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学会花钱》让你花出的每一笔钱,都变成未来的财富

铛铛铃2025-08-23管理92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给你推荐的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野口真人所著的消费理财类书籍《学会花钱》。

我之所以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啊,一是因为花钱是人人都必须做的一件事;二是因为呢,花钱看似简单,却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学问;三是因为《学会花钱》确实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了花钱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学问。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点,将花钱这门学问中要了解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了,很适合没有专业金融和会计知识的普通人阅读学习。

先来思考几个与花钱有关的问题啊。你有过买彩票的经历吗?买彩票到底值还是不值呢?如果不值,为什么有的人还是忍不住想去买呢?你有过买股票的经历吗?知道如何判断股票的价值吗?知道如何计算股票投资的回报吗?如果你是老板,那你要操心的事啊,还要多一些。你要花钱买下员工的劳动力,也就是给他们付工资。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付工资才能让员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呢?

上面这几个问题,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花钱的价值。事实上,花钱的时候,人们总会思考值不值的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去比较价值和价格两个量。价格是我们支付的,价值是我们获得的。如果价值超越了价格,人们就认为花钱是值的;如果没有超过,那花钱就是不值的。但问题是,价值有时并不是那么好确定的一个东西啊。我们需要一套方法,来恰当地评估所购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而《学会花钱》这本书就是要为你介绍这套方法。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钱包,分别是消费钱包、投资钱包和投机钱包。消费钱包负责承担日常开支,像餐饮费、交通费等都属于消费钱包来管的支出。投资钱包呢,用来支付投资款,购买股票、房产等资产的支出都来自于这个钱包。投机钱包则用来参与买彩票等投机活动。我们会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这三个钱包所购买的对象的价值。作为个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地划分出自己的三个钱包,然后分别对每个钱包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合理的估值,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跟着作者的思路,认识我们的三个钱包,用好我们的三个钱包。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钱包——消费钱包。消费钱包是用来消费的。什么是消费呢?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耗资产的行为。比如说啊,拿到了一个月的工资,很开心啊,于是先跟朋友们一起去吃了顿好吃的,然后又和朋友们去唱了几个小时的KTV,一共花掉了300元。这300元支出就是从消费钱包里面掏出来的。

那么,如何评价消费值不值呢?这里我们就要用到另外一个重要概念了,它就是效用。所谓效用,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情感上的满足程度。注意啊,因为是情感上的满足程度,所以效用是一个具有高度主观性的指标。同样一个消费,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是高效用的,而在有的人眼里则可能是低效用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对同一商品的效用评价也可能不同,有时候是高的,有时候是低的。

比如说吧,男女对效用的评价就有很大的区别。很多男人不能理解啊,为什么女人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个包,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女人要买那么多从来不穿的衣服,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女人要买一个功能和普通手机相差无几的高档手机。同样,很多女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男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电脑配置,也不能理解为什么男人要花那么多钱改装自己的汽车,也不能理解为什么男人愿意为了一张邮票花那么多钱。即便他们能从科学原理的层面上理解对方,也不见得就能达到同样的效用评价,更不见得就能做出同样的消费行为。男人或许会说:“啊,没错,这买包确实可以提升气质和形象,女人对此很在意嘛。嘶,但是要是换上我呀,我还是不会买的。”女人或许也会说:“呀,没错,我知道更新电脑配置可以让游戏的流畅性稍微高那么一点点,但是很遗憾,这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从来不玩游戏。”

围绕消费品效用产生的争论,总是在男女生活中频繁出现。回想一下这些争论,你就会发现,效用真的不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它就是感觉出来的。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价值观和成长经历不同,对商品效用的评价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作者没有在消费钱包的使用上给读者做出什么限定,没有说铺张浪费是不应该的,也没有说提前消费是该被鼓励的。我个人非常赞赏作者的态度,因为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态度。我们每天不辞辛劳,拼命赚钱,投入本金、获取收益、承担风险、参与投机,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消费钱包鼓起来,赚更多可以用来消费的现金。赚到现金后,接下来就是要消费。消费归根结底是为了让自己满足,让自己高兴,让自己得到的效用最大化。至于怎么消费才能高兴,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自己知道,并不需要外人来评头论足啊,也不需要外人来指手画脚。

说到这,我想起了自助餐这种特别的餐饮模式。商家推出自助餐的初衷,是为了让顾客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吃得高兴,吃得满意。而有些人呢,在消费自助餐的时候,却总觉得只有把自助餐的花费吃回来了,这次消费才有意义。可我们知道,自助餐的价格往往很高,要想吃回本其实并不容易,必须得吃很多较贵的食材才行。而较贵的食材呢,往往是加工过的高热、高糖的食品,比如海鲜、烤肉、冰淇淋等等啊。这样的食物吃多了,轻则肚胀,重则呕吐,甚至可能引发肠胃炎,根本就不会让人感到开心和满足。不过呢,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作者那个观点,以人为本,自己判断。如果你真的觉得即便吃吐,也要把本吃回来,甚至让店家吃亏,能令自己在心灵上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啊,那也没问题。我只能说啊,我个人是不能接受,也不会做出这种行为的。

除了消费钱包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钱包,一个是投资钱包,另一个是投机钱包。我们先说投机钱包,然后再来说作者用墨最多的投资钱包。

投机钱包是用来参与投机活动的。投机是一种冒险性的花钱方式,投入一些资金,做好亏损的准备,挑战一下,试图获得更多的回报。买彩票就属于一种投机活动。和消费活动不同,投机活动中所收获的不是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效用,而是另一笔现金流啊。这笔现金流的具体大小是不确定的,有可能远比投入的资金多,也可能比投入的资金少,甚至可能一分钱都收不回。

以购买彩票为例,彩票的下注金额往往只有几元或者十几元,如果不中分文无法收回,但如果中奖了,少则收获上百、上千元奖金,多则获得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的奖金。作者在书里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期望值。期望值对投机活动的价值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理解期望值,不会用期望值,就很难做出恰当的投机决策。

期望值的专业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离散性随机变量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这句话听上去很拗口啊,也很不好理解。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它的含义吧。我在小学的时候,其实就曾经突发奇想,给我的同学设计过一个卡牌抽奖游戏。游戏里面总共有100张卡牌,其中一张卡牌上写着一等奖三个字,抽到了可以得到奖金20元;三张卡牌上写着二等奖三个字,抽到了可以获得奖金十元;六张卡牌上写着三等奖三个字,抽到了可以获得奖金五元;十张卡牌上写着优胜奖三个字,抽到了可以获得两元的奖金;剩余的卡牌上写着谢谢惠顾四个字,意味着拿不到任何奖金。

现在问题来了,我该给一次抽奖机会定价多少合适呢?这取决于每一次的抽奖我所要承担的成本是多少。我们知道这个成本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是20元,也有可能是零元。虽然不确定每一次的成本是多少,但我们可以算出多次抽奖下平均的成本是多少。因为每种卡牌的出现概率是已知的,每种卡牌的奖金数额也是已知的。我把每种卡牌被抽到的概率和其奖金数额相乘,就能求出从长期上看,每种卡牌能给抽奖者带来的平均奖金数额,也就是我作为发行者的平均成本数额。然后我把每种卡牌的平均奖金数加在一起,是不是就能求得所有卡牌在整体上的平均奖金数额了呢?没错,确实是这样的。

抽到一等奖也就是20元奖金卡牌的概率是1%,所以平均来讲,这种卡牌的价值就是0.2元。抽到二等奖也就是十元奖金卡牌的概率是3%,所以平均来讲,这种卡牌的价值就是0.3元。抽到三等奖也就是五元奖金卡牌的概率是6%,所以平均来讲呢,这种卡牌的价值就是0.3元。抽到优胜奖也就是两元奖金卡牌的概率是10%,所以平均来讲,这种卡牌的价值就是0.2元。抽到谢谢惠顾的概率是80%,平均来讲的价值是零元。把0.2元、0.3元、0.3元、0.2元和零元加在一起,我们得到的数值是一元。这一元说明假如来参与游戏的人足够多,我为每次抽奖付出的成本平均是一元。这就说明我的每次抽奖机会要卖到一元以上才行了。我选择卖的价格是二元,在这个金额下,只要参与游戏的人足够多,我就一定是赚的。

彩票用的其实是同样的游戏机制,只不过呢,参加彩票游戏的人远比参加我卡牌游戏的人多呀,彩票的奖金也远比我卡牌游戏里的奖金高。买彩票的人数以千万,虽然每笔不高,但也能积累一个资金量巨大的资金池。而彩票游戏的组织方一般只会把资金池中一部分,甚至更少的资金拿来作为奖金分红给到抽奖者。一个彩票游戏值不值得参加,从理性的角度讲,我们要看的是分红金额占资金池总金额的比例。这个比例高,就说明发行方愿意分出更多的钱,参与者也就更能在长期的游戏过程中拿到更多的钱。但不管分多少,发行方都不会愿意分出所有的资金,更不会自己倒贴钱来分红。这意味着,从长期和整体上讲,买彩票肯定是一种亏本的方式,至少从期望值的层面上来说是这样的。

但事实上呢,人们并不会去仔细思考有关期望值的问题,他们会对期望值的计算结果视而不见,转而看到了另外两个事实。第一,一旦中奖,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奖金;第二,每次抽奖的成本极低。这两个事实啊,刺激着人们不断参与到彩票这类的投机活动中,并总是希望自己成为那个超级幸运儿,靠一次超级大奖改变自己的人生。

除了忽视奖金期望值而看重奖金绝对值的现象外,作者还指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叫做赌徒错觉。所谓赌徒错觉,是指根据经验结果来估计下一次结果的心理现象。一个赌徒在赌抛硬币的正反面,正面和反面的出现概率都是50%。他现在已经连续抛出十次正面了,正准备抛第11次。他觉得已经抛了十次正面了,正面出现的次数太多了,第11次就不太可能是正面了,是反面的概率比较大,于是他压第11次是反面。最后没想到还是依着正面。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连续11次正面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包括第11次抛硬币在内的每次抛硬币的实验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一次的结果是互不干扰的。第一次的正面概率是50%,第11次的还是50%。我们只能说连续11次是正面的概率低,但不能说是第11次是正面的概率低。有赌徒错觉的人没有看到每次实验的独立性,他们用历史的结果来判断下一次实验的结果,试图为无规律的随机事件总结出规律,从而预测未来的结果。那些试图利用历次彩票中奖结果来推测下次可能中奖结果的人,就是有赌徒错觉的人。这种推测活动是毫无意义的,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

上面我们讲了投机钱包和消费钱包,最后呢,我们来谈谈投资钱包。

首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投资啊。投资活动本质上也是买一样东西,买什么呢?买未来的一系列的现金流,也就是用钱去买钱,只不过花的钱和得到的从金额上看不同,从时间上看也不同。比如投资房产,为什么人们很愿意投资房产呢?因为卖房子得到的现金流明显比买房子花的现金流多,即便加上按揭贷款带来的利息,很多人仍然会认为买房子是划算的。再比如啊,为什么有的人要投资债券呢?因为债券可以给他们带来本息现金流,而本息现金流比以前的投入要多。投资股票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股票由股息带来的现金流,也有出售带来的现金流,如果卖价可以高于买价,那就是有利可图的。

你会发现,不管是投资房产还是投资债券,或是投资股票,我们都是在用一笔现金流换另一笔现金流。那么如何评价一项投资的价值呢?一种啊,是根据现金流计算出的投资收益率来评价。如果一笔投资一开始需要我们投入1万元,一年后可以收获11000元,那么年收益率是多少呢?这个很好计算,应该是10%。我们用11000元和1万元的差额1000元除以初期的投入1万元就可以得到收益率了。同时,现在还有另外一项投资,需要我们投入5000元,一年后可以获得6000元,那投资回报率就应该是20%。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两笔投资里我们赚到的都是1000元,但是前者的收益率不及后者,要占用的本金也大于后者,所以我们一般会认为后者是比前者更好的一笔投资。

比较收益率是一种办法,这个比较好理解,但它也有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它只是一个比率,无法对多笔投资进行系统性的绝对值上的比较。作者在书里主要运用了另一种更先进的评价方法——折现法。折现法的计算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金融和会计学知识,这里呢,我简单介绍,如果您感兴趣,可以阅读这本书来进行深入了解。

折现法的思路是反过来的,作为投资者,我们先要在内心设定好我们期望获得的投资回报率,然后针对特定投资带来的未来现金流流入,来计算出现金流的现值。假如某项投资带来的未来现金流有三笔,分别是第一年、第2年和第3年年底,每一年获得10万元的收益,而我们内心设定好的年投资收益率是20%。现在我们用20%作为折现率,计算出当前我们需要投入的初始本金。首先,用第一年底的10万元除以120%,我们可以得到现值8.33万元。然后用第2年底的10万元除以120%的二次方,我们可以得到现值6.94万元。最后,用第3年年底的10万元除以120%的三次方,我们可以得到现值5.78万元。我们将这三个现值加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值,这个值是21.05万元。这个值告诉我们,如果这笔投资需要我们投入的初始本金是21.05万元,那便意味着我们是可以获得20%的投资收益率的。假如卖方愿意以低于21.05万元的价格出售这项投资呢,这意味着作为投资者的我们赚了,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将高于20%。假如卖方要求以高于21.05万元的价格出售这项投资呢,这意味着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将低于20%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啊,引入现值这个指标以后,我们可以用现值的绝对值来评价一笔投资值不值了。只要投资的价格大于现值,那投资收益率就是可以高于我们的设定目标。当然,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些局限性。比如,投资者预设出的投资回报率不一定合理,虽然这是个人的愿望,但个人的愿望不能脱离实际的情况。一般来讲,投资回报率越高,投资的风险也会越高,未来的实际现金流会更加不确定。设立合理的投资收益预期,是个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关于这点,作者在书中做了一定介绍。作者提到,如果我们要求的投资收益率过高,那不仅要承受未来现金流达不到预期的风险,甚至还要承受本金损失的风险。是否有损失本金的风险,这也是区别投机和投资的一个界限。如果有,那我们就认为他是投机;如果没有呢,我们就认为他是投资。这也就是说,投资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增值活动,它比起投机活动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就是这本书重点讲述的三点内容:消费钱包、投资钱包和投机钱包。

除了这些啊,本书还有一个特色,用非常丰富的生活化例子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金融和会计知识。在本书里,作者讲解的理论基本都是金融学和会计学中的基础内容。如果你正好是这两个专业或相关行业里的工作者,理解他们是很容易的。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也不用害怕,作者的用词浅显易懂,逻辑也很清晰。并且,作者在讲解这些理论时,运用了大量的生活化案例,也非常善于使用比喻,普通读者理解起来也并不难。

比如啊,书里有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沙漠里待了三天,口渴难耐。此时啊,即使使用1万元来买一瓶水,他也愿意认为这是值得的。通过运用这样极端化的例子,作者解释了效用评价和购买者自身状况之间的关系。再比如说,飞机的事故率远低于汽车的事故率,但人们往往觉得飞机比汽车危险。作者借用这个例子,说明了人们对先验概率的无视,也说明了由经验形成的认知和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在赌博的时候,获得1万元时的喜悦和获得10万元的喜悦不同,可能相差了近十倍,但获得100万元和获得110万元的喜悦就没多大差别。作者借这样的例子,让大家体会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多多学习一下作者用通俗的案例来解释较复杂的金融和会计理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我们提升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当然,书里作者强调最重要的还是去实践,理解了原理之后,大胆地学以致用,将它们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创业决策中去,帮助自己尽快实现经济独立,实现财务自由。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67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会花钱》。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每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