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对权威的服从》当权威与道德冲突,是否应该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

铛铛铃2025-08-02心理17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聊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带你了解人类在权威面前会如何行动。在我们的社会里,服从权威似乎是一种基本规则,也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遵守的。但是,如果权威的命令是错误的,甚至是邪恶的,我们会怎么做呢?

让我们回想一下,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并侵略了周边国家。这些罪行,不仅仅是希特勒和几个纳粹高层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执行这些命令的是普通的德国士兵。这些士兵平时都是受过良好教育、遵守法律的人,但在希特勒的权威命令下,他们做出了极其残忍的事情。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的道德和良知,能否抵抗权威的邪恶指令?

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虽然有学者研究过人类行为与权威的关系,但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采用实验方法,对人们在权威下的行为进行了量化分析。这位作者的实验后来变得非常有名,被称为米尔格拉姆实验。

接下来,我们分四个部分探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是作者研究服从权威问题的出发点,第二是作者如何将一个抽象的社会心理学命题转化为具体的科学实验,第三是这些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最后是作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感悟。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作者进行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当时有一个名叫阿道夫·艾希曼的人,他是纳粹德国的中层军官,负责执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任务。二战后,艾希曼逃到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情报机关逮捕,并带回以色列进行公开审判。在审判中,艾希曼坚称自己无罪,声称他只是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尽管他不承认罪行,最终还是被判处绞刑。这场审判不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深入思考。当时28岁的作者,正在耶鲁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他对艾希曼的审判非常关注。艾希曼的无罪辩护让作者开始思考,如果上级的命令是反人类的,军人是否还应该执行?这让他决定深入研究,一个普通人在权威的命令下,可能会做出怎样的恶行。这就是作者进行这项研究的出发点。

好的,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抽象的社会心理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科学实验的。本书作者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当时在耶鲁大学工作,他通过发布广告和打电话的方式,邀请周边社区的志愿者参与一项实验。他并未向志愿者透露实验的真实目的,而是在广告中宣称,实验旨在研究体罚是否能提高学习效率。每位参与者在完成实验后,将获得4.5美元的报酬。广告一经发布,便吸引了众多志愿者报名参加。米尔格拉姆总共招募了上千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学生、白领、管理人员和技工等。他们的教育背景也极为广泛,从博士生到中学未毕业者都有。为了确保实验对象在职业和年龄上的多样性,最终入选的实验对象中,工人占40%,白领占40%,专业人士占20%。年龄分布上,20~30岁的占20%30~40岁的占40%40~50岁的占40%。米尔格拉姆还特意安排了一名托参与实验,这是一位47岁的会计,给人的印象非常亲切。同时,他还找来了一名31岁的高中生物老师,来扮演大学教师的角色,这位教师给人的感觉比较冷漠严厉。每当有新的志愿者到来,这位托也会出场,假装是一名志愿者,然后他们会一起抽签,决定谁扮演学生,谁扮演老师。不过实际上,真正的志愿者总是抽到老师的角色,而托扮演学生。接下来他们被带到一个专业的实验室,那位表现得很严厉的大学教师会布置任务,然后离开实验室,只通过一个扩音器解答问题。实验室里的安排是这样的,扮演学生的托被绑在椅子上,手腕上连接着所谓的电极。实验中的老师及志愿者,被安排在另一个房间,他会通过麦克风向学生提问,面前有一个控制电压的装置,上面有30个开关,电压从15伏到450伏不等。这位老师要做的是,逐个读出问题及其四个可能的答案,然后让学生选择。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继续下一个问题,如果回答错误,则必须使用电压控制装置进行惩罚,每次错误都要提高电压。这位志愿者被告知,通过这种方式,专家们可以分析体罚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事实上,这整个设置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所提的问题及答案其实都是随意编造的。比如说美丽的答案,如果选择小姑娘就是对的,选择小伙子就是错的,需要进行惩罚。在最初的几个问题中,托扮演的学生会故意答对,之后则开始故意答错。按照指示,志愿者就需要不断提高电压,对其进行惩罚。需要指出的是,这整个实验中,托扮演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电极也没有通电。这位中年会计接受了简单的表演培训,他的任务就是根据电压控制装置的指示,来表演痛苦,从轻微的抽搐到强烈的痛苦,最后甚至高声求饶,声称自己有心脏病无法承受。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是观察,这些志愿者在权威的指示下,会对一个完全无辜的陌生人施加多大程度的电击。米尔格拉姆巧妙地设计了实验条件,来探索这个问题,包括没有任何恩怨关系的两个人的互动,以及一名权威人物的指示,而这位权威人物在实验过程中实际上并不在场。这种设置使得实验能够深入探讨一个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人们在权威的指导下会如何行动。

咱们继续聊,这一系列的实验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揭露了啥。起初,作者找来了40个志愿者,一个个的让他们进实验室进行测试。实验的设置是,受试者虽然看不到隔壁房间的托扮演的学生,但能听到他们发出的声音。随着学生答错的问题越来越多,电压就越来越高,学生的响应也越来越痛苦。此刻,如果受试者表示想停下,那个假装的大学教师就会通过墙上的麦克风,鼓励他继续。实验的基本规则是,受试者如果三次说要停,实验就结束了,这会被看作是他们对抗的权威。但如果受试者在不断的催促下坚持下去,一直到用三次最强的450伏电压电击,那个学生实验同样会结束,但这就表明了受试者服从了权威。在实验开始之前,作者还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中做了个小调查,让他们猜猜看有多少人会服从,到最后用最大电压电击一个不认识的人。多数人觉得不会超过10%,有的甚至以为只有1%。结果呢,在40个受试者里,竟然有26个人一路走到了最后,不顾学生从痛苦的叫喊到拍打墙壁,到最后的死寂,他们占了总数的65%,就这么一直执行下去,直到实验宣布结束。看到这样的结果,作者和同事们无不震惊。为了验证这个发现,他们又开始设计了更多实验,比如调整受试者和托的距离,变换他们和指导老师的位置,甚至让多个受试者一起参与,或者让那位教师也参与,回答问题出错同样要接受电击。他们甚至还特意请了女性受试者来做测试。作者希望通过改变实验的场景和条件,能得到更全面的了解。总共他们做了19次这样不同形式的实验。尽管每次的具体数据有所不同,但总的结论却是一样的,多数人在权威的命令下,会真的去伤害一个陌生人。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注意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行为。例如,随着托扮演的学生的痛苦加剧,受试者们也愈发紧张,有的人甚至开始自言自语,有的人苦笑不停。很多人在实验结束后连看都不看那个学生就急匆匆地离开了。这可能表明,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和服从权威之间发生了冲突。再比如,实验显示,当受试者与学生的互动增加时,他们抗拒权威的意愿也跟着增强。如果受试者看不见学生,只能听到声音,那些想要停止实验的人只占了35%。但如果受试者和学生同处一室,直接目睹对方的痛苦,那么想要停止实验的人就增加到了70%。这说明,亲身体会别人的痛苦,可能是唤醒人们内心道德的关键。同样,如果减少了老师的权威感,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比如,如果有两个老师意见不合,受试者坚决要求停止实验的概率就会大幅提高。

那么,刚才这些就是对服从权威的实验结论的一个概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分析这些结论的。虽然这本书不是专门探讨理论的研究作品,作者还是在书中整理了一些问题,比如,当人们在服从权威的压力下,做了违背内心道德的事情后,他们是如何在心里自我说服,减少焦虑和内疚的。作者列出了八种可能的心理策略。第一,用外部环境作为借口来解脱自己,比如通过遵守社会规则和尽职尽责的理念来说服自己,从而忽略了对别人的伤害。第二,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技术层面,而不是整个行为的道德意义或对他人的影响。第三,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权威的意图,所以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权威应该比自己更明知,更有责任感。第四,认为组织的行为比个人的行为更重要,在实验中,当那个假冒的大学老师说,实验需要继续进行时,受试者就觉得自己不应该质疑或反抗这样的实验,忘记了问为什么人要设计这样的实验。第五,用更大的目标来转移注意力,相信实验是为了更高尚的目的,比如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不用在意那个在外面痛苦呼救的学生了。第六,贬低受害者,告诉自己对方愚蠢、固执,配得上惩罚,这就给自己对别人施加电击找到了借口。第七,内心默默地否认自己的行为,受试者可能心里不认同这个实验,想了很多批评的理由,这样的内心斗争,让他们在外表上的行为上找到了借口,觉得自己其实是反对的。第八,如果不是亲手执行,就觉得没那么严重。实验中观察到,当只是指使其他人按下电压开关时,大部分的受试者都能坚持到最后。人们认为自己只是行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果自己没直接伤害到别人,就容易安心。作者特别指出,这些受试者并不是恶人,他们大多数都在努力的按规矩做事,想要尽职尽责,但不知不觉中可能就成了不良行为的帮凶。作者称这种行为为平庸之恶。这种社会现象不仅存在于当年的纳粹德国,作者认为,受试者之所以服从,关键是他们把自己交给了权威,相信自己是在执行权威的意志。一旦人们建立起这样的关系,似乎就很难摆脱了。作者还探讨,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挑战那些恶劣的权威。在书中,他初步分析这个问题,认为反抗的行为不只是表面上的不听话,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受试者需要重新定义自己与权威的关系。这意味着要打破以前的服从模式,要反抗,受试者要勇于面对与权威关系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哪怕这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或干扰科学研究的进程,但他们仍然选择了坚守道德立场,哪怕这会冒着破坏现有社会秩序的风险。

好,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首先,作者从那些纳粹军官为自己指挥大屠杀行为辩解,说只是服从命令的借口出发,探讨了人们为了服从权威而放弃人性的问题。这种现象究竟是不是只有某些人或某些民族才会有的特质,还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然后,作者通过实验来检验,人们是否愿意在安全的环境下,为了顺从权威而伤害一个不认识的人。接着,我们看到了作者精心设计的实验,表面上看是为了研究体罚是否能提升学习效率,实际上是让普通人在受权威指示的情境中,对答题错误的学生施以电击。实验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在权威的压力下,愿意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给陌生人施以伤害。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受试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距离、权威的确定性等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实验的结果。最后,作者深入分析了实验的结论,揭示了受试者在内心深处和权威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为减轻压力采取的各种心理策略。一旦人们将自己视为权威的工具,就很难摆脱服从的行为。要真正的反抗,就需要受试者有勇气重塑自己与权威的关系,即使这意味着要冒险打破现有的社会规则。

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描述,它引发了关于人性中黑暗面的广泛反思和讨论。尽管这本书在学术界受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认为作者有选择性的只用了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但无论如何,这本书的核心警示并未因此被推翻,实验的不足和数据分析的问题没有改变作者试图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应该正视人性中可能的黑暗面。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对实验道德性的批评,有人指责作者在实验中欺骗了志愿者,并且实验本身就对他们造成了心理伤害。之后作者对这些批评进行了回应,但并未得到完全解决。这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困境,有时候,实验的真正目的不能事先告知受试者,否则就得不到可靠结果,但这种为了研究目的而进行的欺骗,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影响?这些问题,后来也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不过,尼尔·格拉姆的这项研究无疑为社会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我们探索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