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人生就像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铛铛铃2025-08-24管理22人已围观

简介

人生就像滚雪球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这是唯一一本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她和我们畅谈家庭和人生经历,分享投资生涯中的宝贵经验。

商业领袖的精神财富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是沃伦·巴菲特的名言。之所以巴菲特对滚雪球这么情有独钟,源自沃伦·巴菲特九岁那年冬天的往事。

他和妹妹在户外的院子里玩雪,沃伦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捧起来揉成一个雪球。雪球变大后,沃伦把它放到地上,让它慢慢滚动。每推动一次,雪球就会沾上更多的雪。他推着雪球滚过草坪,雪球越滚越大。很快,沃伦把雪球滚到院子边上,片刻犹豫之后,他继续向前滚动,雪球穿过了附近的街区。从那里开始,沃伦一直向前行进,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里。

这个滚雪球的经历,和巴菲特的一生从此结缘。应该说,这三个字准确地描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只不过雪变成钱罢了。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是唯一一本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作者爱丽丝·施罗德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结识。而巴菲特也因为赏识她的洞察力和掌握主题的能力,授权施罗德撰写他的人生故事。可见书中的案例,应该都是巴菲特独家披露的。

为了撰写这本书,施罗德用了5年的时间,跟巴菲特交谈了2000个小时,采访了他的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翻阅了巴菲特从未披露的无数私人信件和档案。本书的稿酬也是天价的720万,创造出了出版史上的纪录。

这本书以从未有过的视角,揭开了股神的真实人生。许多年来,穿着旧毛衣,古灵精怪而又令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一直都备受媒体的追捧。但注重个人隐私的巴菲特,从未花这么多的时间,回答任何记者或作者的问题。为了支持这本书的创作,他破例花费了2000小时,和作者施罗德进行长谈,回顾他过去的点点滴滴。

巴菲特对自己作为投资者的能力非常自信,以至于他认为,今天他手中的一美元,到明天就能变成五美元。他满脑子都是交易的思维,即使和自己的儿子也是动足了脑筋。巴菲特觉得,他的儿子体重应该控制在182.5磅,一旦超过这个体重,儿子就得把农场总收入的26%支付给巴菲特;如果没有超过的话,他只需要支付22%。在这笔交易上,巴菲特怎么算都得赢,要么拿到更多的钱财,要么拥有一个更苗条的儿子。这就是巴菲特,他比谁都更善于在商业上发现价值。这种父亲与儿子的博弈,恐怕不是中国父亲能想得出来的。对,这就是资本家的思维。

作者施罗德说,巴菲特在全球受到尊重,因为人们为财富着迷,同时又相信,只有通过不道德手段方能获得财富,而巴菲特则诱人地提出了相反的可能性,即使不对自己妥协,同样可以创造财富。他是一个道德典范,是一个很多人愿意去相信的理想。

巴菲特两岁时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咧着嘴,露着牙,嘿嘿地笑着,手中紧紧抓着一个玩具放在胸前,一点也看不出来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然而这仅仅是一张照片,成功者往往在童年还是会流露出很多迹象的。

巴菲特小时候就对投资有着敏锐嗅觉和无限的热情。在巴菲特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爱好和兴趣都围绕着数字打转。六岁左右,他着迷于用秒来精确记录时间。他发明了一个新游戏,叫“姐妹们来看”。他在浴缸里装满水,拾起他的弹珠,每个弹珠都有自己的名字,他把它们放在浴缸后面的水瓶边缘上,排成一排。然后他把弹珠扫进水里,同时按下秒表,它们沿着瓷制浴缸的斜面向下滚,发出碰击声,然后击中水面跳进水中。这些弹珠相互追赶,向浴缸塞子奔去。当第一个弹珠到达目的地,沃伦就按下秒表宣布胜利者。他的姐姐妹妹看着他,一遍又一遍地让弹珠赛跑,想要提高它们的成绩。弹珠不会疲倦,秒表也不会出错,还有,沃伦似乎从不会对这种重复游戏感到厌倦,不过他的观众可不像他。

以上的故事讲述的是创造力和专注,而资本玩家最重要的是算术的能力,这点巴菲特如何呢?小时候沃伦随时随地都在思考数字,即使在教堂也这样。他喜欢听布道,但余下的那些让他感到无聊,他通过赞美诗集中赞美歌作曲者们的出生、死亡日,来计算它们的寿命,以此消磨时间。他认为,修道士应该因为他们的信仰和忠诚而得到奖励,他假设赞美歌作者的寿命长于平均寿命,活得比平均年龄更长,对他来说是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他发现前程对长寿无所裨益,因为体会不到任何对个人的仁慈和恩惠,沃伦开始对宗教有所怀疑。

不过,浴缸障碍赛和他所收集的赞美歌作者的信息,教会了他一些其他的事情,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他学会了计算概率。沃伦环视周围,到处都存在可以计算概率的事物,关键就在于收集信息,你能够找到多少是多少,尽你所能。

六岁那年,巴菲特第一次挣钱,他向邻居销售口香糖,挣得五美分。他那时候就表现出对顾客毫不让步的态度,一包五片一起卖。邻居麦考布里夫人说,她只想花一美分要一片,巴菲特拒绝了。

上小学后,巴菲特非常热衷于集邮和收藏钱币,他会计算字母在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八岁时,巴菲特开始收集瓶盖儿,他在对这些瓶盖分类计数的过程中,得知哪一种饮料更畅销。

5年级的时候,巴菲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1939年世界年鉴》,他能记得每个城市的人口数。当他因阑尾炎住进天主教的医院里时,他会收集修女们的指纹储存起来,以免将来有人犯罪,好作为证据。这个细节还是很让人不解的,让人想想也觉得很诡异。

十岁那年,父亲带巴菲特去纽约,大部分孩子可能都渴望去参观马戏团或者动物园,巴菲特却告诉父亲,他想去三个地方,斯科特邮票钱币公司、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和纽约股票交易所。

在股票交易所,他见到了投资银行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西德尼·温伯格。在拜访的最后,温伯格做了一件事情,给巴菲特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巴菲特走出门的时候,温伯格拥抱了他,说:“你最喜欢哪只股票?”沃伦·巴菲特一直记得温伯格,这位华尔街的大人物似乎很在意他的想法。“你最喜欢哪只股票?”这句话,从此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断地对他提出这个问题。

小小的巴菲特始终想挣钱,他说:“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助他一臂之力的工具很快落入他的掌中。那天,在图书馆,一本书在书架上向他招手,这本书的封皮带着银色光泽,闪烁着光亮,如同一堆钱币,暗示着其内容的价值所在。受到书名的吸引,沃伦打开这本书,立即就迷上了。书的名字是《赚1000美元的1000招》,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赚到100万美元。

“机会再敲门”,书里这样说,“不过除非你开始行动,否则永远不可能成功。要赚钱的方法就是开始行动。美国有成千上百想要发财的人都无法如愿,因为他们在等待着这种情况或那种情形发生行动。”这本书如此劝诫,并说明了如何展开行动。

《赚1000美元的1000招》里面有大量实用的商业建议和赚钱的想法,以前的故事开篇,文字通俗易懂,文风亲切和善,就像是一个人坐在前门的门阶上和朋友谈话。抓住沃伦的一个想法是,本尼·威特称,如果沃伦有一个称重机,他会一天称重50次,他很有把握地认为其他人也会付钱这么做。

对于巴菲特来说,称重机赚钱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他想,我会买一台称重机,然后用利润买更多的称重机,无需太久,我会有20台称重机,每个人一天称50次,我想钱就放在那儿呢,钱又生钱,还有什么比这更来钱呢?复利的想法深深地触动了沃伦,这至关重要。这本书告诉他,自己可以挣1000美元,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000美元变成1600多美元,10年内将近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800美元。当以固定增长率逐年变大的时候,数字会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就是一小笔钱如何形成一大笔财富的途径。沃伦可以清晰地构想这些钱的复利未来,正如他把雪球滚过草坪,而让雪球变大的道理一样。

沃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间,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如果若干年后一美元变成了十美元,那他的脑子里,这两个数字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书名《滚雪球》正是复利的内涵,也就是说,再大的富翁,也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创造的财富。

再看看小时候的巴菲特有多自信吧,坐在朋友家的门阶上,沃伦宣布自己在35岁的时候,将会是一名百万富翁。一个孩子在大萧条的1941年里,说出这样一个言论,很是大胆放肆,而且听上去近乎是在犯傻。不过他的计算表明,这件事是有可能的。沃伦有25年的时间,他想要更多的钱,而且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他一开始挣到的钱越多,资金复利的时间越长,他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高了。

一年之后,他创造出实现梦想的核心现实,让家里人感到好玩和吃惊的事实。到1942年的春天,沃伦已经有120美元了。

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他和妹妹合伙花了114.75美元,38.25美元买进,40美元卖出,他们赚了五美元。不过那只股后来涨到了202美元,这给了巴菲特三个教训。

第一个教训是,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第二个教训是不要不动脑筋地抓住蝇头小利,如果他能更耐心一点,他就能赚到492美元,他从六岁开始干了5年,才积攒了120美元,他很清楚,想要把丢失的利润赚回,需要很多很多年,他将永远永远永远地记住这个错误;第三个教训是关于投资他人资金的,如果他出现投资失误,那可能会有人因他而烦恼和不安,因此他不想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除非他非常确信自己会成功。

14岁的巴菲特填报了他的第一笔所得税,七美元,这是他做报童的收入。为了把税金降低,他把腕表和自行车作为业务支出加以扣除。这一年他已经有了1000美元的存款。

15岁时,巴菲特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单凭这点就足以让我们羡慕了,我们15岁的时候,或许还在为考哪个重点初中而苦恼呢,而巴菲特已经有了自己的农场。

已经证明自己价值的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等成功者一样,厌恶学校的教育。巴菲特认为,我已经挣了足够的钱生活,大学只会拖我的后腿,但他还是服从父亲去上大学。他满以为哈佛大学会录取,他也认为自己能申领到奖学金,但是哈佛拒绝了他。巴菲特上了哥伦比亚大学,那里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聪明的投资人》一书的作者成了他的导师和榜样。

从格雷厄姆那里,他学到了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非主人,市场每天提供购买和出售股票的机会,但价格往往都没有意义。在格林厄姆安全分析思想的熏陶下,沃伦的眼前豁然开朗,就像一位一生都住在洞穴中的原始人,突然间走出了洞穴,第一次见到阳光一样。

巴菲特在大学里做生意赌马,尽管他从来不埋头苦读,但成绩不坏。他的同学回忆,在会计课上,导师还没有把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他就已经站起来交卷了。尽管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打鼓和唱歌上,他那超人的毅力,不仅仅帮他搜寻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同时也被用在她的个人生活中。

他开始追求一个叫做苏珊的女孩,但是并不顺利。虽然无法博得苏珊·汤普森的欢心,但是他精明地转向了她的父亲,并博得了他的青睐,最终把她变成了苏珊·巴菲特。

巴菲特26岁时大约有17万美元,他说他已经可以退休了,而且他的资产还在增长,他已经可以达到35岁成为百万富翁的目标,但是他还是很着急,成立了合伙人公司,并打算只邀请自己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加入公司。

1956年时,证券业并不显赫,苏珊对人介绍丈夫是证券分析师时,别人有时候以为是检查防盗报警器的,因为正确的英文也有安全保卫的意思。

巴菲特的休闲活动是充满竞争的,他的思维就像一只不安分的猴子,为了放松,它需要一种能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让这只猴子闲下来,乒乓、桥牌、扑克、高尔夫都能吸引他的注意,他会懒散地闲逛,眺望星星,他应该看到过北斗七星,而且认为像美元符号吧。

巴菲特的投资智慧之一在于低位入市,“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这是巴菲特最有名的论断了。这句经典的投资格言,也被目前中国的大部分股民所熟知,只不过大家用的好像都没有那么好。

巴菲特是这样应用这条准则的,当时有一个不起眼的美国国民火灾保险公司,又没什么市场控制公司的阿曼森兄弟,出价以50美元一股买回股票,巴菲特发现大有优势,但是他找不到股票可供他买进,阿曼森又捂着股东名单不给他看,于是巴菲特派人开着车满街找一遍股票,四处询问,每看到一个人就向他提出以100美元一股收购,最后他们得到10%的股票,赚的钱超过了10万美元,这是巴菲特打的第一场漂亮仗。

1987年,美国股市暴跌后,巴菲特开始买入可口可乐,前后一共投资了13亿美元左右,10年中,这项投资涨了近十倍,赚了120亿美元。但可口可乐股价从19984月创下85美元的新高后,一路下跌到40美元,跌了一半,人们开始批评巴菲特没有及时减持,巴菲特不为所动,他坚称要与可口可乐股票至死也不分开。2007年底,伯克希尔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回升,18年升值了110亿美元。

关于可口可乐,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插曲,可口可乐的前总经理唐纳德·基奥一家,在50多年前就是巴菲特家的街坊邻居。巴菲特当年初出茅庐搞投资,去过基奥家几次,屡次降低投资门槛,拉委托资金,但最后仍然被拒绝。

雪茄烟蒂式投资是巴菲特的典型投资法,在格雷厄姆的理论中,烟蒂是指便宜又不受宠的股票,就像人行道上可以找到的那细长雪茄,被碾碎的烟蒂一样,被弃置一边。所谓烟蒂,就是那些便宜但又不受宠的股票,巴菲特善于找到这些令其他人倒胃口的残留物,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后,等待市场将它重新点燃,然后慢慢地吸上一口。

危机中大胆出手,机会无限,巴菲特如是说。在1978年美股崩盘后,他买进了大量的垃圾债券,并进行了一些并购,这使得他的伯克希尔逐步变成金融界的庞然大物。

生性吝啬的巴菲特在收购时讨价还价,非常强势,会通过各种合法的商业手段,以较低的价格把心仪的公司搞到手。

安全边际是巴菲特思想的一个精髓,这也是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来的。有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从容地参与股市这场游戏。投资者就像是深入矿井中采矿的工人,并不知道前面会出现什么,所以巴菲特投资的时候非常强调安全边际。

1963~1964年,美国运通公司出了一件极大的丑闻,有骗子用海水冒充豆油,公司股价被拦腰砍了一半,又赶上肯尼迪遇刺,股票跳水,道琼斯指数在半小时内降了20一个点。巴菲特探访各地的饭店,发现人们仍然在使用运通的信用卡结账,华尔街的污点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大街上,于是他认定运通公司是很安全的,她不停地买进运通公司的股票,对此压上了重金。运通公司在渡过丑闻难关后,股价就开始上升了,到了1966年,他开始出售两年前投资在美国运通的股票,股价已经翻倍。

巴菲特初期的合伙人公司购买没有上市流通的企业股权,只要股价低估,基本接近或低于净资产买入,他最拿手的是对公司的估值,绝对低估才会买入,对安全边界的要求非常高,再好的公司价格高了坚决不买。

巴菲特认为股票是应该长期持有的东西,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股价随着上涨。在巴菲特看来,在错误的时间买进或卖出,或付出高价,都是自寻短见,雪球越滚越大,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1985年,对于巴菲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当巴菲特把通用食品公司出售时,仅这一只股,就为伯克希尔公司赚回了3.32亿美元的收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著名财富杂志《福布斯》也开始了对巴菲特的关注,在福布斯列出的世界400首富名单中,就有巴菲特的名字。当时想要进入福布斯的财富名单,意味着你的身价必须要在1.5亿美元以上,但巴菲特就做到了,那时他只有55岁。

能在55岁就成为亿万富翁,的确不简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亿万富翁都有进入财富榜单的实力,14个人只有一个人才能有这样的幸运。从这个角度来讲,巴菲特的经济头脑绝对不一般。

究竟是什么让巴菲特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也许把他小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改名为《赚到百万美金的1000招》,更能解释这个现象。但是在巴菲特童年的幻想中,积累财富这些和金钱有关的话题,从来没有出现在他的心愿中。

但是伯克希尔实际上是巴菲特的一大失败,他是这样描述伯克希尔的:“就这样,我买入了我自己的烟蒂,而且我努力抽着。你沿着街道走,也许会碰到一个烟蒂,她湿漉漉的,让人很恶心,你避开了,可这是不要钱的,也许只剩一口。伯克希尔·哈撒韦也没有多少烟了,只剩下湿漉漉的烟蒂在嘴里,那就是1965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我的很多钱被套在这个烟蒂里了。如果我从来都没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

不过,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金融界受到的关注累日俱增,巴菲特也开始在业界名声鹊起。现在他走进一个投资者聚集的大厅时,人们的注意力会瞬间集中在这位55岁的富豪身上,大屏幕也不再是巴菲特遥不可及的事物。

在著名的美国肥皂剧编剧阿涅斯·尼克松的劝说下,巴菲特在后者导演的剧集中过了一把演员瘾,在《爱情一片》中出任角色。一般情况下,那些身为CEO的大人物们,对于这种客串是避之不及的,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这样做,她很喜欢自己在银幕上的处子秀。最后,在工会剧组为他结账后,巴菲特并没有兑现那张支票,而是把支票和剧照装裱起来,放在办公室里留作纪念。

对于化妆和演出的兴趣,也许就是巴菲特性格里的一部分。后来某次在朋友的宴会上,巴菲特还扮成了美国摇滚乐灵魂人物猫王的模样。在出席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组织的一个晚宴时,巴菲特更是尽显高效本色,系上了黑色领结,带着小女儿苏珊一同出席。当时出席这个晚宴的,还包括著名影星史泰龙、世界知名时装设计师唐娜·凯伦等人,而且这两个人还与巴菲特同桌就餐。

以上介绍的是巴菲特的天才投资能力,其实他还是一个着实可爱的老头。关于巴菲特的女性朋友有很多轶闻,比如巴菲特的一位女性朋友,有一次碰巧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家的客房停留,这位朋友震惊地打电话对巴菲特说,卫生间里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她回答说,她在那套客房里住过很多年,但从没有注意那幅画,她注意到的是卫生间里有免费的洗发水。

巴菲特喜欢给学生讲一个精灵的故事,巴菲特说,在她16岁生日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位精灵,精灵说:“沃伦,我送你一辆你喜欢的车,你明天早晨就可以看到,上面系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崭新的就是给你的车子。”听完精灵的话,她接着就问:“有什么条件呢?”精灵这样回答:“只有一个条件,这辆车就是你此生所拥有的唯一的一辆车,所以必须用一辈子。”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巴菲特说:“我会把用户手册仔细阅读五六遍,长期坚持在车库存放车辆,哪怕有一点凹痕或擦伤,我都会立即修复,因为我不希望这辆车有一点点锈蚀,我会精心呵护这辆车,因为这是我要使用一辈子的一辆车。”

人们的大脑和身体正是如此,每个人只有一个大脑和一个身体,是一生不能改变的。现在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长期忽视自己的大脑和身体,但是如果不去呵护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那么50年后面临的就是健康极度受损的状况,就像汽车一样。此时此刻,你的所作所为,将决定10年、20年和30年后的你的大脑及身体的健康状况。

许多年来,穿着旧毛衣,古灵精怪而又令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一直都备受媒体的追捧。但注重个人隐私的巴菲特,从未花这么多的时间,回答任何记者或作者的问题。为了支持这本书的创作,他破例花费了2000小时,和作者施罗德进行长谈,回顾他过去的点点滴滴。

正在与您分享好书《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巴菲特晚年投身于慈善事业,他的子女并不会继承他太多的遗产,巴菲特坚持让子女自力更生,而不是给他们太多的钱,让他们一事无成。他把大量的钱用来做慈善,而对于子女吝啬得要命,据说他儿子和他借钱,利息竟然比市场价还高,因为巴菲特断定儿子在别的地方借不到钱。

如果用巴菲特的财富来进行衡量,那么巴菲特基金所能支配的金钱数量是相当有限的,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其实巴菲特也早已选定了两个主要的慈善事业方向,人口过剩问题和核扩散问题,二者共同点就是解决起来非常非常困难,甚至超出了你的想象。也许金钱并不能解决核扩散问题,但是巴菲特已经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避免核工业战争的爆发。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提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理据十足的观点。

2006626日,巴菲特宣布在未来几年中,逐步向其他基金会捐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价值的85%,一共370亿美元。慈善事业的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捐赠。

巴菲特在捐赠的演讲中说:“我一直认为钱就是一把票根,应该投放到社会中去,特别在我们的资金可以有助于60亿比我们贫穷的人们支持。”这位当时的全球第二大富豪,在进行捐赠的同时,没有考虑为自己留下任何名利,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滚雪球,似乎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丰富,然而却没有建立什么沃伦·巴菲特基金会、巴菲特医院辅楼,更没有一个大学奖学金或一座大楼冠以他的名字。进行捐赠的同时,巴菲特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任何项目,没有对资金用途辅以个人意向,而是将资金放到了另一家基金会的金库中,那是他权衡竞争实力和工作效率,精心挑选的一家基金会,没有选择创造自己的慈善王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捐赠模式。此前没有哪位巨款捐赠人做出这样的壮举,这是全球慈善史上历史性的一刻。洛克菲勒慈善顾问机构的道格·鲍尔如是说,他为别人进行慈善捐赠树立了榜样,推出了新的标准。

巴菲特77岁的时候,年龄不饶人,像过去那样整天阅读已经越来越困难了,由于一只眼睛视力有些下降,所以他开始保持高效阅读,他终究还是选择了助听器,她的声音比过去更加沙哑,而且身体容易疲劳,但是他的商业判断力依然敏锐,他希望自己在未来10年依然可以像现在这样阅读每天送来的报纸。未来的时日已然不多,但或许可以有幸多活几年,他依然期待认识新朋友,完成更多投资,继续多方出谋划策。未知的世界是无限的,他的学识依然远远不够,只有找对了雪地才可以滚雪球,不仅仅是赚钱方面的,在认识世界、结交朋友的时候同样如此。

我们一生中要面临诸多选择,要争取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其实就是让自己的雪球在雪地上越滚越大,最好是一边前进,一边选择积雪皑皑的地方,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回到山顶,重新开始滚雪球,生活正是如此。

她精心滚起来的雪球现在已经非常之大,然而她对待滚雪球的态度却从未改变,不管度过多少个生日,每翻到那一天,她都感叹不已,永远都会如此。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从不回望山顶,世界无限宽广,她才刚刚启程。

这就是巴菲特,一个可爱又有点奇怪的资本家,他的故事很多,但是他和财富之间的因果缘由,总是被全世界人所津津乐道。即使到现在,老年的巴菲特依然在美国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他的慈善晚宴,虽然耗资几百万人民币,还是让中国的富豪们趋之若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老牌资本家的财富观,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个世界。

滚雪球的故事已经不是简单的财富故事,也是关于一个伟大的慈善家品格养成的生动教材。与你一起分享好书,下一本书我们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