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定位》揭示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CEO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商界奇书,美国史上百本

铛铛铃2025-08-02管理385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要解读的书叫《定位》。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22万字,我会和你解读这本书的精髓。通过本书,你将了解到,如何让你的品牌在顾客的心智当中与众不同。

  《定位》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营销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之一。进一步的,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将《定位》评选为史上最佳营销经典第一名。有人甚至说,如果你只能阅读一本关于营销的书籍,那么首选应该是《定位》。

  那么,为什么“定位”这个概念对营销人的影响如此深远呢?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人们对品牌的理解基本上等同于宣传产品的优点。企业告诉营销人员他们想要宣传的产品优势,广告公司则设法将这些优势制作成广告传播出去。这种传统的营销思路,将核心关注点放在产品部门、工厂、车间,关注的是有什么新点子。然而,《定位》的作者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指出,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做,那么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营销战场并不在产品本身,而是在顾客的大脑里。我们争夺的不是宣传产品的亮点,而是要找到顾客能够记住的亮点。

  因此,定位的出现,相当于让所有的营销人员重新思考一个关键问题:我的营销出发点和落脚点究竟是什么?是产品还是用户的心智?这种质疑引发了对问题起点的深刻思考,自然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逐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如今,定位已经成为全球营销人熟知的一个概念。广告公司强调,在制作广告之前,必须有一个广告定位;品牌顾问公司强调,在进行品牌规划时,必须有一个品牌定位;甚至人力资源领域也认为,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提到定位,如今已是众所周知,但真正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定位的人,却寥寥无几。那么,究竟什么是定位,以及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定位策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首先,什么是定位;其次,如何在顾客心智中创造我们想要的定位;最后,对定位理论进行再审视。

  先从第一点谈,什么是定位。当我们走进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大大小小的饮料品牌层出不穷,可口可乐、康师傅、绿茶、冰红茶等等尽收眼底。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若想创办一款新的饮料品牌,着实困难,市场宛如红海般汹涌激烈。然而,前些年涌现出一款凉茶品牌,打着“怕上火,喝王老吉”口号成功异军突起,甚至因品牌纷争分化成加多宝。他们如何在激烈市场中崭露头角呢?这就涉及到了定位这个关键概念。

  思考一下,为何我们在几十年前并未听说过定位这个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我们身处物资匮乏的时代。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人们只要能买到一款产品就心满意足。那时购买产品还需要粮票、布票,不是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只要有酒卖,再深的巷子都有人排队。因此,对企业而言,根本不存在营销问题,只要能生产商品,就有人购买。而今天我们谈论营销涉及到定位的问题,是因为现在商品已不再充足,而是过度丰富。为吸引顾客购买,商家投放越来越多的广告,各类营销方案层出不穷,每天都有大量信息冲击我们,而我们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这一切。面对如此多的信息轰炸,我们的大脑只能简化心智,对于大多数广告,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偶尔抬头关注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广告。这对于营销企业而言可不是好消息。

  哈佛心理学博士米勒在研究中提到,每个产品类别里,消费者最多只能记住七个品牌,而定位的作者特劳特进一步指出,实际上用户根本记不住七个,最多只能记住两个。在软饮料品类,用户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搜索引擎领域,我们能想到的可能是百度和谷歌,而其他的品牌却不容易被记住。想象一下,在你所在的行业中,同行可能有几万家,甚至几十万家,但用户只能记住其中的两个品牌,这竞争是何等激烈呀。企业应该如何才能让用户牢记自己呢?作者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不是传播更多的信息,相反是简化信息,我们传播的内容越简洁越好,因为用户根本没有时间和耐心听你长篇大论。如果你不能在简洁的信息中迅速引起他们的兴趣,那么你的广告可能就白白浪费了。

  然而,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巧妙地让广告信息既简洁易懂,又能在庞大信息中脱颖而出呢?这正是定位这个概念所要解决的难题。在传统广告营销中,我们通常强调产品的独特卖点、对用户的价值以及满足需求等方面,然后将产品的价值点列举出来,供消费者参考。然而,定位理论却指出,这个方向是错误的,因为竞争的终极战场并不在产品或服务,而是在潜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换句话说,对于营销方而言,你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实际上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如何让消费者记住你的产品。或者更深入的说,定位理论认为,产品的本质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在顾客心目中形成的那个真相。

  以农夫山泉为例,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口号极易记忆,“有点甜”这个定位,让农夫山泉在众多矿泉水品牌中脱颖而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实际上,农夫山泉真的甜吗?未必。农夫山泉实际上做的是找到了让消费者记住的那个价值点。因此,定位的定义是,在潜在顾客心智占领一个有价值的位置。换句话说,定位不是关于产品的定义,而是关于对潜在客户的心智进行塑造。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广告营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用户的心智又受到了极度限制的这种矛盾下,找到一个定位,将自己的品牌植入用户的心智之中。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定位这个理念已经存在30多年了,仍然有很多公司将重点放在产品,而不是潜在客户的心智上。以IBM为例,他当年试图将大型计算机的品牌引入个人计算机业务中,却没有根据个人计算机业务用户的心智进行重新定位,最终的结果是,个人电脑业务最终卖给了联想。当然,IBM的个人电脑卖给联想,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没有及时定位这一单一因素,然而,没有做好定位确实是导致失败的众多因素之一。

  既然定位的作用如此显著,而用户的心智又相当有限,难以轻易打入,那么,在激烈的注意力竞争市场中,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打开用户的心智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话题。前文提到,用户的心智空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更容易地留在用户记忆中。作者发现,要让人们记住一个新事物,有一个诀窍,就是不要总想着用什么新颖独特的元素来吸引顾客,相反,应该将想要宣传的产品与顾客已经熟悉、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人们才更容易记住。比如,如果我给你一个地点的精确坐标,你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也不知道在哪里,但如果我告诉你,是离你家门口往东20米的地方,你就能轻松记住。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对你而言是陌生的,而后者则与你熟悉的事物相联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公司的命名,如天猫、搜狗、飞猪,都是将产品命名与用户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为了让我们的产品深植于用户心智,我们需要找到这些大脑熟悉的元素,以此为基础,让用户记住我们的新品牌。这个原理听起来简单,但要具体操作该如何呢?从何处打开人们的心智呢?《定位》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可能使用的方法,分别是领导者定位、跟随者定位和重新定位对手。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法,建立领导者定位。领导者定位的理念是,我们要将自己定位为某个领域的第一名。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对排名第一的事物印象深刻,而对第二、第三名则容易忘记。例如,全世界人们都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但第二个是谁呢?可能只有寥寥无几知道。在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是什么呢?知道的人也很少。历史上发行最多的书籍是圣经,第二多的可能没人知道。这说明在某个品类中,如果你成了第二名,你很可能和第八、第九、第十名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注定会默默无闻,大家根本记不住他们。反之,如果你想要被大家记住,就必须设法成为第一名。作者称,成为第一是品牌进入消费者心智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制定营销定位时,首先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行业里,是否有一个代表性的品牌,如果没有,那太好了,说明这个领域还没有领导者,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将自己的品牌加入到消费者大脑中,让他们认为我们是第一名,我们是领导者,这样用户就更容易记住你。

  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导者,就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和红利。因为历史表明,一旦一个品牌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名,其长期市场份额通常是第二品牌的两倍,第三品牌的四倍,而且这个比例很难改变。比如可口可乐是全球畅销的饮料,每售出六瓶可乐,百事可乐作为第二名可能只能售出34瓶。在汉堡包行业排名前列的麦当劳,销量远远超过排名靠后的汉堡王。所以,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导者,不仅让用户更容易记住你,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销售利益。

  或许你会担心,要成为第一并非易事,这个东西也不是我首创的,怎么办呢?嗯,没关系,这里所说的第一,并非指你首次发明或创造某物,而是你只需要在用户心智中第一个站稳脚跟即可,或者说你要让用户觉得你是第一。这就好比最早发明电脑的公司并非IBM,而是兰德公司,但IBM是第一个让潜在顾客认为他是电脑定位的公司,因此享有巨大红利。所以,如果你发现在某个行业中,你和另一品牌都没有占明显优势,而时局不太明朗,那就意味着你们的竞争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时候,你要咬牙采取一些措施超越对手,一旦你在这个阶段成为该行业的领导者,带来的优势将是巨大的。

  要在潜在的顾客心智中树立领导者形象,这确实是一项关键的策略定位。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主要的方法,那就是不断的重复你的定位,抢先进入人们的心智,必须不断的强调、重复和强化这个领导者的认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真正记住你。举例而言,百度在早期的宣传口号“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这句口号的反复宣传,不断强化了百度在行业中的地位。类似的,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样的口号,几十年来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巧妙地确立了在过年送礼这个细分领域的领导者形象。这其实就像我们所说的,谎言说的越多,最终也就成了真理,这是一个巧妙的手法,通过不断告诉消费者你在某一领域的领导者位置,最终他们也就这么认为了。

  因此,要想进入潜在消费者的心智,首要之策就是将自己打造成领导者。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无法争取第一,那就需要寻找一个你有望成为第一的领域,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宁愿成为鸡头,也不要做凤尾,因为人们只会记得鸡头。

  谈及定位中提及的第一种策略,即建立领导者定位,前文所提到的王老吉和加多宝,便是充分运用了这一定位,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后,他们不遗余力地强化领导者的形象,例如“全国销量领先的宏观凉茶”,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自己的领导地位。这是定位中的第一种策略,通过将自己定位为领导者,使人们记住你。

  然而,经营公司时,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当你进入一个领域后,发现已经有了代表性品牌,已经有了领导者存在,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家往往充满创新和勇气,给予挑战对手,希望通过更好的产品、更人性化的服务来赢得领导者地位。然而,定位理论却指出,最好别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更加努力并不意味着更加成功。正如前文所述,一旦一个品牌确立了自己的领导者地位,它就拥有巨大的优势。针对这一品牌推出相同产品,需要在营销和产品推广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相比之下,对于领导者而言,只需要在现有的顾客群和营销渠道中进行一次推广,便能迅速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因此,如果你的行业已经有了领导者,最好的策略并不是正面进攻,而是用逆向思维成为一个跟随者,寻找新的领域,与人们已有的认知进行关联,从而让人们记住你,这便是跟随者策略。

  就如同当年大众的甲壳虫进入市场一样,通过反其道而行,推出与当时主流车型完全不同的产品,成功抢先占领了潜在用户心中的微型车领导者形象。过去美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是合资公司,而排名第二的公司则是艾维斯公司。由于领导者赫兹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显著优势,艾维斯连续13年遭遇亏损。然而,艾维斯进行了巧妙的重新定位,将广告内容转变为“老二宣言”,表明艾维斯在租车行业只不过是第二,为什么还找我们?因为我们工作更努力。这一做法既承认了自身的刺猬位置,又找到了全新的方向,凸显出更加勤奋的一面。结果,艾维斯在潜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崭新的印象,同时巧妙地与排名第一的合资公司进行了关联,这让人们明白,虽然他们并非第一,但却是更为努力的第二。艾维斯成功地在消费者心智中争夺到了独特的位置。

  这种寻找新空间的策略在其他行业,如饮料行业同样适用。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一直是可乐领域的巨头,而百事可乐在面对可口可乐的竞争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百事可乐采用了找寻新空间的方法。百事可乐发现,可口可乐一直在强调自己是最正宗的可乐,这也就意味着,喝这些正宗可乐的人通常是年纪较大的人。因此,百事可乐找到了一个新的空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更年轻的可乐,更适合新一代人。这一策略体现在广告代言人的选择上,他们选择年轻的偶像,与可口可乐形成鲜明对比。如此一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在消费者心智各自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这并不代表其他品牌没有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新的饮料品牌七喜采用了特殊的关联定位方法,他们将自己定位为“七喜非可乐”,通过非可乐的定位,使得七喜迅速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形成对立。这种做法避免了与两个巨头的直接竞争,巧妙地与两个品牌产生联系,将自己置于并列地位,成功地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无法在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或者已经没有明显的空白可供利用时,要想办法改变方向,寻找新的机会。然而,现代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有时你可能会发现,所在领域不仅有领导者品牌,而且各个角落都已经被占据。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就无路可走了呢?唉,定位的作者告诉你别灰心,还有一个绝招叫做重新定位你的对手。重新定位对手的意思是,改变人们对竞争品牌的认知,让原本在消费者心中良好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甚至颠覆其基础形象,为自己的品牌创造空间。简单点说,就是把对手从马上拉下来,让自己替代上去。

  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去我们常用的一种止痛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早年是排名第一的止疼消炎药,然后有一款新药叫泰诺,想进入这个市场。但是面对已经有领导品牌的情况,他们采取了重新定位阿司匹林的策略。广告开头是:如果你的胃容易不舒服,或者你有胃溃疡、哮喘、过敏、缺铁性贫血等等,那么你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前,应该请教医生。因为阿司匹林会刺激胃黏膜,引起哮喘、过敏反应,造成肠胃隐性微量出血等等。幸好我们还有泰诺可以选择。通过这则广告,泰诺重新定位了阿司匹林,告诉大家阿司匹林可能有很多副作用,而泰诺是没问题的,成功的挤掉了阿司匹林的位置。结果如今泰诺在镇痛药品市场中排名第一。

  作者一直提醒我们,站在领导者的位置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看神话破灭的故事,这为后来者提供了重新定位的机会。例如2015年,专车市场竞争激烈,神州专车为了进入市场,通过一系列广告重新定位当时的领导品牌优步,他们声称优步的司机不专业也不安全,而神州专车的员工都经过专业培训,更安全、更专业,这就是重新定位竞争对手的案例。再比如手机市场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进入的空间有限,而锤子手机的罗永浩在产品发布会采用了重新定位的策略,他批评小米、三星等品牌的设计粗糙,强调锤子手机注重审美,具有工匠精神。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至于这些品牌最终成功与否,我们暂且不论,但至少在当时的市场推广层面,这些策略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在行业中一时半会无法成为领导者,或者找不到明显的空间时,可以尝试重新定义对手,将他人拉下马,为自己寻找一个位置。

  以上是《定位》这本书的核心主张。然而,虽然定位理论提出已有几十年,对这一理论的看法却五花八门。现在,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三部分,超越定位理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几十年来,定位理论风靡全球,但也引起了一些异议,我们将探讨三种对定位理论持不同看法的观点。

  首先,有一种观点认为,定位理论的局限性太过显著。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定位理论主要关注竞争中有限的用户心智资源。换句话说,这就像一场抢凳子的游戏,你抢到了,我就失去了,我拥有了,你就失去了。因此,这种批评观点认为,营销和品牌应当回归到满足用户需求,寻找新的市场和机会,共同扩大市场蛋糕,而不只是在已有的市场空间中争夺有限的位置。因此,他们批评定位理论的局限性过于狭窄。

  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定位理论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如今,一些定位理论的信奉者把他奉若神明,将良好的定位看作企业成功的关键。如果一家公司不能妥善应用定位理论,似乎离失败不远。甚至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将定位的理论价值提升到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高度,似乎定位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然而,这种将定位理论视为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并未普遍获得认同。著名的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对此持有不同看法。科特勒是营销学领域的权威,他的著作在全球大学广泛采用。科特勒认为,定位理论仅是企业在采取差异化发展时可供选择的一种品牌工具。他认为,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还有许多其他工具可供选择,定位理论并没有达到极大的理论高度。

  科特勒的观点其实可以从定位理论最初提出的历史中看出。特劳特和李斯在合作之前,特劳特拥有自己的营销公司,专门为企业设计宣传口号。李斯认为,每个广告口号都应该像坚固有力的岩石一样,让用户一下子就能记住,这个原则被称为“the rock”,岩石是定位理论的前身。特劳特聪明地发展了“the rock”的相关理论,并建议老板将“the rock”的名字改成“the position”,定位,及我们今天熟悉的定位。为什么李斯作为老板会同意改名呢?并非因为这个新名字体现了更多的战略内涵,至少在当时,李斯并没有这么认为。在一次采访中,李斯亲口表示,他之所以同意改名字,并不是因为这个理论更高明,而是因为在英语中,“position”是一个动词,而“the rock”作为动词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无论如今定位理论被赋予多大的光辉,回归到最初,这一理论主要用于公司宣传口号的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科特勒对其作为工具的评价是相当一致的。

  当然,你可能会说,在定位理论提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然而,对定位理论的第三种批评恰好在质疑这一点。第三种对定位理论的批评主要指出其不够系统化。因为理论过分强调了定位在影响用户心智方面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应当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将影响品牌认知的因素过于简化,仅仅通过定位来影响顾客心智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对品牌认知的复杂性进行了过度简化。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影响用户品牌认知的因素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在服务业中的饭店,很多知名饭店并没有在品牌地面上投入过多,而是依赖招牌菜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口碑。即便在饮料行业,成功的例子也有,比如娃哈哈。早期娃哈哈的成功并非依赖定位理论,而是建立在其强大的渠道资源基础上,几乎在每个小乡村都能看到娃哈哈的身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定位视为解决品牌认知的唯一方法。这就好比拿着锤子的人认为全世界的问题都是钉子,过于简化了问题的本质。

  当然,尽管有这些各种批评声音,我们也必须承认定位理论的价值。在几十年前,特劳特和李斯提出了营销思考方式的转变,从关注产品转向关注用户心智,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他们明确指出,占据顾客心智不应仅通过创造一些新奇的东西,而是要与人们已有的心智建立联系。这两个观点对于营销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因此,他们的理论被认为是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关键之一。然而,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定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前面提到的进入用户心智的三种方法,现在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即将介绍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利用符号系统激发人们的本能反应,来让客户牢记品牌。如果你对这一方法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们的读书会,收听《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的内容。

  好的,现在让我们概括一下全书的主要内容。首先,过去广告业认为做营销就是要向顾客传达产品的卖点,然而,定位理论却认为大多数传播信息无法被消费者牢记,因为他们的心智空间非常有限。我们能够通过定位的方式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并在其中占据一个有价值的位置。那么,有什么方法呢?占有用户心智有三种方法,首先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领导者,因为人们只能记住排名第一的公司;其次,如果已经有了领导者,该怎么办呢?那就做一个跟随者,寻找空档,在新的领域与人们已有的认知建立联系,让人们记住你;第三,如果前两个方法都被竞争对手用了,所有的心智领域都被占满了,那怎么办呢?还有第三招,就是重新定义竞争者,改变消费者对他们已有的认知定位,把他们拉下马,让自己在消费者中挤出一个新位置。

  最后,我们要跳出定位来看定位,对定位理论有不少不同的意见,我们讨论了三种,第一种认为定位理论格局太小,第二种认为定位理论的作用被过分夸大,第三种认为定位理论不够系统化。尽管存在这些批评的声音,我们也必须承认定位理论的价值,他改变了营销的思考方式,让人们从关注产品转向关注顾客心智,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里插个题外话,阿婆主主页也是从事的品牌策划和运营相关工作,这里提个建议,即定位理论确实有其适用的时机,必须知道它有相当的局限性。以我的经验,定位理论用在面向消费者市场的项目上时,其效果更为显著,而针对B端的创业品牌,最终的竞争仍在于实际实力及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希望各位听众不要被这本书神圣的外表所迷惑,理性看待其理论的适用性。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营销真正的战场在用户的大脑里。二、竞争的终极战场不在产品,也不在服务,而是在潜在用户的心智里面。三、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而是你对潜在用户要做的事。四、成为第一,是品牌进入用户心智的捷径。五、用户的心智空间非常有限,而你要做的就是用定位的方法进入潜在用户的心智中,去占领一个有价值的位置。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