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铛铛铃2025-09-14【励志】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给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是一本从科学的角度全新阐释成功的书。
本书的作者名叫艾伯特 - 拉斯洛·巴拉巴西,他是匈牙利人,后到美国求学。巴拉巴西是网络科学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人选。
一个科学家不好好做学术,怎么研究起了成功呢?这得从他所经历的一次失败说起。巴拉巴西的团队曾经做过一项研究,通过手机数据分析人类面对大灾难的反应,并撰写了一篇自认为非常棒的论文,却被顶级期刊拒之门外。
这次失败让巴拉巴西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感觉到很好的科研成果,却无法获得成功。他觉得,既然人们能通过大数据准确地预测飓风这样的灾难,并且做好应对措施,那么为什么不能预测成功,并且制造成功呢?
于是,巴拉巴西开始把成功当成一个科学问题来解答,并且使用科学的工具对它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成功背后的普遍规律。这本《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就是他的研究成果的展示。
本书汇集了100多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商业界领袖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数据支持,首次用科学揭示成功的本质。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尼古拉斯·塔勒布就说:“成功是一个有迫切需求的课题,我们应该用最先进的科学武器,来解决随机性与成功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什么是成功,成功和能力的关系是什么;第二,个人应该如何获得成功;第三,成功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方面,什么是成功,它和能力的关系是什么。
作者认为,成功是我们从社会中取得的回报的总和,也就是外界对一个人能力表现的反馈。这种反馈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社会认可、品牌的能见度、产品销量、收入、粉丝数量、行业影响力等等。因此,成功是由整个社会来定义的,它不取决于你与你的能力表现,而是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的能力表现。
书中举了个例子,一战期间有两个非常厉害的飞行员,一个是德国飞行员冯·里希特霍芬,绰号红色男爵,3年的飞行生涯里,他一共击落了80架飞机,是一战中官方记录的击落飞机最多的飞行员。另一个飞行员是法国人雷内·方克,官方记录他击落了75架敌军飞机,仅次于红色男爵。如果加上那些未被证实的胜利,方克击落的飞机可能超过100架。如果仅仅是按照能力表现,也就是击落敌机的数量来衡量,红色男爵和方克显然都是成功的。但实际上,两个人的名气却完全不同,有数十部纪录片是关于红色男爵的,他的形象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而方克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
作者认为,红色男爵由于符合一战时德国宣传工作的需要,得到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广泛认同,公众创造了一个关于他的神话,从而放大了他的成功。而方克在法国社会却没能得到同样的支持,最后他的战绩逐渐就被时代遗忘了。
听到这个结论,可能有人会表示反对,难道只有别人眼里的成功才是成功吗?我做一件事觉得开心,难道就不是成功了吗?其实,作者用社会回报来定义成功,并不是因为内心的满足不重要,而是从科学的角度上看,我们无法测量个体的满足感,因为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所以作者选择了另一条路,就是从外界的反馈来定义成功。这样一来,他就能用科学的手段来量化成功,并且找到成功背后的科学规律。
那是不是说能力完全没用呢?能力当然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些能力表现能被客观衡量的领域,比如说单人竞技比赛、入学考试。如果一个人竞技水平不行或者学习不好,根本就无法取得好成绩,更谈不上成功了。
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收集了2008年到2015年间所有网球选手的成绩信息,包括他们参加比赛的胜负场次、每场比赛获得的积分,再用这些数据来预测网球选手的可见度,也就是维基百科的点击量。结果发现,一个网球运动员的能力表现和成功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无论是顶尖高手还是后起之秀,那些在比赛中表现好的人都拥有更高的点击量。也就是说,能力表现可以驱动成功。
但是能力够好仅是成功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飞行员的例子,拥有高超的技艺也并不意味着成功,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子,通常来说,它可能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客户等等。偶尔我们也能获得一些机会,把社会网络扩展到更大的圈子。通过圈子,外界有机会发现并认可你的能力。
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这个圈子就是美术馆,特别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美术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同样一幅画,挂在某个不知名的小镇的美术馆和挂在纽约的艺术博物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估价。而一旦这件作品在世界顶级美术馆展出过,它就注定会变得炙手可热,价格也会持续高涨。
而且社会网络制造的成功是没有边界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伍兹被经济学家称为超级明星,虽然他天赋出众,但他的能力表现和他的竞争者却差得并不多。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对运动员的表现做过详细的统计,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选手处于平均水平,少数几个以细微的差别领先。伍兹在击球距离、推杆得分等几个核心指标上都达到了上界,却并不是最优秀的。
然而,伍兹却得到了巨大的成功,2009年,伍兹成为第一个在职业生涯中净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运动员。即使到了2015年,伍兹逐渐从球坛淡出,他的收入仍然能排进福布斯收入最高运动员的前十名,而这其中一大部分来自广告代言。也就是说,哪怕你的能力表现和竞争者不分伯仲,社会网络让你得到的回报也可能相差百倍千倍。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一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但是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也很难获得成功。
那么,个人应该如何获得成功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方面。
成功有两个要素,分别是初始成功和社会适应度。
我们先来说初始成功。初始成功指的是我们最初得到的社会认可,它可能只是一个好评或者一点小成绩。初始成功会给人带来优先连接,也就是说,那些被认为是成功的人,无论他们的能力表现如何,都会吸引更多的成功。
比如一个房产经纪人拥有的委托人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委托人被推荐给他;一个演员的表演如果能得到观众的喝彩,哪怕他只是出演了电影里的一个小角色,他就可以继续得到新的角色,而随着他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银幕上,导演和制片人也会更多的考虑与他合作。
成功就像滚雪球,它可以自我繁殖,一次成功可以吸引更多成功。这是因为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在评估一件产品的价值的时候,我们通常关注的并不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简单来说,如果一样东西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我们就假定它是好的,如果大家不喜欢,那我们就假定它糟糕透了。
优先连接背后其实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自我应验预言,说的是环境可以让原本虚假的想法变成真实的。心理学家在美国旧金山的奥克学校做过一个试验,他们让全校学生都参加了一个叫做哈佛习得变化的标准智商测试,然后随机选择了20%的学生,告诉老师这些是测试结果最好的学生。结果在期末进行的智商测试中,名单上的学生的得分真的远高于其他学生。这是因为老师对排名前20%的孩子有了更高的期待,所以会给这些学生更多鼓励,而这些鼓励又会激发孩子的潜力,让他们表现得更优秀。
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条件下,让人们相信一个人或者一件产品的高价值,也能制造成功。而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听取别人的意见,比如音乐排行榜上,如果我们把评价最低的歌曲标记成同伴喜欢的,它的排名就很有可能会上升。同伴的意见之所以影响这么大,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它让我们躲过了一些不必要的危险,为生存提供更安全的选项。比如别人吃了有毒的蘑菇死了,我们下次就不会再吃了;别人被凶猛的动物咬伤了,我们下次看到这类动物就会躲得远远的。同样的,我们也会用同伴的评价来评估一本书、一个品牌或者一个人的能力。
既然初始成功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它呢?作者认为,初始成功可能是偶然的,有些人就是运气好,但它也可以是人为制造的。比如,我们可以寻找成功人士,和他们建立连接,利用他们的名气。书里举了个例子,有款游戏名叫《爆炸猫》,这款游戏由于由艺术家马修·因曼参与设计,获得了初始成功。因曼的粉丝成了《爆炸猫》的第一批支持者,通过他们的传播,这个项目得以吸引越来越多的玩家上线,仅仅12天,就在一家众筹网站上筹到了200万美元。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日积月累的成长过程中等待机会触发优先连接。《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曾被出版商视为垃圾,被拒绝了十几次后,才于1997年6月在英国出版。1998年9月,这本书的美国版出炉,媒体对它依旧没有兴趣,直到一年后,《哈利·波特》进入纽约时报畅销榜,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哈利·波特》系列一路走红,罗琳也成了当代英国最负盛名的作家。
有人觉得《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成功是因为它的作者罗琳的运气好,但本书作者却认为,罗琳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优先连接的作用。《哈利·波特》的第一部第一批只印了区区500本,其中300本还免费送给了图书馆,它的起点非常低,但因为内容精彩,这本书一点点的积累起了最初的一批读者,他们的好评又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本书。
好,到这里我们就说完了成功的第一个要素,初始成功。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第二个要素,社会适应度。
社会适应度,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内在品质,它是让一个产品在竞品中脱颖而出的内在能力。比如对搜索引擎来说,它的社会适应度就体现在能让用户更快找到需要的内容。但高的社会适应度并不完全等同于高品质,比如没有人会把《五十度灰》视为高品质的小说,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系列小说的社会适应度非常高,能在和其他文学作品的竞争中取胜。
社会适应度和初始成功相辅相成,如果两个产品具有相同的社会适应度,也就是品质差不多,那么早一点出现的产品仍然具有优势。如果两个产品的社会适应度不同,谁的社会适应度高,谁就可以获得更多连接,也就更有机会成功。比如性价比相同的两款电脑,老品牌通常比新品牌更受欢迎,因为优先连接给了老品牌更多的曝光机会。但是,如果这个新品牌的电脑能够提高性价比,它就会赢得更好的口碑,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也就是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产品的短期成功依靠社会适应度和初始的成功,它的长远成功则单独由社会适应度决定。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最好的东西最终会脱颖而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增加社会适应度并且获得成功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勤奋加上技巧。
我们先来说勤奋。作者认为,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我们以科学家来举例,研究发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大多出现在他进入科研领域的前20年。这20年间,13%的科学家发表他们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可是第20个年头后,这个概率却会迅速下降,在第25年,这个概率只剩下了5%;到了第30年,可能只剩下不足1%。但这并不是因为人在年轻时更有创造力,而是因为职业生涯的前20年里,科学家们对工作更有热情,那时他们迫切地渴望在某个领域建功立业,所以会投入更多热情和时间,科研产出也就更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但只要你能保持科研热情,不停尝试,年龄不是成功的限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芬恩就是一个例子,他32岁才发表第一篇论文,35岁才获得第一份教职,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原子核分子数。经过15年的勤奋努力,芬恩50岁才成为耶鲁大学教授。他在耶鲁大学的影响力不高,很多人都觉得到了70岁,就可以强制这个“剑术不高”的老头退休了。可他自己却没有放弃,67岁那年,他提出了一项突破性技术,并且选择离开耶鲁,来到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任教。在那里,他重新组建了实验室,继续研究。2002年,85岁高龄的芬恩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足够努力,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那么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那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坚持也没能成功呢?这是因为想要增加社会适应度,除了勤奋,还需要技巧。书中提到两个技巧,分别是找到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拥抱变化、不断创新。
我们先来说找到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找到能力和梦想契合的工作。很多有梦想却没成功的人,是因为缺少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作者称为Q因子。而一个人的Q因子取决于天赋,如果你在某个领域的Q因子很低,无论你再怎么热爱、再怎么勤奋,也只是在错误的方向努力。比如作者上高中的时候想当雕塑家,可他却发现自己在物理学方面表现得更好,所以他就跟随自己的Q因子的引导,放弃了当艺术家的梦想,走进了科学实验室。你要保持敏锐的觉察,才能找到自己的天赋。
增加社会适应度的第二个技巧是拥抱变化,不断创新。一个人想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就必须学会拥抱社会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一次次的选择新想法,从而持续产出高质量的成果。成功的人从不停下脚步,哪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还是愿意尝试新挑战。比如,日本艺术家葛饰北斋19岁就开始画画,一生创作了3万5000幅作品。美国《生活》杂志曾经把他列为百位世界千禧名人。虽然画了无数名画,但葛饰北斋一生都在寻求突破,74岁那年,他还惋惜地说,觉得自己70岁前的话都不值一提,73岁才稍微了解自然的构造,他还得继续努力,才能在100岁画出一些比较了不起的东西。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短期成功是初始成功和社会适应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长期成功就要依赖社会适应度,也就是做出真正比别人好的东西。
而在现实中,想要获得成功,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需要团队的力量。下面我们就来说本书的第三个方面,成功的团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作者认为,成功的团队应该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兼具多样性和平衡性;第二,拥有一个超级领导者;第三,良好的沟通机制。
我们先说第一个要素,兼具多样性和平衡性。匈牙利社会学家巴拉兹·韦德里斯曾经对爵士乐的发展历史做过一项研究,他整理了1890年到2010年间超过10万份已经出版的演出资料,并且统计了这些专辑的发行量,结果发现,专辑主创人员的构成越多样化,这个团队就会越成功。成功的团队能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而这种与众不同往往来自于成员的多样性。
比如经典爵士乐专辑《范蓝调调》,1959年,爵士乐大师米尔斯·戴维斯精心挑选了五个乐手,录制了这张专辑。这五个乐手擅长不同领域,分别是贝斯、架子鼓、钢琴、小号和萨克斯。在戴维斯的指挥下,这五个人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最终,这张专辑成为迄今为止最为经久不衰的爵士乐专辑,重复发行了100多次。
此外,成员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一个团队更好的在传统和创新中保持平衡。比如想要创造成功的音乐剧,传统和创新两个元素都要具备,既要有新鲜感,又不能太过偏离观众的口味,这就需要团队中要有熟悉传统风格的人,又要有敢于创新的人。
当然,只有多样性还不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同样重要,它能平衡团队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只有当团队成员之间有一定的信任,不同的人之间才能配合默契,在对方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不会心怀芥蒂。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中必须有一部分拥有共同经历或者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一个团队中最好是新老员工结合,或者是好朋友和陌生人的组合。多样性和平衡性为一个团队的成功提供了最佳组合。
但是要让这个组合发挥强大的力量,就需要一位领导者,这就是成功团队的第二个要素,超级领导者。一个团队越是由一个领导者单独主导,这个团队就越成功,这个领导者甚至可能有些独断专行。领导者越多,团队越不容易成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能人太多效应,杜克大学就有过一个十分出名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末,杜克大学希望创建世界上最好的英语系,于是他们聘用了所有文学界公认的大佬,但结果却因为大佬们理念不同,意见不合,导致整个系的教学体系非常混乱,老师的理念相互对抗,课程设计也完全不同,最终很多优秀的教授离开了杜克大学。一个团队里,如果能力强且拥有话语权的人太多,谁也不能领导谁,就会争吵不休,互相伤害。
成功团队的第三个要素是良好的沟通机制。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阿妮塔·威廉斯伍里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集体智慧的研究,研究中每三个互不相识的人组成一个小队,共同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用游戏机玩跳棋、列出一块砖的用途,或者拟定去杂货店的采购计划。结果发现,影响一个团队表现的并不是团队成员的智商,也不是他们的意志力,而是参加测试者的交流方式。一个团队中,成员之间越能够理解彼此的情绪,越能开诚布公的讨论,并且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这个团队的表现就越好。
想要实现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很重要,这种交流不一定很正式,工作空闲时的闲聊,或者下班后的聚会都可以。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研究员在一个银行的电话中心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试验,试验期间,他鼓励电话中心的接线员们闲聊,并且记录他们闲聊的频次。结果发现,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闲聊让接线员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他们平均话务处理时间降低了8%,银行也在一年内增加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收入。这是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帮助团队成员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更具创造力。
不过,身处团队中的人要注意了,团队的成功并不一定能带来个人的成功,因为团队的功劳往往不能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而只归功于个别人。华人计算机科学家华伟曾经开发出一个算法,试图从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中推测出谁能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套算法的成功率很高,它背后的机制也很简单,通过分析某个科学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同行的关注,就能预测出谁能得到诺贝尔奖。虽然这项荣誉背后可能有很多团队成员的努力付出,但功劳通常会分配给团队里最受同行关注的人,也就是说,他人的看法起了决定性作用。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作为老师参与过实验室的博士后的论文撰写,所以博士后们也会把老师的名字列在共同作者名单里,照理说这没有什么不妥,但却给博士后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为人们只要看到教授的名字,就会把论文的大部分功劳错误的分配给教授,而忽略了学生们做出的成绩。这一点其实也提醒了我们,与人合作其实也有风险,在学术界、职场或者任何事业刚起步时,加入一个厉害的团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向优秀的人学习,还能让简历。但是如果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不能独立,自己的贡献很可能被忽略。理解社会是如何分配奖励,以及个人如何能在团队中获得成功,其实是提醒我们从策略上思考如何为自己赢得声誉,不让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著名的非洲裔美国女歌手达林·洛夫最初常常给知名乐队伴唱,虽然热门歌曲里经常出现她的声音,却没人知道那是达林的声音。洛夫决定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她都要成为一个独唱歌手。她先是设法在一个知名节目里预约演唱一首老歌,得到了一个难得的露面机会,她的歌唱天赋让这首歌又重新火了起来。为了增加知名度,她还在电影里客串,和当红歌手合唱,还发行了几张个人独唱专辑。最终,她终于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快70岁的时候,达林入选美国摇滚名人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乐队的主唱,你就不能永远只是伴唱,你需要尽快确保每一个成果都和自己有直接关联,以此启动优先连接,建立属于自己的荣誉。
说到这里,《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就介绍的差不多了,我再为你总结一下本书的重点:成功是由整个社会来定义的,你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别人如何看待你的能力更重要。了解了关于成功的科学定律,我们就不用再去祈求幸运之神的青睐,而是可以有的放矢的努力。记住,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最好的东西最终将会脱颖而出。
好,《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