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上瘾》互联网产品设计必备指南,4 步让用户对产品上瘾
铛铛铃2025-08-22【管理】5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由我来跟大家分享一本经典的互联网营销书籍,也可以说是产品运营类的书籍,叫做《上瘾》。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很精准的,基本概括了整本书的主题——怎么让用户上瘾。
在展开讲述这本书之前,咱们不妨先聊一聊“上瘾”。你可以回想一下,在过去这么多年里,你在碎片的时间里,比如说上班、上厕所呀,在等人的时候啊,在睡觉之前呢等等,这些时间里你都会做什么?
如果说10年之前,咱们大多数人应该是发会儿呆,休息一下,或者想点什么事情。10年之后呢,相信你肯定也患上了“没有手机会特别难受”的病。这些碎片时间里,不打开微信、刷刷朋友圈,打开抖音看看小视频,或者打开微博看看新闻,就会憋得难受。我们都已经对手机上了瘾,也对手机里的各种产品上了瘾。
这种变化可不是单一的,实际上我们不是对玩手机这件事上瘾,而是对手机连接的整个现实世界的认知在发生改变。比如说吧,我们的消费行为习惯就在慢慢从很理性的、很简单的需求,变成感性的和丰富的需求。以前我们买东西是缺了什么去买什么,现在买东西是无所谓缺不缺,就习惯性地会打开淘宝,琳琅满目的商品就蹦出来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逛的感觉。这种变化都意味着上瘾在改变用户心智上的重要意义。
如果是互联网产品的时代,你不了解这样的用户心智,可能就很难捕捉和吸引到用户。《上瘾》这本书就是做了这样一种尝试,作者试图将用户上瘾的心智模型抽象出来,并且一步一步研究怎么拆解,怎么去建立用户的上瘾习惯。
那么上瘾到底有几个步骤呢?作者提到了四个核心的阶段,分别是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和投入。咱们一个一个来了解。
第一步,触发。为什么用户的上瘾需要触发?道理再简单不过了,用户对一件事物不知道、没接触过的话,还谈什么上瘾呢?所以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习惯不是凭空出现的,习惯是逐步养成的。
我们不妨再拿自己举个例子,我们晚上睡觉之前刷手机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就决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一会儿手机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过去可能是在睡前习惯做别的事情,打个比方,我们过去都习惯看书,睡觉之前在床头柜上取下一本书,读个20分钟,然后倦意来了就睡觉。当我们有了诺基亚那种功能的手机的时候,手机的功能还不够强大,我们晚上睡觉前并不会需要拿它做点什么,顶多就是检查一下有没有未读的短信,或者未接来电,要处理这个很难养成习惯。
接下来我们有了第一款智能手机,它能够上网了,也可以访问很多网站,有QQ这样的通讯工具,有很多游戏。一开始我们可能偶尔要回一下消息,看几篇文章,但我们很快就被比读书更有意思的游戏和QQ给吸引过去了。刚开始也许是花5分钟在手机上,还是会看10分钟的书,接下来很快我们就花30分钟在手机上,根本没时间看书了。我们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在睡前伸手拿起手机的习惯,再也不会碰那本床头柜上的书了。
任何习惯都是这样养成的,回顾我们过去的生活,肯定都是如此。那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触发的,刚刚的例子很简单,我们要养成习惯,显然先要有一款智能手机,那么这个智能手机就需要到你的手里。这个过程中,包括你怎么会想要买一台手机,怎么买得到这台手机,都是外部重要的触发渠道,让用户能接触到你的产品,这才是最重要的触发。作者称之为外部触发。
外部触发有几个分类,我结合国内常见的形式,基于原书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广告。这个很简单,就是不管用线下的广告,如各种各样的地铁广告、电视广告、公交站广告等等,还是用线上的广告,如搜索引擎的广告、微信或头条里的广告等,都可以。总之要想尽办法,让你的产品触达到你的目标用户。
第二类,话题营销。可以想办法傍上一个话题的大腿,比如最近世界杯很火,你的产品是电商类的网站,那你可以搞一些世界杯相关的促销,各种看球伴侣,比如零食啦、啤酒啦,可以大打折扣,这样就容易传播。
第三类,社交传播。这需要让你的营销本身就具备裂变的能力,你出发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可能是100人,它们通过传播,每个人都能带来一些用户,这些用户也能继续带来用户,那就能产生裂变了。像拼多多这类拼团类的产品,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它不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就能触达很多的用户。
第四类,沉默触发。有的用户可能用过你的产品,或者还安装着你的软件,那么你可以想一些办法,让它们重新开始使用。因为你能够用手机的通知或者短信来触达这些用户,所以这也是一类触发的方式。
除了外部触发,我们还要做内部触发。这个内部说的是用户心中的触发,外部触发能够确保我们的产品被用户知道,但要让他认可,让她愿意去尝试,还需要我们抓到他心里的那个痒点,就是挠到它的痒处。这个痒点不是需要文字多么华丽,或者视觉效果多么好,更重要的是,用户要知道产品能帮助她解决什么问题。有的人做的产品内容五花八门,功能多种多样,看起来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对于用户来说,反而并不知道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用户连试都不会去试。
在互联网领域,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就是面对投资人,你要一句话能讲清楚,到底做的产品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这样的业务才是靠谱的业务。INSTAGRAM是国外知名的图片社交产品,它的内部出发点就是看到很酷的东西就可以拍下来,而且把这个出发点深深地根植到了用户的心里。这样哪怕用户有段时间没有用INSTAGRAM了,当下次看到有意思的东西,也会突然想,我可以拍下,传到INSTAGRAM上去啊,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有效的触发。
像今日头条和抖音这样的产品,也是抓住了用户的心理,每当用户有“现在很无聊,想打发时间”的想法时,就不自觉地想到头条或者抖音,那么这个内部触发的效果就达到了。
第一步是触发,那么第二步当然就是行动了。在一次用户的行动中,必然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动机,用户必须先有动机,其二是能力,用户必须有可能完成这个行动。
动机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刚刚提到的内部触发条件的背后根因。在国内的互联网领域,大家对动机的分析已经有不少了,尤其是分析人性需求,几乎是社交和电商产品的必修课。作者援引斯坦福大学的弗格教授的研究结论,说明了动机是有三个类别的:
第一个,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发呆和没事做是痛苦的、不舒服的,但是可以看有趣的视频或者新闻,就是快乐的,这是大家刷朋友圈和看抖音的背后心理诉求。
第二个,追求希望、逃避恐惧。比如到处都是关于疫苗或者关于流感的新闻,用户就会倾向于寻找解决办法,到底哪里能有值得信任的科普文章和方法,教给我怎么做,这是用户的心理。这也说明,为什么关于附带了解决办法的谣言很容易传播,因为大家都倾向于能把问题解决,哪怕这个问题本质上是难以解决的。
第三个,追求认同、逃避排斥。各种社交类的产品,都是让用户之间建立各种新的联系,或者巩固已经有的社交关系,就是因为用户都是追求认同感的。
这是动机,那么能力指的是什么呢?能力指的是我们的产品能够让用户完成一项任务,而且是更快捷高效地完成。前些年有一个词很火,叫做赋能,也是这个意思。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是在为用户解决问题这件事上赋能。为什么大家都爱用社交工具来通讯,而不是写信或者发邮件,就是因为社交工具的效率特别高。为什么大家经常用淘宝来购物,而不是走去商店买,也是因为这样非常节省时间。许多互联网产品都是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或者优化体验,让用户真正感觉到这个产品给它有所赋能。
对于产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赋能,这比动机和触发都要重要。比如说我们做了一个社交工具,让用户认识更多的人,但是用户注册的时候就发现步骤特别繁琐,注册完了发现找人特别麻烦,或者找到了好友,发现交流经常出现问题,网络经常不好,信息还会丢失等等,这些基础能力建设得不好,根本谈不上帮用户解决问题,那就更不用想用户对你的产品养成使用习惯了。
那上瘾模型的第三步是什么呢?原书中的翻译是多变的酬赏,我们不妨用更口语的说法,就是奖励,而且是多样化的奖励。
我们可以拿知乎来举例子,像我就是知乎的深度用户,在知乎已经贡献了20到30万字的回答。我最初来知乎写东西都是机缘巧合,是创业比较无聊的时候随便写的,想的是能总结一下自己关于产品的思考和认知结果。知乎的奖励机制就很快产生效果了,我的内容得到了一些人的肯定,他们的赞同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容产生了价值,于是我就更有动力去继续写更多的回答,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而且这种奖励机制还不仅仅是单一的点赞,也有很多产品朋友跟我交互,在回复留言的时候,就能结识到许多也很厉害的同行,这也是社交奖励。另外我也塑造了相对还可以的个人品牌,在圈子内有了一些知名度,这些都是附加的社交奖励。
对于社交产品来说,社交奖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电商产品来说,可能就是各类优惠活动、营销活动所代表的真实的价格上的奖励,这是作者提到的社交奖励之外的第二种猎物奖励,就是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发现成本降低了,这种奖励也是非常有效的。第三种奖励是自我奖励,这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成就感,我们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都会相当有成就感,有很强的自我满足。所以同样是发优惠券,但一张优惠券是随意发放的,另一张优惠券是你需要做一些游戏才能得到的,那后一种优惠券你得到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更加满足的。
社交奖励、猎物奖励和自我奖励是三类主要的奖励,要让它们起到好的效果,不能只是用固定的形式来发放奖励,这是基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的结论,多变的奖励对人的激励效果更好。因此要做到让用户真正被你的奖励所引导和刺激,可以更多的给不确定性比较强的奖励。
我们讲完了前三步,来到了最后一步投入。在投入这个步骤与前三步不同,作者没有提到很明确的要做哪些事情,只是提到了几个要点。因为第四步与前三步不同,我们更多的还是要利用好内部触发、行为和奖励,让用户能留下来,而第四步更多的是把之前的步骤串起来,让用户真正能够投入。
第一个要点是对产品的投入,会让用户形成偏好,因为用户总是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会尽力保持过去的行为,这是习惯养成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先让用户投入。
第二个要点是,用户的投入依然要基于我们的奖励来做引导,我们要给用户比较长期的预期。举个例子,我当初刚开始到知乎写回答文章的时候,投入其实并不多,哪怕收到了一些社会奖励,对我来说,这件事在生活中也是很次要的。但如果我看到了哪个知乎的产品经理领域的回答者,通过在知乎持续不断地总结,最终能够出版一本关于产品的书,那这个预期对我来说就很有吸引力,我会更加愿意投入进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个要点是要通过用户的投入,达成再一个循环的触发,只有这样持续循环下去,用户才能够持续投入,直到养成最终使用产品的习惯。再拿刚刚我写回答文章作为例子,我在每次完成回答后,不仅能收到很多点赞和评论的通知,也会收到很多邀请,许多知乎的用户会邀请我来回答问题,帮助他们。有些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就会去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久而久之,我的投入就大到足够我养成习惯了。
这就是第四步投入的几个要点。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讲完了上瘾模型的四个步骤,让我们回顾一下:
第一步,触发。触发包括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外部触发指的是我们怎么能够触达到用户,让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并且使用我们的产品。内部触发是让用户了解我们的产品,解决了他们什么样的问题。
第二步,行动。行动的前提是动机和能力,我们要满足用户的心理诉求,让他有动机来用产品,同时,我们的产品要提供很强的能力,要么提高效率,要么降低成本,让用户真正可以高效解决问题。
第三步,多样化的奖励。奖励有很多种,社交奖励是让用户得到认同感,或者建立新的关系链,猎物奖励是让用户能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成本更低,甚至有物质回报,自我奖励是满足用户特定任务里的成就感。同时呢,奖励还需要比较多样化,不要是固定形式的、固定频次的,要多种多样才会更有效果。
第四步,投入。我们要让用户持续投入进去,一定要建立良好的预期,同时还能在每次投入后都能形成一次触发,持续循环下去。
最后,我们不妨举个身边的案例,思考一下火爆了全国的短视频应用抖音app是如何利用了这四个步骤中提到的要点的。
第一步,触发。抖音的外部触发,可谓是营销领域的经典案例了。他看准了年轻人最喜欢的综艺节目,冠名了《中国有嘻哈》,成功随着《中国有嘻哈》的爆红,成为短视频领域最知名的产品。同时借助线上比较强势的流量广告,触及到了各种应用商店等流量的入口,确保用户都能够听说过这个产品。内部触发则主打的是“无聊的时候来刷一刷”的概念,有趣、好玩儿是产品特色,这样许多用户就能在类似的场景下想到抖音,并且愿意主动去做尝试。有数据显示,抖音的爆火大大降低了腾讯系产品,尤其是QQ和微信的用户使用时间,这也证明了抖音抢占的正是原来用户会花碎片时间看看朋友圈和QQ空间的场景。
第二步,行动。抖音满足用户的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这一点心理诉求,用很简单粗暴的短视频,让用户获得快乐极其有效。在能力上,用户获得快乐的成本非常低,15秒就可以看到一个笑点,这不管是读文章还是看电视剧,都是很难做到的,同时也能覆盖用户碎片的时间,让用户在那些很碎片的时间里不至于没事情可做。
第三步,多样化的奖励。抖音的用户获得的不仅是雷同的笑,内容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在算法上,也极力避免完全相同的内容推送给用户,用户得到的不光是小品之类的短视频,还会有许多生活技巧,能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猎物奖励。同时,对于上传内容的用户来说,抖音也能够提供社交奖励和自我奖励,可以认识更多的陌生朋友和达成认同感。
第四步,投入。抖音结合多样化的奖励,会不断吸引用户,养成碎片时间刷内容的习惯,并且不间断地推送内容,让短暂流失的用户又重新回到产品中来。持续投入之后,用户就会形成“无聊的时候刷抖音”这样的习惯,最终让用户对抖音真正上瘾。
像抖音这样成功让用户上瘾的产品,其实还有不少,你不妨也找一个常用的产品,试着分析一下。
嗯,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7年5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希望我的推荐能够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