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战争、枪炮与选票》如何拯救全球最贫穷的 10 亿人?
铛铛铃2025-08-23【历史】2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做《战争、枪炮和选票》。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科利尔,是牛津大学非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还在念大学的时候,就参加了左翼学生组织,这段经历让他最终选择将欠发达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除了这本《战争、枪炮与选票》之外,他的《资本主义的未来》和《最底层的10亿人》也都被翻译成了中文。《最底层的10亿人》,这也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最底层的10亿人,指的是全球最贫穷的10亿人。作者在附录当中,列举了这10亿人所在的国家名单。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第一,民主化浪潮在这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是否起到了正面效果;
第二,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国家的处境更加恶化了;
第三,如何帮助这最底层的10亿人摆脱困境。
下面先讲第一个要点:民主化改善了这些国家的处境吗?
保罗·科利尔很早就发现,这最底层的10亿人所在的国家,很多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却没有享受到资源带来的红利,他们的生活水平反而日益恶化。这个现象就是经济学家们总结的“资源诅咒”。
保罗·科利尔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资源诅咒,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对人民负责,所以他们通过资源获得的资金越多,也就愈加腐败不堪,人民反而愈加困苦。由此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又加剧了局面的恶化,从而形成了致命的恶性循环。
理论上来看,民主化是可以改变这个局面的,因为选举让人民有了约束政府的权利,可以迫使政府为人民服务,从而减少腐败、提高效率。此外,选举是授予政府合法性的政治仪式,政府的合法性越高,其抵御政治变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曾经的保罗·科利尔,就是民主化浪潮的坚定支持者。他坚信,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国出现的民主化,能够帮助底层的10亿人所在的各个国家走上善政的道路。
然而,十几年的民主化运动过去之后,留给最贫穷国家人民的却是一地鸡毛。贫穷的国家并没有因为民主化的普及而改善处境,反而变得更加贫困、更加动荡。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思想实验:
如果你是一个总统,你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那么最好的做法是把国家治理好,从而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但你若只是一个腐败的政客,在任期间本来就已经干了很多作奸犯科的勾当,那么把国家治理好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和困难的选择。更何况,如果只是要赢得选举,有的是更加简单易操作的办法,比如可以操作媒体进行宣传,可以搞身份政治,挑起多数人对少数族裔或某种宗教和文化群体的仇视,还可以贿赂或者恐吓选民为你投票,或者干脆取消掉你的竞争对手的选举资格。而所有阴招当中,成本最低的就是直接修改选举结果。
于是一个诡异的现象就出现了:在发达国家,现任领导人获得连任的概率不到一半;而在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现任领导人连任的概率超过七成。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之所以更容易获得胜选,并不是因为国家治理得好,恰恰相反,国家在他们手中变得更糟的可能性非常大。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选举,纯粹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各种阴招。
这样的民主制度,当然不可能建立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知道,无论他在任期间干下多少坏事,他都有很大的概率能够连任,那么他当然没有兴趣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选举会带来反效果。根据作者的统计,在选举之前的一两年,那些能够改善人民生活的改革措施会大幅度减少,因为政府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竞选上。
这样的选举也不会为赢得大选的政府增加多少合法性,败选者并不会认可当选政府的合法地位。在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竞选失败者会承认当选者的合法地位,坦诚自己的失败是由于自己的不足,然后继续担任忠实反对派的角色。但是在这些不发达国家,失败者往往对选举结果并不认可,更不会承认当选者的合法性。于是,选举之后爆发大规模的骚乱就成了家常便饭。在那些社会矛盾尖锐、种族冲突激烈的地方,选举之后的骚乱更是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遗憾的是,国际社会染上了一种选举崇拜症,将选举作为一个社会重建的标志。在那些爆发冲突的地区,国际力量往往在组织一次选举之后就撤出了。然而,选举远远不是一个社会走上正轨的标志,反而是新一轮冲突爆发的标志。例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南苏丹、厄立特里亚和东帝汶,这些国家在尝试了选举之后不久,便再度陷入到了内乱之中。
到了这里,大家也都能看出来了,成熟的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竞争、制衡、参与和监督,以及最重要的负责任的政府,在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都是缺失的。他们所引进的只有民主制度的外壳,也就是选举。这种民主只不过是民主的一种畸形形式,作者将其称为“疯狂民主”。
根据统计数据,作者甚至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对于那些人均收入低于2700美元的国家,民主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让这些国家产生了疯狂民主,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国家的处境更加恶化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讲本书的第二个要点:让最底层的10亿人的处境更为恶化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族群因素。在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当中,族群矛盾是普遍存在着的。一个事实是,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在最近几十年刚摆脱殖民地身份的。殖民者在划分这些殖民地的时候,往往并不考虑当地的族群因素,于是同一个民族被分在不同的国家,一个国家内部存在着很多民族,这在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当中是很常见的。很多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曾被同一个国家殖民过。
这些国家虽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国内的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并不高。在这种国家搞选举,就会出现按照族群身份组织起来的政党。在族群政治不明显的国家,政客要尽量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政策也不会过于极端。而在族群分化明显的国家,政党以族群为基础建立,政客只会争取本族群的选民。当一个政客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得到其他族群的支持的时候,他就会完全以本族群的利益为重。
2007年的肯尼亚大选当中,基库尤人出身的候选人奥廷加提出了对其他族群进行种族清洗的主张,人为激化了基库尤人和其他民族的矛盾。当基库尤人感受到来自其他民族的敌视日益加深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支持打着维护基库尤人利益旗号的奥廷加。于是我们不难想象,这一类打族群牌的政客即便掌握了权力,也只会执行那些维护本族群利益的政策,这又会进一步加剧族群冲突。而各个族群各自的自我认同,也会在这种冲突当中得到强化。
与此同时,这些政客们也会发现,无论他在任期内如何贪腐腐化,他所属的族群都是支持他的。在这种情况下,选举并不会对政治人物产生监督和制衡效果,也就自然无法改善政府的行为。这样的政府对国家的公共福利也不会有兴趣,他们更倾向于将用于公共开支的资金用来收买支持自己的族群,甚至不惜为此高额举债,反正由此带来的成本会被均摊到所有人身上。长此以往,在这些国家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家大规模借债还获得了很多的援助,国家的发展水平却每况愈下。
影响这些国家的另一个因素是战乱。作者分析了有利于战乱爆发的各种条件,首先就是经济因素,收入越低的国家越容易出现战乱。如果这个国家还高度依赖资源出口,那就更容易爆发战争了。因为丰富的资源不仅让叛乱者更容易获得资金,也让政府没有动力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场战乱会引发另一场战乱,在那些曾爆发过内战的国家,爆发新内战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国家。此外,族群和宗教文化的差异程度越高,青年男性占人口的比重越大,国家领土当中山地的面积越大,都会显著增加内战爆发的概率。从叛乱军和政府军的角度来看,叛乱军能够获得的资金越多,政府军的能力越弱,都会增加战争发生的概率。
除了以上因素,枪械的泛滥也是引发战乱的条件之一。非洲是世界上枪械最泛滥的地区,也是各种战乱最频繁的地区。导致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场战争结束之后,往往是交战的一方掌握了政权,或者交战的几方联合成了新的联合政府。这些势力之间虽然暂时实现了和平,但是彼此之间是互相不信任的。于是这些国家的政府都会增加军事开支,甚至将国际社会援助的资金拿来充作军费。从1960年到1999年,国际社会给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提供了34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有11%,也就是37亿美元被用作军费开支,而这些国家的军费开支总额达到了90亿美元。换言之,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的军费有46%是用国际援助来买单的。
如果军费的增加能够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那么这笔开支也是值得的。但是一个刚刚结束战乱的国家,政府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只会被反对派视为政府要大规模清算的标志,从而引发少数派的恐慌,进而激化矛盾。更严重的是,这些国家的军队和政府一样腐败,政府花钱买来的军械,可能一转手就被将军们卖给了反对派。有人统计过,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价格在非洲只有其他地方的一半,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军队参与了倒卖军火。再加上非洲国家之间本就形同虚设的边境防控,更是加剧了枪支的泛滥。这些国家的军队战斗力非常有限,反对派只要掌握一些枪械,就足以发动一场内战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因为在作者看来,很多战争的爆发并没有什么直接原因,只要满足以上的条件,战争就会爆发。一个合格的政府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强化国家认同感和增加国防安全实力等方式,来维护国内的和平稳定。毕竟一个国家应该提供给国民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就是安全。
然而大部分最底层的10亿人的政府都很难称得上是负责任的。政府民主化的目标本来应该是建立政府为人民负责的体制,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只不过是空想。选举在这些国家普及的结果,不过是加剧了原有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反而为新的战乱添砖加瓦。而战争又会使得这些国家的处境变得更为糟糕。一场战乱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但这只是直接的损失。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的长期损害是更为致命的。
战争首先破坏了经济。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政府能力都比较正常,那么即便因为战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战后也能迅速恢复过来。然而,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显然是同时缺乏这二者的。据统计,非洲在和平时期就有36%的私人资本外流,在战争期间资本外流的比例会更大。战争结束之后,政府会大量举债,并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缓解财政困难,这会导致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战争还会导致熟练技术工人大量减少,如果没有教育和技术培训,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将难以找到工作。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恢复,这些无业而又贫穷的年轻人还会成为新一轮内战爆发的新生力量。至于战争造成的基础设施的破坏、激化本来就很严重的内部矛盾,以及引发的犯罪、疾病和恐怖主义,这些都为新的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战争的破坏非常巨大,也更引人注目,这也就让人们忽视了在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经常发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动乱——政变。相比于战争,政变的破坏相对较小,造成的生命损失也更有限。在经济上,政变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缩水7%左右,看上去影响不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爆发政变的概率也比爆发战争的概率大得多。
1956年,加纳成为非洲第一个脱离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其他非洲殖民地也纷纷获得了独立地位。自此之后,政变就成为困扰非洲各国的顽疾。到保罗·科利尔写作这本书的2009年,非洲各国已知的并且有资料可查的政变就有336起,其中有190起付诸实施,成功的则有82起。换言之,在非洲每年都会发生好几起政变,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起政变获得成功。更严重的是,政变上台的政府不仅没有足够的合法性,也为其他的政变阴谋家提供了榜样。如果你可以通过政变上台,为什么其他人不可以?
1974年,埃塞俄比亚的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几年之后,一位名叫门格斯图的军官再度发动政变,推翻了自己的上级,成了大权独揽的独裁者。此外,为了防范政变的发生,现任领导人会削减军队的力量,这也为内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不过,作者对政变的看法并不都是负面的。如果政府实在腐败透顶,而且又在选举当中公然舞弊,或者根本就是一个人民没有任何权利的独裁政府,那么一场政变可能就是正义的。在这样的国家,领导人的权力丝毫不受约束,政变可能是唯一能够约束他们行为的方式。但是我们无从得知发动政变的人是何种心思,更不知道他们在政变之后是会还政于民,还是大权独揽,更无法预测一场政变的后续进展。正因为如此,作者将政变称为“不受控制的导弹”。
于是我们不难看到,最底层的10亿人所处的困境:种族冲突、战乱和政变导致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府又腐败无能,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使得这些国家陷入到了恶性循环之中。民主选举不会给这些国家带来改善,反而会导致局面更加恶化。
那么这最底层的10亿人的出路究竟何在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本书的第三个要点:如何帮助最底层的10亿人摆脱困境。
其实知道了问题,也就知道如何去解决。例如族群分化可以通过加强国家认同来缓解。肯尼亚的邻国坦桑尼亚,虽然在经济上比肯尼亚更为落后,但是族群矛盾却远不如肯尼亚尖锐。因为坦桑尼亚的开国总统尼雷尔一直推行的是坦桑尼亚的国家认同政策,而肯尼亚的开国总统肯雅塔却是一个重用本族人的族群主义者。
为了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政府可以推进经济改革,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来减少资源经济的比重。既然大量的失业青年会引发社会动荡,政府就应该在教育和技术培训上加大投入,并且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既然增加军费开支无助于国家安全,政府就应该将这笔钱用于国计民生,并且管控枪械。既然选举舞弊会导致人民的不满,增加政变的风险,进而激化社会矛盾,那么领导人就应该管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发现问题所在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在这里,问题是没有人愿意去做。当一个政府不用对人民负责的时候,实行善政根本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更何况,即便一个政府真的做了好事,也未必就能够成功连任。毕竟在发达国家,现任领导人的连任概率连一半都不到。即便一个政府秉持着公正合法的立场,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而成功连任,一场政变也会将一切都葬送。
听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做个好人实在太难了。相反,通过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然后用捞来的钱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力,这是成本更小、威胁更小的办法。作者甚至发现,在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相比于正直守法的人,越是肆无忌惮的恶徒,越是愿意从政。2007年的尼日利亚大选,一个逃犯当选了一个州的副州长,这样的事情在非洲并不罕见。
当一个国家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的时候,却发现政府才是问题本身,这该如何是好?作者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国际社会的干预。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国侵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了。在作者看来,美国的行为可以说是对外干预的反面教材,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势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采取间接的手段,尽可能多的通过有较好声望的国际组织来实施干预。
那么怎样的干预才是正确的?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干预的目标,那就是建立政府问责机制以及提供安全防御。一个对人民毫无责任感的政府会迅速贪污腐化,为了维持权力会无所不用其极,但就是不会好好治理国家。无论有多少改革和发展方案,没有一个负责的政府也就毫无用处。所以通过政府问责机制,促使负责任的政府的出现,是改变这些国家处境的第一步。
所谓安全防御,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内部的安全要通过改善治理和促进团结来实现,外部的安全则需要区域间的合作。前面也说到过,这些国家过高的军费开支对于维护本国的安全并没有太多作用,反而会导致内部矛盾尖锐和枪支泛滥,从而为内战提供了便利。对一个国家来说,安全和负责任的政府是一样重要的。只有维持好内部和外部的安全,这些国家才有可能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而不会陷入到战乱和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明确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实施。前面已经提到了,作者认为有良好声望的国际组织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要方法得当,对这些国家进行干预就能够起到正面的效果。为此,作者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国际社会应该保证这些国家选举公平。为了防止选举舞弊,国际社会应该为这些国家制定选举规范。那些按照规矩合理合法进行选举并且获胜的政府,国际社会应该发出声明,保证这些政府的合法地位,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出兵帮助这些国家的合法政府。英法等殖民国家在结束殖民之后,就用这种办法继续维持在前殖民地国家的影响力。当然,英法等殖民国家的目的不过是维持本国的利益,他们并不关心自己帮助的政府是否合法。但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那些受到英法保护的国家发生政变和内战的概率要比其他国家低很多。国际社会应当借鉴这方面的经验,用这种办法来保护那些守规矩的政府。如果一个政府贪赃枉法,又想通过选举舞弊来维持权力,国际社会就应当撤销这种保护。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法国一直都在非洲帮助那些与法国友好的国家,但是在1999年之后,法国的对外干预几乎全面停止了。自此之后,之前受到法国保护的国家便不断发生政变。就在法国从科特迪瓦撤军之后不久,2000年,同属西非的塞内加尔大选,获胜的政府就被军方的政变所推翻。可见,国际社会的安全保证既能够保护那些合法的政府,又能够迫使这些国家的政府遵纪守法。
第二,确保这些国家的公共开支是廉洁的。通过选举产生一个合法的政府只是第一步,如果政府上台之后腐化变质,那么即便下一场选举让其下台,那国家和人民也承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确保这些政府在公共开支上的廉洁。国际社会可以通过资金援助的方式干预这些国家的公共预算。利比里亚内战结束之后,国际社会给了这个国家很多援助,然而大部分援助都被政客侵吞,援助国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预算机构来管理利比里亚财政部。这样的做法虽然会导致这些国家政客的不满,但是却能够保证钱用到正道上面。当然,一个主权国家是不会容忍自己的财政权力完全被外人把持的,所以这条建议是针对那些财政完全破产的失败国家提出的。
第三是由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安全。这些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往往是没有能力来维护本国的内外安全的。为此,这些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增加军费,加强政府军的实力。然而,由于政府和军队的腐败,增加军费不但加重了国家的负担,还激化了内部矛盾,造成了枪械的泛滥。那么,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国家主动降低军费开支呢?一个办法是通过援助资金来进行干预,减少对那些增加军费的国家的援助,对降低军费的国家进行奖励性援助。此外,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军费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这些国家增加军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范邻国。因此,在这些国家之间建立跨国安全防御体系,就能够降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且强化国家的对外防御能力。这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北约。遗憾的是,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恰恰是非常不足的,他们彼此之间不仅矛盾重重,而且缺乏相互合作的经验。这种时候就需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作者建议联合国安理会下设的建设和平委员会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那些战乱频繁的国家,联合国应该加强干预的力度。
那么这些建议是否现实?目前看来,最大的阻力就是国际社会秉持的不应当随意干预他国内政的原则。这条原则当然是正确的,毕竟任何国家都不愿意自己的主权受到侵犯。然而,对于那些陷入到完全的混乱和无序之中的国家,主权究竟意味着什么?主权应该是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的前提,然而,在这些国家,连负责任的政府和基本的安全都缺乏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主权本身就已经支离破碎了。这种主权无法为人民提供和平稳定,那么合理的做法就是让出部分主权,换取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
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放任最底层的10亿人在泥潭当中越陷越深,最终遭殃的将是全世界人民。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了。最后咱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们了解到了民主化浪潮在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的普及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合法负责任的政府,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政府的腐败没有得到改善,国家依旧动荡不安。
接着我们了解到了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缺乏负责任的政府、激烈的族群矛盾以及频繁的战争和动乱,导致在这些国家推行选举只会造成反效果。
最后,作者提供了解决方案,在这些国家本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干预,帮助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并且为这些国家提供内部和外部的安全。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8年1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战争、枪炮和选票》,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万历十五年》一个王朝的兴衰
- 《枪炮、病菌与钢铁》探寻自然力量如何左右人类文明兴衰沉浮
- 《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揭开文明交融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史诗
- 《人类群星闪耀时》于历史长河中定格改变文明进程的璀璨高光时刻
- 《菊与刀》以文化双生花为钥,解锁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深层密码
- 《未来简史》穿透科技迷雾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新航向
- 《今日简史》 穿透当下迷雾,解码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生存突围法则
- 《巨浪下的小学》 以灭顶之灾叩问文明底线,在废墟与泪水中打捞人性至善的永恒锚点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以辐射尘封的沉默证词,在末日废墟上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忏悔与
- 《耶路撒冷三千年》 以圣城石阶丈量文明碰撞,在血火交织的信仰褶皱里镌刻人类永恒的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