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害羞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的经典著作,教你如何摆脱害羞困境
铛铛铃2025-08-22【心理】3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啊,我郑重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撰写的《害羞心理学》。
说起害羞,我们并不陌生。害羞有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脸红。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可以说人人有过脸红,人人有过害羞。
然而,你知道吗?津巴多教授将害羞比喻为人们为自己设置的心灵监狱,借以说明害羞的危害性。想想,当你害羞的时候,你的困窘、你的无奈、你的手足无措,你就知道,害羞并非一个有益的伙伴。
尽管今天的我们已经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然而,这种表达很大程度上只限于网络情景。在网上,我们指点江山,头头是道,甚至化身奥斯卡戏精,在这种视频 app 里辗转腾挪,好不热闹。可是,一旦脱离了繁荣的虚拟社区,害羞带来的困扰接踵而至,很多人又会化身成为羞涩无比的宅男宅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方文化中,害羞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体验,而被大家赞赏。正是这种社会反馈,让我们忽略了害羞的弊病,忘记了害羞一旦泛滥,心灵的自由便会困于其中。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博士。说起津巴多,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参与撰写的《心理学与生活》是经典的心理学导论教科书,堪称心理学第一网红教材啊。配合这套教材,他还录制了电视教学节目《探索心理学》。时至今日,这套节目依旧发光发热,它也被称为心理学的名片。
当然,每次提起津巴多,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由他主导的极具争议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除了这个极负盛名的实验,他还开发编写了津巴多时间观量表,从时间观的角度分析我们的日常心理行为。
津巴多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40年,已经发表了超过600篇文献。不过在这么多研究中,你知道他本人最喜欢的一项是哪个吗?监狱研究、时间观研究都不是。在知乎上有这样一道题,津巴多本人给出了答案,他最为得意的是关于害羞心理的研究。
那么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这本《害羞心理学》,正是对这项研究的集中梳理和介绍。本书通俗易懂,干货满满,详细介绍了津巴多关于害羞心理的3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津巴多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创立了第一家先驱性的心理诊所,旨在研究害羞者的认知特点,并提供治疗方案。研究者与治疗师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鼓励人们进行社交练习,摆脱害羞带来的困扰。
本书并没有高谈阔论,而是脚踏实地,重在实践。翻阅此书,读者好像走入一间会移动的害羞治疗诊所,仔细阅读,相信可以带给你别样的启发。
在简单介绍过本书和作者之后,我将为你详细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心理学的功能,就是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本书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叙述的。首先,本书对害羞进行了描述,也就是阐释了什么是害羞。然后呢,本书对害羞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解释。最后啊,作为本书的亮点,作者提出了一些控制、矫正害羞的方法与策略,供读者参考。这些方法丰富多样、针对性强,实战味儿浓郁,总会有一款适合羞答答的你。
下面我就按照这三个方面,来为大家做进一步介绍。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害羞是什么。
如果问你害羞是什么,你可能很难给出一个好的答案。不过,下面这些场景你应该不会陌生。比如,当你要参加面试,面对着几个表情严肃的面试官,表面装作镇定自若,内心却波涛汹涌,甚至觉得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合适。当你不得不在同事或者老板面前报告工作业绩时,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心脏疯狂跳动,声音抖得厉害?当你鼓足了勇气,决定跟老板或者上司提出加薪的要求时,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体重顿时飙升到200斤,死活都挪不动脚步?再比如,当你去下饭店、下馆子的时候,茶壶里水没了,会不会不好意思举手示意服务员加水?哎,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害羞情境。
作者在一项他主导的害羞研究中,调查了近5000人,采访这些被试者对害羞的理解是什么。研究者并没有给出限定范畴,而是让被试者凭借自己的体验与理解,讲出自己心目中的害羞。研究者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到关于害羞的一手资料。随后,作者从这些资料中找出了几个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几个深受害羞困扰的个案,逐步引导读者一同剖析害羞的内涵。
那下面呢,我们就分别从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害羞的特点。
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害羞者往往沉默寡言。其中80%的害羞者,即使发现其他人的错误,也绝不说出来。近半数的害羞者认为,和人确认眼神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从生理方面来说,害羞者往往会脸红和紧张,困窘感油然而生。
从心理意识方面来说,害羞者容易过度关注自我,经常压抑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面子。
除了上述表现,作者还将害羞者进行了分类,这就要从自我意识说起了。自我意识可以分为公众自我意识与私下自我意识。前者更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例如经常为能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担心;而后者呢,只关乎自己。从这个角度,作者把害羞者分为公众型和私下行。公众型害羞者的压力较私下型大得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更在乎他人的评价,他们也不能恰当地和适当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常常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和帮助。最常见的是蜷缩在角落的学生,他们习惯于坐在教室的后排,从不参加讨论或与教授一起合作,他们总会觉得不好意思麻烦别人。
而私下型害羞者,他们的状况呢,则相对好一些,因为他们擅长掩饰自身的羞涩,把害羞隐藏得比较深。如果他们某天突然跳出来说,自己是一个很害羞的人,周围的人啊,肯定大吃一惊,或者怀疑地说:“你是在表演吗?”
尽管作者并未给出害羞的明确定义,但是他已经将害羞的各个层面以及分类,都清晰地展示给我们面前了。
上面为你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害羞是什么。
接着呢,咱们来说第二个要点,那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害羞呢?
一旦探究某种心理或行为的原因,我们首先应当树立一个综合且系统的观点。简单来说,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任何一种心理及行为的背后,都有来自个体、生理、家庭环境、后天学习、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害羞也不例外。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找寻并且阐述害羞背后的原因的。作者认为,我们分析害羞可以从人格特质、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学及儿童心理学等等各种流派的理论假设出发。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解释的理论有这么多,是不是他们都平起平坐呢?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将这些假设分个三六九等,通过比较,我们会更倾向于信任那些科学性强的解释。我们还会考察害羞受先天性影响比重大,还是后天性影响比重大,来自内因多一些,还是外因多一些。
首先,作者对精神分析给予的解释进行了批判,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疗法对治疗害羞显得束手无策。在造成害羞的众多原因里,作者认为,社会因素和情境性因素占据最重要的分量。我会重点对社会迁移、孤独第一综合征(就是总是想争夺第一名)、归因与标签等方面的社会性原因进行阐述。
我先来讲一下社会迁移。据调查,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搬家14次,大约有4000万美国人每年至少搬一次家。这样高频率的搬家,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想想看,当你要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当中,你会如何呢?现有的研究表明,搬家会让人产生焦虑与孤独,人们并不敢非常主动的和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这就造成了害羞。
把视线拉回国内,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历来是安土重迁的民族,但是我们目前也迎来了社会大变迁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我们的搬家次数也有提高。对于一些流动务工人员,他们的搬迁则更为频繁。有一些城市务工人员携家带口,孩子从小就要和父母一起经历搬迁。想想看,刚刚结识的小伙伴很快就要分开了,来到陌生的地方,又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开始新的社交,这对孩子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心理学研究发现,童年早期过于频繁的搬迁,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及自尊水平,容易让他们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对社交的恐惧感,长此以往,害羞不可避免。
接下来我们看看孤独化。用《双城记》里的一段话吧:“这是最热闹的时代,这是最孤独的时代。”孤独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大家高喊着:“狂欢就是一群人的孤独啊!”无论是在人口凋敝的农村,还是熙熙攘攘的城市,都弥漫着一种孤独感。我们已经不认识隔壁的邻居,小区里的孩子缺乏玩伴,见到家庭成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少的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家纷纷转战网络,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站或者 app 进行交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人,因而变得更加害羞,甚至连简单的人际交往都变得相当困难。不知你是否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微信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而一旦线下见面,却又支支吾吾,如梗在喉。
除了这些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同样是我们的社会之痛。这些群体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孤独,长期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不仅害羞会席卷而来,其他一些负性的情绪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最后啊,我们看看第一综合征。所谓第一综合征,就是无论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去争夺第一。这一点,我想正在收听读书会的你也心有戚戚焉。在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方面,我们的文化与大洋彼岸的美国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观念就是要考第一名,参加各种比赛也是要争夺第一名,状元在我们心中有着无上的荣光。这些都导致了我们变得过于功利。当我们抱着功利的态度与人交往时,我们就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足够优秀,也非常担心自己没用,被别人抛弃。
第一综合征会带来的不仅是功利的社交心态,还会导致贴标签效应。所谓贴标签,就是我们习惯给自己、他人或者某个群体盖一个戳,用于说明我们对这些人(唉,也包括自己)的认识。贴标签会很实用,因为我们可以迅速地概括掌握复杂的事物;贴标签很爽,很快大大减少了我们认知的负担,于是人们就贴上瘾了,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天底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标签往往带有极其浓烈的个人偏见,并非客观真实的信息。一旦我们迷恋上贴标签,这个标签就很容易被得到二次证实,那么我们便会觉得,标签定义约等于天经地义了。当我们无法取得第一名的时候,就会被贴上 loser 的标签,比如“我就是个失败者”“唉,我注定了就是这个样子”“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无法改变”等等。这些烙印一旦被打上了,我们就会陷入自我实现预言的怪圈,这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不仅仅是害羞,其他负性情绪也在循环中升级恶化,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体验。
以上讲解了害羞的原因和危害,下面呢,我们来看看第三个要点,也就是如何克服害羞,如何在行为层面进行矫正与改变。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六种应对害羞的大技能、大策略。一是重新认识你自己,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害羞,三是呵护和提升自尊,四是学会社交技能,五是帮助别人战胜害羞,六是从社会层面来预防与治疗害羞。目的就是解决害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每种大技能、大策略的展开,都先解析每种技能与策略的重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接着详细提供了很多的练习方法。这些练习方法绝大部分都相当实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
那么接下来我会着重介绍其中的两种方法。俗话说知行合一,我们的认知与行为必须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想要克服害羞,变得更加自信,必须行动起来。作者多次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即便一开始做的不够好,做的不够完美,也要立刻行动,而不是陷在光想不做的泥潭当中。从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声 hello 开始,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只要打破了僵局,一切都会变好。
我们看看作者有哪些具体建议。首先去买一个小本子,尺寸大小刚好,可以放进口袋,以便随身携带。还要随身携带一支笔,每当遇到让你心情愉悦的经历,就把它随时记录下来,如此坚持两周。比如今天下午我下班回家,路过一家麦当劳,打算买一个甜筒解解馋,但在接服务员递来的甜筒时啊,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这本身是一件让人不爽的事情。然而,颜值逆天的服务员小哥哥立刻给我做了一个新的甜筒,真是太开心了。这是日记的部分。每周呢,再抽出点时间来进行一下整理,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显示出每天心情愉悦的次数,然后对照表格回答一些问题,例如有几次不开心是因为别人,有几次是因为自己,其中又有几次是在自己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不开心。从现在就开始记录,别再拖延。有首儿歌唱得好啊:“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书里介绍的日记记录,就是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记下来。哎,慢慢的你就会真正的投入进去,发现自己的变化。
然后我再重点讲一讲怎样去处理人际冲突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里所介绍的方法和《非暴力冲突》一书中介绍的招数同出一辙。处理人际冲突,可以使用一个叫做 DEESC 的方法。DESC 指的是描述、表达、细化和结果。DESC 剧本是一套以柔克刚的武功秘籍,能化干戈为玉帛。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D(describe):在开头,你要尽量详细而且客观的描述令你烦恼的行为。“哥们儿,现在已经是凌晨三点了,知道你喜欢看世界杯,但是电视机和你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
E(express):说出你对这种行为的感觉和看法。“你这样做让大伙儿都睡不了觉啊,明天我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呢,休息不好的,身体会很难受的。”
S(specify):要求对方有一个不同的特定行为。“呃,我希望你能戴上耳机,不要公放,同时啊,不要激动的一直大喊。”
C(consequences):简单讲清楚你对于他行为改变后的回报,必要时必须说明对方坚持不改的负面结果。“哎,如果你嫌耳机的效果不好,下次你过生日的时候,我送你一个音效超级好的耳机。或者说如果你不关,我就只能去辅导员那投诉了。”
说到这儿,如果你还是没什么信心,可以模拟一下自己想解决的麻烦场景,按剧本步骤编好,然后对着镜子练习。
以上就是作者关于如何克服害羞的其中两个方法。碍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希望你通过阅读本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套方法。
好了,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学》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下面呢,我对今天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
首先,我们讲到了害羞的特征、生理和心理体验。害羞者通常沉默寡言,经常脸红、紧张,感到短暂而强烈的困窘,过度关注自我。我们还讲到了害羞者的两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害羞者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显而易见,常有一种难言之隐的痛处。
接下来呢,我们又讲到了害羞的成因。害羞的成因理论纷繁不一,依然存在争论。作者认为,社会性与情境性因素才是导致害羞的最大元凶,需要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去寻找导致害羞的根源。因此,作者重点论述导致害羞的情境因素与害羞者的人际交往模式。
最后呢,我们讲到了怎么去克服害羞。针对害羞的特征与成因,战胜害羞的方法也对应分成认知与行为两大类。在心理认知层面上,我们要重新认识自己,承认自己害羞,提高自尊,改正错误观念;而在行为层面上,我们要记录害羞,学习社交技能,勇于行动起来。
整本书通读下来,不仅能学到关于害羞的心理学知识,也能更多的了解到自我心理特征和状态,把自己放置于家庭关系、恋人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等社会关系去思考与体验,得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得出受到关系相互影响的程度。我想这个症结应该就是在这些关系之中滋生蔓延的。俗话说:“解铃仍需系铃人呐。”我们也应反思这些社会关系与影响,并从中得出启迪。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社会和文化差异,本书所列举的一些方法不能完全套用,要结合实际情况批判性地使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我对这本书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这本书可以带给你更多的思考,让你更了解害羞心理,更懂你自己。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09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害羞心理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我是狼宝,并不害羞的社会心理学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 《对伪心理学说不》 以科学利刃斩断认知迷雾,在伪科学喧嚣中重建理性思维的黄金标尺
- 《游戏设计的100个原理》 吃鸡游戏为什么会让人沉迷?
- 《游戏改变人生》一本书颠覆你对游戏的看法
- 《害羞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的经典著作,教你如何摆脱害羞困境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是一本让无数学子喜欢上心理学,并理解心理学研究
- 《心灵的面具:101 种心理防御》 社会心理学入门
-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理解金钱背后的人性
- 耶鲁大学爆满的《欢迎度》公开课,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_ 受欢迎的人,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