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铛铛铃2025-08-30【心理】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晚整编经典读书会,
为您解读的书是《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这本书原名直译过来叫《成功学习的科学》,原书名真实地反映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书精彩之处在于,它是根据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才总结出的一套高效学习法。其中的两位认知科学家,做过很多关于学习与记忆机制的研究。在2002年,他们开展了一个长达10年之久的项目,旨在把心理学家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发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这本书就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
这本书反映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们不仅手把手地教你了解认知背后的科学规律,还给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合理建议。
如果说21世纪哪种能力最宝贵,想必很多朋友都会说是高效学习能力。毕竟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只有掌握高效学习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说到学习能力,想必每个人都能想起几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好像并没有在学习上花费多少时间,却总能在考试时名列前茅。而许多每天认真听讲,每天学习到半夜的普通学生,成绩却总是很一般。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好的天道酬勤呢?别急,听完本书,想必你会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呢,我们继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这本书:首先,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存在哪些误区;其次,高效的、有利于长久记忆的学习方法有哪些;最后,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什么。
那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去探索学习的奥秘吧。
首先,我们先来解读一下第一个问题: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存在哪些误区。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也倡导我们终身学习。不管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我们都需要大量的学习,这样才能进步,才能使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么大多数人采取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拿荧光笔做各种记号。考试复习的时候,对着标出来的内容反复阅读,越读越流利,越读越畅快,好像已经掌握了一样。如果有人站在旁边看的话,他一定会说:“这孩子真努力啊!”然而,真的到了考试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概念有些模糊,那个知识点有一点记不清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呢?我相信大家应该都用过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人们尝试认为重复训练就学得好,但最新认知科学实验发现,人们普遍以为有效的反复阅读和重复练习,其实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
为了证实这个理论,作者在书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在3米的距离将沙包投进篮子。实验者就把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两组练习,一组学生始终站在3米的距离练习投篮,另一组学生让他们一会儿站在2米的距离投掷,一会儿站在4米的距离练习,但就是不让他们站在3米的地方训练。
这场实验的结果是,从没站在3米距离练习的学生成绩远远高于始终站在3米距离练习的学生。那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元认知带来学习假象,我们误以为掌握了知识,其实根本不精通。站在3米练习的学生投不中,其实是他的元认知出现了假象。
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对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了解。这种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始终站在3米距离练习的学生,因为元认知的偏差,使他们错误地高估了自己的熟练情况,不清楚自己练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为通过反复的练习,已经可以完美地投中篮筐了。
有一个词叫做“勤奋的懒惰学习者”,就是看着很勤奋,也一直不停地在花时间学习,但是他用的方式始终都是很低效率的方式,并且不愿意去尝试和运用更好但可能会更吃力的方式学习。
事实上,用重复阅读的方式去学习是在偷懒,因为阅读课本比起努力回想或者做小实验轻松得多,你不需要调动多少脑力就可以完成。重复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在这样毫无挑战的过程中,你会逐渐产生自己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最终,你会在考试或者需要用到这个知识的时候原形毕露。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说重复练习这种学习方式没用,只是说它的效率低下,不够科学。在临时应急的情况下,它也是有一定用处的。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学习方法如此普及的原因。
对于学习者来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长久记忆,而不是短期记忆。我们学习知识,就是希望在有朝一日能够用到,而运用的前提是你能在需要使用时把它想起来。
了解了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你可能会好奇,究竟我们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记得更牢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高效并且有利于长久记忆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首先第一个方法是间隔练习,这种方法可以使知识存储得更加牢固。所谓间隔练习,就是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成两部分进行,在这两部分之间空开一段时间。这样做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还可以有效地形成习惯。
为了印证这种学习方法,作者同样给我们列举了一个真实的实验。实验的研究人员挑选了38名外科实习医生,参加有关显微镜手术的四节小课,内容是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每节课后都有教学内容,之后是一些实践。半数医生在一天内就上完了全部课程,而另外一半医生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
在最后一节课结束的一个月后,研究人员检测发现,那些课与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表现的要比另外一组医生更卓越。一天上完所有课程的医生,不仅在所有评估环节上的得分都很低,甚至其中有16%的人未能完成手术。
为什么隔一段时间学习反而更有效果呢?这其实是因为在一段长期记忆中,想要存放进新的知识,就需要有一个巩固消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呢,记忆会得到加深,并和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习惯。而一次性学习全部的知识,会影响这个巩固消化的过程,导致记忆模糊。因此,间隔一段时间学习,要比集中学习效率来的更高。
说完了间隔练习,我们再来介绍第二个有助于高效学习的方法:穿插练习。
所谓穿插练习,就是在日常的学习中,交替学习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两组大学生计算一些少见的几何体的体积,然后呢,让他们解答练习题。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问题类型区分,先解四道楔体体积的题,再解四道球体体积的题;另一组学生解答同样的练习题,只是题目的类型是混合穿插安排的,不是将同一类型的题放在一起。
实验的结果是,在练习中,按照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89%,而按照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周后的最终测验上,之前练习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63%。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混搭起来,虽说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有所阻碍,但是最终测验时,成绩提高了整整215%。这是多么夸张的一个数字呀!
从感觉上说,用穿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起来的慢,但是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来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既能提高人对同一种类的归纳能力,又能改善大家对不同种类问题的识别能力。
了解了穿插练习,我们再来介绍一种练习方式,那就是多样化练习。多样化练习有助于让学习者的思维更加开阔,让他们学到的知识突破暂时记忆,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用这个学习方法,可以将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举个例子,运动员经常会选择去其他国家训练,或者到高原训练,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运动员的潜能,让心肺功能得到极限锻炼。这样做了之后,在参与比赛时,通常成绩都能够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这种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多样化练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一系列答案的选项中筛选出一个最正确的解决方案。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以及内容多样化,这三个方法其实还原了我们生活本来的面貌,会让我们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加牢靠,而且更为实用。
前面的内容我们说完了实现高效学习的学习方法,相信大家都有所感悟。然而除了学习方法之外,作者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也同样重要。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书中给出了两条建议。
第一,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们总说学习,但其实学和习是要分开讲的。学就是让我们建立新的认知,而习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这就需要不断的重复,让知识慢慢的成为习惯。显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有经历过学的认知受损和习的重复内化,我们才能让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能力。知识不是力量,只有让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能力,才会有力量。一切以轻松方式进行的学习都是伪学习,仅仅就是做出学习的样子,但凡有效的学习都是伴随痛苦的。比如看视频和读书相比,读书就更痛苦;读书和写作来比,写作就更痛苦。从有效程度上来讲,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远远比另外两种方式有效的多。
医学上有一个定律叫沃尔夫定律,是一个关于骨骼成长的定律。它告诉我们,人体的骨骼需要长时间接受外部的压力,就会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反过来,它如果受到的压力减小,骨头的密度和坚硬度就会降低。这个定律同样可以运用到学习上,当我们的认知受到压力、遭遇挑战,甚至受到创伤时,强健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所以,当你觉得学习很困难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是在进步。
第二个需要我们端正的态度是,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提起考试,我们总会想到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生时代,我们最痛恨的恐怕就是考试了。但是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心态。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条细链,而知识就像一颗又一颗的串珠,学习其实就是往细珠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他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一个记忆结,这就是考试的意义。
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那么你会发现,其实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考试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享誉世界的名言:“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做一个好学之人。只有不怕吃苦,认真学习知识技能,正确对待考试,才能勇攀知识高峰。
到这里,这本《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的重点部分内容就讲完了。
那最后呢,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重复阅读、刻意练习等常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低效率的,因为这些学习方式无法产生长久记忆。
第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以及内容多样化练习是关于学习的三条普适性原则,能够帮助我们长久的、高效的学习知识。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永远伴随着痛苦,而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方式。
本书有句话是这样的:“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效果才变得更牢固。”这句话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也就是说,轻松的学习很难是有效的,有些困难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书的副标题“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其实是有误导性的,毕竟作者一直在强调学习需要花费心血。
不过,按照作者的理论,这些翻译上带来的困难,可能反而有助于学习,因为读者有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这样会让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牢固。
通过收听这本书,相信你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学习方法,也能对知识、考试、记忆有一个新的认知。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 《对伪心理学说不》 以科学利刃斩断认知迷雾,在伪科学喧嚣中重建理性思维的黄金标尺
- 《游戏设计的100个原理》 吃鸡游戏为什么会让人沉迷?
- 《游戏改变人生》一本书颠覆你对游戏的看法
- 《害羞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的经典著作,教你如何摆脱害羞困境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是一本让无数学子喜欢上心理学,并理解心理学研究
- 《心灵的面具:101 种心理防御》 社会心理学入门
-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理解金钱背后的人性
- 耶鲁大学爆满的《欢迎度》公开课,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_ 受欢迎的人,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