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铛铛铃2025-09-13心理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做《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呢?这是让很多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的问题。你看这些孩子啊,一上学就身体不舒服,一上课呢就想睡觉。说他们笨吧,也不笨啊,什么电视剧情啊、游戏情节呀,很容易就记住了,但是一到书本知识就是记不住啊。对老师这个题海战术和全文背诵,更是恨之入骨啊。如果你也遇到过以上这些困惑,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到你。

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威林厄姆,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心理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作者原本创作这本书啊,是想给学校里的教师提供专业性指导,帮助他们教学,但是这本书的意义绝非止步于此。它对于教师、家长,以及每一个希望提升学习方法的终身学习者,都有所助益。

这本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实证案例,阐释了大脑工作的基本原理,回答了关于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让你了解学生不喜欢上学的真正原因。

那么,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是找原因,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呢?第二是给建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学?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呀,它是动脑想和动手做。要想搞清楚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就要先了解大脑是如何思考的。为了能让你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思考的过程,请你先听一道题目,并尝试给出答案。

现在啊,我们到了一间空房子里边,这间房子里有一支蜡烛、一个打火机和一盒图钉。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不用手扶的情况下,让点燃的蜡烛保持离地一米左右的距离。你也尝试过在蜡烛底部沾上熔化的蜡烛油,但粘性不够,无法粘到墙上。怎么办呢?也许你一时半会儿想不出解决的方法,但如果说出来,你会觉得这方法并不难。那就是先把图钉从盒子里倒出来,再用图钉把盒子钉在离地一米左右的墙上,最后再把蜡烛放在盒子上。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你就能发现思考具有三个特性。第一,思考是缓慢的。不同于视觉系统可以及时捕捉复杂的画面,也许你看见了一间空房子、一支蜡烛、一个打火机和一盒图钉,但是思考系统却无法立刻给出答案。它需要调用你以往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比如题目中规定不可以用手举着,那就要借助外力,还有哪些外力可以用呢?空屋子里没有绳子,没有挂钩,因此不可能把蜡烛挂起来。也许你也知道,蜡烛融化后的蜡烛油是很好的粘合剂,是不是能直接粘在墙上呢?但是题目中说了粘不上去。想到这儿,你就会发现思考是很费力的,这也是思考的第二个特性。思考时需要你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所有的精力全部聚焦在解题上,考虑各种可能性。最后,思考还是不可靠的。你发现想了半天还是找不到解决方案,因为不是每一次思考都会得到正确结果。

这样看来,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里的学生每天需要吸收大量新知识,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难免会疲劳,也难怪有些学生不喜欢上学了。如果每天的日常生活,都要像解答刚才那道题那样艰难的话,人活着真是太累了。

那么在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人们是如何安然地度过每一天的呢?答案是靠记忆。很多人都有学车的经历,一开始坐在驾驶座上,内心是十分忐忑的,不仅眼睛要看着道路前方,还要用余光时不时地看看后视镜,拐弯的时候需要考虑方向盘打多少,如果是手动挡的车,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换挡,脚上也不能闲着,是踩离合呢还是踩油门呢?这时候如果教练再提出一个新要求,你立刻会变得手忙脚乱。但当你开了一年半载,车况路况熟了,开车技艺提升了,甚至还能一边开,一边和朋友聊天。为什么一开始这项需要调用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全身精力的工作,会变得那么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呢?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大量重复练习之后,身体获得了记忆,动作形成了习惯。

热爱思考、好学求知是人的本性,但是如果生活中每一件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那么生活也太繁琐、太枯燥了。绝大多数时间,人们都会依赖过往习得的知识、技能,用记忆和经验,就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回想一下你上学的经历,如果前一天老师课上讲的知识点,你熟练掌握了,当天学的新内容,就相对更容易吸收。比如记住了勾股定理,下次碰到直角三角形,已知两条边长,很快就能算出第三条边长。记住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已知边长和对应角的度数的条件下,就可以计算出其他角度或者边长,而不需要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可见思考和记忆是密切相关的,记忆可以为思考减负。

那么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思考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个要素: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环境就是指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之前蜡烛难题之中,有一段语言描述,就是你思考的环境。再比如玩大富翁桌游,游戏的规则、界面、道具、参加的玩伴、所处的空间场所等,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思考的环境。工作记忆是一种暂时存储、加工信息的记忆系统,有点像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是一个活跃的四维空间,但容量有限。也就是说,只有和解决当下问题相关的信息知识,才有资格暂时进入到这个空间里来。比如在蜡烛难题当中,一间空房子里,四面墙地上的一支蜡烛、一个打火机和一盒图钉,就能被载入工作记忆。在大富翁游戏当中,当选手再次经过起点,他会意识到,按照规则可以领取2000分,或者走到其他选手的地盘时,要支付相应费用,这些被意识到的东西,就可以理解为进入到工作记忆的空间。

那么工作记忆中的内容从何而来呢?一方面是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从长期记忆中调取的知识和经验。那什么是长期记忆呢?长期记忆是存储各种知识的巨大仓库,你所有过往的经历、读过的书、见过的人,都存在这个仓库里,只是他们不会时时刻刻出现在你的意识之中,是需要被动触发的。触发的条件就是现在环境中的实际需要。在蜡烛难题中,你可能会想到蜡烛融化后的蜡液具有粘性,可以用来粘东西,你也可能会想到曾用图钉把世界地图钉在墙上,你还可能会想到,这间空屋子里会不会有门窗。所有环境触发的内容,一旦被意识到,就从长期记忆进入到工作记忆。同时工作记忆中的内容也会进入到长期记忆,就像上面讲到的学习驾驶,每一次练习过程就是在加工工作记忆,形成长期记忆。

下面请你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来验证一下上面讲到的一大堆理论。请试着心算18×7等于多少。首先用8×7,你可以从长期记忆中获得八乘七等于56这个事实,记住六是答案的一部分,并将它放在个位上,再将五放到十位上,然后再用7×1,从长期记忆当中获得7×1=7这个事实,再将十位上的五和七相加得到12,即百位是一,十位是二,后面还要接个位六,所以答案是126。经过这个思考过程,你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区别。记住数字六在个位上,记住一在百位,二在十位,这就是工作记忆。8×7=56,7×1=7,乘法口诀就是从你长期记忆中调取到的内容。当然,在这个思考过程当中啊,长期记忆还包括演算步骤等。

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思考的有效性呢?比如,一开始环境中的信息你就没接受准确,题目都没有搞清楚,18×7看成了17×8,可想而知你不会得到正确答案。又比如,如果在长期记忆当中,你不知道乘法口诀,也不知道演算步骤,自然也不会计算。再比如,如果你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演算到百位、十位,就把个位上的六忘记了,也得不到正确答案了。什么是工作记忆空间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打牌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能够记住对家打过的牌,到最后竟能算出对家手上还有哪些牌,这类人的工作记忆空间就相对较大。

好,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思考有三个要素,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环境是信息来源,长期记忆是知识经验的巨型仓库,随时可以调取,工作记忆是中央处理器,是加工信息素材的中央厨房,也是思考过程最为核心的区域。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和步骤,以及工作记忆空间的大小,都会影响思考的成败。因此,学生不喜欢上学,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老师讲得不好,也不是因为睡不成懒觉、没时间玩这些外在因素,而是因为在学校里,学习内容难度过高,课程设置与学生认知能力不相符,学生对基础知识没能有效掌握,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让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本身的愉悦,带来的只能是痛苦。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喜欢上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想要让学生喜欢上学,首先要了解思考的特性和过程,而影响思考效率的关键就在于记忆。下面我们来介绍四个关于思考和记忆的实用技巧,它们可以让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个技巧,积累背景知识。网上曾有一个段子这么说,为什么要背古诗,当看到帅哥时,你可以说“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而不是说“哇塞,好帅啊”;当看到美女时,你可以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而不是说“天哪,她真美”。诗词的积累,可能一时间显现不出它的作用,但在关键时刻,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那么,背景知识都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首先,背景知识可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字词组成的整体,在文章之外还有很多没有表达出来的信息,这会直接影响到你对文章的理解。举个例子,peacock意思是孔雀,在中国文化中,孔雀是吉祥美好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而在英语世界里呢,peacock基本上算是个贬义词,会特指孔雀骄傲自大的一面,比如短语the young peacock,翻译过来并不是年轻的孔雀,而是年轻狂妄的家伙。在阅读理解中,背景知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你理解一些较为专业的文章。比如你此时正在做一篇关于生物酶的英文阅读理解题,如果你之前具备相关知识,知道绝大多数生物酶是蛋白质,但有少数是RNA,有一个选项说所有酶都是蛋白质,这时你的背景知识就能帮你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背景知识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之前我们提到,比如思考记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一个人看起来在进行逻辑思考,但其实大多数时间只是在进行记忆检索。比如阿尔法狗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高手,关键就在于他记住了数10万计的棋谱,并且可以随时快速提取,根据棋局作出最精准的回应。阿尔法狗战胜人类,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拥有远远大于人脑的记忆储存空间。再比如,在一位烹饪专家眼里,一堆食材不仅仅是原材料,而已经是一桌菜,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有丰富的烹饪知识,不需要再去查阅菜谱。一位经验老道的汽车修理师,只要听听声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因为他们的大脑早就建立了独特声响与问题部位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大量积累背景知识,能够提高阅读和思考的有效性,是增强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让学习事半功倍的第二个技巧是刻意练习。先来讲一个故事啊,在伦敦,大约有2.5万名出租车司机,每天驾驶着他们像箱子一样的大型黑色出租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伦敦的道路纵横交错,路况极为复杂,即使有GPS导航,都未必能找到想去的地方,而这些出租车司机却有如神助一样,每次都可以将客人准确地带到目的地。研究者通过测试发现,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的特定区域比普通人更加活跃,对于空间路线的识别能力也更强。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天生如此,只不过是长期实践、长期练习的结果。

在学习中,刻意练习有三个重要的好处。首先,刻意练习可以巩固基础技能,为学习更高深的技能做准备。在第一部分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工作记忆的一个显著缺陷是,它的空间有限,这也是人类认知的一大瓶颈。如何摆脱工作记忆的空间局限呢?第一个方法就是不断积累背景知识,第二个方法就是给工作记忆减负。还是以学驾驶为例,一开始这项任务会占据工作记忆的所有空间,随着练习的深入,各项动作配合得越来越熟练,被占据的工作记忆空间就被释放出来了。练习就是把知识技能进行合并、压缩的过程,目的就是提高识别速度,减少从长期记忆中调取的时间,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过程。比如小学生刚学乘法运算的时候,做题可能没那么快,一旦九九乘法表烂熟于心,反复练习再做乘法运算就更加自如了。

刻意练习的第二个好处是防止遗忘。遗忘是大脑的本能,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当人们开始学习的时候,遗忘也开始了,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为了防止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回顾和练习,持续不断的重复已经掌握的知识,虽然听上去有点枯燥,但它可以巩固认知,保证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刻意练习的第三个好处是促进知识的迁移。什么是知识的迁移呢?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听上去还是有点懵啊,这么说吧,知识迁移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如何解答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有道数学题说啊,现在有一个100立方米的大水池,水池呢,有一个出水口和一个入水口,入水口每分钟进水十立方米,出水口每分钟排水五立方米,请问几分钟可以注满空池子?这是典型的蓄水问题。还有道题,小明想买一台4000块钱的手机,已知小明每个月工资3000块,各项开支2000块,请问小明几个月才能攒够买手机的钱?虽然换了个说法,但有知识迁移能力的人一看就知道,这还是一个蓄水问题。

讲到这儿,我们再来回应一下一开始讲到的一个问题,题海战术真的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为了让题海战术更加有效,你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该怎么练。总的来说,刻意练习就是要让一些知识模块化、自动化,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做铺垫,在下次遇到时可以快速反应,例如熟记数理化的公式、外语单词和语法等。第二,什么时候练。短期集中性练习,对于一些应急性考试也许有用,但是对于需要长期利用的知识技能,并没有太大帮助。要知道遗忘速度是不同的,对于这些长期利用的知识和技能,要分散练习,一开始频次多一些,往后可以适当减少。第三,怎么练基本技能。通过刻意练习可以做到熟练掌握,但并不代表在一个更复杂的环境中,还能轻松应用。这就要求练习者在一个进阶环境中练习,也就是不断突破思考的舒适区,去挑战更难的应用情景。比如,有些英语学习者会采用观看英剧、美剧的方式学习英语,同样一部电影,学习新单词和词组是第一个层面,学习特定语句是第二个层面,模仿口语发音是第三个层面,如果在掌握地道的俚语词汇,就是第四个层面。总之,可以给自己设定不断跳出学习舒适区的挑战。

回答完题海战术的问题,我们再来回答另一个问题,孩子们对于电视剧情、游戏情节很容易就能记住,但是一到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却总是记不住,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啊,每时每刻都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记忆空间容量有限,大脑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通通记住。那么,哪些事情是记忆系统最有可能记住的呢?第一,深度思考过的事情。如果将来你再次碰到蜡烛难题,答案一定会脱口而出,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道你曾经煞费苦心思考过的难题,已经深深地刻印在记忆当中了。第二,带有感情色彩的事情。电视剧、游戏因为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悬念和精彩的剧情,加之多元的视听画面,因此很容易留有印象,而课堂上那些知识或艰涩、或枯燥,或需要耗费大量专注力和理解力,并不是那么容易记住。

这里,我们就要引出让学习事半功倍的第三个技巧,善于讲故事。在学校里,哪种老师最受欢迎啊?毋庸置疑,就是能够生动传达书本知识的老师,或者说善于讲故事的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既对书本知识有十足的驾驭能力,又能够深入浅出地以形象化的方式讲出来。中学物理讲浮力这一章的时候,老师常常会讲到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国王西耶龙二世命人制造了一顶金王冠,但是他总是怀疑金匠偷了他的金子,在王冠中掺了银。于是他请来阿基米德鉴定,但条件是不允许弄坏王冠。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了好多天,也没有好的办法。有一天,他去浴室洗澡,刚躺进盛满温水的浴盆里,水便漫了出来,而她则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微微上浮。此时他灵光一闪,同样重量体积不同的物体,如果把它们全部浸入水中,排出的水量也会不同。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跳出来,一丝不挂的跑回家。当她的仆人气喘吁吁的追回家时,阿基米德已经在做实验了。他把王冠放到盛满水的盆中,量出溢出的水,又把同样重量的纯金放到盛满水的盆中,但溢出的水比刚才溢出的少。于是他得出金匠在王冠中掺了银。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比枯燥无味的定理更能让人接受。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家庭里,都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记住知识。

接着我们来讲提高学习效率的第四个技巧,活用记忆方法。之前我们提到,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件和深度思考过的事情,更容易记住,但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没有感情色彩,也无需过度思考,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重要历史事件年份等等。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几种记忆方法,为了让你更好地运用,我将作者举的案例,全部转换成中文语境中的例子,帮助你理解。

第一,谐音记忆法。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明的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序的,一个序号对应一个元素,也代表相应原子中的质子数。比如氢元素对应的是一,氧元素对应的是八。一般化学老师啊,都会要求学生将前20位元素的顺序和对应的序号牢牢记住。这里呢,就推荐一个谐音的记忆方法,可以直接将元素和序号捆绑记忆。氢元素是一记作青衣,谐音就是青衣嘛,就是那个中国传统戏曲里边的一种角色。氦元素是二记作hi 2谐音孩儿,那西游记里边不是有个红孩儿吗?锂元素是三记作李三,谐音就是李三,一个叫张三,还有个叫李三的,这样就记住了。铍元素是四记作P 4啊,谐音皮试,就是在医院里啊,掉点滴之前护士会做的皮肤敏感测试啊,皮试。通过谐音记忆,原先没有关联的两种事物联系到一起,枯燥乏味的数字也就变得生动起来了。

第二,押韵记忆法。在以往的学习经历当中啊,你会发现有些诗句读起来是朗朗上口,记起来也就相对容易,原因在于每一句诗最后的韵脚都有规律,好读也好记。比如中学历史当中,有个经典的押韵记忆法的例子,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发生的年份,这两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于1895年和1898年,记忆方法是1895中日甲午啊,韵脚都是乌;1898戊戌变法韵脚都是A,学生只要念上两三遍就都能记住了。

第三,形象记忆法。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识别各个国家的地图,很难不大容易记住,但是如果把地图和实物联系起来就好记得多了。比如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澳大利亚版图像一只倒着的绵羊,意大利版图像一只伸到地中海里的靴子,这样的形象对比可以调动大脑的不同区域,帮助增强记忆。再例如日语平假名中的字母,基本都是汉字草书演化而来,如果做一一对比,也就更容易记住。比如平假名あ,是由汉字平安的安演化而来,平假名い是由汉字所以的乙演化而来,甚至连读音都是相近的。

第四,歌谣记忆法。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把一些知识点串成歌谣或者口诀,教给学生。在我小的时候啊,看过一本8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开篇有一段历史朝代表我早早就背了下来,获益至今。这首歌曲是这样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50个字,把中国封建时代的主要朝代顺序,都交代清楚了。还有那首流传甚广的24节气歌,这些韵律优美、结构工整的歌谣口诀,是对知识的压缩,帮助大脑在记忆的过程中减负,需要用的时候,心里默默背一遍,知识也就解压还原了。

第五,首字母记忆法。这种例子有很多啊,比如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S、W、O、T 4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一个单词,strength,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威胁。只要记住四个首字母对应单词,就很容易记住了。

以上是记忆的一些小方法,或者说是小技巧,对于有意义的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中记忆,对于一些需要机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押韵记忆、形象记忆、歌谣记忆、首字母记忆等小技巧。

好,我们再来简要的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在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思考是一个缓慢和费力的过程,它需要从环境中吸取信息,同时在长期记忆中调取过往的知识和经验,这些信息、知识、经验汇集到工作记忆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得出相应的结果。如果长期记忆中所保存的知识不准确、不完整,或者工作记忆的空间太小,都会影响到思考的有效性。在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些学习技巧,可以帮助学生爱上学习,一是积累背景知识,因为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和认知能力都必不可少;二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有三个好处,强化基础、防止遗忘、促进迁移;三是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把知识点带着讲出来,更容易记住;四是记忆方法,对于有意义的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中记忆,对于一些需要机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

威灵厄姆的这本著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大脑思考的全过程,也介绍了实用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可以为你教育孩子,或者自学提供帮助。《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一本好书与你再会。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社会心理学》

下一篇: 《亲密关系》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