价值。

书里有一个案例叫做粉色内衣行动。2009年,印度的一个原教旨主义组织突袭了一个酒吧,将酒吧里喝酒的女性驱赶到大街上。这个组织的头领宣称,那些女人参与了不道德的活动,饮酒、穿着暴露、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混在一起。这起攻击事件给妇女们带来了恐慌,一位本地公民纳沙·苏珊决定回击。他在脸书网站上创建了一个群,在群里公开袭击者头目的地址,号召人们用粉色内衣将其淹没。苏珊的这次运动,确实达成了用内衣淹没袭击者办公室的目标,很多内衣上都写着对抗性的语言。这一行动影响深远,女性们共同的努力,让政府注意到了这件事情,也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渠道。而苏珊在之后创立了妇女联盟,致力于让印度变得更安全,受益的对象不仅仅是参与运动的女性,也包括所有想从威胁中解脱的人。这就是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的转变。

当我们利用认知盈余去创造价值的时候,如何从公用价值转变为追求造福大众的公民价值,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我们来小结一下,我们说认知盈余能够创造两种重要的价值,公用价值和公民价值。公用价值关注团体内部的利益,而公民价值追求为大众创造价值。当下互联网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的转变。

讲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拆解完毕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最开始我们讲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空闲时间可以积累成大量的认知盈余,这是一种新的资源,它可以转化为不可估量的价值,并且这种认知盈余创造的价值,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不亚于专家团队的创造。

然后我们问,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会出现认知盈余呢?第一个原因是互联网新媒体工具的出现,它赋予了我们分享和双向交流的可能性;第二个原因是无报酬的内在动机,人人都希望能有所作为,内在动机往往比外在动机有更大的激励作用;第三个原因是,拥有共同的爱好或者理想的人们创造了机遇。当工具、动机和机遇三者融合,就从积累的自由时间这个原材料中产生出了认知盈余。

第二部分我们说,慷慨的分享文化,是保证认知盈余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认知盈余能够产生两种重要的价值,公用价值和公民价值。互联网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的提升。

认知盈余是作者对互联网的深层思考,其本质是让我们将自由时间提升为一种可共享的全球性资源。我们现在看到的共享经济论坛、知乎、豆瓣、微信、微博,全都来自于对认知盈余的开发,而且还远远没有开发到位。我们的读书会也是一样的,把大家的盈余时间使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你读书的同时,不但可以分享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开始读书,这同样也是基于认知盈余这一理论。

我相信,当我们合理利用认知盈余,创造分享不断的积累时,把平庸变成卓越,将会变得有迹可循。

好了,那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枕边经典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