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战胜华尔街》业余投资者也可以战胜华尔街的基金经理
铛铛铃2025-08-23【管理】2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战胜华尔街》。
这本书讲的是,业余投资者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可以战胜华尔街的基金经理。
可能有读者会想了,这是在吹牛吧,是谁敢说这种大话呢?那就要看看这本书的作者有没有资格这么说了。
这本书的作者彼得·林奇,是美国具有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1977年到1990年,彼得·林奇通过13年的时间,使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净值增长至原来的29倍,实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超过29%,超过了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是说,如果1977年有人用100万元购买麦哲伦基金,到1990年将增值到2900万元。在他执掌管理期间,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增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
作为一个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却在退休后用这本书告诉我们,业余投资者也可以战胜华尔街的基金经理,让我们看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虽然这本书成书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但是今天的中国读者也值得一读。我们都知道,A股是一个波动很强的市场,个人投资者大多数赚少赔多,每个炒过股票的,都经历过熊市、套牢、割肉等让人心碎的时刻。但作者却用数据告诉我们,长期来看,股市的收益率超过债券市场,不投资股市的人错过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股市中赚钱的方式不是追涨杀跌,而是通过自己熟悉的知识和场景,选择股票后长期持有。对于每一个认为股市就是赌场的散户来说,意识到如何让股票市场从一个输钱的赌场变成一个赚钱的市场非常重要。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股票市场的长期回报高于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基金;为什么业余投资者有机会超越基金经理;业余投资者如何选择股票,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此外,国内的股票投资者往往存在一些普遍的投资误区,比如更多地纠结于战术级别的思考,怎么能够通过技术指标找出好股票,怎么能通过短线买卖博取超额收益。这本书可以给你带来更多战略级别的投资理念,比如为什么应该选择股票市场、如何配置股票才能提高长期赚钱的可能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等等。即便不能熟悉地掌握作者的具体投资方法,理解了这些投资理念后,也会对提高股票市场投资收益有所帮助。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让我为你详细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说了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长期来看,股票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固定收益类投资,应作为投资者的首选。
在这个部分,作者通过美国股票市场几十年的数据来告诉大家,尽管股票市场经常出现暴跌,但是长期收益率一直是高于债券市场的。如果把多数资金投资在债券市场或货币市场基金,将会错失巨大收益。
第二个要点是,业余投资者有自身的优势,通过扬长避短,可以超越专业机构。
机构投资者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导致表现中庸。业余投资者不受到这些约束,通过生活和工作中最常接触的一些产品,可以了解到很多优质的上市公司。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投资股票,在投资前需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根据回答,再来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直接投资股票。
第三个要点是如何获得股票投资的成功。
投资股票就是购买公司,投资者应该只购买自己看得懂的优质公司。投资者应该去挑选那些有潜力成为十倍股的股票,即便在投资组合中只有一支真的上涨了十倍,也将为组合带来极大的收益。投资前需要把公司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关注重点,构建投资组合非常关键。对于业余投资者而言,投资的股票不应太多或太少,投资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持有自己熟悉的优质股票,不要被市场情绪左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要点:长期来看,股票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固定收益类投资,应作为投资者的首选。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1926~1989年,在7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标准普尔指数的复合收益率是11%左右,远高于同期的债券收益率。尽管在短期来看,股票的波动性远大于债券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而且会出现亏本的情况,但是从美国市场的长期观测结果来看,股票市场的收益率高于固收类。长期持有债券和货币基金而不投资股票,将错失大量潜在的收益。
为什么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会高于债券市场呢?我们从股票的本质来看,这个问题可能更容易理解。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在实际经营的公司,通过投资股票,投资者会成为一个公司的股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作为最大的股东,与所有投资者的利益是一致的,永远希望股票价值最大化才符合自己的利益。投资者投资债券,则会成为一家公司的债权人,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永远希望借钱后还最少的利息才符合自己的利益。每多付一块钱的利息,就会减少公司一块钱的收益,进而影响股票的价值。所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会尽最大努力减少给债权人的回报。因此,作为公司的股东,你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绑定在了一起,作为公司的控制者,他会尽最大努力地提升股权回报,并压低债券利息。所以长期来看,股票收益一定会超过债券收益。
简单地说,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和公司的控制者站在了一起,公司的控制者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提高股票的价值,并降低债券的成本。这就造成了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在长期上看会超过债券。股票市场的收益比债券和货币基金更高,这是作者最为强调的一个观点。
你可能会想了,美国股市这么好,长期收益高也许正常,而中国市场10年如一梦,现在上证指数还没超过2007年的顶点呢,长期来看也是收益更高吗?答案是对的,即便在中国市场,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收益仍然高于债券市场。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数据,以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为例,自2006年4月初至2018年8月底,上涨了3.6倍,年化收益率超过13%。在这12年间,任一年的债券利率都远低于此。
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在计算收益率时用的是沪深300全收益指数,而不是通常的沪深300指数。因为大家常用的沪深300指数在计算时只考虑股票价格,不考虑股票分红,股票分红也是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用包含股票分红的全收益指数才更接近真实的投资收益率。而同期的债券利率或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不到股市收益率的一半。如果投资人在第一年投入1万元在沪深300指数中,12年后会获得约3.6万元的收益,但投资于债券市场,只能获得不到1.2万元的利息。可见,股票市场获得的收益大幅高于债券市场的。
这就是本书的第一个要点: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高于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应该把更多资金分配到股票投资中。
但是为什么大家仍然认为股市的风险巨大,并且总是让人亏钱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业余投资者习惯于通过选择买入、卖出时点进行择时投资,而人们又总是喜欢追涨杀跌。在2007年和2015年的股市顶点,股市的交易量远远高于其他年份,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投资者在市场最高点买入,却在慢慢下跌途中卖出。想通过短线的买入卖出来超过市场平均收益,有一个人多赚钱,相对应的就一定有一个人少赚钱,这是一个典型的零和游戏。由于交易费用及税费的存在,甚至变成了一个所有人一起亏钱的赌场。买入股票并稳定持有,享受股市的长期收益,才能构建一个所有人都可获益的赚钱市场。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参与赚钱市场,而不是赌场。
接着来说本书的第二个要点:业余投资者有自身的优势,通过扬长避短,也可以超越专业机构。
作者认为,机构投资受到的各种限制,导致了他们的表现中庸。比较典型的问题包括:
第一,华尔街投资者存在滞后性。只有在许多大型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一只股票值得购买,并且许多著名分析师将其列入推荐购买的股票名单后,他才有可能真正地吸引机构投资者们的目光。
第二,机构投资者为了避免出资人的苛责,宁可在数量有限的大市值股票中选择投资对象,也不愿意购买那些潜在增长很高的小市值股票。
第三,机构投资者面临着复杂的监管和风控的限制,导致他们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投资,特别是不能集中持股。
第四,机构投资者的持仓比例受到合同限制,即便是没有好股票投资,也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
相应的,业余投资者的优势在于:不会有出资人对投资业绩指手画脚,业余投资者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向同事解释为什么要买某只股票,没有人会强迫业余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到几百只股票上,业余投资者可以自由分配资金,甚至在没有好机会时空仓等待机会。
另外,每一个业余投资者都会经常地做实地调研,大家在日常消费和工作中,就会对数十家上市公司进行大量的基本面分析。比如大家喝的白酒茅台、五粮液,用的空调格力、美的产品,背后都是上市公司。业余投资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就能找到这些可能成为十倍股的投资标的,而且经常能比专业投资者发现得更早。
但是你不要因此就认为每一个业余投资者都能战胜机构投资者,你还要先确认好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如果一个人在股市里没有研究,就随随便便地购买股票,那他算不上一个投资者,这种人亏钱是大概率事件。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不是股票市场,甚至不是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
作者认为,在正式开始股票投资前,你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有一套房子吗?
我未来需要用钱吗?
我具备股票投资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吗?
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这三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买股票前需要买一套房子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房子可以用比较大的财务杠杆进行投资。
二、房产税可以抵扣一部分联邦税。
三、房产在长期来看也是上涨的,但不像股票一样一有市场波动就被吓得卖掉。
四、每个人都有辨别房子好坏的技能。
这几个原因里面,国内暂时还没有房产税,并且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过高,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参考意义不是那么强。但是如果你攒够了一套房子的首付,还是要思考一下作者的这个建议,在买股票前先买一套房子吧。
第二个问题,我未来需要用钱吗?
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资金,只能限于你能承受得起的损失金额,即使这笔损失真的发生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这点往往是容易被国内的投资者忽略的,经常有人把未来的大额开支放到股市里赌一把,企图在用钱之前狠狠赚上一笔,但往往都是最终在股票下跌时,不得不因为紧急的资金需求忍痛割肉。应该记住,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投资收益高于债券,但短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波动远高于债券。把马上要用的钱放到股市里,是非常不明智的。
第三个问题,我具备股票投资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吗?
作者认为,投资股票需要投资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能在市场恐慌中保持冷静等优秀的素质。简单来说,你既需要丰富的投资知识,又需要有成熟的心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达到的,一定程度上,股票投资就是对人心灵的磨炼。
最后说一下第三个要点:如何获得股票投资的成功。
首先,你要明白每一只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应该先了解这家公司到底是如何经营的,再决定如何进行投资。业余投资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不去研究自己能够理解的、与自己相关的公司,而去追寻市场热点,把资金投入到概念丰富但是业务非常复杂的公司里去。对业余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你应该只投资自己看得懂的公司,这家公司可以是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公司,或是你所熟悉的行业,不要去选那些行业酷但完全不懂的公司。
其次,你要争取在股市里找到十倍股。如果你在股市里能找到一只十倍股,将极大的提高你的投资业绩。在一个由十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只十倍股,即便其他股票的增长很小,也能使组合的业绩翻番。那么找到十倍股是不是特别难呢?其实不是,在美国市场,大家熟知的沃尔玛、玩具反斗城、微软、亚马逊、谷歌都是增长远远超过十倍的大牛股,这些股票都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中,如格力电器、美的集团这些大家经常接触的公司,也是增长超过十倍的牛股。
再次进行投资决策前,需要区分投资的公司类型。作者把公司分为六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以及隐蔽资产型。
缓慢增长型是指公司利润已经进入了缓慢增长的阶段,那么相应的它的股价也很难快速上涨,因此作者建议规避这类股票。
稳定增长型是指诸如可口可乐、宝洁,拥有较大市值,但仍然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投资重点在于你买入的时机是否正确和买入的价格是否合理。这类股票在经济衰退或经济低迷时期,能为投资组合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快速增长型是指规模小、成长性强,平均年增长率约20%到25%的股票。如果合理选择,就可以从这类股票中选出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大牛股。这类股票的投资要点在于弄清楚它们的增长期什么时间会结束,以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入。
周期型股票的收入和利润随行业周期波动而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的利润,如钢铁、汽车、化学制品等类型的股票。周期型股票的投资要点在于千万不要把一只周期型的股票当成稳定增长型的公司来投资,选择合适的时机投资是最重要的关键。投资者最好对于行业非常熟悉,甚至就在行业中工作,能够提前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困境反转型公司是指那些已经遭到严重困境,甚至即将破产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投资要点在于能够在公司即将或刚刚走出困境时,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困境反转型公司可能带来高额的收益,但也有大量的公司没有反转困境,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隐蔽资产型公司是指公司拥有账面上可能体现不出来的高价值资产的公司。比如上市公司的房产是以历史价格计价的,但是在后续随着这个房产的价值不断上涨,可能已经远高于原有成本,却没法在账面中体现。类似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在采矿权、专利、原材料等地方。投资者需要找出隐蔽资产的真实价值,并且耐心等待价格向价值回归。
然后,作者给出了业余投资者如何构建投资组合的建议。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投资不能过于集中,过于集中将导致风险也非常集中,同时也不能过于分散。一个业余投资者能够同时追踪的公司数量有限,过于分散将导致无法持续了解自己投资的公司情况。作者建议构建3~1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相对合理。
最后,作者建议业余投资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突然出现的股市暴跌,如果对自己投资的公司非常熟悉,坚持持有,则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如果对自己投资的公司不熟悉,没有信心,就容易出现股市崩盘后就卖出,导致大幅亏损的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要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除非公司的基本面发生恶化,不要因为恐慌而抛售。
这就是我跟你分享的最后一个要点。
好了,再来总结一下本书的三个要点:
第一,长期而言,投资于一个精心挑选的股票或者股票基金构成的投资组合,业绩表现要胜过债券或货币基金。
第二,业余投资者有自身的优势,通过扬长避短,也可以超越专业机构。
第三,投资股票就是购买公司,投资者只因购买自己看得懂的公司,投资者要关注所投资股票的类型,构建合适的投资组合,并且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心理素质。
《战胜华尔街》写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距离现在时间很久远,作者提出的投资原则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股票的长期收益高于债券,这点在现在的中国也依然适用。
但是针对中国的读者,今天如何应用这本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这里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在亲自下场买股票之前,一定要再回顾一下作者让你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我有一套房子吗?
我未来需要用钱吗?
我具备投资股票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吗?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大量在股市长期亏钱的投资者,都是对金融知识一知半解,买卖股票也以道听途说的消息为主,总有通过股票一夜暴富的幻想,最终却亏得血本无归。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人并不是书中所说的业余投资者,因为他们缺少进入股市的基本投资能力。股市不是取款机,如果你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金融知识,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就并不适合直接投资股票。从这点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包括本书的很多读者,都是不适合直接投资股票的。
第二,那么有些读者可能要问了,你在这里说股市的收益高于债券和货币基金,却又说大多数人不适合买股票,这不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吗?当然不是,对于投资经验较少的人,其实只需要去投资优质的股票基金或者指数基金,就可以分享股市的收益了。即便获得作者眼中认为平庸的股票市场平均收益,仍然会超过债券、货币基金和存款的投资收益。但是仍然要记住一个原则,投向股票市场的资金一定是长期资金,因为只有在长期股市收益性才是更加确定的。千万不要拿明年买房的首付款去博取股市的收益,大房变小房、小房变无房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
第三,对于普通人而言,如何把握资金投入股市的节奏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基金定投,即定期向基金中投入定额的资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大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这种定期定额的投资与每个月获取的资金相匹配,同时可以烫平市场波动,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买入更多基金份额,在市场高涨的时候买入的基金份额更少。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2007年10月是沪深300指数的历史最高点,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沪深300指数比最高点跌去了40%,但是,即便你在市场最贵的时候开始定投,并用分红继续投资,到现在市场已经非常低迷的时候全部卖出,投资收益率仍然超过货币基金,何况是从市场估值相对合理的时点开始定投呢?
在股市中赚钱的秘诀其实就是长期投资并坚定持有,知易行难。作者彼得·林奇在书中说到:“买股票吧,哪怕这是你阅读我这本书所得的唯一收获,我辛辛苦苦写这本书也算值得了。”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0年4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战胜华尔街》,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每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