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亲密关系》

铛铛铃2025-09-13心理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给你解读的书是《亲密关系》,

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孟认为,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你认识自己、治愈你的创伤的,从而让你找回真正的自己。所以啊,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克里斯托弗·孟是一名国际演说家和生命教练。他的这本《亲密关系》已经引导无数人走出对亲密关系的失望,让他们拥有了平和的爱。此外呢,这本书被很多的亲密关系工作坊作为指定教材。知名作家张德芬就说:“任何对亲密关系有兴趣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爱常常让我们充满期待与喜悦,但是呢,也时常带给我们失望与沮丧。我们希望与伴侣亲近,又害怕受伤害。亲密关系一出现问题,很多人就从伴侣身上找原因,他们会觉得:“她不理解我,他从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他不懂我,甚至她不爱我。”

克里斯托弗·孟却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他们自己。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亲密关系和对伴侣失望,根源并不在于我们的伴侣,而在于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从小就会追求一种归属感,会需要确定自己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想要被父母爱,想要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份子。如果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感到沮丧和痛苦。随着我们长大,这种需求以及这份沮丧和痛苦会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在亲密关系当中,它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引发我们对伴侣的失望,让我们和他争吵、冷战,甚至是导致关系破裂。

由此呢,克里斯托弗·孟按照关系进程,把人们的亲密关系分成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让我们从浅入深,重新审视亲密关系。

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进入这四个阶段,看看我们早年受到的伤痛,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各个阶段又隐藏着哪些陷阱,而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好,我们首先来看月晕阶段。月晕就是月亮周围的光圈,作者用它来代指绚丽但不实的光彩,它会使我们迷惑,反而有点看不清月亮本身了。

在月晕阶段,亲密关系刚刚开始,男女相互吸引,对方在自己的眼中啊,是自带光芒的,吸引着我们飞蛾扑火般地投向爱情。也正因为这种盲目,让我们看不清爱人真正的模样。在这个阶段,我们小时候对归属感和重要性的追求,会让我们把伴侣想象成理想的情人,对她抱有过高的期待。

如果呢,我们问大家:“为什么会选择某个人恋爱呢?”人们的回答呀,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我们有来电的感觉哦,她温柔体贴,嗯,她是个好人,不会骗我等等等等。”然而,作者认为,我们寻找某个人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满足我们对陪伴、照顾、赞赏、支持等诸多情绪与情感的需要,这就和我们小时候对归属感和重要性的确认有关。小时候呢,我们想被父母爱,被他们重视,这种需要让我们以为啊,要想被父母爱,成为父母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那最好的办法呢,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让自己在他们的心中无可替代。长大了之后,我们就会想找到一个人,他非常希望和我在一起,在他的眼中呢,我是如此的特别,以至于她没有我就活不下去,即便我错了,即便我有缺点,她也离不开我。就这样啊,我们带着被爱的需要,把自己的伴侣想象成了一个可以为了自己抛弃全世界,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但理想的情人其实是不存在的。于是呢,当我们发现伴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离不开自己,我们就会开始努力把对方塑造成理想情人的样子。我们可能会明说或者是暗示我们的期望,比方说,很多人经常就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果你真的爱我,就会包容我的一切。”他们还有可能通过难看的脸色或者是冷冰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受伤和不满。我们总以为啊,理想的情人一定会明白和顺从我们的所有意愿,但是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对于伴侣满足和取悦我们的能力总是期待过高的。所以呢,当他们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的时候,我们便会愤愤不平,开始对爱感到失望。很多人啊,甚至会觉得:“我们需要的东西,对方原本是可以给我的,只不过他太自私了,所以不肯给我们。”这种想法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折磨,也让我们启动了控制对方的念头,导致我们进入亲密关系中的第二个阶段——幻灭。

当你觉得自己爱错了人,感到失望、愤怒、绝望,甚至感觉到背叛的时候,幻灭就开始了。但在这里呢,幻灭的不是爱情,而是你对爱情的错觉。重要的是啊,幻灭的过程会激发我们孩提时代的伤痛。我们前面说过哈,孩子需要确认父母是爱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很重要。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感到痛苦和沮丧,甚至是会通过一些行为回敬父母,比方说故意调皮、做坏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或者是跟父母唱反调来争取权利等等。作者把这些类似于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称为偏差行为。这样的偏差行为在幻灭阶段也会再次出现。比如哈,当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感到欲求不满的时候,小时候的那种沮丧感和痛苦就又回来了,我们会再次出现偏差行为,以此来避免我们对爱情的梦想幻灭,而我们和伴侣的争执和斗争也由此开始。

在幻灭阶段呢,有四种偏差行为特别值得警惕,它们就是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自我放逐。我们一个个来说哈。首先呢,就是当我们害怕自己不重要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引起注意来解决。那么如何引起注意呢?很多人会通过耍伎俩来诱使伴侣主动满足自己,比方说装可爱、装亲切,或者是装作有耐心、有深度等等。然而呢,却没有一个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伴侣早晚会厌倦你的这些小伎俩,他们会对此习以为常,不再注意。那这时候呢,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沮丧,从而就会出现第二种偏差行为,那就是权力斗争。权力斗争是幻灭阶段最主要的偏差行为。当亲密关系刺激以前的创伤浮现的时候啊,伴侣曾经吸引你的地方,此时呢,也变得无法容忍。于是很多人会选择用蛮力或者是恐吓的方式,来强迫伴侣改掉她的生活习惯、说话风格或者是穿衣方式,双方的权力斗争就开始了。大家都希望获得亲密关系的主控权。除了大吵大闹、互砸东西、拳脚相向,人们还会采取其他权力斗争的方法,比方说冷战、避而不见、冷嘲热讽,或者是给白眼。那此时呢,伴侣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敌人,这一切都走向了爱的反面。

第三个偏差行为是报复。如果伴侣的话或者是做法已经让你受到刺激、背叛或者侮辱,那么你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很可能已经完全转化为了报复。那这个时候呢,双方都会通过刻意的伤害对方来减轻自己的痛苦。报复是把双刃剑,对双方的伤害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如果进一步发展,人们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让伴侣来满足自己。这时候呢,为了让自己不心碎,他们就会选择疏远伴侣,这就是幻灭阶段的第四个偏差行为——自我放逐。亲密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很糟糕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把伴侣当做敌人呢?这还是和我们旧时的伤痛有关的。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呢,就会发现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因为一件小事而莫名其妙的大吵一架,这种事啊,甚至还经常在我们爱意浓浓的时候发生。作者解释说呢,这是因为爱会让我们的潜意识觉得,我们可以唤醒过去的伤痛,把它修复了。可是呢,我们并不愿意真正的面对伤口,所以我们宁愿争吵和生气,因为这比直面伤痛要简单得多。当一个孩子的归属感与重要性得不到确认,觉得自己不被爱、不重要的时候,就会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产生负面想法。久而久之,这些想法就会成为伴随我们的局限性信念。比方说爸爸爽约了你,你会觉得爸爸不爱我,进而会觉得亲人都不爱我,别人更不爱我。这些想法就如同种子,种下它就得到了信念,哪怕事过境迁,我们已经长大了,信念却并不会消失,反而限制了我们的自我发展,成为伴随我们的局限性信念。

我们举个作者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哈。作者小时候呢,因为丢失了狗链,被父亲暴打和辱骂。从此啊,他就产生了父亲不爱自己的信念。而父亲在作者的心中是个极有权力的人,那么作者呢,就会把这个信念拓展到权威,男士都不喜欢我,这就导致了她一辈子怕老师、领导、警察。可以想象啊,这样的局限性信念会如何影响他的工作以及他的亲密关系的。

需要注意的是呢,书里面讲的局限性信念主要来自父母,但是其实啊,影响我们的局限性信念不仅来自于家庭或者是童年时期,我们过去在成长过程当中遇到的事情,都有可能让我们产生这种局限性信念。

讲到这儿呢,我们稍微来总结一下。作者认为幻灭阶段出现的很多问题,责任不在伴侣,而在于我们自己的过去。过去的经历会留给我们伤痛,带给我们局限性信念,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会在我们和伴侣相处的时候浮现出来,引发我们的偏差行为,和伴侣抢夺关系的控制权。那怎么办呢?作者认为啊,我们得学会为自己负责。而要为自己负责呢,首先我们就要避免轻易建立因果关系。我们前面说过哈,亲密关系会刺激旧时的伤痛浮现出来,那这让我们很容易认为是伴侣让我们很受伤。这样的因果关系让我们误以为呢,都是对方的错,只要对方稍微妥协一下,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呢,妥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本就不出在对方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呢,即便对方退让了,你还是会觉得不满意。更重要的是呢,真正的问题没有得到处理,这会让我们更加愤怒。这时候呢,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来发泄我们的愤怒,比方说批判、指责、恶语、中伤,甚至是肢体攻击对方,或者是用沉默来表达愤怒,对方生气了,你就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还有些情况下呢,人们会假装自己很受伤,但是也不直接指责对方,好让对方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坏人,让她失去自卫的权利。这在生活当中很常见,比方说哈,伴侣忘记了你的生日,她向你道歉,还想要补偿你,而你呢,却故意的漫不经心的说:“啊,这没什么了,不用补偿。”这就让对方被愧疚淹没。这几种生气的方式会让我们更加坚信“我是对的”,这还可以让对方有罪恶感,更好地控制对方。有句名言就说:“如果神要毁灭你,先让你骄傲、发火。”和这种“我是对的”的感觉呢,正是毁灭关系的重拳。权力斗争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呢,也是关系最艰难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学习不轻易建立因果关系,不把怒气强加在对方身上,你就会发现啊,生气是为了逃避自己过去的伤痛。

那怎么直面伤痛呢?作者认为我们需要爱意。什么是爱意呢?处在权力斗争中的男女,他们仍旧会希望做到更好,渴望解决问题,这就是爱意的表现。爱可以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心中的不快,然后呢,发现自己的伤痛与需求,用理解和体谅代替责怪和指责,这样啊,我们就成长了。

书中举了个例子,玛丽和约翰因为电费花销而苦恼,玛丽觉得家里负担不起这么多电费,于是呢,向约翰抱怨。约翰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呢,他试图告诉玛丽自己可以多加班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呢,这个提议又引发了新的争执,因为玛丽认为加班会导致约翰没有办法陪伴家人。最终呢,约翰选择外出购物来逃避讨论,而玛丽觉得更加愤怒。其实双方都忽略了电费只是一个触发开关,玛丽真正苦恼的不是电费,而是电费激发的旧伤,那就是她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我实在没用”的感觉。而约翰之所以逃避呢,也是因为她也存在类似的创伤,他总觉得“我很无能”。这个时候,双方通过沟通,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来自于年幼时期形成的“这个我没有价值”的信念。当玛丽和约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就能相互体谅,不再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归咎于对方了。

所以呢,爱意会让我们静下心来沟通。沟通的时候呢,要留意一些问题,比方说“我想要什么”,再或者哈,“有没有误解,要先澄清啊”,再或者“我的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而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和伴侣进行这样的沟通,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双方为什么这么做。

经历了幻灭阶段,我们已经知道了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来自于以前的创伤。我们与伴侣争吵,甚至相互报复、彼此疏远,是因为我们错误地把这些问题归咎在伴侣身上。作者认为,要走出幻灭阶段,我们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意识到自己过往创伤的存在才是问题的根本。而如何彻底的解决这个创伤,真正为自己负责呢?我们需要内省。

下面我们就进入到亲密关系的第三个阶段——内省。

内省呢,是监视我们所有的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内省的终极目标是了解真正的自己。在幻灭阶段,你可能已经尝试了所有方法,但仍然觉得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壁,横在你和伴侣之间,亲密关系已经没有办法补救了。有些人会认为啊,当初结婚就是一个错误,他们会想:“认识的时候我都没有爱过她,我和她结婚只是因为厌倦了约会。我们结婚的理由没有一个是对的,结婚的时候都太年轻了,是父母逼我们结婚的。”而另一些人呢,可能并不后悔结婚,但是也对目前的关系不满意,比方说他们会说:“我已经不爱她了,我们没有共同活动,我看电视,他看报纸,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说话了。她不是我当初娶的那个女人了。”这时候你还会出现一系列不好的感觉,比如倦怠感、无聊、困惑,你还会感到生活失去了重心,或者对大部分事物,特别是自己的伴侣失去了兴趣。总而言之呢,这个难关就是过不去了。

但是好在啊,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旧时伤痛给亲密关系的影响。如果说幻灭阶段让我们发现“我有问题”,内省呢,就是让我们发现“我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影响现在。内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看清楚自己,而要看清楚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看清楚受害者监牢。顾名思义啊,受害者监牢指的就是遇到问题总是把自己当作受害者来处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受害者信念。当你感受到恐惧、自卑、自怜,你开始不断抱怨,或者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戴罪羔羊,说明啊,你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前面我们说过哈,为自己负责就要避免建立因果关系,而这种受害者信念恰恰让我们很容易建立起因果关系,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我们常常困在受害者监牢当中而不自知,是因为受害者监牢里有很多陷阱,只有突破这些陷阱,我们才有可能走出监牢。

好,我将给大家来重点阐述以下四种常见的陷阱。

第一个陷阱是左右为难,这在生活当中非常的常见。左右为难是人在两个选择之间来回徘徊,比方说哈,喜欢艺术创作,又怕没有稳定的收入;坐办公室工作吧,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呢,但是又不快乐;想创业怕失败,想稳定怕收入低;不知道该留在丈夫身边继续不愉快的感情生活呢,还是选择让自己精神和肉体都满足的情人呢。阻碍人们选择的就是恐惧,我们会害怕无论自己选哪一个,都会失去某个重要的东西,所以呢,两个选择都行不通。“唉,我真是无路可走。”这会让人更加觉得自己是可怜的受害者。作者认为摆脱左右为难的困境是很简单的,比方说,究竟是选择留在丈夫身边过安稳的生活,还是和情人一起追求精神和肉体上的满足呢?你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呢,在两个选择中任选一个,或者啊,你也可以两个都不选。

第二个陷阱是对家庭死忠,就是死忠粉的死忠。所谓死忠呢,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我小时候大家都是这样的”。为了在家庭中获得一席之地,获得归属感,我们会遵从我们的家人所遵从的清规戒律,模仿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死忠会让人以固定的模式来行动。那如何发现自己在死忠呢?如果啊,你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如果你做的事情没有创意,或者是如果你从不思考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那么你就要留心自己是不是在对家庭死忠了。家人做事的方式可能根本不适合我们,这个发现呢,能帮助我们改变一些习惯。比方说你的家人习惯用沉默来表达愤怒,你发现了这点之后啊,就知道自己可以不用再跟妻子生闷气,而是用沟通和理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三个陷阱呢,是牺牲。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家人不快乐或者不喜欢自己,是自己的错。所以我们会认为,我们有责任让亲密关系成功,我们必须做让家人高兴的事。判断自己是不是在牺牲,其实只需要从“好”和“不好”这两个词的感觉出发就行了。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情,如果呢,你说“不”的时候有罪恶感,说“好”的时候吧,又不觉得快乐,那么你就是在牺牲。这里呢,你就需要反思自己的牺牲是如何直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的。首先啊,既然是牺牲,那一定存在为谁牺牲的问题,那么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的,然后你就会怨恨伴侣。如果伴侣中的一方说:“我的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给了你,但是我得到什么,什么都没有。”就说明啊,这个人已经因为不断牺牲而濒临崩溃边缘了。其次呢,牺牲往往招致放纵。为了摆脱牺牲的模式,你会向相反的方向放纵自己。不仅如此啊,如果你觉得自己在牺牲,那必然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占你便宜的人,这个人就是放纵者。你会认为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尽到义务,才会导致你的牺牲。所以呢,你会恨对方。如果不是她把东西丢得到处都是,你又何必跟在后面收拾呢?如果不是她唠叨,你又何必辛苦听噪音呢?然而事实呢,牺牲者必然吸引放纵者,甚至塑造放纵者。牺牲的反面就是放纵。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怪罪伴侣,觉得都是对方在逼你。但是呢,内省会让你发现,并不是伴侣造成你的牺牲,而是你自愿选择了委屈自己。所以结束这种牺牲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为自己负起全责。其实呢,一个人如果是真心诚意的付出,他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愤愤不平,因为牺牲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牺牲者的角色是自己选择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选择为伴侣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从而呢,摆脱牺牲者的角色。

第四个陷阱是依附。依附呢,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几个很重要的人,我们为了不被他们抛弃,就会改变自己。比方说,有的人会改掉自己独来独往的个性,好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让父亲为自己骄傲。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当中,后来呢,她又会转移到其他重要的亲密关系当中。依附还来源于深层的罪恶感,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应该获得爱,所以我们希望改变自己,来赢得他人的关爱和接纳。要打破对他人的依附,其实呢,也很简单,那就是做回自己。

除此之外呢,受害者监牢的陷阱还有很多其他种类,比方说,投射。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比方说哈,一个打扮华贵的人,给了一个流浪汉一块钱,有人说呢,他慷慨善良,有人说他小气傲慢。谁说的对呢?其实啊,没有对错,他们只是把自己的观念投射在了这个衣着华贵的人身上。除此之外,性的罪恶感也是常见的陷阱,它往往和小时候受到的与性有关的创伤有关。那么,坦诚地和伴侣讨论你的恐惧、幻想、感受,有助于你们相互理解。

好,到了这里呢,你大概就会明白,亲密关系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就是因为你的受害者信念。这种信念让你觉得一切问题都是别人强加于你的,这让你感到无能为力,所以呢,无法为自己负责。而这样的信念又被你深层的恐惧、对家庭的死忠以及牺牲心态所强化。那学会了识别这些陷阱,学会突破受害者信念,才是真正为自己负责,解决亲密关系问题的关键。而这些呢,也是内省的意义所在。你要学会纠正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

随着受害者监牢当中这一个个陷阱被打破,我们会越来越明白,受害者监牢是我们自己创建的,我们可以通过增进对彼此问题的了解,突破这堵无形的墙。比方说,你可以多问问自己:“如果我能百分百对自己负责,我会怎么做呢?这些问题是不是似曾相识,它们唤醒了我哪些熟悉的感觉?我是不是愿意百分百感受这些感觉呢?如果我爱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等等。

不仅如此呢,内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那就是亲密关系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通向灵魂的桥梁。亲密关系能让人认识到真正的自己,静下心来感受爱,从而呢,建立起两个灵魂之间的关系。最终呢,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得到启迪。我们也就达到了亲密关系的第四个阶段——启示。

心理学有句话说:“看见即解决。”意思就是说,当问题真正被我们看见,被我们认识到的时候呢,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当我们发现争吵、愤怒等等诸多问题的背后,是我们对爱的需要,对我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原来一直都是爱,这就是我们从问题当中得到的最大启示。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你和妻子陷入权力斗争的时候,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你会发现啊,你想要的是和妻子相爱,而此刻你正做的事呢,是争吵。深吸一口气吧,想象一下哈,如果此刻你们不吵架,感情很融洽,情形会怎么样呢?也许你会发现,你们会一起吃一顿温馨的晚餐,于是你就立刻下厨。那一刻你已经把自己置身于爱中了。再比如哈,如果你把妻子当做心爱的人,你会怎么看他呢?可能你会发现哈,你们不吵架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温婉娴淑、善良、宽厚,爱意会不会就在你的心中升腾呢?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给自己的妻子打个电话,说一声“我爱你”。爱是需要感受的,如果你想要爱,那最快的方式就是感受你所拥有的爱。

承受蜕变的痛苦之后,我们往往会更相信生命的力量。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经历了月晕的不实、幻灭的痛苦、内省的挣扎,正是这一系列挫折,让我们摆脱了对爱的错觉,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真正的自己和自己对爱的真实的需要。看见爱,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学习无条件的爱,而无条件的爱,会让我们和伴侣更加惺惺相惜,灵魂相伴。

以上呢,就是全书的内容。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哈,人的一生,痛苦虽然不可避免,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痛苦。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在月晕阶段,我们要学会放手和接纳,放下我们对梦中情人的改造,不把自己的需要强加在伴侣身上,就会让我们摆脱需求的束缚。在幻灭阶段呢,我们要懂得识破自己的偏差行为,这会让我们看到问题并非是由伴侣造成的,我们痛苦的根源在于孩提时代的归属感与重要性未得到确认,这让我们不再把痛苦轻易归咎在伴侣身上。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当中最艰难的阶段,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识破受害者监牢,避免其中的诸多陷阱,比方说左右为难、对家庭死忠、牺牲和依附,就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的问题负责。这个时候,我们的亲密关系才能遵从灵魂的启示,接纳自己,接纳伴侣,用爱意建立两个人的灵魂关系。

好,《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就为您解读到这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