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 5 个真理》 从价值 500 万美元的午餐里,

铛铛铃2025-08-23管理2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向你推荐的,是基金经理盖伊·斯皮尔写的《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五个真理》。我认为每一个对股票投资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股神沃伦·巴菲特,是全世界投资者顶礼膜拜的英雄。每年在美国奥马哈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是全世界价值投资者的盛宴。很多人会提前好几天到达奥马哈,在大会当天一大清早就排队赶着进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离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更近一些,近距离聆听这两位先知对他们的教诲。

全世界想要和巴菲特见一面、吃顿饭、坐下来聊两句的群众可谓数以万计。为了满足大家的这个愿望,从2000年开始,巴菲特将和自己一起吃饭的机会放在网上公开拍卖,拍卖得到的资金,都被捐给他指定的慈善基金会。

和巴菲特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在2000年,这顿饭的代价是2万美元,也就是向巴菲特指定的慈善基金会捐2万美元,就能和股神吃一顿饭。但是接下来几年,这顿饭的价格水涨船高,越来越贵。2003年,对冲基金经理约翰·埃尔霍特花了25万美元,拍得和巴菲特吃饭的机会。2006年,段永平花62万美元拍下这顿饭。在接下来,巴菲特午餐的拍卖价格更上一层楼。2008年,私募基金经理赵丹阳花了210万美元。2014年,新加坡美容大亨蔡国雄花了216万美元。2015年,天神娱乐董事长朱晔花了234万美元。在接下来几年竞拍成功,和巴菲特吃饭的富豪都选择匿名,因此没有人知道这些神秘人物的真实身份。最新的价格是2019年,孙宇晨的457万美元。

在这么多和巴菲特成功吃上一顿饭的富豪中,有一位很有意思,那就是今天向你推荐的这本书的作者——盖伊·斯皮尔。2007年,斯皮尔和他的朋友莫尼什·帕伯莱共同以65万美元的价格,拍下和巴菲特吃饭的机会。在那之后,斯皮尔以这顿午餐为契机,写下了这本书。虽然书名是《和巴菲特共进午餐时得到的顿悟》,但事实上,这本书总结了斯皮尔多年以来的投资和人生感悟。

斯皮尔拥有英国牛津大学的学士学位和美国哈佛大学的MBA学位,一开始一直奔着成为华尔街精英的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但是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之后,斯皮尔成为了巴菲特的铁粉,变成了一位彻底的价值投资者。这本书记录的就是斯皮尔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从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斯皮尔加入了一家名叫DH布莱尔的华尔街投行。事后看来,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就像华尔街上其他那些银行一样,DH布莱尔内部充斥着贪婪的公司文化。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突破了重重底线,通过伪造和作假手段,将资质不佳的公司股票包装成蓝筹股,以虚高的IPO价格卖给众多的散户股民,最终导致这些股民损失惨重。

在斯皮尔加入DH布莱尔后不久,该公司券商部门就遭到监管部门的罚款,后来其券商部的所有主要高管都以金融诈骗罪被起诉,整个部门也随之关闭。作为刚加入公司的年轻人,斯皮尔虽然没有被起诉,但是这段经历对他的职业前途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之后他申请其他工作的时候,因为受到这家公司名声的影响,屡屡碰壁,让他一度非常颓丧。

这个时候发生的两件重要的事情,对斯皮尔后来的人生和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斯皮尔看了一本书,那就是美国作家罗杰·洛温斯坦写的《巴菲特传》。通过读这本书,斯皮尔感受到了巴菲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价值投资对他的吸引力。从此,斯皮尔渐渐成为一名铁杆儿的价值投资信徒。

第二,在斯皮尔比较困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鼓励他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在父亲的鼓励下,斯皮尔成立了蓝宝石基金。父亲先是给了儿子100万美元,让他小试牛刀,后来父亲和几个好友将这笔投资逐渐增加到1500万美元。这笔重要的投资,为斯皮尔成为一名职业基金经理奠定了基础。

在斯皮尔刚开始管理蓝宝石基金的几年,他的投资方法和风格沿袭着很多基金经理的老习惯。他的办公室地处美国的金融中心纽约曼哈顿,他花很多时间做公司调查,拜见他想要投资的公司的管理层,经常参加基金经理聚会。他每天都很忙碌,一大早走进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里的炒股软件,然后可以盯着电脑屏幕连续工作几个小时甚至更长。很多基金经理,特别是比较年轻的经理,都是基于这个习惯做研究和投资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节奏都很快,身心俱疲,但投资业绩则未必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斯皮尔参加了莫尼什·帕伯莱举办的一场公开演讲。日后看来,这又是一个对斯皮尔产生重大影响的契机。斯皮尔有个习惯,就是他经常会给别人寄感谢卡片。在参加了帕伯莱的演讲后,斯皮尔感到意犹未尽,于是给帕伯莱寄了一张卡片以示感谢。没想到帕伯莱竟然回信了,而且还约斯皮尔一起吃饭。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帕伯莱的鼓励和影响下,斯皮尔渐渐意识到自己采取的投资方法有弊端,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投资习惯。同时,随着对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理解得越来越深,斯皮尔不光在投资上,在生活习惯上也越来越认同巴菲特的价值观。具体来说,斯皮尔做了以下几个改变。

第一,把自己的公司从纽约搬去了瑞士的苏黎世。世界上绝大部分从事投资的基金经理都集中在像纽约、伦敦、香港这样的金融中心,但在斯皮尔看来,身处这些金融中心也有很多弊端。比如斯皮尔在纽约的时候,经常参加金融基金圈的社交活动,但他后来意识到,这些社交很多都是无效的,无非就是一些机构看到有干得不错的基金经理,就蜂拥而至,向他售卖各种服务和产品。同时大家讨论的话题永远是成王败寇,做出规模的基金经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但与此同时,也给其他那些不那么成功的基金经理造成了很大压力。

在斯皮尔感到困惑的时候,他想到向巴菲特学习。巴菲特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远离尘嚣,一直安于待在自己的家乡奥马哈。在斯皮尔看来,主动远离众人,可以让投资者排除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投资研究之中。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斯皮尔先在居住地上向巴菲特看齐。

第二,培养并维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斯皮尔在书中反复强调,他感到非常幸运,能够结识像莫尼什·帕伯莱这样的益友。随着两人友谊的增进,他们经常交换投资想法,向对方提出投资建议。后来,帕伯莱向斯皮尔提议,两人共同出资参加和巴菲特共享午餐的拍卖。在第一次竞拍中,他们的出价不够高,没有拍到。因此等到下一年,他们俩再次出手,终于获得成功。

在斯皮尔看来,如果没有和帕伯莱的相识,他不会去和巴菲特共享午餐,后来也不会被巴菲特邀请去参观他在奥马哈的办公室,当然也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除了帕伯莱之外,斯皮尔在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好伙伴。在他看来,一个人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三观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朋友的影响。比如斯皮尔在书中提到,耶鲁大学教授古勒庞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胖子朋友比较多,那么他也容易肥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大概就是这个现象。

因此,斯皮尔认为,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那么和聪明、真诚、有投资洞见的朋友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朋友贵精不贵多,不要为了社交而社交,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才值得我们花精力和时间好好维护。

第三,永葆童真与好奇心。斯皮尔在纽约的时候,工作节奏非常快,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提高基金业绩,如何圈到更多的钱。但是搬到苏黎世以后,他渐渐变得不那么神经紧张。美国作家卡罗尔·卢米斯写过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叫做《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意思是巴菲特把工作看成一场游戏,乐在其中。在斯皮尔看来,这恰恰是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开放的心态从工作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他开始参加一些和工作不那么有直接关系的活动,比如和帕伯莱一起去印度旅行两个星期、参与组织牛津大学在苏黎世的校友会、参与发起苏黎世的TEDX演讲活动等。这些活动和斯皮尔的基金投资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扩大了他的视野,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并得到很多工作以外的感悟。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改变,斯皮尔在书中还和读者们分享了几条最重要的投资心得。在我看来,他总结出的这几条经验,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实践和错误后提炼出来的精华,值得我在这里和你分享品评。

第一,不要去盯盘,也不要在开市的时候买卖股票。很多炒股的朋友啊,一般都有经常盯盘的习惯。以前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一下股价。后来智能手机普及了,随时都可以点开app,查阅各种股票和指数的价格以及相关新闻。在很多投资者看来,股票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不牢牢盯住股价的变动和相关的新闻,很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大的上涨或者下跌。因此,盯盘成了他们最普遍的投资习惯之一。

问题在于,盯盘劳力费神,每时每刻世界各地都会发生各种大事件,满屏幕花花绿绿的各种消息以及价格波动,常常让投资者看都来不及看,更别提冷静分析了。盯盘的结果就是,投资者的注意力被极度分散,整天跟着新闻媒体的噪音跑,神经高度紧张。在投资操作中,被新闻头条影响的投资者经常坠入追涨杀跌的投资陷阱,导致自己交易过频,并且严重拖累了自己的投资回报。

事实上,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连电脑都没有。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持有该股票20年,那就别去买股票。市场每天的价格波动,对巴菲特来说都是低质量的噪音,根本不值得关心。在本人的书籍《小乌龟投资智慧》中,我也提到,看自己的交易账户越频繁,看到自己亏钱的概率也越高,白白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感。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坚持长期投资,选择做一个投资懒汉。

斯皮尔在书中建议,投资者不要在开市时交易股票,背后的原因在于,在开市的时候去买卖股票,投资者很容易受到上下波动的股价的影响,以至于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他不该浪费的地方。比如我们看到股票价格上涨了,很可能会想要不我等等,它价格跌下来,就能以更便宜的成本买进。或者我们看到股票价格下跌了,可能会想说不定价格会跌更多。在多变的市场中,短线操作,试图在一天之中的高点卖出、低点买入,注定是一场永远都不可能赢的游戏。

因此,斯皮尔的做法是,想好自己的入手价位后,在股市关闭后下单,只期望获得第二天开市后的平均价格。这样能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日交易活动中抽身而出,不再在买入或者卖出股票的时候纠结焦虑。这样的做法对于维持一颗冷静的大脑,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第二,不要去见公司的管理层或者听他们的言论。很多人在做股票研究的时候,会依赖公司的高管,比如他们会参加公司每半年的电话会议,或者参加公司举办的路演,听公司的高管宣传自己的股票。问题在于,公司的CEOCFO往往也是最出色的销售,他们总是能把公司最光鲜的一面展露给公众,而把丑陋的一面非常巧妙地掩盖起来。因此,当我们参加了高管的宣讲会,或者听了他们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很可能受到高管的影响,做出对股票不够客观的判断。

斯皮尔在书中提到,巴菲特在做公司研究的时候,主要就是阅读公司的财报,以及证监会要求公司公布的各种表格和数据。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才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冷静的判断。

第三,如果有人想要卖给你什么东西,别买。斯皮尔的意思是,当对方奔着把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卖给你的时候,他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卖。因此,当你和对方交流时,就好像一个业余玩家面对职业玩家,很容易成为对方的下酒菜。在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你就会被对方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所迷惑,稀里糊涂地买了自己不该买的产品。

在我和读者们沟通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案例,连续好几个星期,被卖保险的或者卖理财的顾问轰炸,感到拉不下脸,差一点就要投降购买了。但是后来仔细分析一下自身的需求,以及产品的性价比,发现该产品根本不适合自己,或者费用太高,没有竞争力,于是长吁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在头脑发热的时候下单。

更理性的方法是独立思考,做好自己的功课,对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充分的比较研究,搞清楚了自己的需求,然后再询问对方的销售该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特点、优缺点等。在货比三家之后,再在冷静的时候做决定。

斯皮尔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小窍门,那就是任何人如果想向你推销任何东西,不要听他们说,而是让他们通过email发过来。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更加冷静,分析起来更加理智,也更不容易受到那些巧舌如簧的销售影响。

第四,只和符合标准的朋友讨论投资想法,不要到处去宣传自己买了什么股票。当我们看中了一个股票,或者有了一个投资想法后,很多人会急于把这个想法和别人分享。分享能够给人带来很多愉悦,它可以显示出我们的睿智,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和对的人分享,也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不是遗漏了什么重要的考量。问题在于,如果和错的人分享,那么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对方可能很自负,纯粹为了证明他对你错而跟你抬杠。在网上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投资思路时,很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杠精。或者对方可能有相关利益,为了鼓励你买,向你兜售他的想法。像这样的情况都是不够理想的分享对象。

在斯皮尔看来,完美的分享环境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保密,即双方互相信任,都不会把交流的信息说出去;二、没有人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纯粹分享信息和看法;三、双方没有利益或商业关系,比如基金经理和券商分析师、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就属于有明显的商业关系的例子,因此不适合进行投资想法的讨论。

满足了上面三个条件的投资分享,可以真正做到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并且不受任何想法以外的因素束缚。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投资者的思想自由,真正做到无障碍交流。

在知乎、雪球、集思录等网站上,有很多博主会晒自己的投资组合,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投资逻辑。名气更响一些的基金经理会在电视、杂志和报纸采访中谈论自己买了哪一只股票,或者看中了哪一个潜在的独角兽。但是在斯皮尔看来,这样的做法弊大于利。因为当你去谈论这些股票的时候,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美国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提出过最有效的说服六原则,其中之一是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的意思是,我们如果一开始做了某种带有倾向性的选择或者判断,那么我们就会习惯坚持自己的立场,越走越远。小孩子们对于这种人的天性理解得很透,当大人无意间露出一两句话时,小孩子们会记得很牢,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搬出来,向大人当面质问:“你不是说过我可以买玩具汽车吗?你怎么说话不算数?”

由于一致性原则的影响,当我们和别人谈论了自己购买的股票后,特别是在比较正规的场合,那么这就可能对我们产生一定的限制,阻止我们做出及时的改变。斯皮尔举了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他购买了一支叫做EVCI的股票,该股票在他买入后的一年半内涨了七倍,斯皮尔自我感觉非常好,在接受杂志专访时夸夸其谈,和记者分享了这个成功的投资案例。后来EVCI股价开始下跌,但是由于斯皮尔做了那次专访,他内心隐隐有点舍不得卖股票。接下来,股票价格跌去了一半,斯皮尔非常懊恼,总结出深刻的教训:如果没有和别人去谈论EVCI,他很可能早就把这支股票卖了,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

第五,如果你买了股票以后,该股票大跌,那就强迫自己至少持有两年。在做了很多研究之后,投资者好不容易选中了一个自己看好的股票,并决定出手买入,而他们最大的噩梦无疑是在买入该股票后股价大跌。这个时候,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坐不住,在仓促之间割肉平仓,或者他们会怨天尤人、焦躁不安,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些什么。

对于这种情况,斯皮尔给自己设立了一个规则,那就是如果该股票在买入后大跌,那么他就强迫自己至少要持有两年以上。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首先,这条规则让自己在购买任何一只股票之前都三思而后行,因为万一买错,自己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承担后果。巴菲特曾经说过,每个股民都应该想象自己有一张打孔卡,上面有20个打孔位,每买一只股票就要打一个孔,打完了就再也不能买股票了。巴菲特的意思是,每个人如果想象自己一辈子只能购买20只股票的话,那他们在购买任何股票之前都会谨慎得多,只会在做足功课、慎重考虑之后才会出手下单。

其次,如果刚买进股票就大跌,投资者的心情一定是极度沮丧的。这个时候做出的判断往往是错的,很可能会选择在错误的时候割肉平仓,蒙受损失。强迫自己持有两年,至少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至于在股价大跌、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冲动决定。

上面几个投资心得是斯皮尔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和读者们分享的经验总结,他们未必每条都正确,也未必对每个人都管用,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阅读别人的投资总结,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加以改进。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推荐能给你带来价值。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5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我顿悟到的五个真理》。愿好书陪伴你成长。我是武志坚,我提倡基于证据主义,坚持理性投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