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华为团队工作法》

铛铛铃2025-09-14管理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华为团队工作法》,附书名是《华为19万员工力出一孔的人才管理法则》。

1997年,华为起草了《华为基本法》。起草小组的一位成员问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人才是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回答道:“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呢?本书作者吴建国,是原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他将人才管理总结为六大难题:引不进、选不准、用不好、长不快、调不动和送不走。而华为的成功正是解决了这六大难题。下面我将分别为您解读,华为是如何解决这六大难题的。

首先来讲第一个难题——引不进。我们看看华为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今天的华为,已经是一家世界500强的科技公司,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的就业公司,吸引人才的问题已经解决。作为中小企业,要学习华为吸引人才的办法,要从华为早期的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

早期华为吸引人才靠两个办法。一是给员工描绘美好的愿景。20世纪80年代末,华为从电话交换机的贸易起家,产品利润高、市场前景好,任正非萌生了制造交换机的想法。制造交换机需要专业的人才,上一任董事会主席郭平,向任正非推荐了自己的同学郑宝用。而此时,郑宝用刚刚考上清华大学的博士。为了说服郑宝用加入华为,任正非亲自去了趟北京,他告诉郑宝用:“中国的电信设备市场被七个国家瓜分,各国的产品很难做到互联互通,华为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交换机,把列强赶出去。”在美好愿景的感召下,25岁的郑宝用毅然放弃了名校的学业,加入华为,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华为一直在给年轻人描绘美好的蓝图。1998年,当诺基亚还是手机业的王者时,华为在校园招聘中告诉年轻人:“华为的明天就是诺基亚的今天。”而20199月,任正非与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对话时说:“5G只是一个小儿科,人工智能才是华为的未来。”这些美好的愿景,都能为华为吸引到最顶尖的科技人才。

第二个办法是给够钱。30年前刚入职的郑宝用,每月工资是5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今天的华为同样给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开出了高于平均薪资几倍的薪水。

以上就是华为吸引人才的方法。接下来讲第二个难题——选不准。我们看看华为如何选拔人才。

公司有了吸引力,自然不缺少求职的应聘者,但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才,却是一件让大多数公司头疼的事。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岗位匹配度,大概在50%左右,而中国公司的匹配度更低,只有3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公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招来的人才只有1/3符合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选人陷阱,应聘者想方设法地博取面试官的青睐,手段包括夸大事实甚至造假,让面试官感情用事产生误判。而华为的岗位匹配度,可以接近美国公司的水平。华为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华为建立了一套相对客观的选人标准。只有客观的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面试官的主观判断。客观标准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识别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比如招聘销售人员,通常我们认为销售人员应该具备三项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口头沟通能力以及韧性。但华为在招聘时,并不一定要求应聘者三项能力都俱佳,而是找出最关键的一项作为选人的标准。这三项能力中,华为认为人际理解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为表达能力和韧性,都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提升,而人际理解能力是很难改变的。他要求应聘者具备短时间理解对方需要什么的能力,只有理解了对方的需求,才能制定进一步的营销方案。因此,人际理解能力是营销岗位的关键素质。

华为选人的第二个标准是,个人价值观是否与企业价值观匹配。华为最核心的价值观有两条,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以奋斗者为本。两条价值观内在的逻辑是,没有长期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价值。在华为看来,价值观匹配比岗位能力还要重要,因为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作的深入,价值观的差异,会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对于企业而言,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而员工的能力越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越大。例如,华为前常务副总裁李一男,由于与任正非的价值观冲突,离开了华为独自创业,引发了长达6年的同业竞争。因此在选材上,华为更倾向于价值观匹配的人才,虽然他们能力不是最顶尖的,但是经过长期的磨练,最终可以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有了客观的标准,接下来就要找到评判人才是否符合标准的方法。华为采用了STAR行为面试法,作为评判的方法。STAR分别是情景、任务、行动和结果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意思就是看应聘者在什么情景下,承担什么任务、采取什么行动,结果如何。STAR行为面试法的要点是,考察的任务场景要具备戏剧化冲突,这么做的好处是,在剧烈的冲突中,应聘者将充分地展示自己,很难撒谎,因为苍白的描述、磕巴的表达,都很容易被面试官看穿。

STAR面试法怎么用呢?根据选人标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应聘者的工作能力。比如考察营销人员的市场开拓能力,一个有经验的营销人员,不管负责区域的大小,都应该知道从哪里获取客户,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来打动客户。在设计面试题目时,可以问应聘者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遇到最困难的一次市场开拓任务,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克服最困难的任务,一定有一波三折的戏剧化冲突,根据描述的细节,面试官可以判断应聘者的专业水平。

二是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华为的价值观一直是以奋斗者为本,怎么考察应聘者是否符合呢?面试官可以问,应聘者经历过哪些磨难和挫折。通过应聘者的回答,面试官首先可以了解,应聘者对磨难和挫折的认知。其次,面试官还可以了解应聘者克服磨难和挫折,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判断应聘者是否具备艰苦奋斗的勇气和能力。即使应聘者事先做足了功课,伪装成经历过磨难,在戏剧化的冲突中,应聘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描述的语言会非常苍白,很容易被面试官识破。

最后,想要找到合适的人才,还要规避面试官的自我保护心态。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企业的管理者更愿意招聘比自己能力低的人,原因一是能力越强的员工越难管理,二是能力强的人,未来会威胁上司的地位。华为解决面试官自我保护心态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团体面试。华为通常安排3~5人的面试团队,这样除了岗位需求部门的面试官有自我保护心态,其余的面试官都能做到客观公正。二是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以招聘部门为例,通常企业会设定招聘计划、完成率等指标,在这个指标的指导下,招聘部门只要招到,就算完成了任务,招聘人才的质量就没办法提高。而把指标改为关键岗位人才留存率,不仅要招到人,还要顺利通过试用期,挑战性增加了,可以倒逼招聘部门筛选更优秀的人才。三是直截了当地纠正错误。如果招聘进来的新人,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发现是庸才,负责面试的管理者会被告诫改正,直到取消他的面试资格。

以上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讲了华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方法与注意事项。接下来讲第三个难题:用不好。

前面讲到了,华为的招聘只看重人才的某项特质,而对于人才的短板,华为则通过培训来弥补。那华为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华为为了让人才快速成长,制定了两大原则,一是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才需要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法,例如,有技术出身的管理,人际理解能力欠缺;有销售出身的管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缺少战略思考能力。第二个原则是学以致用。不同于学历教育,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为了实用,因此华为的培训注重实践。例如新进员工,70%的时间用于实践学习。

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华为总结了人才培训的四大方法。第一,企业领导人担任培训校长。由于人才的培养难度大、见效慢,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因此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这一特点决定了,培训校长不适合由人力资源等部门专职领导来担任。例如,在华为,任正非一直担任华为大学的校长,还没有成立华为大学的时候,早期的业务骨干如李一男、郑宝用,都是任正非亲自带出来的。而业界优秀的企业也实行同样的方法,例如,湖畔大学的校长由马云出任。

第二,中高级人才担任教员。通常,企业的中高级人才只负责业务开拓,而在华为,他们还要完成人才的培养。华为为每一位中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讲师的培训计划,并要求他们考核上岗。这样员工在工作中就能得到上级主管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华为半数以上的会议是学习会,在会上,中高级管理者为大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第三种方法是聚集重点,快速突破。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如果想要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华为的方法是找出最重要的一两项重点,集中火力,快速突破。例如,华为早期的通讯业务需要打开国际市场,最缺乏的是了解当地市场的高级管理人才。为此,华为立即组织人力,开发了一套标准的人才培训流程。这其中包括请海外的业务精英提炼开拓市场所需要的5~8个关键问题,比如关税问题、劳动用工问题等等,在针对这些问题编写教材,最后将大量的受过培训的人才,输送到全球各地。

第四,奖励培训。中国有句俗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在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资历老的员工或高层管理者,害怕被后来的年轻人超越,借口时间精力不够,对人才培养敷衍了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把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培训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是华为制定了人才培养与管理者晋升资格挂钩的政策,如果不能培养本岗位的接班人,则永远不能被提拔。二是加大培养人才在管理者考核中的比重。例如,1998年,任正非将高层管理者的KPI中的人才培养能力的比重,提高到了35%。任正非解释说,这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动力培养新人,矫枉必须过正,等哪天大家愿意培养新人了,再把权重降下来。

以上讲完了华为培养人才的方法,但华为在全球的扩张还离不开干部的提拔,这就是第四个难题——长不快,看看华为如何任用干部的。

首先是基层干部的选拔,华为有一个三优先法则。第一,优先从业绩好的团队里提拔干部,业绩好的团队是华为的干部资源库,华为规定,如果团队业绩连续不达标,管理者要被免职,副职不能转正,正直从业绩好的团队中抽调。这么做促进了团队之间的竞争,团队成员做出成绩,正直可以晋升,团队成员也有机会成为其他团队的管理者。第二,优先从艰苦地区提拔干部。华为在全球开设分支机构,有的是发达地区,还有很多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华为优先提拔落后地区的干部。这么做是因为逆境更能锻炼人,例如作者曾经被任正非派到内蒙古乌拉特和阿拉善等偏远地区锻炼。第三,优先选拔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干部。管理者有自我批判精神,可以带动整个团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改正并提升自己。同时,管理者还要容得下他人的批评意见。

其次,对于高层干部,华为实行轮值制。轮值制是指高层领导由多位核心管理者轮流担任。比如,华为的董事长由郭平、胡厚坤、徐直军三位董事会成员轮流担任,现任轮值董事长是胡厚昆。华为的轮值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华为所有的决策由任正非为核心的总裁办制定,为了摆脱对任正非的依赖,培养接班人,华为对决策层做出了重大改变,改变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行EMT轮值制,EMT是指经营管理团队。1998年,华为聘请IBM帮助搭建组织管理系统,在IBM建议的建立下,华为确定八名核心管理者轮流担任EMT主席。EMT轮值制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决策方式,由于EMT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这样做能广泛地听取来自各方的声音。第二步是实行CEO轮值制。EMT轮值制成熟后,2011年,华为在保留了EMT决策机制的情况下,开创了CEO轮值制。CEO的三名轮值成员从EMT的八人中产生,轮值任期为半年,轮值的CEO不仅要做好CEO份内的全局协调工作,还要兼顾原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做有利于高层干部更好地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和难处。第三步是董事长轮值制。当CEO轮值制成熟后,华为进一步升级,2018年开始实施董事长轮值制。目前,华为的轮值董事由郭平、胡厚坤、徐直军三位前任轮值CEO担任,三人能否成为任正非合格的接班人,还有待观察。为此,华为保留了任正非的一票否决权。

最后,华为对干部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创业初期,华为就实行了这个原则。1996年初,华为举行了市场部集体辞职活动,活动前,华为要求每一位市场部正职以上的干部,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总结1995年的工作绩效,以及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另一份是辞去政治报告,从基层做起,公司根据业绩表现,批准这两份报告中的一份。华为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起到了锻炼干部的作用,比如三位轮值的董事长,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都是经历了多次沉浮的。二是打破了官本位意识,中国传统的思想是把干部看成权力的象征,干部有了权力而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在华为是相反的,因为责任而赋予权力,一个干部带不好团队,做不出业绩,就应该让贤。如果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一样可以得到提拔。如果不想让动态管理机制流于形式,或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就要舍得拿最亲近的人开刀。比如华为能顺利开展市场部集体辞职活动,是因为任正非首先把最亲近的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拿下了,为其他干部做出了榜样。本书作者也有被拿下的经历,他被任正非下放到了内蒙古偏远地区做市场销售,而作者是任正非破格提拔上去的,在华为人眼里,他是任正非的自己人。

以上是第四部分内容,在这一部分我们讲了华为任用干部的方法。接下来进入第五个难题:调不动。这里的调不动是指调动不了人才的积极性,我们来看看华为的人才激励制度是如何设计的。

激励制度也就是薪酬体系,华为的薪酬体系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员工每个月能拿到手的工资,又叫做固定工资。如何确定员工的固定工资呢?首先要区分岗位的价值,不同的岗位价值是不同的,岗位越重要,薪酬越高。例如,同样的是总监,在华为,研发总监和销售总监的价值最大,他们的薪酬水平要远高于其他总监。如何评估岗位的重要性呢?华为的做法是把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召集起来讨论,明确岗位价值的几个原则,比如工作责任、复杂程度以及对创新的要求等等,按照这些原则,高层协商讨论岗位价,无法达成一致的,由任正非做最后的决定。岗位价值如果发生变动,再定期做动态调整。其次,让薪酬具备市场竞争力。有竞争力的薪酬,才能在市场上吸引到优秀人才。华为的做法是紧跟竞争对手,以通讯行业为例,20多年前,华为收集了西门子、摩托罗拉、爱立信、思科、中兴的研发人员大致的薪酬数据,数据包含了研发初级岗位、高级岗位以及专家的薪酬水平,在此基础上,华为制定了高于大多数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在吸引同行业人才的时候,会遇到薪资公平性的问题,由于从市场上新招聘的员工,往往会高于老员工,如果新员工和老员工一个价,公司就招不到人才,给新员工高工资,老员工有怨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华为采用签约津贴的方式,如果新员工比老员工的工资高2000元,这比高出来的工资,以签约费的方式按月发放两年,两年后如果员工有能力将收入大幅增加,签约费就无足轻重了。如果两年后员工没有成才,少了签约费等于降薪,也是合理的。

薪酬体系的第二方面奖金。奖金属于变动薪酬,它的设计主要有三个难点。一是要符合业务模式,每个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同,决定了计算变动薪酬方式的差异。以销售为例,国内的销售大多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公司,他们的共同点是业务周期短,而华为早期的通讯业务开发客户周期长,需要长期维护客户关系,因此,华为采用按项目或按年度发放奖金的制度,来激励销售人员。当然,华为销售人员的奖金是非常高的。第二个难点是该奖励谁的问题。国内大多数企业,采用以奖励个人贡献为主的分配模式,比如一个部门的业绩极差,但该部门的某些员工,却可以得到高额的奖金,原因是按照个人绩效打分,这些员工确实绩效高,有资格拿高额奖金。而华为的做法不同,华为更看重团队的合作,为了鼓励团队合作,华为采用了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的联动机制,团队业绩差,个人的奖金就少,同时对于级别越高的员工,与公司业绩联动的系数越高,如果公司不赚钱,高层员工受到的影响比基层员工的大。第三个难点是期望值管理。绩效考核按四档分为ABCD,大多数企业给员工的考核AB占到了一半以上,但给的奖金却很少,华为的做法恰恰相反,BC高达85%,奖金却没少给,这就牵涉到期望值管理的问题,考核得高分,奖金给的少,会让员工觉得做的再好也不过如此。而华为呢,45%的员工得C,却拿到了高额奖金,来年会加倍努力的回报公司。拿到A的员工只占10%,他们的奖金就更高了,也会符合预期。

薪酬体系的第三方面是长效激励机制。华为从创业初始就实行长效激励,1990年,华为开始在内部集资,以每股一元的价格发行原始股,到了2002年,华为开始向员工分配虚拟股。虚拟股没有所有权和投票权,不能转让和出售,持有虚拟股的员工可以获得分红,以及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员工离职后,华为将回购虚拟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虚拟股的规模已达上百亿股,收益非常丰厚。华为实施的长效激励,可以让员工得到应有的回报,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例如作者从1996年进入公司,当年就分到了股份,两年后的分红已经足够作者还清按揭贷款,这样的经历让作者更加相信,华为不会让奋斗者吃亏。

以上是第五部分的内容。最后我们来讲第六个难题——送不走,看看华为如何保持组织的活力。

华为的长效激励机制在最初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时间一长,持有股份和虚拟股的员工越来越多,长期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把公司价值的创造者比作拉车人,而坐车人则是过去对公司做出贡献的实力阶层,华为面临的问题是,坐车人越来越多,能给到拉车人的激励就越来越少。为了保持组织的活力,华为开始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方法有两大类。

第一是改革长效激励机制,用国际上已经很UP长效激励方案,逐步取代虚拟股。TUP是指现金奖励按时间递延的分配计划。举个例子,一个员工第一年分到了5000股,从第2年起开始分红,按虚拟股的分红方式,员工第2年就可以参与分红,但TUP则规定,员工第2年只享有1/3的分红权,第3年享有2/3的分红权,第4年才可以全额享有分红权。到了第5年,拿到全额分红的同时进行股票值结算,由外部审计公司计算公司净资产,5年内净资产增值,股票价格也就升值了,员工可以拿到升值的部分,同时5000股清零。和虚拟股相比,TUP激励方案的好处有三点,一是解决了虚拟股的法律问题,虚拟股是中国特色的产物,不能得到所有国家的承认,限制了华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二是解决了5年之内新员工的激励问题,一般来说,员工入职的前两年属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期,之后是投资回报期,如果员工两年后离职,企业前期的投资等于打了水漂,而TUP的递延计划,让员工在跳槽时多了一份顾虑。三是解决了拉车人与坐车人的分配问题,当TUP实施的范围不断扩大,就能降低实力阶层的比重,保持组织活力的。

第二类方法是适当运用退出机制。TUP并不会让实力阶层消失,对于做出过贡献的员工,华为设计了三种退出机制。第一种是副业分流,华为成立了汇通公司,专门从事企业的商旅服务,比如为出差的员工订机票、订酒店,通过汇通公司,华为分流了很多元老干部,为他们在新公司安排了管理职务。第二种是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是指从公司的执行层转换到非执行层,非执行层不参与公司的治理,比如退下来的高层干部,可以进入董事会做风险管理,协调政府关系等工作,但董事会的职位毕竟有限。还有一种角色转换是转到专家岗位,有的成了客户关系专家,负责大客户公关,有的成了市场策划专家,负责拟定市场攻坚方案。第三种是提前退休。2004年,华为开始实行的退休政策,政策规定,工龄满8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员工,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公司给予现金补偿,这个政策针对早期持有集资股的员工,股票分红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工资和奖金在他们眼里只是零花钱,不同于虚拟股在退休后要被公司回购,退休员工手上的集资股每年仍将拿到可观的分红。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提高企业的账务支出,但从长远来看,可以避免老员工的不作为,给年轻人腾出上升的空间。

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我们再来简单的回顾一下。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华为解决人才引不尽难题的方法,是给人才描绘美好的蓝图,并给足回报。第二部分讲了华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标准,解决选不准的难题。第三部分,我们讲华为从上至下都重视培养人才。第四部分讲了华为优先从最艰苦的地区提拔干部,解决人才长不快的难题。第五部分讲了华为的长效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最后第六部分讲华为从多个渠道分流功臣,保持组织的活力。

正如华为基本法曾经强调过,人力资源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这说明,华为把人力资本放在了公司战略的首位,也正是对人才的重视,华为才能在重压下,不断地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具备了与世界顶尖科技公司抗衡的实力。

好,这本《华为团队工作法》就为您解读到这,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机器崛起》

下一篇: 《硅谷钢铁侠》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