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铛铛铃2025-09-20历史52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带来一本书,叫做《挖鼻屎》。

在这里把这本书定义为奇书,是为了避免读者听到书名的一瞬间,仅凭先入为主的判断,就把它视为一本低俗的恶趣味读物。

说它是一本奇书,反而是实至名归。

我们相信,在你耐心听完对这本书的介绍之后,不管是对挖鼻这件事的态度,还是对这本书的态度,应该都会比之前迈出一小步。而每个人的一小步汇集起来,就是文化的一大步。

说到这个书名呢,大家千万不要把它误会成一个动宾结构。因为书名中的这个“史”字,可不是那个容易唤醒人联想到的不好的物体,这个“史”是历史的“史”。本书是要一本正经地探讨一下人类挖鼻的历史。

这么一解读是不是高大上了一些呢?

对人类来说,挖鼻这件事,可以说是一项毫无秘密可言的隐私。听上去很矛盾啊,既然是隐私,就应该是很私密的;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也就无所谓隐私。可是人类就是这么矛盾,一方面每个人都在私下里大挖特挖,另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又都避之不及。同时,虽然在公开场合避之不及,但是在舆论话题里又属于易燃易爆品。也就是说,挖鼻的话题是一个潜在的兴奋点。

于是乎,在这种矛盾又微妙的心理作用下,只要找到合适的调侃场合,与挖鼻有关的人和事儿就很容易流行开来。

比如在网络社交流行的这么些年里,相信很多人都是追随着腾讯的脚步,一路上从QQ用到了微信。腾讯发布的表情包,大数据显示,那款抠鼻表情的使用率一直很高。抠鼻这个表情可以说是功能强大,开心时可以用,郁闷时也可以用,得意时可以用,失落时也可以用,傲娇时可以用,谦虚时还可以用。总之,据说这个表情是智慧的化身,善于运用此表情的心,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恶心了别人,又成全了自己。

当然,现实中挖鼻的表情也有很多,经典如花这个形象就是一例。据如花的扮演者李健仁所说,当年在拍《唐伯虎点秋香》里,她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挖鼻子。不过因为他那个胡子拉碴的大块头形象,在转过头来的时候,把周星驰吓得不轻,险些就拍出恐怖片的效果。所以周星驰不得不给他设置了一个边转头边挖鼻的动作,没想到瞬间化腐朽为神奇。

还有在2014年世界杯比赛期间,高大帅气、穿着品位极高的德国主教练勒夫,靠着和他的形象极不兼容的挖鼻行为,迅速成为那届世界杯的网红。90多分钟的比赛中间,勒夫挖鼻的动作十分频繁,镜头没有多么费力,就捕捉到了许多的素材。世界杯比赛期间,正值大火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于是天才的中国网友以勒夫为灵感,精心制作了《舌尖上的鼻屎》《舌尖上的德国》《舌尖上的世界杯》等段子,在网络世界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事实上,勒夫不顾形象的挖鼻,与德国人对待这种不雅行为的宽容有关。于是挖鼻也就成为了德国人的一个标签,因不文明而易受攻击。因此,二战期间,美国在反希特勒的宣传品上,将德国人说成了挖鼻鬼。

不管是表情包、如花的形象,还是舌尖上的挖鼻教练,他们能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都是因为挖鼻行为经过调侃处理之后,混搭了许多其他元素,从而不再赤裸裸地与文明一词针锋相对。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近几年网络流行语里,用“屎”这个字代替了“死”字,也有着相似的趣味。

好了,聊完网络时代这种弥漫的趣味,我们再进入这本《挖鼻史》的探讨,应该就不再显得那么突兀了。因为作者实在不是因为无聊透顶,然后来写这么一本直面惨淡人生的书。希望大家在听完对这本书的理解后,至少接受我们的一个观点,本书的写作是建立在一种趣味之上的。

在我们的逻辑里,想要证明一件事情合理,或者值得我们去做的时候,通常就要去追溯它的历史。先例是后来者理直气壮的理由,而倘若历史足够漫长,那么基本就无懈可击了。因此,本书的第一章从考证挖鼻的历史切入,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了人类认识问题的套路。

那么人类挖鼻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呢?根据作者考证,挖鼻是一项历史悠久且从未失传的休闲运动。它发源于古埃及文明,之后经过首尔相传,逐渐散布到了现代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古埃及壁画当中,留存有某男性用手指挖鼻孔的形象。这个珍贵的考古资料,一下子把人类挖鼻的历史推至公元前4075年,证明人类挖鼻的历史已经超过6000年了。

1921年出土的埃及法老皮使大王的棺木当中,发现了一方手帕。根据作者推算,这个手帕应该是做清洁之用,而以碳原子推算皮使大王鼻内鼻垢的时间,可知这位皮使大王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

以往我们学习和关注的历史,要么是宏大叙事,要么是野史杂谈。学习和关注历史的目的呢,也是立足当下,希望从历史当中获得有益于我们今天生活的经验。因此,在这种功利化的视角之下,挖鼻这种事即使被证明是历史悠久的,那也是不值得讲述的犄角旮旯。更何况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对它存有偏见,觉得它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为了避免挖鼻沦为历史的浮云,就要想办法把它写进大历史。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他喜欢的挖鼻揉进历史的脉络里的呢?作者认为挖鼻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为那些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大人物、大事件,很多都与挖鼻这件事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首先,在欧洲漫长的战争史上,挖鼻对战争结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挖鼻的管理也成为军队管理的主要内容。例如在1066年,那场决定英格兰命运的哈斯丁战争当中,热爱挖鼻的哈洛德国王,因为鼻内一大块鼻垢而分心,被对手的弓箭射中,从而战败。获胜的威廉国王吸取战败方的教训,颁布挖鼻禁令,在普通民众当中严格禁止公开挖鼻,凡有违反者,皆处以义府毙命的极刑,绝不宽待。在军队中,人们也发明了锁子甲手套,士兵戴上这种手套,就彻底断绝了挖鼻的可能。而锁子甲手套的发明,被历史学家公认为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成了未来几个世纪法国军队战无不克的关键因素。

其次,挖鼻被视为一种天赋人权,而权力的争取则是人类历史进程当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例如挖鼻禁令,一方面它限制了大众的这项人权,另一方面挖鼻成了国王的特权。结果,英国的王公贵族和国王之间矛盾日益加深,双方在进行长久的谈判之后,终于签订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宪章,这是限制王权历史性的一步。而后平民的权利意识觉醒,最终导致了英格兰内战的爆发。此后,欧洲大陆的矛盾始终围绕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挖鼻需求与政府限制人们挖鼻的禁令展开。

经过作者一番独到的解读之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部人类为争取挖鼻自由而不懈斗争的解放史,挖鼻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便毋庸置疑。

毫无疑问,这种解读是极具颠覆性的,也是匪夷所思的,自然也就很难让人信服。但是在这里,我不打算用批判的态度,因为至少作者的态度还是一本正经的。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戏说历史呢?我们提醒你注意两点。

第一点,请再仔细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他的信息介绍。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他的名字叫做ROWLAND FLICT,这个名字翻译成为罗兰·胡谭。“胡”就是胡说的“胡”,“谭”呢,就是胡谭乱唱的“谭”。按照英国人民的翻译原则,把ROWLAND译为罗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把FLICT译为胡谭,就是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了。但请不要怀疑翻译者的智商和治学态度,因为这位翻译者叫做庄若愚。本书在绪论和谢词部分提供的有关作者的信息,比如作者所就职的加州圣彼茅大学,比如国际挖宝竞赛协会等这样的字眼,当你看到时,也请不要去网络中检索它的真实性。

第二点,让我们跳出对挖鼻的历史讨论,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反观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历史叙述方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已经习惯的历史是挑出几个大人物,研究他们做过的几件大事,然后总结经验和意义。这样看历史就好比小说家在创作,小说舍去了日常的烦碎,用浓缩的矛盾和编织的巧合推动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与主线相关的时间,被人物的喜怒哀乐填充,进行得十分缓慢,而除此之外的时间,就算数年之久,也只有一句旁白“某某年之后”。当我们已经熟悉这种一贯的经验之后,不妨试着怀疑一下,那些被一笔带过的东西,真的就不重要吗?

事实上,从19世纪末开始,一种有别于传统史学的新史学就出现了。新史学在它100多年的发展演进当中,不断地突破着传统史学在研究领域、对象、方法和视角等各个方面的局限。其中尤以社会史的成就最为突出,社会史将研究对象调转,注重从普通大众当中发掘历史演进的轨迹。所以围绕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都具有了历史研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挖鼻的历史也是未尝不可的。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对象应该是中性的,研究者通常会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带着问题意识开始他的研究。而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切入点,那么我们也就不必拿挖鼻这件事的是非和作者纠缠。

讲完挖鼻的历史之后,就进入了本书的第二个部分,对挖鼻进行专业探讨和系统性的总结。在这一部分的内容里,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又严密的挖鼻步骤、方法和技巧,向我们展示了有关挖鼻的各种挖、掏、弹、抛的趣闻和诀窍,并对挖鼻行为进行了答疑解惑,以及从职业、星座等角度对不同人群的挖鼻行为进行了分类研究。

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挖鼻这件事的态度,显然已经超越了支持和肯定的范畴,进入了享受的境界,或者说可以用热爱来形容了。

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鼻腔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当手指按摩鼻内黏膜时,就会产生刺激大脑的作用。大脑在受刺激的状态之下,所产生的兴奋感,是挖鼻行为普遍并且历史悠久的生理基础。如果你和作者一样,对这种生理兴奋感持一种肯定进而享受的态度,那么一定对这部分的内容持赞赏的态度。而如果你仍然觉得这样赤裸裸地谈论挖鼻子是一件非常不雅观的事情,那么这一部分对你来说简直就是不忍直视。

在这里,我想我们就不要试图用挖鼻不卫生这种道理来纠正作者了。首先,我们知道,在对待人们许多日常习惯上,科学解释都是苍白的。好比科学证明你的脚比你的手更干净,可是你拿脚碰了别人一下,别人肯定还是会不爽的。而你用比脚上细菌多得多的手碰了别人,则没有任何问题。其次,作者觉得,挖鼻这件事的重点在于享受挖鼻之乐,正如他所说,挖鼻之乐胜于鱼水之欢。所以,当你和作者一样,懂得挑选适合自己鼻腔的手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例如盲鼠、钻洞式、上上下下式等等,挖出一块形状完美的宝贝,然后弹出一弯优美的抛物线的话,自然也会对挖鼻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卫生这种问题不屑一顾了。

这一部分内容的亮点是,对12星座各自的挖鼻习惯进行了分析。各位研究星座的达人,不妨仔细阅读一下这一章的内容,评价一下作者对12星座性格的把握是否精准。按照惯例,在每个星座的最后,作者都举出了这个星座的知名代表人物,比如白羊座的俾斯麦和希特勒,金牛座的马克思、巨蟹座的凯撒大帝、处女座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等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些在我们印象当中一贯高大上的大人物,挖鼻时都是怎样一个画面,也不枉费作者拉大人物下水的心思。

最后我们还要来看,挖鼻这个事情是怎样升华为艺术的。

与挖鼻有关的第一种艺术形式是绘画。有了今天的PS技术,蒙克的《呐喊》、梵高的《自画像》、罗特列克的《大使节》《酒馆》和毕加索的作品,都可以跑偏到挖鼻上。而这种升华你早在封面上就看到了,那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之挖鼻》。

与挖鼻有关的第二种艺术形式是诗词歌赋。作者认为古今中外,歌颂挖鼻之乐的作品多到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作者只展示了他个人创作的一首流行歌曲,歌名是一目了然,就叫做《挖鼻进行曲》,并且贴心地配上了五线谱。如果你识得词谱大可弹奏出来。

可以说书读到此,我们对本书的基调有了更深的感知。其实,不管是第一部分把挖鼻揉进大历史的叙事,还是这里用挖鼻改造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严肃恶搞的趣味。这与20世纪中叶开始流行的波普艺术有着十分相似的味道。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流行的背后,都是靠社会思潮的推动。波普艺术的流行,凭借着就是反传统的思潮。传统的艺术与传统的历史一样,都只注重宏大主题的发掘,张口从来都是人类和公众,大大忽略了私人的体验。比如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表现的就是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面对无垠宇宙时的恐惧之情。就连梵高的《自画像》,也更多地表现着时代的因素。而一个普通人真切的喜怒哀乐,则被认为是不值得成为艺术创作主题的。

作者用一种面向大众的态度,甚至恶俗的表现手法,来反对这种传统的艺术。这与历史研究中挖掘研究对象的八卦一样,看上去荒唐,想想却也犀利。

其实历史也好,艺术也罢,都源于人的认识。我们都有两个面相,每个人既要在社会中得体,又需要为自己提供舒适的生活。因此,我们并不是主张要对挖鼻这件事情大加歌颂,而是想让你明白,我们兢兢业业挖了几千年的鼻子,难道就不该被历史注意一下吗?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