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好书解读《高敏感是种天赋》:拯救全球15亿人的心灵之书

铛铛铃2025-08-24励志19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高敏感是种天赋》。

作者是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

我们先来回想一下,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如果朋友或同事没立即回复自己的微信,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对;或者会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而闷闷不乐很长时间;又或者害怕吵架和冲突,宁愿委屈自己,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或许你自己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经历。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内心敏感的人。在大众主流的语境中,“敏感”这个词往往显得有一些贬义,暗示这个人可能玻璃心、想太多、矫情等等。

然而,在《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中,作者伊尔斯·桑德却告诉我们,敏感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一种难得的天赋,是上天赠予的礼物。只要利用好这种天赋,敏感者们就可以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对敏感型人格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帮助敏感者们重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且,针对敏感者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本书都分别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所以,本书一经出版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畅销英、美、日、韩等18个国家。在国内,它的中文版也是一经推出,便占据成品书店畅销榜前三。

本书作者伊尔斯·桑德是一位丹麦的心理咨询师。作为高敏感族的一员,他也曾一度陷入苦恼之中,直到他开始研究心理学,才找到了内心世界的平衡,开始充分享受敏感特质所带来的快乐,自己也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并长期为高敏感人群做心理咨询和辅导。这本书就是他结合多年来的辅导案例和个人经验所提炼汇集而成。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呢,我就来为你详细说说书中的内容。

第一,什么是高敏感型人格,为什么说高敏感是一种天赋;

第二,高敏感的人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困扰,以及如何应对;

第三,高敏感者如何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与世界更加和谐地相处。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的内容:什么是高敏感型人格,为什么说高敏感是种天赋。

高敏感是一种常见的人格特征,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在人群中大约占有15%20%的比例,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是高敏感型人格。这些人生来具有敏锐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更加完整、细致地感知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思考,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易受刺激、内向、害羞、心理脆弱等特质。

与高敏感型相对的人格特征是低敏感型,也称为高复原力型。具备高复原力型人格的人往往充满信心并活力十足,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能够快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擅长抓住机会,是生活中的社交达人。

在当今社会普遍的认知倾向中,相比起敏感而脆弱的个体,高复原力的人被认为更加健康和优秀,是生活中的强者。这种认知偏见导致大多数人更关注敏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高敏感者身上与生俱来的优势和天赋。

试想一下,如果一位厨师对味道的敏感高于常人,或者是一位音乐家对音色和音调非常敏感,又或是一位画家对色彩敏感,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极大的天赋。同样,高敏感的人对生活细节敏感,也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天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高敏感的人更富有同理心,这正是人际沟通中最关键的部分。高敏感者不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身边人的情绪状况,还能够深度共情,充分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加包容、善解人意的特质。尤其是在从事帮助和照顾他人方面的工作时,高敏感者总是能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正是由于他们具备这种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高敏感者的第二个优势是危机管理能力更强。书中有个例子:一群兔子来到一片肥沃的草地,有些兔子会迅速冲过去占领地盘,而另一些兔子则是先观察情况,确认安全后伺机而动。在危机四伏的动物世界,哪一种兔子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呢?当然是后一种。那些行动迅速的兔子虽然率先抢到食物,但是更容易被潜伏在四周的天敌捕杀,只有那些行事谨慎的兔子,才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小心谨慎是高敏感者的天性,他们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在面对陌生环境或一个全新的任务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采取第二种兔子的策略,绝不立即冒险冲动行事,而是先保持警惕,观察一段时间,提前考虑好每个细节,预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好应对方案,做足准备工作。这种行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出错的概率,能够更好地管控风险。

高敏感者的第三个优势是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因为高敏感人的神经系统非常发达,他们不仅能从外界接收和感知大量充满细节的信息,还很擅长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一个细节就能触发他们脑海中涌出各种关联的概念和想法,所以敏感者往往有着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比如一般人看到树叶掉落、花朵枯萎这样的场景,会觉得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敏感者看到后,可能就会联想到时光的飞逝、生命的逝去等其他信息。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想得多吗,能带来什么实际价值呢?可不要小看这种能力,这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来源。高敏感者内心深处有一种自发的动力,渴望将内心丰富的甚至过剩的想法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这股天生的动力只要利用得当,就会是价值连城的财富。敏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就是将树叶掉落、花朵枯萎这种场景所带来的悲伤情绪和感悟到的生命的智慧,融入到他们的文字、音乐和画作里,我们才得以看到那些伟大的作品。许多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梵高、毕加索等等,都具有典型的高敏感型人格。

高敏感者的第四个突出的优势是强烈的责任感。有研究发现,敏感型儿童更少做出自私、欺骗、破坏规则的行为,即使在知道没有人看到自己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够对自己高度负责。除了对自己负责,高敏感者对他人、对世界也抱有强烈的负责感。每当感受到周围出现问题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想办法去改善,即使问题不是他们造成的。

书中提到一个叫汉娜的女孩,每当她发现妈妈不开心时,就会一直想怎样才能让妈妈高兴一点。后来她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对每个人微笑,这样别人就会称赞她妈妈能干,能养出这么好的女儿,汉娜的妈妈便会因此而开心起来。像懂事的汉娜一样,敏感者们总想要对所有人、所有事情负起责任。朋友心情不好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也得做点什么;同事被领导骂了,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安慰和帮忙。因此,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责任感超强的高敏感者们都是非常可靠并值得信任的伙伴。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部分的内容,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全球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是高敏感型人格,这些人有着发达的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接受和感知能力极强。日常生活中,大家往往关注敏感者害羞、脆弱的一面,而忽略了敏感特质所带来的优势和天赋。他们的天赋主要表现在富有同理心、具有更强的危机管理能力、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优势对敏感者来说都是加分的事情。

然而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高敏感型人格在生活中确实会遇到许多困扰。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第二个部分:高敏感者面对怎样的困扰,该如何应对。

高敏感族第一个常见困扰是过于追求完美。追求完美原本不是一件坏事,但高敏感的人过于关注细节,对所有细节都有极其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极致。这种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倾向会带来诸多问题,比如会使自己长期处于疲惫、焦虑、心累的状态。高敏感者长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们时刻紧绷着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必须全力以赴,不能犯错,要照顾到身边的每个人等等,为此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和精力。更严重的是,这种高标准会导致自卑。当事情发展不顺利,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时,敏感者们非常擅长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他们会开始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好,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自卑,就会对自己要求更加苛刻,使自己活得更疲惫;疲惫之下又容易使事情更加的不顺利,于是又进一步加深了自卑。

怎样才能跳出这样的恶性循环呢?伊尔斯·桑德给出的建议是:降低自我要求,做真实的自己。当我们不再浪费精力去满足各种过高的标准,敢于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时,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拥有全新的人生体验。

我们来看看良性循环是什么状态。职场人莱恩觉得同事总是在旁边大声打电话,让她感到很不舒服,但是他一向不敢向同事提出来,因为他担心说了之后同事心里会不高兴,这样就破坏了和同事的关系,显得自己不好相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莱恩实在无法忍受,于是鼓起勇气告诉同事,结果同事的反应却出乎了他的意料,同事说谢谢莱恩能讲出来,并且希望莱恩能早点告诉他。经过这次经历,莱恩发现自己和这位同事的关系比之前更加密切了,她在同事们面前也更加放松,更敢于展现真实的自我了。于是她也拥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像之前一样被所谓的标准束缚和折磨,最后只能精疲力尽地躲进洗手间自责。这就是良性循环。

如果一直以来,你都习惯于给自己设立很高的标准,那么突然降低标准可能对你来说很难。对此,作者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先从小的事情着手,比如试着聚会时不必时刻留意别人的需求,自己可能会表现得更加轻松自然;或者呢,偶尔允许自己犯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错,你会发现人们更喜欢有点小缺陷但真实的你。

高敏感族的第二个常见困扰是人际关系被动。敏感者在和别人交流时,尤其是争论的时候,经常败下阵来,事后才会想到:“诶,当时应该如何反应。”这是因为他们的反应慢吗?并不是的,而是因为他们习惯在人际关系中深思熟虑、谨小慎微,不希望对别人造成伤害,所以冲突产生时,他们会显得比较被动。这种被动还体现在敏感者往往难以拒绝别人,即使对方提出的要求有些过分,他们也会习惯性地接受,委屈自己而成全他人。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认为敏感者首先要学会说“不”:对他人越界的行为和要求说“不”,而不是一边挣扎一边不情愿地接受;对不必要的社交说“不”,而不是一边强迫自己频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一边花很长时间来恢复精力,消化过多的刺激;对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说“不”,而不是一边勉强答应,一边又承受着做不好的压力和痛苦。只有学会说“不”,才能够给自己敏感的内心留出更多的空间。

当然,对于敏感者来说,说“不”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他们可能会有很多顾虑,比如担心自己的拒绝会伤害到别人,或者有朋友因为自己的疏远而离开。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大多数时候,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后,事情可能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只要说明你的理由,对方会尊重你的决定,因为你也尊重了他,而真正的朋友也并不会因此就离开你,因为他们喜欢的是你这个敏感而可靠的人,而不是你的付出。

此外,作者认为敏感者要想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除了学会说“不”,还需要掌握一些语言上的技巧。书中提到,人的交流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简短对话、交流共同的兴趣、分享私密信息和坦诚相待。平时我们随口聊上几句“天气不错啊”“诶,这个真好吃”等等,都是最浅层次的短对话。有些人很喜欢这种随性的闲聊,尤其是性格外向、高复原力型的人,这种短对话模式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然而,对于高敏感的人,长时间的短对话会使他们的大脑硬盘充满琐碎而无用的信息,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崩溃。相对而言,敏感者更喜欢也更擅长深层次的互动,比如共同探讨有意义的话题,彼此袒露内心的感受。关注内心世界的敏感者们在进行这类深层次对话时,往往精神振奋,并感受到灵魂的滋养。

如果敏感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有意识地在不同交流层次间切换,把对话带到自己擅长的层次,就能够在人际互动中更加主动且游刃有余。比如浅对话时,在每一个话题上停留长一点时间,就可以将简单的点评食物引导到对食物的经验、偏好的讨论上来;比如主动分享一些私人经历,或者询问对方一些内心想法,就可以把话题引导到更深的层次。

高敏感者的第三个常见困扰就是容易被负面情绪淹没,这可能是对生活影响最大的困扰。我们前面提到过,敏感者一方面能够高度觉察到自己的内在情绪,另一方面也非常善于同理他人的情绪,也正因为此,他们很容易被各种强烈的、复杂的情感过度刺激,导致内心承受过多的痛苦、压力、焦虑等情绪负担。比如,高敏感的人安慰完一个朋友,第二天朋友已经从悲伤中走出,而他自己可能依然陷在消极的情绪里无法抽身;再比如,和别人发生一点小冲突,神经大条的人一会儿就忘了,高敏感的人可能会连续几天沉浸在不愉快的状态中。

在书中,作者为敏感者提供的情绪管理方式是要改变自己的认知。作者指出,同一件事情可以唤起多种不同的情绪,关键取决于你对这件事的认知。举个例子,比如你在逛街的时候刚好遇到领导,但是领导没有回应你的打招呼就直接走了,这时候你的认知和判断可能是:“我是不是哪次不小心得罪了她,她故意不理我,接下来说不定还会在工作中故意针对我。”结果很可能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你仍然情绪焦虑、忐忑不安,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工作。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可能因为领导没注意到我,或者有什么特殊原因不方便打招呼,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你仍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说,不是情绪决定认知,而是认知决定情绪。同样的观点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权威理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也有所体现。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提到,使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非理性看法,只要我们把非理性的看法转变为理性看法,就能从负面情绪中解脱。

所以,当敏感者深陷负面情绪难以自拔时,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控制情绪,也不是压抑或发泄,而是回到事情本身,站在理性的角度纠正自己的想法和认知。

好了,下面为您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高敏感族在生活中的典型困扰有三类。第一类是过于追求完美,凡事高标准、高要求,容易导致自己陷入焦虑和自卑,应对这类困扰的方式就是降低标准,展现真实的自己;第二类是人际关系被动,习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对此,敏感者要学会勇敢地说“不”,并通过一些语言技巧掌握交流中的主动权;第三类常见的困扰是容易被负面情绪淹没,作者提出,是认知决定了情绪,只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就能够走出负面情绪。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最后一部分的内容:高敏感型人格如何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与世界更加和谐的相处。

作者说,敏感者花了太多精力在处理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上,反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高敏感者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关爱自己。桑德建议高敏感者给自己写一封信,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用他人的视角心平气和地和自己说说话,而不是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批评自己。

书中提到一个叫苏西的高敏感姑娘听了作者的建议去给自己写信的故事。苏茜在信中写道:“亲爱的苏西,我知道您一直以来都非常认真,尽可能的让身边的人都开心,我相信你已经努力了,这就够了。”后来苏茜在读这封信时哭了,通过这封信,她终于意识到,其实自己非常渴望被鼓励。桑德建议敏感者们把给自己的信放到随身携带的背包里,犯错的时候或者不愉快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就会慢慢的和自己和解,在自我对话中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高敏感者关爱自己的另一个方法是允许自己偶尔做点无用的事。高敏感者的大脑平时接受了过多的信息,需要充足的时间来整理,日常的睡眠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人类的大脑只有在保持身体直立时才有充足的能量去处理信息。为了给大脑提供最佳的整理信息的契机,作者建议敏感者做一些无用的事,也就是进行一些没有什么明确目的的行为,比如戴上耳机、听会儿音乐、闭目养神,或者洗碗、整理房间、散步等等。这些事情看上去效率很低,不会立即产生什么特别大的价值,但其实这段时间里,敏感者的大脑仍在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忙碌地处理着之前接收的信息。作者说,这些无用的事是敏感者最好的解压和充电方式,偶尔允许自己做点无用的事,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即使慢点也没关系,高敏感者就能够体会到轻松和喜悦,更好地享受生活。

除了更加关爱自己,作者认为,高敏感人士还应该意识到自己可以发挥天赋,创造更多价值。作者鼓励高敏感者们站得更高一些,去感受更多、创造更多。首先可以利用自己的感受力去充分体会大自然的美,体会艺术的美,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比如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观察它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在树林里、躺在吊床上聆听悦耳的鸟叫、虫鸣;再比如独自去听一场音乐会,和亲密的人去看一场电影或者画展等等。还可以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写日记、写一首小诗、唱唱歌,或者直接讲给朋友听,或者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比如插花、画画、雕塑等等。通过这些活动,高敏感者会发现,敏感特质为自己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更加丰富的灵魂,利用自己敏锐的感受器,高敏感者也可以成为快乐而有趣的人。

好了,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高敏感型人格如何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作者告诉我们,高敏感者应该更加关爱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允许自己慢节奏的生活,偶尔做点无用的事,给大脑足够的处理信息的时间。关爱自己之余,敏感者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好好感受这个世界,并创造更多价值。

好了,说到这儿呢,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值得说明的是,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敏感的特质,我们研究高敏感型人格,不是为了给自己下定义,贴上是否高敏感的标签,而是为了发现自己身上敏感的部分,并学会与之共存的方法,改善其带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与自我和这个世界相处。

好,《高敏感是种天赋》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