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对伪心理学说不》 以科学利刃斩断认知迷雾,在伪科学喧嚣中重建理性思维的黄金标尺
铛铛铃2025-08-30【心理】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到的书是《对伪心理学说不》。
一提到心理学,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占卜、解梦、催眠等充满魔幻色彩的字眼。这种对心理学的误读、曲解或是盲目崇拜,是有原因的。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身边的人,我们往往出于好奇,或是抱着求医问药的心态来关注心理学。可是心理学呢,并没有那么玄妙,没有办法让我们一眼看透别人的内心世界,更做不到通晓过去或是预知未来。真正的心理学和物理、化学一样,有其独特的术语体系,一时半会儿呢,是难以弄懂的。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或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从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剥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理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这本《对伪心理学说不》讲述的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以及如何才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基斯·斯坦诺维奇,他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学的心理学教授,以前还担任过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的首席科学家,并且在2012年的时候获得了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而今天咱们解读的《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1983年就完成了第一版,出版30多年来广受欢迎,被人们称之为心理学入门的经典之作,被全球300多座教育机构采用,到今天它已经出版到了第九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对伪心理学说不》。
作者认为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也就是说,它是一门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的检验才可以被称之为科学的学科。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来了解一下真正的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它又有怎样的特性,使得它可以与所谓的伪心理学区分开来。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研究的东西很肤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甚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是在说明人的行为规律,比如“有奶便是娘”“三岁看老”等等。然而,事实上,现代心理学早就跳出了个人经验的解读,转变为基于一套严谨的科学规范和标准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确保所得的结论是真实可信的。
比如,科学家如果要判断“有奶便是娘”是否正确,不是凭借经验,而是设置实验。他们给一组刚出生的小猴子两个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没奶的毛绒玩具妈妈。实验发现,尽管小猴子要去有奶的铁丝妈妈那里喝奶,但是其他时间,它还是更爱到毛绒玩具妈妈那里获得温暖。因此,心理学家证明“有奶便是娘”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科学心理学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的科学。而一旦用科学研究的标准来要求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我们以为心理学在研究的问题,其实心理学并不研究;而我们那些以为不是心理学家做的事情,其实心理学在研究。
比如很多人会问心理学家:“人心本来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呢?”“那你知不知道我现在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心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灵魂吗,还是一种意识状态呢?”像这些问题呢,心理学家基本是无法回答的,更确切的说,这些不是在他们研究的范围内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啊,科学研究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研究的问题必须是一个可以实证的问题。可实证的问题是说,你研究的问题需要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进行观察,并且对它作出检验。像人性本善或本恶这样的问题,它就不属于可实证的问题,它是哲学的问题,而不是科学的问题。
所以呢,作者就一直在强调,心理学像物理学一样是一门科学,而任何一个科学有三个特征:第一,它是只验证那些解决的问题;第二,它要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所谓实证主义,意思是说要基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研究,而不是基于纯粹的思考;第三,它产生的知识是公共的知识。这里的公共知识,不是说你把结论发表在论坛上,就是公共知识了,而是你的发现是可能被重复检验的,可以让别的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并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只有可重复的发现才是公共知识。而现代的心理学,也正是建立在这三个要求的基础上,才真正快速发展起来的。
如果用上面我们所说的衡量科学心理学的标准来衡量市面上广泛流传的很多心理学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啊,很多所谓的心理学其实都是伪科学。那为什么这些被作者认为的伪心理学却能够流行起来呢?这就是我们第二步要探讨的话题。
其实啊,这些并不科学的心理学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他们往往采用了普通大众不容易识别的小伎俩。首先第一个常用伎俩就是不可证伪性,也就是说,所谓的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是根本无法证明真伪的。
比如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奥普拉秀》,有一期邀请了一个人类潜能研究所的所长来分享他的理论。这个所长说,人的生命进程是和他在家里的出生次序有关的,也就是你在家的排行会决定人生的命运。台下有个观众就这样提问说:“我有一个哥哥,他简直就是工作狂,他这么看重成功,疯狂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所长就问:“你哥哥在家排行老几呢?”观众说:“老大。”所长说:“那这就对了,因为一个家庭的所有孩子里,老大被父母寄予的期望和重视是最高的,所以排行老大的人就有各种愿望和动力。”所长把这种动力称为期望上旋的动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转化成了孩子对成功的变态追求,所以你哥哥产生这个状况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大。
这个时候呢,另一个观众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所长,我家排行老大的哥哥,父母也给了很大的期望,可是他并不努力,上了一年学就辍学,一点追求成功的动力也没有,这是因为什么呢?”所长说:“哦,这个很好理解,那是因为你哥哥在这个期望上旋的动力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中断,所以她的潜意识会抵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而他的自暴自弃是他对这种对抗的表达。”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所长提出来的理论就是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论实验结果出现和他理论相符的事实,还是相反的结论,他都可以给出解释,横竖都对。当一个理论无法证明它是对错的时候,这个理论也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种伪心理学常用的伎俩是利用个案研究的证人证词,也就是受益者的现身说法。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用心理学方法教你治愈抑郁症或者是帮你减肥,他们都会用大量的被治疗者来现身说法,讲自己怎么从中受益,自己减肥减了多少斤。类似这样的做法,其实迷惑性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到很多人亲身说自己受益了,为什么说这也是有问题的呢?这是因为科学研究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个例的研究其实不能作为充分的证据,因为这个过程有安慰剂效应。
那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呢?就是说它本身可能并没有真正的受到这个治疗的方法或者是药物的影响,他们只是受到了一些心理暗示,或者说是身体自我机能的调节,最后恢复了,但是可能他们都会把这个原因归因于是这个治疗方案产生的作用。而且出来现身说法的,往往也是被挑选的,那些使用了这些心理治疗法但没有效果的用户,是不会出现在屏幕上的。
美国曾经有一名魔术师叫詹姆斯·兰迪,他就特别喜欢揭发这种骗局。比如有一次他在一个脱口秀节目当中说,他早上开车经过新泽西的时候,在头顶上看到一个橙色的 V 字形的物体飘向了北方,结果几秒钟之内,电台的电话就像电子圣诞树般闪电了起来,一个又一个的目击者打电话来证实,新泽西这个区域出现了兰迪所描述的景象,甚至还有一些人提供了兰迪自己没有看到的细节。而真相是,这个景象只是兰迪自己想象出来随口编造的。
想想看,如果兰迪随便编造的一个观点就能找到无数的见证者,更不用说那些很多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理论要找一堆人来见证他们的理论是多么容易的事情。所以只用大量的见证人的个案来论证一个观点,是根本不靠谱的,是伪科学的常用伎俩。
伪心理学用的第三种常见的套路是,他们的内容是不能泄露的、不可外传的,而且只有特定的人才能体验到。比如像通灵术、超自然,就是你们普通人没有的,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特定的人来采取这样的行动才可以。就有人研究过这种超感官知觉,比如什么通灵术、千里耳啊这样的异常事件。可一旦科学家去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把相关环境严格控制了以后,对方声称的超能力就失灵了。当然,相信超能力的人并不会投降,他们说因为你们这些怀疑者身上带来负能量,就会影响这个超能力的发挥,你们这些负能量离开了以后,超能力就恢复了。
你看,很多所谓的超自然力最后玩的都是这个套路。可是一旦他们这么声称,就说明他的知识没有办法成为公众知识,别人无法重复验证,那么这显然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这前面提到的这些套路呢,都可能让一个不可靠的伪心理学理论看起来很科学,而这些貌似科学的、伪科学的观点往往刺激大众的兴趣点,符合传播学的规律,结果反而流行起来。
前面的内容呢,我们了解了伪心理学惯用的套路。更有意思的是,当人们面对真正的科学心理学时,又会有很多质疑和误解。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三个话题:大众对科学心理学的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那就是你们心理学家研究的那些实验有什么用呢?关于这一点啊,作者说其实科学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用研究,一种是基础研究。所谓应用研究,就是你做的理论研究能够直接转变成提高社会效益的产品,比如研究制作战斗机、轰炸机,那么它能够立马用到战争上去。而在实验室当中做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基础研究,不是为了直接拿来应用的,而是试图发现或验证某种基础理论的,有时甚至只是在确认一个理论细节或推论是否可靠。这种基础研究的价值在于,一个基本的理论只有被反复确认无误之后,才能在真正作为可靠的理论武器广泛应用。
科学心理学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困惑是,它的一些结论常常与我们的亲身经历不一样。比如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心理学现象的时候,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你说的不对,我家表弟就和你表述的现象完全不一样,你作为心理学家该怎么解释呢?”这样的疑惑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我们都说吸烟有害健康,当你试图用这个观点让一个瘾君子戒烟的时候,他可能会说:“嘿,你走开点,你看对面铺子里面的老王,今年已经80岁了,抽了一辈子的烟。”像这样的问题啊,确实让很多人都会困惑,为什么你的结论和我看到的事实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心理学,包括社会学乃至医学,往往结论是一个概率结论,它只能预测一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并不代表每一个个体都符合这个结论。这就好比我们说男人比女人高,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男人都比女人高,而是从总体来说,男性的身高比女性高。那同样的,我们说吸烟有害健康,会缩短寿命,也就是说,从总体上而言,吸烟的人会比不吸烟的人寿命低,但是往往会有一些个例是和他相反的。
所以啊,和很多学科一样,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概率式的,样本越大,结论的估计就越准确。然而,大多数人很难用概率思维来思考问题,当他们看到一个具体的、鲜活的案例证据时,就把概率信息抛到脑后了。因此呢,我们要理解科学心理学,就要懂得用这样的统计、概率思维来认识心理学的结论。
那到这里呢,这本《对伪心理学说不》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呢,再来总结一下:首先,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呢?科学的心理学其实就是引用了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其次呢,伪科学往往就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它有很多手段来迷惑我们,了解他们惯用的三个套路,就能够有效的识别伪心理学。最后,当人们面对真正的科学心理学时,会有很多的质疑和误解,要理解科学的心理学,需要懂得解释这些困惑。
由于大众太渴望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自助类心理学书籍往往能成为书店里的畅销产品。然而,市场上的这些绝大多数自主读物,都是励志类的成功学心理鸡汤,是伪心理学,或者说是对老生常谈的人类行为的重新包装。甚至有个别不负责任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受利益的驱动,也开始任性的著书立说,声称自己发明了独特的新疗法。那这些读物呢,很难通过心理学实验检验程序的验证和严格的同行评审,只会使公众误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毕竟图书出版和网络传媒都带有商业性质,他们都会迎合消费者的胃口,而很少关注是否科学。
最令心理学研究者们感到失望的是,书店里少得可怜的真正有价值的心理学读物,往往会被归类在其他科学类别的图书展架上,散落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专栏的丛书之中。那同样的心理学研究者,在高校和科研所,常常会被分到其他学科的院系,心理学家的头衔呢,常常被认知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社会生物学家等名称所替代。就连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被授予的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导致了心理学的贡献常常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
有句话叫“人人都是心理学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使用内省、个人经验、个案和见证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然而,科学心理学显然触犯了这一套直觉心理学理论的利益,也否认了人人都是心理学家的事实,这正是与伪心理学背道而驰的地方。
那由衷的希望你在听完这本书之后呢,能够对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那好了,今天的分享呢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呢,我们将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 《对伪心理学说不》 以科学利刃斩断认知迷雾,在伪科学喧嚣中重建理性思维的黄金标尺
- 《游戏设计的100个原理》 吃鸡游戏为什么会让人沉迷?
- 《游戏改变人生》一本书颠覆你对游戏的看法
- 《害羞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的经典著作,教你如何摆脱害羞困境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是一本让无数学子喜欢上心理学,并理解心理学研究
- 《心灵的面具:101 种心理防御》 社会心理学入门
-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理解金钱背后的人性
- 耶鲁大学爆满的《欢迎度》公开课,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_ 受欢迎的人,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