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社交媒体简史》社交媒体并不是现代才有的新鲜玩意,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

铛铛铃2025-08-22人文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本书的作者汤姆·斯丹迪奇是《经济学人》的编辑、专栏作家和科学记者。他在这本书里带我们穿越回了历史彼端,为我们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演变。

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软件。据统计,如果把地球人每个月单花在脸书这一平台上的时间加起来,就能达到3000亿分钟,相当于60万年。若再加上其他平台,这数字更是庞大得难以想象。我们人类为什么会对社交软件如此痴迷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大脑,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似乎为了适应群居生活专门进化过。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里生活,会本能地想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与交流信息。所以我们利用社交媒体软件与亲朋好友分享信息、展示自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不过是顺应了最原始的本能而已。

可是电脑、手机、网络和各种应用软件都是近几十年的产物,生活在古代的人没有如此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们怎么顺应这种本能呢?其实社交媒体并不是现代才有的新鲜玩意,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第一个相当活跃的社交媒体生态;16世纪就有类似于论坛、帖子和博客一样的东西和类似于脸书、朋友圈一样私密分享的媒介;等到17世纪,则兴起了类似于微博和推特的公共交流平台。你想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吗?人们如何参与其中,卷入过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影响过哪些大人物的人生,那就一起去书里看一看吧。

介绍完了基本情况和作者,现在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我为大家从书里提炼出了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公元前一世纪出现的首个社交媒体生态——古罗马人的书信和涂鸦墙;

第二部分,16世纪兴起于德意志的博客和帖子——各式各样的小册子;

第三部分,16世纪流传在英国都铎王朝宫廷里的朋友圈——手稿和斋记簿;

第四部分,17世纪人们热衷的微博平台——遍布街头巷尾的咖啡馆。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罗马人建立起的社交媒体生态。古罗马人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用莎草纸书写的各类信件。莎草纸是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发明的,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植物——纸莎草的茎制成的一种纸。古罗马人为什么会频繁写信呢?这主要是公元一世纪前古罗马时局所致。当时罗马帝国已经称霸地中海,征服了欧洲和北非海岸的大片土地。因为罗马的政治制度是小城邦制度,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和大家族手中,因此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充满矛盾、阴谋和叛乱。罗马帝国领土广袤,不少政治精英从罗马被派遣到其他遥远的行省任职,但是他们人虽然离开了罗马,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万一罗马出现变故,他们自己的派系受损,他们自己也要跟着遭殃。所以他们需要时时了解罗马的实际动态,与罗马同一阵营的朋友共同谋划,在接连不断的阴谋中站对边,活命自保。于是他们开始频繁地通过写信来交换信息,同时借此维系人际关系。

长途信件需要写在莎草纸上,这种纸造价十分昂贵,但胜在轻便,易于运输。通常一张莎草纸约15 cm宽,25 cm长,够写一封信,但也有人喜欢长篇大论,他们便把几张纸粘成一大张,洋洋洒洒写一大堆。写完后,他们会把莎草纸卷起来,用线捆好,加上蜡印,交给专门的信使、奴隶,或者托付给其他旅行者帮忙捎带。在路上颠簸数日,甚至十天半个月才能送到对方手里。这样一来,想要信的内容保密十分困难,所以大家写信的时候会自我审查一番,以免被对家捏到把柄。有时,人们也不止写关于自己的事,他们还会誊抄信息。在罗马城内,政府通常会把重要的政治决策和信息贴在广场里公示,于是,罗马城里的人常会命奴隶把这些信息抄在莎草纸上,总结成一份类似于新闻报纸的书信,邮寄给外省的朋友,让其及时了解罗马动态。许多古罗马精英对往来书信如饥似渴,把它当成生活里的重头戏,和我们身边那些动不动就要查看微信和邮件的人极为相似。

公元一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塞内加曾在给好友的信里嘲弄其他人每天飞奔去港口查看有没有自己信件的场景,他写道:“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地赶往海边,只有我悠哉悠哉。”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学家西塞罗与塞内加寡淡的态度截然相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痴迷分子。他曾被外派到如今土耳其东南部的西里西亚任总督,为了能经常收到罗马城内朋友的来信,他在一封信中恳切地说道:“不管您有没有新闻,都给我回个信,我差不多每天都会给您写信,因为我宁肯写没有必要的信,也不愿意万一您有消息想要告诉我的时候,找不到现成的信使。”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不管怎么说,用莎草纸寄送信件成本非常昂贵,只有贵族、将军、律师、官员等社会精英阶层才能消费得起。平民和穷人怎么办呢?有没有他们能参与其中的社交媒体和平台呢?当然也有,他们可以利用古罗马各个城镇里的建筑物外墙,在上面涂鸦写字,把那儿当作公共信息交流地。对于平民来说,建筑物外墙是海报张贴栏,是招租信息平台,是公共留言板,也是杠精们吵架斗嘴的地方。以如今现存的古罗马城市遗址庞贝古城为例,在这座人口不到2万的城市中,建筑物外墙上居然留了1.1万条涂鸦,其中最显眼的涂鸦用大字写成,是支持某人竞选市政官的宣传口号,如“金匠一,敦请诸位选举某某某为市政官”,也有一些反对派用讽刺的语气暗示某个候选人不够格,如“全体贪睡鬼支持某某某”,明摆着说支持死人的都不是好人。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数不尽的招租信息,如“阿尔尼乌斯·波里奥有数处房屋出租,租期自71日时,底层是店面,楼上是亮屋”,一些人的日常生活片段记录,比如哪天做了面包,哪天洗了斗篷之类的琐事,还有一些格言警句和诗文,例如史诗《埃涅阿斯纪》开篇的诗“我为武器,何人讴歌”,这一句在全城出现了17次之多。至于杠精们的对话,那更是有趣,跟狗血连续剧似的。有个人在一面墙上写道:“织布工苏塞苏斯爱上了旅店主的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奴,但爱丽丝并不爱她,可苏塞苏斯仍然哀求爱丽丝可怜她。”此段留言者是苏塞苏斯的情敌。再见了,没用的家伙。这涂鸦下面立马得到了正主苏塞苏斯的回应:“嫉妒的人,你来捣什么乱,乖乖的对比你英俊的多的人低头吧,我遭到了非常不公的待遇,但我很帅。”这情敌也不是吃素的,继续奚落道:“我把该说的话都写在这里了,你爱爱丽丝,但他不爱你,苏塞苏斯,看看上面的话吧。”

平民们用来涂鸦的外墙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共用媒体环境,犹如在庞贝成千上万条涂鸦中的一条所说的那样:“不管是谁,想写就写。”用一句话总结古罗马人的社交媒体生态环境,那就是精英玩儿书信、平民玩儿涂鸦。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表达自我。

可是,古罗马帝国公元四世纪解体后,被基督教化的欧洲诸国进入了黑暗时代,整个社会十分压抑,人们的识字率、读写率大幅度下降,特别是他们改用更为昂贵的羊皮纸书写之后,原来生机勃勃的社交媒体生态也随之凋零。直到公元11世纪到15世纪间,大学开始兴起,阿拉伯半岛的商人把中国的造纸术引入了欧洲,且来自如今德国莱茵河左岸的美因茨地区的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后,欧洲人的社交媒体环境才再一次火了起来。

接下来我们就去见识一下16世纪兴起于德意志地区的各种小册子,看他们如何像论坛帖子一样蔓延传播,掀起风浪。小册子的流传首先得益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早在12世纪,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便传入了欧洲,但是雕版印刷比较适合印刷图像和少量的文字,不适合印刷长篇大论和整本书籍。直到1440年,约翰·古登堡研究出来了金属活字印刷,印刷速度才大大提升。这种印刷术是用金属铸造出一个个字母,把它们排成单词、字行,甚至排出整面书页的内容,然后在字母上沾满特制的、粘性较高的油墨,把纸铺在字母上,用压床挤压,油墨便印在纸上了。利用这个方法,一旦排好页纸的内容,一天能复印好几百张,较之以往实属质的飞跃。金属活字印刷自美因茨地区兴起后,很快传遍了欧洲各地,不到30年,像巴黎、威尼斯、罗马、米兰、科隆这些学术名城都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印刷内容较少的小册子极为方便。

除此之外,小册子的流传还与一位叛逆的神父马丁·路德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1517年,来自德国东部的维滕贝格的马丁·路德公开挑战教会的权威,在维滕贝格大教堂大门上贴出了一张拉丁语写的被称作95条论纲的小单子,上面提出了针对教皇和教会的95条质疑和控诉。当时教会极为腐败,大肆兜售赎罪券,神职人员四处跟信徒宣称,只要买了赎罪券,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过,都可以免受现世和死后的惩罚折磨,直接飞升天堂。为此教会赚了不少黑心钱,许多神职人员也跟着发家致富。路德对此十分不屑,他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所以卖赎罪券无异于一种欺诈。

路德贴出了95条论纲后,立刻引起了当地社会的骚动,因为许多人早就对赎罪券心怀不满了。富人们有钱买赎罪券,穷人们没有,难道穷人们就不配沐浴基督的恩泽吗?再说,许多神职人员一看就比较富裕,教堂也越修越豪奢,这让花了大把真金白银买赎罪券的人怎么想?路德的朋友帮着路德传播95条论纲,自己出资把它印成小册子或大海报,送到莱比锡、纽伦堡、巴塞尔等大城市。那些地方的印刷商看到这些小册子一来便被抢光了,便主动把它译成通俗易懂的德语,大肆印刷,让更多人能够读到它。在印刷商的推助下,95条论纲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短短14天便传遍了整个德意志地区,四个星期后扩散到整个基督教世界。一份印刷品应公众的巨大需求如此自然而然地迅速传播,这在以前从未有过。小册子成了一种风尚,人们争先恐后的想要拥有一本小册子,和朋友分享,获得认同感,同时搭建自己有文化、有思想的高大形象,甚至目不识丁之人都会跟风买小册子,自己读不懂,也得请识字的朋友讲给他听,生怕落于人后。

路德看到了小册子作为人对人传播的媒体的力量,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从论纲的快速流传中了解到多数人对赎罪券的看法。”路德受到民意鼓舞,更加不遗余力的创作,写好一份就交给亲近的出版商,然后就静静地等待承载了自己思想的小册子通过人们的相互分享抵达德意志的每一个角落。有不少教会的支持者看到路德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处传播,心慌得很,纷纷写小册子反驳路德,但路德的思想深入人心,他的拥护者总会第一时间跳出来为路德辩护。如此一来,小册子更加满天飞,10年间出版了超过600万本小册子。

总之,小册子犹如我们今日的论坛帖子或博客文章,当红作者路德一发帖,立刻引来各方围观,有人点赞,有人转发分享,有人评论、有人抨击,越来越多人因为路德的帖子被卷入到同一件事情的讨论之中。在这场论战里,公共舆论明显往路德一方倾斜,教会一方大为泄气,宗教改革已经势不可挡了。归根结底,宗教改革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对腐败的愤怒,对政治的不满,而恰逢此时出现了一个人物,利用新的媒体形式号召了他们,让他们意见同化,最终共同掀起了一股浪潮。

在小册子大行其道的同时,一种私密的、类似于朋友圈的东西悄然在英国宫廷流行了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都铎王朝宫廷里的朋友圈——手稿和斋记簿。

16世纪中叶,印刷机已经发明了100多年,但还有一部分人热衷于手抄文本,比如英国都铎王朝宫廷里的贵族们。此时欧洲的识字率已经大大提升,贵族们读书、抄录、写诗都不在话下,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励志文章、反映时下心情的诗句等写在一个像大笔记一样的本子中,给本子手稿起名为“诗文杂集”“选集”或“斋记簿”。他们偶尔会把手稿拿出与亲朋好友分享,其他人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评论写在空白处,如果他们对手稿内容感兴趣,也可以誊抄下来,放在自己的手稿中汇编成文集,有的人甚至会把自己的手稿直接传给下一个人,变成公共的手稿,在关系网中互相传递,形成一个手稿流通网络。手稿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可以让人们达到自我展示的目的,一个人抄录的诗歌和格言能彰显着他的品味、性格和心情,让他在人际关系网中收获关注与认同。

都铎王朝时代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手稿,包括信件、诗歌、散文、笑话、谜语、语录,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其中最为传奇的莫过于德文郡手稿。它有什么故事呢?话说1533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侄女玛格丽特·道格拉斯和一位年轻的贵族托马斯·霍华德爵士私下里秘密结婚了。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当时宫中的贵族男女作为侍臣、私人教师或保姆,彼此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乃是司空见惯之事,但玛格丽特和托马斯的秘密婚约意义不一样。因为亨利八世当时正准备废黜王后安妮·博林,立自己的新情妇珍·西摩为新后,亨利八世还宣布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为非婚生女。如此一来,他便没有直系继承人了。按照当时的继承顺序,玛格丽特意外地成为了继承人。亨利八世得知玛格丽特和托马斯私定终身后勃然大怒,认为托马斯居心不良,觊觎王位,于是下令把这对苦命的鸳鸯抓起来,关进了伦敦塔。伦敦塔位于泰晤士河畔,一度是关押贵族和上层人士的监狱。

在玛格丽特和托马斯拘禁期间,他们只能靠写诗以及相思消磨时光,这些诗句要怎么传递给爱人和关心他们的朋友呢?答案正是德文郡手稿。玛格丽特有一个好朋友叫玛丽·希尔顿,此人的父亲是宫廷侍卫,哥哥在伦敦塔做杂役,可偷偷利用职务之便把玛格丽特和托马斯的诗带出来,然后玛丽把这些诗句抄录在德文郡手稿中,并在关系网中传播。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往来的一系列诗作中,第一首是托马斯所写,他悲吟:“哦,牢房是多么坚固,深爱的人分隔两处,但虽然深受折磨痛苦,我们的心意相通如故。”接着他表达了对甜蜜的妻子不渝的爱,并乐观地相信铁窗生涯很快结束。玛格丽特也对托马斯矢志不渝,直言他们的爱将海枯石烂永不变。可在后来的诗作中,两人的情绪急转直下,因为亨利八世给托马斯开出的出狱条件是放弃对玛格丽特的爱,托马斯断然拒绝,因此被判犯了叛国罪,处以死刑。等待行刑期间,托马斯写了一首格外阴郁的诗作,他引用了14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特洛伊·罗斯与克里希达》中的诗句:“当你经过我的坟墓,请记住长眠在此的我,我虽不才,也曾爱过。”并在诗的末尾署名 T·H,写上“向我最甜蜜的妻子告别”。显然,托马斯希望把乔叟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最终,他在伦敦塔中病逝,再也没能与爱人重聚。

德文郡手稿记录了托马斯和玛格丽特真挚的爱情,他们的诗作在朋友间流传,朋友们读到动情处,纷纷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评语,有时甚至作诗一首传递心情。通过手稿中的笔记,我们可以看出,至少有19个人在里面写过东西。此事告一段落,亨利八世为了杜绝类似事件,特别推出一项法律规定,未经国王准许,禁止任何皇室成员之间秘密通婚。无论怎样,手稿仅在英国上层阶级小范围内流传,没有让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等到了17世纪,随着咖啡馆的普及,人们才有了公共的、广阔的交流平台。

最后,我们就讲一讲17世纪人们热衷的微博平台——遍布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咖啡这种饮料于公元17世纪从阿拉伯世界传至欧洲,很快便受到了整个社会的追捧。欧洲第一批咖啡馆于17世纪40年代在威尼斯开业,随后几十年间开遍了整个欧洲,阿拉伯世界的咖啡馆习俗也跟着兴起。在阿拉伯世界,咖啡馆是重要的聚会场所和信息分享地,欧洲咖啡馆保留了这样的特质,人们可以在咖啡馆畅所欲言,在愉快的氛围里阅读和讨论各种不同的问题,无论是时事、政治还是行业信息,都百无禁忌。特别是在英国,去咖啡馆喝咖啡被视为乐于接受新思想的表现,科学家、知识分子、商人们对此大为追捧。咖啡馆里往往提供最新出版的小册子以及写满新闻的公报,网罗了天下信息和热点。公元1667年,一首流行的顺口溜总结得极妙:“我让你们去一个聚会地,那里能听到最新的东西,那就去咖啡馆吧,全世界从国王到老鼠,任谁做了什么事,不分日夜都能在咖啡馆里听到消息。”

咖啡馆的气氛鼓励陌生人之间畅所欲言的交流,所谓的阶级、社会、地位和差别暂且全被抛诸脑后。有一套印刷出来的咖啡馆规则明文规定,无论一个人的地位如何,都不必为地位高的人让座,这在其它场合很难实现。在伦敦,不同地点的咖啡馆往往主题也不同,比如在圣詹姆斯教堂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周边的咖啡馆是政治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咖啡馆的顾客多是教师和神学家,伦敦中部的科文特加登广场的威尔咖啡馆是文学界人士的聚集地,皇家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馆里则挤满了生意人。各类人的思想在咖啡馆里激烈的碰撞,擦出了不少火花。科学史上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经济学领域的著作《国富论》都与咖啡馆里的讨论密切相关。

先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那是1984年一个晚上,设计出真空泵望远镜的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天狼星和月球加速现象的天文学家哈雷,以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雷恩在咖啡馆里讨论有关万有引力的理论。当时科学界的人士对这类问题兴趣极大,哈雷一边喝咖啡,一边自言自语说:“不知道行星轨道的椭圆形是否由万有引力导致。”他觉得万有引力可能与距离成平方反比,也就是距离小的时候万有引力大,距离大的时候,万有引力的力量则减小了。胡克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已经快要推理出相关的数学证明公式了。雷恩本人一直在试图用数学证明万有引力的作用,他一听,胡克马上就要证明出来了,十分不服气,于是就说,如果胡克和哈雷谁能真的拿出数学证明,他就送给那人一本真本书。结果这两人在家努力了两个月,谁也没能证明成功,赢不到那本书。几个月后,哈雷造访了住在剑桥的牛顿,哈雷跟牛顿谈起他在咖啡馆与胡克、雷恩打赌之事,还问牛顿怎么看万有引力和天体运行的椭圆形轨道之间的关系,牛顿自己拍着胸脯说,自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当哈雷说想看看怎么推证的时候,牛顿却一时语塞,拿不出来。哈雷失望而归,本以为牛顿也跟胡克一样吹了个小牛,谁知没过多久,牛顿经过一番努力,真的证明成功了,并第一时间把推证过程分享给了哈雷。可以说,哈雷的提问鞭策了牛顿推证的进程,促使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正式组织起来。推证成功后,牛顿意识到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紧迫性,否则很可能被其他同行捷足先登。没过多久,他率先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通称《原理》),展示了万有引力如何作用于天体和地球上的事物。这本书是近代科学的标准,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胡克读了此书后心有不服,屡次在咖啡馆中跟别人说,是他前几年和牛顿的通信中就提到过平方反比率的想法,牛顿定是受到了他的启发,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不过似乎没人相信胡克的话,哈雷写信告诉牛顿,到了咖啡馆,胡克先生想说服大家相信他早就有了这个主意,是他最初给了您这项发明的提示,但我发现别人都认为您应该是发明者。咖啡馆给这场学术官司作出了裁决,而且裁决的结果一直延续至今。

同样,经济学中具有同等意义的著作,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与咖啡馆有关。《国富论》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斯密在大英咖啡馆里写成的,这家咖啡馆是他在伦敦的基地和通信地址,来自苏格兰的学者都喜欢在这里聚会,斯密在这里把写好的章节分给朋友们阅读,听取批评和建议,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论著。

通过古往今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不管它以何种形式呈现,有一点可以确定,它永远不会消失。如今,博客是新型的小册子,媒体分享网站是新型的摘记部手稿,微博和社交网站是新型的咖啡馆,他们随着技术的升级不断变换面貌,但本质上都是共享的社交平台,使思想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沿着社会关系网一波波传送。只要我们人类渴望交流,在群体生活中表达自我的天性未变,社交媒体便会一直存在。至于未来它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好了,《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为您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咱们讲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交媒体生态——古罗马人贵族阶级惯用的莎草纸书信网和平民们喜欢的涂鸦墙;然后,咱们讲了16世纪兴起于德意志地区的小册子,随着金属活字印刷的应用,印刷小册子变得低廉而便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正是借着这些小册子传递到了欧洲各个角落,掀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促成了改革;接着,咱们讲了16世纪在英国都铎王朝里贵族们爱用的朋友圈——手稿和摘记簿,人们书写抄录,组织自己的手稿与朋友们分享,达到展示自我的目的,我们还讲了最传奇的德文郡手稿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最后,咱们讲了17世纪热热闹闹的微博平台——遍布街头巷尾的咖啡馆,看咖啡馆里的讨论和思想碰撞如何促使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经济学巨著《国富论》的编撰和发表。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93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希望我的推荐能帮你读懂这本书。文字版笔记在音频下面,愿好书伴你成长,开阔你的眼界,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