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铛铛铃2025-09-17【历史】88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人类和植物到底是谁塑造了谁?
可能在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人类塑造植物的案例。比如水稻、小麦,这些农作物都是被人类驯化的植物。但是如果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这些被人类驯化的植物,对人类文明的演变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这本书正是从植物的视角来解读人类发展史。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部植物塑造的别样人类史。书中所展现的植物对人类的影响,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人类的长相、口味,到人类社会的货币、社群结构、经济贸易,都受到植物的影响。
本书作者史军,是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著有《中国食物》《水果史画》《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等科普作品。他也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风味人间》等多部纪录片的科学顾问。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这本书不仅带给我们一个解读人类历史的全新视角,同时也给我们的一些固有观念带来颠覆性的认知。
在讲述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两个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这也是理解本书内容的前提。
第一个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就是繁殖效率优先。谈到演化和发展,我们常听到的是优胜劣汰,并把这个理论归结为达尔文写的《物种起源》。作者指出,这是对达尔文演化理论的经典误读。事实上,在达尔文理论中,压根儿就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这个世界上的物种也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不适应环境的差别。在适应环境的竞争中,生物繁殖效率的高低才是核心。
举个例子,假设有A和B两个相似物种,它们拥有共同祖先,生活在完全相同的环境里,繁殖和生长的过程也完全一致,只是A物种的繁殖成功率比B物种高了10%。在A物种和B物种起始数量一致的情况下,只要经历短短的12代繁殖,A物种的种群数量就可以达到B物种的三倍以上。即使A物种和B物种一年只繁殖一代,那也只要短短的100年时间,A物种就可以完全把B物种的地盘抢到手。
在自然界中,这种繁殖效率的差异其实很小,但纵使只有1%或者1‰的稳定差别,在漫长的演化事件中,也会积累起明显的差距。在自然界的竞争中,这种以繁殖效率为核心的竞争,远比你死我活的竞争要常见。
我们需要了解的另一个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就是物种演化的单向性。所谓单向性,就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既有的道路上进行完善和改造。演化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不能退回到起始点。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之路,是不可逆的,这就是演化的单向性。
此外,演化进程中环境很重要。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只是水分、土壤、空气、温度和光照这些非生物环境,但作者特别指出,其他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比如在演化过程中,人类筛选出一些植物进行驯化,改变了特定植物的环境,但是这些植物反过来也改变了人的演化环境。
好,理解了这两个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之后,就让我们正式进入植物和人类共同书写的特别历史。我将分两个部分来讲述:第一,植物对人类身体的影响;第二,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植物对人体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采摘植物果实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直立行走行为的出现;第二,大量植物性食物的摄入,使人体丢失了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第三,为了对付植物中的毒素,人类学会了用火,而丰富的植物性食物来源,促进了人类大脑和身体的发育;第四,植物种子迫使人类进行烹饪方式的变革,进而促使人类的器官口味发生改变。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方面,采摘植物果实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直立行走行为的出现。
刚刚我们讲,繁殖效率优先的原则,迫使生物发生改变的原因是适应,而适应的核心是效率。在人类祖先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获取能量的效率。其实整部人类历史,就是围绕着提高能量获取效率展开的。而直立行走就是提升效率的第一个台阶。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早先的人类祖先是靠吃叶子维持生命的。甚至还有科学家认为,今天人类喜欢吃各种酥脆的食物,是演化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因为新鲜的植物叶片和昆虫的外壳,都有着酥脆的口感。
我们的大脑需要能量。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大脑最大,而且在静息状态下,人类的大脑会消耗20%的总热量,而类人猿的大脑呢,最多只会消耗9%的总热量。更麻烦的是,人类大脑还很挑食,它只吃葡萄糖。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想要生存下去,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更多高热量的食物。那植物成熟的果实,正是比叶子热量更高的食物。这种需要促进了人类直立行走的出现,因为用双足行动就可以解放出上肢,用来采摘果实,还可以方便地在果实之间移动,这样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果实和热量。
采摘果实的效率提升了,早期人类就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说争夺领地、寻找配偶,最终繁衍更多的后代。就这样,直立行走的基因就在人类中延续下来。作者认为,植物的果实才是人类直立行走的真正源头。
在慢慢习惯了直立行走的同时,植物食谱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身体。
植物对人体影响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大量植物性食物的摄入,使人体丢失了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
维生素C对植物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消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害物质。如果维生素C合成出现了问题,植物就不能正常发育。因此植物都富含维生素C。人体呢,同样需要维生素C,如果缺乏维生素C,人就会患上坏血病。我们通过食用蔬菜、水果来补充维C。其实哺乳动物大多有自己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人类祖先也不例外。但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身体却丢失了这项技能。这是因为人类在大量摄入植物性食物之后,面对充足的维生素C储备,人体合成维生素C的压力不大了,况且自身合成维生素C也是需要能量的。当一些个体丢失了合成维生素C的基因之后,也能很好地活下去,甚至还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能量用到其他地方。所以这个看似有害的突变,却成了某些个体的优势基因,并最终在人类中扩散,使得人类成为了哺乳动物中少数不能合成维生素C的另类。
植物对人体影响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植物促使人类学会用火,而火带来了丰富的植物性食物来源,促进了人类大脑和身体的发育。
人类能获得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学会用火有很大关系。而推动人类用火的重要因素也是植物。人类为什么要用火?在传统的有关人类用火的理论中,最多的解释是,火烤熟的肉更容易消化,有利于人类摄取营养。然而,现代实验表明,无论是营养的保存,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多数生肉都和熟肉不相上下。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用火呢?作者认为是为了去除植物中的毒素。
在自然界,植物对付动物的防御武器就是毒素。植物的毒素到底有多毒,这取决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斗争强度。越是容易被动物攻击的植物重要部位,毒素含量就越高。比如说花和块茎通常都含有毒素,因为花是植物繁育下一代的重要器官,块茎是植物储存营养的部位。例如木薯的体内就含有致命的氢氰类化合物。
对付植物的毒素,动物世界里各有各的解毒高招。比如考拉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桉树叶,但高剂量的桉树油是有毒的。那考拉采取的策略就是,挑选那些桉树油含量较低的桉树液池。尽管在澳洲分布着300多种桉树,但考拉仅仅只吃其中的三种桉树叶。
那么人类的解毒招数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火。因为多数的植物中的毒素都不耐高温。例如土豆里面的龙葵素,再用摄氏210度的油炸10分钟就可以去除40%,直接用火烤去除的速度更快。同样,四季豆里面的皂苷和凝集素,芋头里面的草酸钙、针晶都可以被高温破坏。很多生吃是毒药的植物块茎,用火烹饪就变成了美味的食物。
丰富的植物性食物来源,使得人类摄取了更加多样性的营养,这些营养促进了人类的大脑和身体发育,最终进化为现代智人。
植物给人体带来的第四方面的影响,就是植物种子迫使人类进行烹饪方式的变革,进而促使人类的器官口味发生改变。
人类要想让自己的大脑能够有效工作,就必须找到更加稳定的高质量食物来源。于是植物的种子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种子富含丰富的营养,因为只有营养充足,种子才能远行。植物有两个繁殖策略,一种是质量对策,例如海椰子,一次只结数量很少的种子,但成活率极高。海椰子的种子可以重达15kg,相当于一个三岁小孩的体重,其中的营养物质足以让幼苗很好地生长。此外,海椰子的坚硬外壳,也让缺乏工具的动物没办法吃它。
另一种繁殖策略叫做数量取胜,比如说一岁高粱穗上有上千粒种子,即使被动物吃下去一部分,总还会有一些种子幸存下来,继续繁殖。我们熟悉的小麦、水稻、高粱都是植物的种子,它们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这些采用数量策略的植物种子,渐渐成为人类稳定食物来源。
然而,这些种子的使命是为了植物的繁殖,不是为了被吃掉。它们希望依赖动物的肠胃和粪便走向世界,但又不希望全都葬身五脏之内。因此,它们进化出两种对付动物肠胃的防御方式:一是坚硬的外壳;二是让胚乳中的淀粉处于结晶状态,也就是你吃到的生米总是硬邦邦的,难以消化。
作者认为,人类的智齿就是这些植物种子留给我们的记忆。为了对付这些坚硬的种子,人类祖先在没有石墨、不会用火的时候,他们能做的就是使劲儿地嚼啊嚼,只有嚼得足够细,我们的身体才能吸收其中的养分。人类祖先粗壮的下颌,就是获取营养的必要工具。但是工具再有力,也有磨损的时候。尽管古人类的牙齿普遍都有更厚的牙釉质层,但是在20岁左右的时候,大多磨损殆尽,所以需要更新的牙齿,这就是智齿。可以说,当初人类智齿就是为了嚼碎小麦和稻子这种种子类食物坚硬的外壳而生。
植物种子对付动物肠胃的第二种防御方式,是让胚乳中的淀粉处于结晶状态,让动物的肠胃难以消化。用火加热是人类对付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我们肠胃难以消化的,主要是淀粉中的直链淀粉。不仅是它自身难以消化,还会和支链淀粉结合形成结晶,影响支链淀粉的消化。米粒在加热过程可以让直链淀粉伸展开,暴露出支链淀粉,让淀粉食物处于好消化的状态。不过在温度下降以后,直链淀粉还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升。所以冷饭总是硬邦邦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喜欢吃热饭的原因。
不过蒸煮米饭,已经是在陶器出现之后的事情了,这种处理方法也只有对付水稻和小米。对于小麦,水煮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要想让小麦好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籽粒磨碎。根据考古发现,大约3.2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能用石器制造燕麦粉了。
烹饪加工技术的提高,给人类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让智齿变成了痕迹器官。痕迹器官,就是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但是仍然存在的器官。因为随着人类食物越来越精细化,到20多岁的时候,我们的牙齿不会再磨损和脱落。再加上人类在直立行走之后,连接大脑和脊柱的空洞从向后开口变成了向下开口,让下颌骨变得纤细,这样牙齿的生长空间就不够了。所以在智齿萌动的时候,不仅会挤占正常的牙齿位置,还会带来刺痛,那智齿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痕迹器官。
植物带给我们人体的另一个痕迹器官是阑尾。阑尾在兔子、牛、羊这些动物身上很发达,可以帮助它们消化草料。而阑尾在人类身上之所以被废弃,是因为我们的主要食物从叶子变成了种子。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痕迹器官呢?这是因为现代智人的历史仅有短短的两三万年,这一点点的时间还不足以让我们的身体发生巨大的改变。
好,到这里我们讲完了植物对人类身体的影响。我们的身体构造、行为、器官、口味都受到植物的影响。而在人类的生命和生活之外,植物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部分的讲述,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人类定居方式的选择、社会组织的形成、文字的产生,以及全球贸易体系建立这四个方面。
先来说说第一方面,定居方式的选择。人类的先祖从非洲一路走来,追逐着猎物,穿过欧亚大陆,进入美洲大陆。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停住了脚步,不再迁徙而选择了定居呢?答案依然和植物密切相关。
对于人类的祖先而言,一种稳定的、可以长期储存的热量来源是最为重要的。而自然界恰恰就存在这种选项,那就是植物的种子。通常情况下,当植物的果实完全成熟后,就会自然脱离植株,让种子去进行一场远行。禾本科作物,比如野生稻子也是如此,一般是成熟一粒就脱落一粒,成熟一批脱落一批,这就给采集带来了困难。但在长期采集过程中,人类的祖先注意到,有一些成熟后的谷粒依旧留在枝头的野生稻。从此呢,他们就一代一代的以降低落粒力为目标,对水稻进行驯化,最终让谷粒留在稻穗上,这样就产生了早期的农业。正是农业种植促使人类定居了下来,进而形成了早期的人类文明。
接下来说说植物影响人类社会的第二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形成。人类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团体,其实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我们知道,最早的文明都诞生在大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巴比伦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孕育出人类早期的文明。那为什么文明会诞生在这些相似的区域呢?这绝非偶然,这是因为这些区域有促进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只有生产出充足的粮食,才有文明的高速发展。
然而,人类在享受大江大河带来的富足的同时,也一直深受水患的困扰。如何治理水患,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呢?这就需要众人协作兴修水利。以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为例,这个水利工程让水患频发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长80米,最宽的地方39.1米,高6.6米。鱼嘴堤坝向下游延伸,形成金刚堤,内堤长650米,外堤长900米。加上宝瓶口和飞沙堰工程,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战国时期,其修建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浩大的工程绝非一家一户能完成的。这一工程究竟消耗了多少人力,我们今天也没有办法准确得知,但从后来的修缮维护数据来看,仅仅每年维护的劳动力数量就达1000人。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向心力。在协同劳作中,大规模的人类社群诞生了,进而形成了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器。
第三方面,我们再来看看植物和文字的关系。在以往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教科书里面一直是这样写的,使用工具和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使用语言和工具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用文字来记录和传递语言信息,则是人类独有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字,文字又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
现代考古发现,在早期人类记录的泥板上,记录的都是关于粮食的数量。这说明正是粮食的丰足,使得数据暴增,于是精确记录就成为了必要的事情。此外,在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都需要精准的控制,这就产生了编制历法的需求,这也需要大量记录数据信息。
在《说文解字》中,与植物相关的文字占到书中记载文字总数的12%,这足以说明在汉字诞生初期,记录各种植物生长的信息是文字的重要使命。并且作者认为,汉字之所以有着优美的瘦长身形,我们的书写顺序之所以会竖着从上到下,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大量使用的是竹简和木牍,这些长条形的植物介质。这种特定的书写空间决定了汉字的长相和书写顺序。而我们今天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仍能看到的贝叶经文,是书写在贝叶棕的叶片上的。没有了空间的限制,贝叶经的书写方向就是横着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和我们今天熟悉的阅读方式是一致的。可以说,植物推动了文字的产生,并且影响了文字的形态。
最后再说说植物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首先,早期的货币与植物就关联密切。货币是为了便于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实用性;第二,大家都能接受;第三,能够长时间保存。很多植物和植物制品恰恰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因此在历史上,许多植物和植物制品都曾经作为货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
15世纪,在位于今天美洲的墨西哥中部,崛起了阿兹特克帝国,可可豆曾经一度成为这里的通用货币。当时在阿兹特克帝国,用80~100粒可可豆就可以买来一套华丽的服饰。在中国呢,丝绸、布帛、小米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行使着法定货币的功能。从东汉到魏晋,不管是上缴的赋税,还是做生意的资本,都可以用谷物和绵帛来结算。
中世纪之后,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起来了,跨越大洋的贸易开始兴盛。在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植物再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商道,除了我们中国人熟知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以外,其实还有一条香料之路。由于欧洲寒凉的气候不适宜种植胡椒、丁香、肉豆蔻这些热带香料植物,想要获得足够的香料,欧洲人只能从东方大量购买,从而带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往来。
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15世纪胡椒这些东方香料传到欧洲以后,竟然成为了欧洲贵族们炫富的主力物品。那个时候,胡椒瓶都被家庭的女主人精心保管起来,谁家的香料放得多,那是实力的炫耀和表现。
然而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原有的东西方香料之路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他能开辟全新的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这个人就是哥伦布。在香料的驱使下,欧洲人成功地到达了美洲,带来了地理大发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大发展。关于香料的这段传奇历史,我们喜马讲书之前讲过的一本《香料传奇》,里面有详细的解读。
欧洲人成功到达美洲,从美洲运回了辣椒、蔗糖、烟草、橡胶这些植物性货物。其中甘蔗的种植,又成为了促成黑奴贸易的主要元凶。先期来到美洲大陆的欧洲殖民者,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农作物,大麦、小麦、苹果等等都不太成功,最终他们发现,这里是一个很好的甘蔗种植地。然而呢,甘蔗种植和制糖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一场血腥的贸易开始了。他们把欧洲廉价的工业品装上船,运到西非,换成黑人奴隶,再把奴隶装上船运到美洲,换成真金白银或者糖和烟草,再把这些东西运回欧洲,换成工业品,如此循环。欧洲殖民者在这个三角贸易中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奴隶贸易带来了世界人口的巨大流动,塑造了北美洲今天的社会形态,而这一切的发端却是甘蔗这种植物。
在重塑整个世界的贸易体系中,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植物,那就是棉花。在中国,棉纺织业的兴起助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今天的中国江浙沪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是在唐朝之前,中国经济的中心一直在中原和关中区域。江南的兴起和发展与两个事件密切相关,一是宋朝的南迁,另一个就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兴起。
在宋末元初,黄道婆不仅发明了去除种子的轧棉机器,还改进了纺织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品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从元代开始,江南区域出现了棉花和水稻轮作的耕种方式,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纺织技术和原料双重条件的支持之下,江南的纺织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棉花成就了中国富庶的江南。
但在我们的近邻印度,棉花却曾一度扮演了财富收割机的角色。从18世纪初,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向印度输出工业生产的棉布,最终彻底击溃了印度的手工业体系。随之而来的各种商品的倾销和原材料的掠夺,将印度等殖民地积累了上千年的财富尽数卷入囊中。
到这里,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完了。在回顾了植物塑造的人类历史后,再让我们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人类和植物究竟谁塑造了谁?本书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答案。其实,人类和植物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可以肯定的是,在漫长的生物演化中,人类和植物互相选择了对方,彼此的适应与生存,才是生命世界的终极答案。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