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娱乐至死》 有关《娱乐至死》的三种误读,误解比没读更可怕!
铛铛铃2025-08-23【人文】20人已围观
简介
对传媒相关话题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都听说过一本叫《娱乐至死》的书。
这本书确实是影响力很大的经典作品。谷歌学术显示,它已经被引用近6000次,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学术作品。
而在学术圈外的大众讨论中,它也经常被用来批评现在的一些传媒现象。比如,当我们看到很多人沉迷于追逐娱乐明星、小鲜肉,看到电视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浅薄的娱乐节目,看到严肃媒体无人问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叹:“这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写得真是太有道理了。”
但我想说的是,把《娱乐至死》这本书简单理解为批评大众媒体上的娱乐化现象,其实是一种望文生义,是搞错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我们对这本书存在不少误解。
在这里,我以常见的三种误解为线索,向你解读这本书。在指出每一处误解之后,我会相应介绍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这三种误解和对应的正确理解分别是:
第一,《娱乐至死》批评的核心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电视这种媒介形态。在这里一定要分清内容和媒介的区别。媒介是内容的载体,但是这种载体会对内容产生影响,这一点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
第二,《娱乐至死》指向的其实不是娱乐行业,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公共行业的娱乐化。也就是说,与娱乐业的发达没什么关系,但娱乐和非娱乐之间的界限消失,就是严重的问题了。
第三,《娱乐至死》的最终落脚点不是批判,不是感慨世风日下,而是在积极寻找建设的方式,特别是在强调我们应该提升对各种媒体形态的认识。
破除了这三种错误的理解,然后从正确的角度来理解这本书,你就会更深入、更真切地理解《娱乐至死》这本经典作品到底在说什么了。
我先来讲第一个要点,那就是这本书关注的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导致娱乐化的媒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先来谈谈内容和媒介之间的关系。简单的理解,媒介就是内容的载体。媒介是瓶子,内容是瓶子里的水。比如报纸是一种媒介,而报纸上的新闻则是内容;电视是一种媒介,电视里的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内容;社交媒体是一种媒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具体信息就是内容。
一般人们可能会认为,媒介既然是载体,那它本身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毕竟拿什么瓶子来装,不都差不多吗?但是《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都在反复告诉我们一件事:媒介很重要,它会对内容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拿不同的瓶子来装水,还真的会让水发生不同的变化。
我们来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媒介,那就是文字。表面看来,用嘴巴来表达和用文字来表达,不都是在表达吗?但是当文字成为载体的时候,人类表达的内容就会发生变化。《娱乐至死》这本书里面引用柏拉图的观点说:“如果没有书面文字,哲学就无法存在。”为什么?因为只有用书面文字记录下哲学观点之后,才会引发后续的进一步讨论和批评。所以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并由此诞生了语法家、逻辑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所有这些人都需要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这就是文字这种媒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接下来的一种重要媒介,就是印刷术带来的书籍和报纸。《娱乐至死》这本书认为,印刷媒介让内容变得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这是因为一旦语言成为铅字,被印刷机大规模复印,就具备了一种庄重的形式感。对于作者来说,他们在写下一个句子后,总希望能说明一点东西,也希望读者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在阅读铅字的时候,也必须有备而来,用知识武装好自己,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对印在纸上的句子。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些面无表情的文字和符号,所以作者波兹曼认为,阅读铅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
在18~19世纪,印刷媒介使得美国和英国社会中的公共讨论都展现出一种严肃、理性的特征。作者引用了托克维尔的《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话作为证据。托克维尔写道:“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成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和你讲话,如果讨论激烈起来,他会称与他对话的人‘先生们’。”波兹曼认为,那时的美国人之所以会有这种看似奇葩的对话方式,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受印刷文字的影响太深了。
电视这种媒介被发明和普及之后,又对公共讨论的内容和整个社会的氛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娱乐至死》这本书认为,在电视的统治下,公共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
我们来看看电视这种媒介的特性。电视的核心是影像和声音,它非常适合用于展现感官上的刺激,所以颜值高、表情亲切、善于开玩笑、生动活泼的镜头、美妙的音乐,都是会在电视上受到欢迎的。而严肃理性的思想则不适合这种媒介。而且电视播放的过程是连续不能暂停的,你不能要求停下来,让我想一想:“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质疑你的这些信息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和读书读报很不一样,阅读时我们可以随时暂停进行思考,而电视则抹杀了这种思考的时间。当然,现在的智能电视是可以暂停和回放的,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很少真的在看电视的过程中随时停下来仔细思考。
所以作者波兹曼认为,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他甚至认为,“严肃的电视”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只要是电视节目就不可能严肃,只要是严肃的内容就不适合电视。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波兹曼是朝着电视这种媒介的形态猛烈开炮的,他的靶子并不是内容本身。其实他的思路来自一位非常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麦克卢汉说过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讲的就是媒介本身就能表达含义,就能塑造内容,影响社会。
上面就是第一个要点,《娱乐至死》这本书分析的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导致娱乐化的电视这种媒介。
下面来讲第二个要点,《娱乐至死》并没有在批评娱乐行业,没有批评流量小鲜肉,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的公共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娱乐化倾向。
刚才我们说到,电视这种媒介形态深刻影响了它所承载的内容,所有内容到了电视上,无一例外都变得娱乐化了。如果本来就是娱乐内容,那无所谓,反正在哪里都是娱乐性质的。但是如果本来不是娱乐内容,却因为被电视文化影响变得娱乐化了,那就很糟糕了。
波兹曼写这本书的年代,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正是电视这种形态全盛的时候,它的影响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新闻行业,我们知道虽然同样属于传媒行业,但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应该是非常不同的。新闻节目要求真实、客观、严肃,但是在电视时代来临之后,电视新闻也变得娱乐化了。因为吸引人的关键不再是新闻本身的质量,而是播音员长得漂不漂亮、新闻画面是否吸引人、嘉宾的观点是否刺激,这就导致新闻不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而是为了娱乐。这就是从读新闻转变为看新闻之后发生的变化。
再比如,教育行业也同样受到电视带来的娱乐化影响。《娱乐至死》这本书里面举例说,1985年,美国名校罗格斯大学教授查尔斯·派因被议会命名为年度杰出教授,因为他在支持和发展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这位教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才使得自己对学生有如此大的影响呢?他自己解释说:“我有一些常用的把戏,如果我的板书已经到了黑板边缘,我会继续在墙上写,学生们总会哄堂大笑。我展示玻璃分子怎样运动的方法是跑向一面墙,然后从墙上弹回来,跑向另一面墙。”作者波兹曼认为,这种强调画面感、戏剧性、搞笑式的教学方式,明显是受到了电视塑造的娱乐化倾向的影响。
另一个教育行业的例子是,1984年的时候,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公立学校施行把所有要学的科目都唱给学生听,也就是说,把数学、英语、历史等课程内容谱上曲,编成流行音乐,希望以此获得学生们的欢心。而这个创意的发明人,正是出品了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的电视工作室。《芝麻街》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和娱乐是不可分割的。
政治界也受到了电视娱乐化的影响,最受欢迎的政客是那些善于在电视上展现自己魅力的人。比如波兹曼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美国总统是里根,他是曾经的好莱坞演员。在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中,讲过很精彩的笑话,抖过很有效的机灵,这些都被认为是制胜秘诀。在那之前20几年,当尼克松和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时候,正好是电视辩论被首次引入竞选,结果形象更好的肯尼迪胜出,而尼克松则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化妆师的破坏。尼克松还给人提出过一个中肯的总统竞选建议——减肥。
由此,作者波兹曼感叹说:“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的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
我们看到这些理应严肃的行业纷纷转向娱乐化,鉴于这种种现象,《娱乐至死》这本书认为,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语言的性质也改变了。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大家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进”。他还说:“在电视年代里,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以上就是《娱乐至死》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它批评的不是娱乐业,而是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的公共行业也变成了娱乐业。
下面来讲第三个要点,那就是面对这种全社会娱乐化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娱乐至死》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批判和感慨世风日下,而是在积极寻找解法,特别是在强调我们应该提升对各种媒介形态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抗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作者波兹曼提及了两个重要作家——奥威尔和赫胥黎。奥威尔的代表作是《1984》,里面展示的是一个强权压迫、处处充斥着监控和审查的社会;赫胥黎的代表作是《美丽新世界》,里面展示的则是一个充满感官刺激和欲望的世界,人们并没有受到强权的压迫,但是被淹没在无聊的享乐当中,也交出了自己的自由。
你可能也猜到了,波兹曼是更加认同赫胥黎的预测的。他认为电视带来的这种娱乐化时代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美丽新世界》。正如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也就是那些娱乐化的内容。
如果我们不想让这个世界变成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应该怎么办?一种方式可能是选择抵制电视这种导致娱乐化的媒介形态。然而个别人选择不看电视尚且有可能,全民抵制电视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种媒介已经太普及了。《娱乐至死》这本书里面举了个例子,1983年的时候,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家图书馆发起了关掉电视的活动,倡导人们在一个月里不看电视。一位活动参与者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全家参与活动的原因是去年电视对这个活动进行过很多精彩的报道。也就是说,这个活动的传播最终还是得依靠电视,这就成了一件非常反讽的事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电视这种媒介的流行程度以及大规模抵制的难度。
所以作者波兹曼认为,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换句话说,既然不可能不看电视,那就增加对电视这种媒介的了解,增加对媒介如何影响内容的了解。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信息过剩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知道存在信息过剩?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义不同的信息形式?如何决定它要表达的内容?
波兹曼认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公共讨论,我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电视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流行的、新出现的媒介,我们想的不应该是我们怎样利用电视或电脑来控制教育,而应该是我们怎样利用教育来控制电视或电脑,也就是通过教育增加大家对媒介的认识。这虽然很难,但却可能是我们唯一的方法。实际上,这也是《美丽新世界》作者赫胥黎自己提出的解法,他本人也曾不断著书立说,帮助大家提升对媒介的理解。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第三个要点,关于解决全社会娱乐化的方法——通过教育和公共讨论来增强人们对媒介的认识。
好了,《娱乐至死》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为您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我们分享的三个要点,针对的是三种常见的误解。首先,这本书针对的靶子不是娱乐内容,而是导致娱乐化的媒介形态,也就是电视;其次,这本书不是在批评娱乐业,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本应该严肃的公共行业也变得娱乐化了;最后,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批评和感慨,而是指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加强关于媒介的教育和公共讨论。
应该说,这本书的观点是非常鲜明乃至有些极端的,它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波兹曼对于教育、政治等行业的娱乐化是完全批判的态度,但是有其他学者认为,《芝麻街》这样将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的电视节目,其实起到了正面的教育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学到了更丰富的知识。而将政治内容进行娱乐化的呈现,比如美国的深夜脱口秀节目,也让本来不关心政治的年轻人增加了对政治的了解,这也是正面的作用。
另外,波兹曼的论述也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似乎媒介形态成了一个决定性因素,可能夸大了媒介对内容、对社会的作用。他对印刷媒介的论述也过于绝对,其实我们都知道,《故事会》《知音》等也是印刷媒体,但他们可能并不符合作者所言的严肃理性。
还有一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娱乐至死》写的是电视时代,很多论述都是基于电视这种媒介的特性,我们不能直接把里面的内容拿过来套用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比如看电视的时候,人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但是在互联网上,我们在接受的同时可以点赞、评论、分享,可以发送弹幕、可以吐槽。因此,虽然互联网可能也助长了娱乐化的现象,但当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看到更复杂的现象,最好不要泛泛地使用“娱乐至死”这个简单的标签。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1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娱乐至死》版本,这本书后来在中信出版社也有新版。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