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当良知沉睡》:反社会人格者的特征揭秘,如何应对与自救?

铛铛铃2025-09-21人文45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当良知沉睡》,副标题是“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良知,我们大家都熟悉。对许多人来说,依照良知来思考、行动,就像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看到身边的人遭遇不公,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为他不平;看到新闻上遭受自然灾害的同胞,我们也会产生同情之心,有的人还会捐款捐物来帮助他人。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些人,他们是感受不到良知的,这种人就是本书标题里说的反社会人格者。

反社会人格在精神病专业里的正式称呼,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人格缺陷。本书作者玛莎·斯托特认为,反社会人格者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良知,道德上的善恶对错对他们毫无约束力。玛莎·斯托特是美国知名精神病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她接待过数百位受过心理创伤的患者,他们大多遭到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份工作经历让玛莎认为,有必要讨论一下良知的重要性,以及当良知沉睡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本书中,玛莎结合最新科学成果和大量反社会人格者的案例,探讨了良知的来源及其价值。她也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本书保护自己不受反社会人格者的伤害。本书出版后,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奥普拉杂志》认为,本书对我们天生具备的共情心态做出了肯定,非常鼓舞人心。《波士顿先驱报》称赞本书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呼吁有良知的人们提高警惕,以便识别身边那些残酷无情之人。

下面我会通过三个部分,为您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什么是良知;第二,哪些情况下良知会沉睡;第三,如何应对反社会人格者。

先说第一个部分,什么是良知。作者对良知的定义,是一种基于情感的义务感,这里的情感主要是指对他人的爱和同情心。有些人会觉得,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良知,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帮助他人,但作者认为,良知是一种特定的情感动机,良知会使人行善,但使人行善的不一定就是良知。

书里举了个例子,一个叫乔的律师开着车去赶飞机出差,他要参加一场重要的商务谈判。路上,乔突然想起来,他忘了给自己的狗准备狗粮和水,等他几天后回家,狗就饿死了。可如果他现在回家就赶不上商务谈判,这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乔最终选择了回家准备狗粮和水。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乔是个有良知的人,但作者认为,光靠这些描述,我们并不知道让乔下定决心的因素是不是良知。可能乔选择回家,是因为担心狗挨饿时的惨叫会让邻居听到,然后自己就成了别人眼里不顾宠物死活的人,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又或者乔只是不想看到狗的尸体,这让他觉得厌恶和恐惧。以上这些动机都可能让乔做出善行,但这些动机的出发点都是乔的自身利益,并没有考虑过狗的感受。作者认为这些都不能算是良知,良知建立在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上,如果乔选择回家,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狗,一想到狗在这段时间里会又饿又渴,他就觉得非常难受,认为自己有责任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这才叫良知。

那么良知是如何产生的呢?进化论学家认为,良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发生在多个不同层面,从群体层面来说,如果某个特性有助于群体的生存,这个特性就会被保留下来。良知让我们互帮互助,不会彼此伤害,这当然对群体生存是有利的。从基因层面来说,基因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繁衍,良知是基因设定的机制,这种机制确保我们不会漠视和自己享有共同基因的人,所以我们会对拥有共同基因的人,也就是血缘亲属表现出更强烈的爱、同情和义务感,这会提高它们生存和繁衍的概率,增加同种基因传给后代的可能性。我们对亲属的这些积极情感,也会影响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有利于我们和他人进行分工合作,避免冲突。因此,无论是群体层面还是基因层面,良知都能帮助生存繁衍,所以自然选择会把良知保留下来。

作者认为,良知对于个人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体验到爱,这会给平凡的生活增添许多的不平凡,让我们感到非常幸福。你能看着孩子进入梦乡,内心涌出敬畏和感激之情;你所爱的人过世之后,仍旧在你的心中永生;你会交到知心的朋友,和她共度许多欢乐时光,这都是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良知还会让我们心甘情愿为他人付出,这同样会让人感到幸福。美国的两位研究者对23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道德楷模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这些道德楷模在思想上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坚信帮助他人的信念是正确的,认为这是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享受工作,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同时,良知不仅是他们的行动动力,也是他们自己的化身。一位道德楷模表示:“我所做的事情以及每时每刻的感受,构成了我这个人,我很难把自己与正在做的事情分开。”研究者认为,在良知的指引下,个人欲望、道德目标和自我认同感会形成和谐统一,当人们在做自己想做并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时,会感到极大的满足。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下第一部分的内容:良知是一种基于情感的义务感;对于群体和基因,良知能帮助生存繁衍;对于个人,良知让我们体验到爱和幸福。

然而,一个人的良知水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情况下,人的良知会陷入沉睡。下面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是什么让人失去良知。

作者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就有可能对良知产生影响,比如一个人自己发烧想吐,这时候对自己的关心,也许就会胜过对别人遭遇的同情。除此之外,作者还着重讨论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道德排他,良知建立在爱和同情上,而我们不会对任何人都抱有爱和同情,如果我们觉得某些人非我族类,不值得自己的关心,就会把这些人排除在道德之外,无论怎样伤害他们,我们的良知都毫不在意。比如对于杀人犯、恐怖分子,我们不会觉得对他们进行暴力惩罚有什么问题,这是他们罪有应得。但有的时候,很多无辜的人也会被贬低为非我族类,比如黑人、印第安人、同性恋者、穷人等等,这份名单可以一直列下去,只要是社会中的少数群体,都可能受到多数群体的不公平对待,甚至是生命威胁。许多种族屠杀的惨剧,就是由道德排他引发的。

第二种情况是服从权威。1961年,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告诉实验的参与者,为了研究电击惩罚对学习的影响,他们要对一个坐在电椅上的学习者进行提问,如果学习者回答错误,参与者就要按下按钮发出电击,每错一道题,研究者还会指示参与者提高一个电击强度。这个实验的真实目的是测试参与者什么情况下会停止电击。研究者测试了40个参与者职业,包括老师、公务员、工程师等等。结果显示,40个人里有多达25个人从来没有违背研究者的命令,不管学习者如何表现痛苦、大喊求饶,他们都会把电压一路提高到最高档位。剩下15个人里,有九个人会把电压调到一个相当高的强度后,才选择停手。之后的几年里,米尔格拉姆又测试了多达1000个实验对象,结果也基本相同。米尔格拉姆认为,当人们选择服从权威时,他们会把一切责任和主动权都交给权威,不再为自身行为承担道德责任,这种自我责任感的麻痹会让良知陷入沉睡,让普通人面不改色地伤害他人。

不过,普通人的良知只是偶尔陷入沉睡,大多数时候都能正常运转,而反社会人格者的情感体验异于常人,无法和别人建立情感联系,想象他人的感受,因此他们的良知是一直缺乏的。

神经科学家对反社会人格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这些人的大脑皮层对情感刺激的处理与常人不同。正常人的大脑对情绪性词汇很敏感,比如研究者给普通人看两个词语,一个是“痛苦”,一个是“桌子”,脑电波扫描会显示,普通人的大脑辨认出“痛苦”的速度会比“桌子”更快一些,激发的脑电波反应也更大,就好像“痛苦”这个词更加重要、有意义。但反社会人格者不同,实验发现,他们对情绪性词汇的辨认速度基本和非情绪性词汇一样,“亲吻”“哭泣”这样的情绪词汇,在他们眼里和“坐下”“目录”这样的词没什么区别。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相比普通人,反社会人格者在辨别情绪词汇时,他们的大脑有更多的血液流向颞叶部位,当我们尝试解决一道有挑战性的智力题时,为了集中注意力,这个部位的供血就会增加。换句话说,反社会人格者在辨别情绪词汇时,生理反应就和做数学题差不多。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反社会人格者无法体验和他人相关的情感,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系,自然也不会觉得对他人有义务感。

这里要解释一下,反社会人格者缺乏的情感主要是指爱、同情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高级情感,他们还是有能力体验其他的情感,比如生理上的痛苦或愉悦,还有达成目标或遭受挫折,都会让反社会人格者产生愤怒、兴奋等冲动情绪。作者认为,这些情绪都属于原始的神经反应,来自大脑中比较古老的区域,不受主观意识的调节控制。

关于反社会人格的成因,科学家还没有确切的结论,现有研究的观点是,跟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都有关系。先说遗传方面,心理学家很久以前就了解到,人格的许多层面都和遗传相关,对双胞胎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可测量的人格特征,比如内向、外向、神经质、共情等,有35%50%左右是与生俱来的。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对反社会人格的研究中,美国有一项开展了30多年的研究,叫德州收养计划,这个计划跟踪调查了500多名被收养的儿童,研究者会对比收养儿童和亲生父母以及养父母在人格上的差异,最后发现,相比养父母,儿童在反社会人格测试上的指标与亲生父母更为接近。这项研究估算出的反社会人格遗传大约是54%

下面说说后天环境,说到影响人格的环境因素,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会是童年虐待,但作者指出,目前并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童年虐待和反社会人格有关,而且童年虐待的常见不良后果,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在反社会人格者身上也不多见。作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相比特定的抚养方式,社会文化对反社会人格的影响更大。虽然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年代都会有反社会人格者,但有证据表明,某些社会文化里的反社会人格者就是比其他文化更少,比如在日本和中国这些东亚国家,反社会人格者就相对稀少。研究显示,反社会人格者在中国台湾的人口比例大约是0.03%0.14%,而西方国家的平均值是4%,尤其在美国,反社会人格者的比例在不断攀升。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赞助的一项报告指出,从1976年到1991年,美国年轻人中的反社会人格比例增加了近一倍。许多学者认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美国文化,会纵容人们为了利益去控制他人,这更容易培养反社会行为。作者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相比美国文化,推崇集体主义的东亚文化会主张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这种价值观正是良知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因为心理缺陷无法体验到与他人的情感联系,那么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能让他从认识角度,而非情感角度,去理解人际关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防止他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由于缺乏良知,反社会人格者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一系列特征,作者重点介绍了两个常见特征。第一个常见特征是习惯欺骗和控制他人,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父母为了孩子而辛勤工作,恋人间因为情感不和而心情低落,我们的梦想和快乐、烦恼和悲伤,绝大多数都和他人相关。但反社会人格者看待人际关系,就像是冷静的下一盘棋,所有人都是自己手上的棋子。反社会人格者出于自身的利益,可能采用各种手段去控制别人,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权益。至于控制手段具体是什么,这要因人而异,如果一个反社会人格者同时具有暴力倾向,那他可能采取暴力行为,甚至犯下杀人罪行,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反社会人格和暴力倾向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反社会人格者更常用的手段是通过欺骗、威胁和从心理上控制别人。

书里介绍了一个叫斯基普的反社会人格者,他自幼天资聪颖,富有魅力,很懂如何讨大人的喜欢,背地里,斯基普经常吓唬欺负妹妹,喜欢虐杀动物,他会把鞭炮塞到青蛙嘴里,欣赏青蛙被炸碎的残忍景象。斯基普长大后念了工商管理硕士,并进入了一家采矿设备制造公司,靠着聪明才智和欺上瞒下的手段一路高升,成为了公司国际部的总裁,还娶了一位亿万富翁的女儿做妻子。表面上看,斯基普是个重视家庭的成功人士,但这都是他的伪装,他觉得一切都是场游戏,他通过欺骗和操纵获得优越感。斯基普左右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从中捞取个人利益,在他眼里,老板是个蠢货,被自己耍的团团转还不知道,他对妻子完全没有任何情感,到处沾花惹草,他结婚只是希望利用富翁岳父的人脉。需要说明的是,像斯基普这样高智商的反社会人格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反社会人格者的智商都和普通人差不多,但也会给他人造成很多痛苦。

作者还介绍了另一个案例,多琳是一名垂涎型反社会人格者,“垂涎三尺”的“垂涎”,这种人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对别人却很慷慨,他们会通过掠夺他人或暗中破坏别人的生活,来平衡这种不公,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强大,能掌控别人的生活。拿多琳来说,她是名心理医生,因为极度嫉妒同事劫机人美心善、头脑聪明,就故意误导劫机的病人。那个病人本来就有被害妄想症,结果病人对劫机有了误会,本来就要出院了,却又状况加重,重新住进了病房。这种破坏行为让多琳感到非常满足,因为劫机会为患者的病情恶化自责,其他同事对劫机的评价也会降低。

反社会人格者的第二个常见特征是不负责任。绝大多数情况下,反社会人格者都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责,比如前面说的斯基普,有次他强迫女秘书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女秘书试图反抗,却被斯基普折断了手臂。后来女秘书对斯基普提起了法律指控,对于这个指控,斯基普是这么评价的:“她是个神经病,是她自己把手臂弄断的,她想跟我搏斗,真是个没脑子的臭女人。”

作者认为,反社会人格者不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而且他们还会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优秀,经常讨论普通人表现的良心不安是多么天真和荒谬,他们还会好奇,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控制他人,明明这么做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有些反社会人格者会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寡廉鲜耻,他们认为自己才是坦率诚实的人,而其他人都在假装自己有一种叫良知的虚构之物,会这样想的人,当然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另外,精神病学领域的权威机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其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里,总结了反社会人格者的七点特征,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前面说的习惯欺骗、控制他人和不负责任,其余五点特征包括无法遵守社会规范、易怒、具有攻击性、无法提前做出计划且容易冲动、不顾及自身和他人安危,以及在伤害他人之后毫无悔意。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这七点特征中的三点,他在临床上才可能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作者认为,虽然反社会人格者看起来好像不受良知左右、自由自在,其实他们的幸福感很低,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他们无法和别人建立情感联系,既没有亲密的伴侣,也没有知心的朋友,所以他们在情感上经常会觉得空虚无聊,为了寻找刺激,许多反社会人格者会成为酒鬼或瘾君子。199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大约75%的反社会人格者有酒精依赖,50%的反社会人格者会滥用药物,这都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其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关注重心永远在自己身上,因此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个人意识,这让他们对身上每一处细微不适都非常敏感,很多反社会人格者会患上疑病症,即便身体检查都是正常的,他们也会相信自己得了某种疾病,用想象出来的疾病折磨自己,这让他们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作者还指出,尽管短期来看,反社会人格者能靠坑蒙拐骗获得权力和财富,但当一个人总在压迫、欺骗、伤害、控制他人,时间一长,他的恶行终究会暴露,遭到众人的反击,他可能惹到不该惹的人,这个人会勇敢的和他斗争,揭发他的罪行,又或是之前的被害者不堪忍受长期压榨,联合起来向他复仇。拿斯基普来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3年对他提起指控,认为他在商业活动中犯有欺诈罪。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下第二部分的内容:道德排他和服从权威,会使普通人的良知暂时陷入沉睡;而在遗传因素和社会文化的作用下,反社会人格者的良知始终处于沉睡状态,他们无法和别人建立情感联系,想象他人的感受,在行为上表现出控制他人、不负责任等一系列特征。

下面第三部分,我们要说的是如何应对反社会人格者。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判断谁是反社会人格者,需要专业的精神病医生综合考量被诊断者的过往经历等多项因素,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普通人如果觉得某人符合我们前面说的几点特征,就认为他是反社会人格者,这是非常不靠谱的。比如,有的丈夫总是试图控制妻子,平时也不承担家庭责任,可她的动机未必是缺乏良知,也许是因为童年经历,想从控制关系中获得安全感,这种人同样会伤害他人,但并不属于反社会人格者。再比如,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不负责任,做错事了还喜欢强词夺理,驱使他这么做的可能是自卑,害怕因为犯错被别人看轻。同样的,会做出极端行为或实施犯罪的人,未必都有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者也未必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作者认为,反社会人格者的表现和他的欲望相关,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反社会人格者热衷追求权利和金钱,比如斯基普,可能会给他人造成很大的危害,有的反社会人格者只想活得不要太辛苦,那他的表现可能只是成天混日子。

此外,反社会人格者还可能颇有魅力,让我们难以看清他的真面目。这种魅力来自反社会人格者身上的危险性,反社会人格者天生喜欢冒险,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超越常规的选择,类似丢下工作、飞往巴黎旅行,或是在公路上飙车,这会让普通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态度自由、洒脱,值得自己崇拜、模仿,从而放下了防备心。同时,虽然反社会人格者无法体验他人的情感,但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以及看书、看电影进行学习,来假装拥有情感,反社会人格者可以根据情况表现出热情、很有爱心。当反社会人格者被质疑和逼问时,他们往往会扮可怜,流下鳄鱼的眼泪,因为他们知道有良知的人会被眼泪打动,心一软就会相信自己的谎言。还有种相反的情形,被质疑逼问时,反社会人格者会装出一副义愤填膺或生气的样子,来吓退指控他们的人。

既然难以分辨反社会人格者,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法保护自己呢?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归根到底,我们的目的是避免受骗被控制,不管对方是不是反社会人格,只要发现他有欺骗、控制我们的迹象,我们就可以及时做出应对。作者介绍了一系列应对他人控制的建议,我们选四条操作性比较强的介绍下。

第一条建议是不受身份头衔的蛊惑,敢于质疑权威。许多反社会人格者,会用身份头衔来增加自己的权威性,比如前面说的多琳,就是利用医生的身份来欺骗患者和同事,其实她根本没有行医执照,她能在医院上班,是因为有两个被她色诱的行业专家为她写了推荐信。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就事论事,通过思考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来判断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把可信度建立在医生、商业领袖这样的头衔上,这都可能出错。作者还指出,我们天天都在和他人打交道,这些经验会帮我们培养出一种分辨好人坏人的直觉,如果一个人的言论或行为让你感到焦虑,觉得不太对劲儿,不管他看起来有多权威,你也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

第二条建议是表达愤怒。作者认为,很多家长在抚养孩子,尤其是女孩儿的时候,会推崇沉默是金,教育他们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不要和别人发生冲突。然而,任何有良知的人在面对不良行为时都会感到愤怒,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反应,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愤怒,并及时表现出来,告诉那些作恶的人:“你的行为太可恶了,住手!”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他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一个人总在压抑情绪,无法表达愤怒,当他遭到不公平对待时,可能就会失去起身反抗的勇气。

第三条建议是提防马屁。我们都喜欢听夸奖的话,这会让人感觉良好,那些想操控别人的人,都很擅长用拍马屁来拉近距离,获取信任。如果一个人总把你吹得天花乱坠,你就应该提高警惕,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别有用心。

第四条建议是事不过三。当你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时,可以拿事不过三的原则检验这个人的可信度。一次谎言或没有实现的承诺,可能是误会;两次谎言或没有实现的承诺,是值得注意的警告;如果这个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撒谎、违反承诺,那说明他是欺瞒成性的骗子,不管他是不是反社会人格者,你都要赶快结束这段关系。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下第三部分的内容:普通人很难分辨出反社会人格者,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质疑权威、表达愤怒、提防马屁、用事不过三检验言行,来避免自己被他人控制。

说到这里,《当良知沉睡》这本书也介绍的差不多了。对大多数人而言,良知是如此普通平常,但良知保护着整个人类群体,并赐予我们生活的意义。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拥有良知,应对他们的方法,除了日久见人心,还需要我们敢于质疑,和对缺乏良知的行为表达愤怒。如作者所言,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