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铛铛铃2025-09-17历史72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您解读的这本

叫中国命运的决战

1945~1949

它是中国近代通史最后一卷

作者是著名民国史专家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

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消息传来

举国欢腾

经历了多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中国人终于赢得了宝贵的和平

社会各界都希望中国从此摆脱战争

走上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然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

置人民的强烈意愿于不顾

悍然挑起战争

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等进步力量

以维持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战争之初

国民党仗着占领了几乎所有大中城市

拥有数百万军队

加上海空优势

放出了三个月消灭共产党的狂言

鉴于当时国民党坐拥430万大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只有127万人

并且在武器装备

资源保障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当时的国内外舆论也判断

战争的结

将使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出人意料的是

中国共产党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就赢得了解放战争

而纵观战争进程

被认为实力有限的中国共产党节节胜利

不断消灭国民党军队

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全中国

看似强大的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中国共产党又凭借什么迅速崛起

这成为数10年来人们不停追问的问题

今天要讲的这本中国命运的决战

1945~1949

作者就以解放战争为主线

同时从政治、经济等维

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获胜

国民党何以落败的历史过程

下面,我将严格按照原书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这本书

第一部分

和平无望

国民党挑起战争

第二部分

攻守转换

从全面进攻到危机四伏

第三部分

命运之战

决胜辽沈、淮海与平津

第四部分

胜利进军

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

和平无望

国民党挑起战争

抗战结束后

全国人民迫切渴望实现和平

重建家园

为此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

19458月飞抵重庆

同蒋介石会面

国共开始谈判

1010

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

约定长期合作

避免战争

为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

协定公布后

国内一片欢腾

善良的人们想简单了

国民党并无和平诚意

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麻痹中国共产党

欺骗人民

实际上,重庆谈判期间

国民党就已经挑起军事冲突了

19459

国民党晋系军阀阎锡山

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

我军果断发起上党战役

歼敌十个师

几乎占阎锡山总兵力的一半

此后,阎锡山龟缩在太原等城市

再不敢主动出击

更大的冲突发生在东北

东北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和粮食基地

而且日军留下大量装备

战略价值极高

为国共双方力争之地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具体来讲

就是任凭国民党军接收北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自己则全力向东北进军

我军为此进行了一系列调动

例如,随着山东八路军大举出关

以苏北为根据地的新四军北移至山东

新四军在苏北留下的空缺

则由长江以南部队填补

这样,我军以牺牲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为代价

封锁了自南向北的交通线

给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运兵造成了很大障碍

194510

我军在东北的武装力量已有十几万人

蒋介石急了

1013

即双十协定签订后三天

蒋介石就谋划大动作

他向各大战区下达动员令

要求国民党军队打通华北交通线

另一方面

1018

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

在美军军舰的帮助下

率两个军直接在秦皇岛登陆

逼近东北门户山海关

杜聿明率领的为国民党军精锐7万余人

每卸装备

而我军防守山海关的仅1万余人

装备落后

因此国民党军很快攻占山海关

打开了东北的大门

1126

国民党军占领辽西重镇锦州

兵锋直指沈阳

杜聿明摩拳擦掌

向蒋介石承诺

只要增加兵力

三个月解决东北问题

于是,蒋介石调来全美械装备的新一军

新六军

力图彻底消灭我军

19463月到5

国共双方围绕战略要地四平展开激烈争夺

最终,国民党军凭借巨大优势攻陷四平

随后占领长春

推进到松花江南岸

这也成为国民党军攻势的顶点

为什么呢

原来国共冲突影响了美国政府在华利益

杜鲁门总统委派马歇尔为特使调停

马歇尔要求蒋介石停战

东北国民党军本就不多

如今又要守卫锦州、沈阳、长春等地

更敢捉襟见肘

蒋介石顺水推舟

下达停战令

国共双方遂以松花江为界对峙

我军得以在江北岸休养生息

国共重新谈判

而这一次,第三方面也加入进来

所谓第三方面

只由中国民主同盟

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构成的第三方势力

代表、市民、商人、学者、律师等中小资产阶级利益

19461

国共双方加第三方面

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

为战后中国和平发展奠定基础

国民党在会上承诺

将尽快召开国民大会

制定宪法

实行民主政治

可国民党转过头就反悔了

为什么呢

利益使然

对政协协议

国民党上下极其不满

蒋介石不用说国民党强硬派

也不愿开放政权

把自己独占的政治利益拿出来跟别人分享

稍后开幕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中

于是成了强硬派大合唱

中统大佬、掌管国民党党务的陈立夫

晋系军阀阎锡

都警告说

搞民主政治

国民党必将失事

一贯反共的西山会议派领袖戴季陶声称

只有推翻政协协议

才能保住国民党江山

黄埔系出身的胡宗南

甚至请蒋介石乾纲独断

绝不妥协

乾纲独断是封建帝王专用词

可见胡宗南打的是什么主意

1946317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宣言

彻底否定政协协议

国民党军随即打破瓶颈

对中国共产党解放区发起进攻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所做的努力

归于失败

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共产党也就此确立了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解放全中国的战略目标

因此将这场战争的性质定义为解放战争

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二部分

攻守转换

从全面进攻到危机四伏

蒋介石敢挑起全面战争

除了有党内强硬派的支持

更同他对自身实力的估算有关

战争爆发前

国民党总兵力430

拥有舰艇129

飞机443

中国共产党总兵力127

没有独立建制的海军和空军

即便只比较陆军

国民党也是优势明显

截至19466

国民党已有39个军或师换用美械装备

火力和机动性大为提升

以整编11师为例

配备枪支11000多支

火炮440门、汽车360

而我军装备最好的师

除枪支数量略多

火炮仅46

没有汽车

军工生产方面

国民党军也强于我军

其下属兵工厂每月生产步枪9000

机枪1400多挺、火炮875

我军的兵工厂只能生产步枪

无法生产重武器

难怪国民党从上至下信心满满

参谋总长陈诚甚至喊出了3~5个月

消灭共军的口号

当然,口号是喊给别人听的

主要起威慑和宣传作用

当不得真

蒋介石心里清楚

国民党军必须分出大量部队

驻守大中城市和交通线

加上动员能力不足

真正投入一线作战的部队并不多

所以国民党嘴上喊着全面进攻

实际上只能搞重点进攻

重点在哪里呢

按照国共双方的军队部署

可以把全国划分为东北、西北

华北、华东和中原五大战场

蒋介石选定中原战场为突破口

他有几层考虑

首先,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群雄逐鹿

谁控制中原

谁就能控制天下

政治意义非凡

其次,中原解放区面积狭小

我军兵力又少

且四周皆为国统区

相对孤立

从这里下手

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1946618

蒋介石电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

先后调动14个整编师

30万人围攻中原地区

我军力

毛泽东审时度势

指示中原野战军不做无谓牺牲

而应坚决突围

具体做法是

以一部向东佯

吸引国民党军主力

大部队则趁机向西突破包围圈

这就叫做声东击西

最终,我军以减员过半为代价

保存了基干力量

刘志则因反应迟缓

被蒋介石骂得狗血喷头

不过,收复中原的政治任务算是完成了

国民党面子上过得去

蒋介石判断

中原地区的我军力量已不惧威胁

重心应转向华东和西北

先看华东战场

它包括山东、江苏中北部及安徽淮南、淮北地区

抗战中期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根据地

控制了全部农村和多数城镇

经过长期经营

基础稳固

可我们知道

抗战前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就在江浙沪一带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带扎根

国民党能放心吗

国民政府于19465月还都南京后

蒋介石更是寝食难安

他指示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

尽快驱逐江苏地区的我军力量

蒋介石的急迫心情

导致前线将领立功心切

分头冒进

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野战军

在粟裕的指挥下

利用国民党军之间的缝隙

穿插切割

连续歼敌六个旅约5万人

史称苏中七战七捷

国民党军见状

调集更多部队

采取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术

迫使华中野战军在1946年年底放弃江苏

退入山东

中国共产党中央随后决定

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

简称华野

陈毅任司令员

粟裕任副司令员统一指挥

继续阻击国民党

周旋至19475

粟裕以其敏锐的嗅觉抓住了重大战机

此前,国民党军抱成一团向前推进

很难找到下嘴的地方

华野遂频繁调动

以求打乱敌军部署

果然

国民党军各部开始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

战线逐渐拉成一条弧形

其中行动最快的整编74

来到了弧顶位置

打不打呢

粟裕陷入沉思

整编74

名义上是师

规模却是一个军

全美械装备

配备火炮、坦克

火力强大

机动性强

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

是块硬骨头

况且他周围还有国民党军十多个师

一旦华野攻击不力

被国民党军反包围

后果不堪设想

但粟裕的决断是答

他认为国民党军绝对想不到

华野会在如此危险的局面下

集中兵力去攻击战斗力最强的整编74

这叫攻其不备

而且国民党军派系林立

将领都想保存实力

加上74师师长张灵甫素来骄横

跟其他国民党军关系很僵

他如果被围

别人未必全力救援

这对华野都是有利因素

事情正如粟裕所料

513

华野各部迅速行动

将整编74

包围于山东西南部的孟良固

华野以五个纵队进攻

四个纵队阻击

经三昼夜血战

全歼整编743.2万余人

击毙师长张灵甫

而周围的国民党军磨磨蹭蹭

多则前进十几公里

少则35 km

其动作之迟缓

使华野主力竟然能从容打扫战场

再从敌军的缝隙中钻出去

孟良固战役

充分体现了我军与国民党军的本质区别

我军指挥统一

各部队调度有序、配合密切

加上指战员作战勇猛

这些都保证我军取得战役胜利

国民党方面呢

不仅指挥混乱

而且将领自私自利

不顾大局

战后,蒋介石气得大骂

高级军官已成军阀

腐败堕落自保实力

于是从救援不力的83师师长李天霞

到兵团司令汤恩伯

被蒋介石一撸到底

统统撤职

参谋总长陈诚失去指挥权

蒋介石本人飞往徐州亲自督战

此次国民党军贯彻齐头并进的战术

压缩华野的活动空间

194710

国民党军占领诸城、莱阳、烟台等重镇

我军呢,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

将主力撤往山高林密的沂蒙山区

国民党军已疲惫不堪

于是一面宣扬全歼山东共军

一面转入休整期

山东战场渐趋平静

蒋介石对山东战事感到满意

西北战场的情形更是让他兴奋

自抗战中期开始

蒋介石就命胡宗南封锁陕甘宁边区

战争爆发后

胡宗南多次请缨进攻陕北

拿下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蒋介石认为兹事体大

要求胡宗南严密部署

务必一举成功

所以直至19473月中旬

胡宗南才布置完毕

决定集中15万兵力突袭延安

胡宗南自以为有绝对把握

殊不

其机要秘书

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熊向辉

第一时间就把情报传回延安

经讨论

中国共产党中央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由毛泽东、周恩来等

率中国共产党中央及军委机关留在陕北

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

东渡黄河

留守的中央机关

在西北野战军的护卫下节节抵抗

318日傍晚

中央领导人主动放弃延安

次日,国民党军大摇大摆地进城了

蒋介石发来贺电

夸胡宗南苦心努力、赤诚忠勇

可胡宗南心里清楚

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他急令所部搜寻我军主

毛泽东干脆投其所好

将中央机关分为几百人一股的小分队

在陕北的山沟沟里跟胡宗南捉迷藏

胡部疲于奔命

叫苦不迭

西北野战军则抓住战机

三战三捷

歼灭国民党军14000余人

重挫其锐气

当然

这丝毫没影响国民党控制的媒体大肆渲染

他们声称

随着延安丢失

中国共产党党政军系统已被摧毁

中国共产党行将瓦解

国民党还组织中外记者团赴延安报道

所谓战果欺骗民众

表面看,国民党也确实占据优势

战争打了一年多

国民党军一直在攻城略地

五大战场中

楚、东北因兵力不足处于守势

国民党军在中原、华东和西北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华北国民党军则在傅作义指挥

占据北平、天津、张家口等重镇

1947年中期

国民党军占领了几乎所有城市

交通线也尽在掌握

中国共产党则被压缩到农村和山区

国民党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作者指出

国民党的胜利看似辉煌

实则建立在极为脆弱的基础之上

其面临着军事

经济和政治三大危机

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先看军事危机

国民党军不是在五大战场上都占据优势吗

哪来的军事危机呢

其实胜利只是表象

前面讲过

国民党军总兵力不少

能投入一线作战的却有限

顶峰时也不过100来万

仗打了一年多

又有较大损耗

国民党军可以抓壮丁来补充

但壮丁素质差

反而减损战斗力

加上还要守卫城镇和交通线

兵力进一步分散

前线将领越来越感到无兵可用

刚开始,蒋介石还不怎么担心

照他的想法

只要占领城市和交通线

就能限制住我军的行动空间

最终围而歼之

他在中原

华东等战场采取的都是这套战法

可实际上呢

以当时中国的交通条件

最多能把北平、徐州、上海等几座城市连起来

无法覆盖农村

很多地方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国民党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

于是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国民党军盘踞城市

而中国共产党则以广大农村为后方

休养生息

发展壮大

这叫农村包围城市

东北就是典型

国民党军一度占领东北大部分地区

不过其正规军加地方部队才40万人

要镇守如此辽阔的地域

人手太紧张

除大城市重兵把守

多数城镇只能以团营为单位守备

容易被各个击破

反观中国共产党

因为有稳固的根据地

人员、物资和武器供应充足

19475

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45

其中野战部队20

超过了国民党军

总司令林彪认为

反攻的时机已到

19476月到9

东北民主联军展开凌厉攻势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

最终到1947年底

东北绝大多数地区被我军攻克

国民党军困守长春

沈阳和锦州等大城市

东北成了我军在全国范围内

第一个占据全面优势的战场

几乎同时

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大军近12万人

强渡黄河

跃进大别山

此举出乎蒋介石预料

他不得不暂停对西北和山东的进攻

调兵对付刘邓大军

像这样摁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

在其他战场也不断发生

国民党军四处灭火

其在1947年中期取得的优势

逐渐被消耗掉

这对国民党可不是好消息

因为他的经济已很难支撑了

抗战8

中国经济遭受重创

战后,国民党不思重振经济

改善民生

而是悍然发动战争

导致军费始终居高不下

根据预算

1946

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不到2万亿法币

财政支出5.5万亿

法币支出为收入的2.8

其中60%以上用于军费

算下来

仅军费开支一项就超过财政收入的总和

这么大的亏空如何填补

答案是无限量发行法币

据统计

19458

法币发行额为5569亿元

19472月即达到4.8万亿元

仅仅一年半时间就增长了8.7

随着战争全面爆发

国民党的印钞机开足马力

以每月增发1万亿法币的速度向市场撒钱

后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

有人算过一笔账

100元法币

1937年能买两头牛

1943年一只鸡

1946年一只鸡蛋

1948年只够买一张卫生纸而已

这对靠工资为生的城市居民简直是噩梦

连大学教授和基层官员都举步维艰

更别说老百姓了

民众生活陷入困顿

国民党军政高层则加速腐败

以军队为例

每到发响时节

上海证券市场就会涌入大量游资

显然,军官领到军饷后

不是发给士兵

而是买卖股票和公债

大搞投机

国民党各级官员更是巧立名目

盘剥民众

凡此种种

致使民怨沸腾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向蒋介石直言

为什么知识分子普遍反对国民党

因为他们生活困顿

党国要员却腰缠万贯

实在不能忍啊

国民党在政治上也越来越不得人心

194710

国民党宣布中国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

紧接着,国民党宣布实行中华民国宪法

赋予公民选举、财产、言论自由等权利

摆出一副搞民主政治的姿态

可施行宪法不到半年

也就是19484

国民党宣布召开国民大会

选举蒋介石为总统

总统府成为中华民国最高行政权力机构

还通过了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

授予总统紧急处分权

说白了,蒋介石可以不受宪法制约

任意行使权力

蒋介石满以为

这能整合国民党各派系

共同对付中国共产党

他算错了

真实情况是

国民党各派系为争夺政治资源大打出手

举个例子

蒋介石在党内最大对手

桂系领袖李宗仁出马竞选副总统

经过一番操作成功当选

在这个过程中

蒋介石百般阻挠

致使他同桂系的关系更加恶化

总之,召开国民大

没能挽救国民党的军政困局

就在蒋介石当上总统后一个月

华东野战军发起豫东战役

歼敌86000余人

一度攻占河南省会开封

我军的优势不断扩大

国共双方的对峙

终于走向了战略决战的阶段

这是第三部分命运之

决胜辽沈、淮海与平津的主要内容

豫东战役后

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

济南为山东省会

国民党军驻有重兵修筑了坚固堡垒

但我军凭借高超的战略战术

仅九天即告攻克

这标志着其已具备攻坚重兵

防守大城市的能力

1948年初

东北民主联军更名东北野战军

简称东野

3月,东野收复战略要地四平

此后,国民党军只能分兵据守大城市

动弹不得

西北野战军也捷报频传

4月份,胡宗南被迫放弃延安

蒋介石消灭中国共产党中央的计划彻底破产

1948年中期

国共双方的军力为

国民党军从430万缩减至365

其中正规军198

我军从120万上升到280

其中正规军149

国共双方的兵力差距

从战争初期的3.6比一

下降到1.3比一

国民党军已无优势可言

双方士气更是天差地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19477

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军战士高喊着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奋勇杀敌

反观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吃空饷

搞腐败

基层官兵饥寒交迫

不知为何而战

士气低落至极

19488

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军事检讨会议

承认国民党军处处受制

招招失败

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

显然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了逆转

中国共产党中央判断

决胜时刻已经到来

而第一场大决战将在东北打响

道理很简单

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具有绝对优势

当时

东野已占据东北97%的土地

86%的人口

95%的铁路部队

数量近百万

火炮超过5000

可谓兵强马壮

国民党军则分兵据守

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孤立

没有大后方

相互间的联系又被割断

便于解放军各个击破

从哪里下手呢

东野司令员林彪提出

先打最北边的长春

然后逐步向西推进

解放沈阳和锦州

这样打的好处是风险小

一口一口吃掉敌人

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担心

先打长春会惊吓沈阳和锦州之敌

万一他们弃长春于不顾

跑回关内

同华北傅作义集团联手

就不好对付了

所以毛泽东主张先打锦州

关闭东北西大门

把国民党军困住

再慢慢消化

当然,这么打是要冒风险的

关键在位于长春和锦州之间的沈阳

那里有国民党重兵集团约30万人

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两支

新一军和新六军

如果他们趁东野攻打锦州之

全力西进

蒋介石在驱使华北国民党军入关

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将对东野主力形成合围战局

势必逆转

反复磋商之后

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东野指挥部决定

走一步险棋

拿锦州开刀

这看似冒险

实则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东北国民党军意志消沉

以为龟缩防守

避免同解放军打运动战

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就声称

只要部队出城

必定会被全歼

据此推断

解放军攻打锦州时

沈阳重兵集团不敢动

华北则是国民党另一大派系傅作义的地盘

蒋介石能调动的军队有限

届时解放军只要守住塔山

就能阻止关内国民党军援救锦州

为什么是塔山呢

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

塔山位于锦州西南方数10 km

东临渤海

西靠高山

山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

12里宽

可以阻拦大量敌军

1948109

东野开始肃清锦州外围阵地

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蒋介石急令沈阳重兵集团组成西进兵团

又在华北拼凑出东进兵团

企图东西对进

与东野主力决战于锦州城下

果如解放军所料

西进兵团只在沈阳附近徘徊

做做样子

这一来,解放军只需要阻击东进兵团

当然他也不好对付

林彪命令东野四纵、11纵两个纵队防守塔山

国民党东进兵团则集中11个师、十几万人

且有空军和海军配合

占明显优势

然而从1010日到15

激战六昼夜

塔山阵地岿然不动

怎么回事呢

首要原因当然是解放军部署得当

且意志顽强

负责塔山阻击战的东野第二兵团

司令员程子华

根据地形确定炮兵为主

步兵为辅的方针

战斗伊始

东野炮兵就干掉了国民党炮兵

而国民党空军和海军射击精度不足

几乎没对当面阵地造成损害

这就是国民党军进攻时缺乏火炮支援

反而被东野炮兵打得找不着北

比方说

号称赵子龙师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独

95

整营整团的冲锋青年军官

甚至组织敢死队

潮水般涌向塔山阵地

然而,在东野炮兵的打击下

赵子龙师两天内伤亡2/3

直接被打残了

解放军的意志也十分顽强

11日上午

国民党军舰炮齐发

飞机轰炸

扔了几千枚炸弹

解放军指战员没有被吓倒

而是同国民党军一个阵地

一个阵地的拉锯子弹打光了

上刺刀打白刃战

营长牺牲了

连长上,连长牺牲了班长上班长牺牲了

老兵站出来继续顶上

有的连队只剩十来人

阵地仍岿然不动

国民党军方面

有的部队固然比较拼命

但问题出在指挥不统一

将领互不买账

导致进攻节奏混乱

往往一个师在进攻

另外几个为官友军

胜了不跟进

败了不支援

失败简直是必然的

其实,这是国民党军的老毛病

蒋介石心知肚明

他本想亲自指挥

可战斗前他却前往上海处理家务事去了

什么家务事呢

原来,当时蒋经国正在上海管制物价

试图遏制通货膨胀

他重拳出击

以囤积居奇、操纵黑市交易、扰乱金融秩序的罪

拘捕了一大批商人

连杜月笙的儿子都被抓起来判刑

可一旦蒋经国对搞投机倒把的蒋家人动手

蒋介石坐不住了

108

也就是塔山阻击战打响前两天

蒋介石匆匆回复

要蒋经国放人

这一来,蒋经国威信扫地

上海的物价管不住了

而东进兵团因蒋介石未能调度指挥

无法形成合力

迟迟拿不下塔山

1015

东野攻克锦州全城

19日长春国民党军投降

现在国民党西进兵团及沈阳重兵集团

面临东野两路夹击

唯一的出路是向沈阳西南方向移动

从营口港坐船撤离

可蒋介石还不死心

居然命令西进兵团尝试收复锦州

不成再撤退

结果西进兵团在沈阳和锦州之间的大虎山

黑山一线被东野主力包围

激战两天全军覆没

国民党彻底丢掉东北

辽沈战役历时近两个月

国民党军损失四个兵

47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

其中伤亡6万人

占比仅为12%

被俘32万人

另有9万人起义投诚

这充分反映出国民党军士气低落

无心恋战

解放军则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上下一心

愈战愈勇

战后,蒋介石还想再战东北

可他没这个机会了

因为另一场大

淮海战役就要开打

淮海战役

最初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提出

粟裕认为

国民党军在淮阴地区兵力空虚

可穿透国民党军在陇海线沿线的布防

南下轻松拿下

随后北上攻占徐州东边的海州和连云港

把江苏和山东根据地连成一片

毛泽东原则上同意

但加了个前提

先打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

毛泽东的考虑是

黄兵团就在徐州东边的新安镇

不先解决掉他会对华野侧翼构成威胁

黄兵团隶属徐州剿总司令部

是徐州重兵集团的组成部分

国民党于此集结五个兵团

摆明了要坚守这个连接华北

华东与华中的战略枢纽

一旦黄兵团遭到攻击

国民党军主力势必来救

那么,华野将跟徐州重兵集团对决

战役规模大大超出原先的设想

能行吗

毛泽东认为

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形成合力

取胜是有把握的

194811

中央指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

作为战役指挥机构

114

粟裕下达战役命令

淮海战役的大幕徐徐拉开

华野各部迅速出击

十个纵队从山东南下

直扑黄百韬兵团

另外三个纵队直插其身后

切断黄兵团同徐州的联系

黄百韬见势不妙

立即向徐州靠拢

如果他动作快点

还有可能逃出生天

可紧要关头

黄百韬被两个意外事件耽误了

第一个意外事件

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让黄百韬先接应海州国民党军

然后再撤退

黄兵团为此等了整整一天

就是这一天时间

第二个意外发生了

黄兵团北边的59军和77

在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何基丰

张克侠的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

致使黄兵团完全暴露于华野冰封之下

慌乱中撤退成了溃退

1110

华野绕到黄兵团身后

无路可退的黄百韬

在当时江苏邳县的一个名叫碾庄维的地方

停下

固守待援

华野原打算尽快吃掉黄兵团

毛泽东却指示别太急

原因是黄兵团被围

当晚,蒋介石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徐州重兵集团留两个兵团防御

调两个兵团解救黄百韬

为增强实力

蒋介石又把淮北的李延年兵团

和中原的黄维兵团调过来

这样

国民党军一口气往淮海战场堆了七个兵团

总兵力80万人

这简直是给解放军送大礼呀

于是,解放军决定以黄百韬兵团为诱饵

把尽量多的国民党军吸引过来

一举歼灭

谁会上当呢

从距离看

从徐州出发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

最有可能

可这两人老奸巨猾

他们始终不脱离徐州总部

以免后路被断

12日到22日,整整十天

任凭蒋介石三令五申

邱李两兵团愣是以每天2 km 的龟速推进

李延年兵团同样如此

只有黄维兵团例外

黄维为黄埔一期

号称天子门生

对蒋介石怀有忠君思想

历来作战积极

问题是他离黄百韬太远

短时间内没法赶到

1119日晚

华野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

黄百韬负隅顽抗

战斗异常激烈

华野不少连队只剩下十来

干部以身作则

带头冲锋

伤亡尤其大

很多部队的班排连级干部都更换了五六次

但我军指战员斗志昂扬

不断的缩小包围圈

22

等不到援军的黄百韬于绝望中自杀

其兵团12万人被全歼

这下,走到一半的黄维兵团尴尬了

前进已没有异议

后退又没接到指令

犹豫间

一直在其两翼活动的中原野战军立即行动

将黄维兵团围住

刚打完黄百韬的华野指战员

则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

不带休整

掉头直扑过来

25

也就是黄百韬兵团覆灭后的第三天

中野和华野就将黄维兵团合围

于今安徽省宿州市的双堆集地区

黄维是来救人的

谁曾想自己倒成了需要救援的对象

这日子可不好过

所谓双堆集

得名于两个十来米高土堆

叫坚骨堆和平谷堆

这里地域狭小

缺乏制高点

国民党军十几万人挤在一处

连像样的攻势都没有

而且时值隆冬普降大雪

气温跌到零度以下

国民党兵缺衣少粮

又冷又饿

战斗力大打折扣

反观解放军

在淮海战役期间

动员了民工543万人

向前线运送了9.6亿斤粮食

和大量武器弹药

有力地保障了后勤供应

所以

尽管在淮海战役中的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

但解放军身后有人民群众的支持

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

这是国民党军无法企及的

也是他失败的根源

于是,在战场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国民党军饿得眼冒金星

解放军吃着白面馒头

解放军趁机发起宣传攻势

国民党军军心动摇

成批投降

这些人经思想改造

重新拿起武器编入解放

作战之勇猛

与在国民党军时判若两人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工作上的一大创举

125

总前委下达总攻令

黄维兵团危在旦夕

那徐州国民党军在干嘛呢

准备跑路

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已因无能被架空

由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作战

杜聿明也想救黄维

指令邱清泉和李弥驰援

可这两个滑头故技重施

以龟速推进

解放军总攻开始

邱李兵团还在双堆集50 km 开外

杜聿明判断黄维兵团完了

而徐州已成孤城

不能坐以待毙

他决定剩下的五个兵团退到安徽北部

伺机再战

这个计划蒋介石起先是同意的

可杜聿明刚撤出徐州

他又下令说

黄维兵团或许还有救

你再试试看

杜聿明无奈

只得抽出三个兵团向双堆集靠拢

这正中粟裕下怀

他还留着一支机动部队

就等着国民党军来呢

126

杜聿明集团在徐州西南

65 km 的陈官庄被围

15

黄维兵团被全歼

杜聿明集团成了孤军

不过

这毕竟是拥有20多万人的国民党军精锐

一口吃不掉

毛泽东指示粟裕只防御不攻击

先消耗敌人

被围之初

国民党空军还能给杜聿明集团

投送一点粮食弹药

1220日起

淮北连降暴雪

空投补给无法进行

国民党军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194916

华野发起总攻

我军指战员历经苦战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

围堵、分割、攻坚、打援、追击

部署周密、张弛有度

把国民党军打得晕头转向

110

杜聿明被俘

邱清泉战死

李弥只身逃脱

淮海战役以解放军完胜告终

此役历时66

国民党徐州重兵集团中的七个兵团

损失五个

总计55万人

包括王牌部队、第18军和第五军

加上在孟良固战役中覆灭的整编74

辽沈战役中覆灭的新一军、新六军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全部覆灭

杜聿明集团行将灭亡之际

蒋介石曾想从华北调兵支援

但一方面

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并非嫡系

蒋介石号令不动

另一方面

傅作义也自身难保

因为当淮海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

解放军又发起了平津战役

根据傅作义的估算

打完辽沈战役后

东北野战军至少休整半年才会有大动作

可万万没想到

辽沈战役是1948112日结束的

23

东野主力就浩浩荡荡入关了

1949年初

东野在华北野战军的配合下

对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完成了分割包围

解放军先消灭了傅作义的起家部队35

随后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

暂时没有攻击平津地区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央

考虑到北平是历史名城

傅作义又不是蒋介石嫡系

希望他能认清形势

使古都免于战火

在傅作义长女

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傅冬菊的劝说

和牵线下

傅作义同中国共产党展开谈判

一开始,傅作义要价很高

颇有些割据称王的意思

谈判陷入僵局

中国共产党决定敲山震虎

114日上午十点

东野对天津发起总攻

次日下午即占领全城

歼灭国民党军13万人

事实证明

守是守不住的

1949121

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达成协议

北平和平解

平津战役历时两个月

国民党军总计损失三个兵

52万余人

其中改编就达25万人

至此,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中国人民解放军用142天时间

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

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人

解放军完胜

国民党军完败

战争局势逆转

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四部分

胜利进军

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

三大战役后

解放军总兵力达到358

国民党只剩204

且精锐尽失、意志消沉、军事失败导致政治失败

失去嫡系部队的蒋介石

以无力压

以桂系为代表的党内反对派

加之金融崩溃

美国又拒绝提供经济援助

已经穷途末路

194911

蒋介石发布元旦文告

表示自己领导无方、措施失当

理应引咎辞职

总统职权由桂系领袖、副总统李宗仁代为履行

121

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这是桂系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走到中国政坛的峰顶

李宗仁自有其打算

他自恃桂系主力尚在

还有周旋的资本

遂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提议和谈

324

南京政府委派张治中

邵力子等人赴北平谈判

国民党代表团的条件是

解放军不要渡过长江

国共两党划江而治

对这种分裂国家的行径

中国共产党坚决拒绝和谈破裂

1949420日晚

渡江战役先头部队成功登陆长江南岸

421

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要求我军指战员奋勇前进

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

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当晚,中国人民解放军集结百万大军

从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

发起进攻

解放军战士高举着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的旗

强渡长江

国民党军全线崩溃

423

国民党政权政治中心南京解放

27

苏州解放

53

杭州解放

华东野战军

逼近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和经济中心

上海

27

上海宣告解放

解放军兵分多

向全国各地进行胜利大进军

以摧枯拉朽之

消灭国民党军残余力量

194911月下旬

解放军占领桂系大本营

广西省省会桂

代总统李宗仁丢掉基本盘

从香港启程逃往美国

这段时间,蒋介石在做什么呢

一句话概括

挟制李宗仁给自己准备后路

先讲挟制李宗仁

蒋介石辞去总统

却仍然是国民党总裁

党内地位高于李宗仁

蒋介石就利用这个身份遥控指挥

导致李宗仁这个代总统既调不动军队

也抓不住钱袋子

比方说国共和谈前

李宗仁为表达诚意

下令释放西安事变

主谋张学良和杨虎城可没有

蒋介石点头

这事儿就没成

最终,张学良被带去台湾继续软禁

杨虎城惨遭杀害

再来讲蒋介石给自己准备的后路

下台前

蒋介石就知道大陆守不住

南京政府的终极下场是败亡

他开始准备后路

考虑到解放军、海军实力有限

尚不具备跨海作战的能力

他选中了台湾

19491

蒋介石任命亲信陈诚为台湾省主席

掌管军政、民政与财政

将其打造成国民党最后的据点

与此同时

蒋介石责令中央银

将数万两黄金白银及大量美钞运往台湾

这是国民党政权用金圆券

从人民手里兑换来的金元券

早已沦为废纸

而真金白银就落到了蒋介石手中

蒋介石能在台湾站稳脚跟

就有赖于这笔巨额财富

蒋家王朝行将覆灭

中国共产党加快了建立新中国的步伐

早在三大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就向沈君如、李济深、何香凝

张乃器等民主党派人士发出邀请

共商国事

19496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各人民团

134

齐聚中南海勤政殿

举行政协筹备会议

为了同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相区别

此次会议称为新政协会议

1949921

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中国的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

规定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国家及人民民主国家

并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等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当选为副主席

1949101

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30万军民齐聚

翘首以待

下午三时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

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

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义勇军进行曲响起

毛泽东按动电钮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检阅全体受阅部队

并宣读命令

要求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

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

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们欢声雷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响彻云霄

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