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极简主义者的崛起》极简主义潮流,是怎么兴起的?

铛铛铃2025-08-22管理5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三浦展继《第四消费时代》后的又一力作。作者三浦展连续30年观察了日本的社会动向、消费动向及城市动向,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并精准定义了日本消费社会的新生现象。

书中提到的一些新名词和新现象,有些已经在中国流行,例如共享旧物、利用团购等等。在社会消费变迁这一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很多共同点,或许可以说日本是中国的镜子,我们可以把这本书作为窗口,去进一步了解我们目前所处的消费时代和它的未来。

在日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时期,人们拼命地消费,拦也拦不住。1989年,“欧巴桑大队”成为日本年度流行语。到了假期,每天有4万日本大妈飞奔海外。她们烫卷发、踩人字拖,到处疯狂抢名牌包和香水,旁若无人地插队喧哗。她们无视禁烟意识,随意触摸博物馆的藏品,并在教堂圣像前摆出 V 字的手势。梵蒂冈因此出台了“日本人竞速令”,欧美媒体发文称“素质低下的日本游客激增”。无奈之下,日本外务省制作了国外不文明行为警示视频,却依旧没有什么用。

是不是感觉这些场景很熟悉?你是不是也想起了几年前的中国,也是充斥着类似的报道呢?

前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收入的增加、物质上的富裕,让人们变得浮躁,野心膨胀,虚荣心作祟,从而出现盲目的消费。“月光族”成为年轻人的一个标签,更有甚者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消费狂热慢慢褪去,年轻人已渐渐回归理性消费。茶余饭后,也很少再听到大妈疯狂抢奢侈品的事情了。高档品牌店门可罗雀,而经济实惠的优衣库等快销品牌反而门庭若市。近一年的时间,拼多多等低价购物为人们所熟知,“拼着买更便宜”成为一句流行语。高大上的北京成为拼多多新增用户最多的地方,天津、成都紧随其后。这是消费欲望退潮后,更多人恢复冷静,选择回归理性的表现。

日本的消费热潮比我们开始的早,自然结束的也早。现在的日本,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和社会结构都在变化,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重视资源共享,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们追求极简的生活方式,每天穿同款衣服,重视环保节约,也出现了新型的邻里关系。现在日本所发生的变化,在以后可能也会逐渐地出现在中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极简主义者的崛起》这本书集结了作者多年的思考成果,非常具有前瞻性,越来越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可,极简主义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同时,这本书风格简约轻快,内容兼具学院派的深度和市场观察派的敏锐,举重若轻,日本社会中生存话题和沉重感似乎也在三浦展笔下削弱,充满了温馨和幽默。

作者三浦展是日本畅销书作家,曾担任过市场营销信息杂志《穿越》的主编。他也是日本知名的社会观察家、社会消费现象的研究者,以及阶层团块的研究者,还是文化研究所主办人。他在研究年代、家庭消费以及城市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社会改造方案。他的《下流社会》《第四消费时代》《简约一族的叛乱》等书,因为他的创新思维,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很受读者的喜爱。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当下日本消费热潮的退却,并随着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共享的重要性,追求幸福的同时考虑代价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一批具有新意识、新思想,强调自我认同感的一代人,包括每天穿同款衣服的精英、回归自然的简单一族等。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为了应对老龄化严重等社会问题,在家庭、城市出现的一系列新尝试,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包括共享带娃、新邻里关系、社区便利点等等。

三浦展的《极简主义者的崛起》从他观察新消费行为和新人类的出现,到提出各种改造社会的设想,经历了行为、人和社会三个层次的跃升,反映了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谈论消费,而是热衷于社会改造的雄心壮志。

先来说第一部分。日本消费行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过去疯狂又浮夸的消费行为,变为了现在的节约和实际。

20世纪80年代,有日本观光团在美国商量:“这大楼不错,咱们买下来吧。”多年后,人们依然诧异日本大妈对消费的狂热,政府出台的消费税依然消灭不了日本人的消费热情。在当时,在日本经济倒数的宫崎县,3 km 外就是真实海滩,但仍斥资2000多亿日元建起了世界最大的室内沙滩。渔业大户千叶县,当地无山无雪,却举债修建了全球最顶级的室内滑雪场,而且完全不愁客源。日本1亿人口,全年滑雪人次却突破了3亿,人们专挑夏天滑雪,没人租装备,多数自购装备,最低配装备也要10万日元。全民运动还包含高尔夫球,公司小职员都在办会员卡,嫌开车去辛苦,还催生了高尔夫代驾,甚至直升机服务。有厂商推出镶钻球杆三件套,售价1亿日元,650套三天全部售罄。

那几年日本女孩约会有通用法则:去餐厅消费不能少于5万日元,一周至少去一次电影院,一个月要看三场偶像演唱会,过一个平安夜至少要花40万日元。卡地亚经典戒指、TIFFANY 新型钻坠和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是平安夜的必备。下班后,白领女孩换上超短裙,去涩谷大街跳迪斯科,乐声迷乱,她们身影袅袅如妖,LV 与爱马仕包随意搭配,错落放在这样的椅子上。那时呢,总有名车街女孩想在东西营女孩搭车呢,丰田是保底,奔驰最有面子,宝马 E 32根本没人搭理。大学生们因此热衷贷款买车,哪怕是利息高达50%。银行信用卡礼品从奶粉、玩具一路升级为商场礼品券与高档化妆品。

如此疯狂的消费行为肯定会出现问题。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人们内心的消费欲望也干涸了。巴黎街头的日本扫货客没有了,高档餐厅只剩下政府订单,室内滑雪场客流骤减了一半,票价打三折也无济于事。没了金主,银座的夜总会每晚12点准时打烊,下班后陪酒女郎再无豪车接送,只好坐地铁、骑单车。残存的高尔夫爱好者也只能在家回味,清贫成为全社会的热词。作家中野孝次在《清贫思想》中反思:物欲横流的日本,错就错在忘记节约才是美德。

泡沫破裂第一年,日本百元店大创开业,随后以每天两家的速度扩张,尾货超市堂吉柯德迅速崛起,人们爱它,是因为那里的商品便宜得像白捡一样。一个原本生产西装的厂,改做廉价休闲服,去广岛开门店时,老板担心冷场,还特地打了电视广告,结果清晨六点店外便排起了长队,老板去电台劝说:“请大家不要来了,排队也进不了店。”顾客依旧踏破门槛。几年后,门店改名为优衣库,并于1999年成功上市。

经历了潮起潮落,日本人在消费面前已经平静无波。20世纪90年代初,尚有人撕掉优衣库包装,换上外国大牌购物袋,但几年后,无 logo、无价签的无印良品就已席卷了日本。从2008年开始,日本奢侈品市场增长率连年为负。随着消费热潮的退却,那个疯狂的消费时代已经远去,人们追求简约、自然、舒适,消费变得理性。IT 精英穿着99元的短袖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NHK 主持一姐同样去711购物,大家各买各的,没人要签名。每天操控数千亿日元的基金操盘手藤原敬之,晚餐也会去吉野家吃牛肉盖饭。

日本经历过三个消费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在之前的三个消费时代,日本人实现了物质富裕,社会生产力极其发达。在目前这个消费极度发达的社会,日本人已经不再关注物品的数量,而且购买昂贵的奢侈品并不能显示自己的身份或是个性,于是人们购买欲望不再强烈,不是他们太穷,也不是单纯的节俭,而是希望把钱花在真正提升生活的地方。这种价值观的兴起,就标志着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同时,他们关注自然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自然共存,不能浪费能源,通过物品的共享促成彼此之间的交流,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

由于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降价,2019年将是电动汽车真正走入普通人生活的元年。电动汽车带来共享汽车服务爆发,电动汽车科技、无人驾驶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服务结合以后,共享汽车将大幅度地发展。未来的年轻人将不会购买汽车,而是短期租赁或者使用互联网轿车服务,而传统的汽车厂家将转型为提供租车服务的公司。类似的共享消费将会继续发展,比如共享公寓、共享图书馆等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关心物质上的获得,而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上进,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并不是不要钱,而是在思考,为了提高收入去破坏环境,大量浪费电力资源,牺牲常年积累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一切是否合理呢?他们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希望追求代价合理的幸福,或者说免于无谓消费的幸福。这个时代能赢得大家欣赏的,已经不再是穿着阿玛尼开着法拉利的人了,这是一个很会赚钱的人依旧穿着 T 恤和牛仔裤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就算你是超级富豪,但如果对社会没有贡献,还是会被人轻视的。

对于赚钱的房地产行业,以前人们可能只会想到利益,而不会考虑房地产生意是否能造福周边街区,即便会破坏原来的街区,依旧我行我素。现在就不同了,出现了一批为了帮助街区更健康发展,而开发新型房地产的人。他们在思考怎样通过房地产的整合,提高整个街区的商业价值,帮助街区焕发活力。他们也是要赚钱,只不过会考虑环境、资源等代价,最终实现街区和个人收益方面双赢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购买大件或昂贵物品,总之就是越大越好,越贵越好。后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日本人,已经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家电、私家车和私有住宅该有的都有了,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档次。同时,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很多人感到购买非必要的大型商品有一种罪恶感。这样一来,人们的消费就从提高档次转向了降低档次,但这种消费行为并不是消极的,也不会让日本的经济倒退,而是标志着一种新的价值观——降低档次以节约社会总成本,比如换一台排量更小的汽车,购买新能源汽车,或者重新改造二手房。

在日本原来持续过很长一段时间“不要用完就扔”的潮流,东西越堆越多,于是出现了断舍离的热潮,人们开始放弃自己用不到的东西。现在在街上捡东西已经被一些人当做一种乐趣,有人甚至这样说:“如果你开着轻型卡车在东京街头到处转悠,转眼之间就能集齐所有的家当。”在日本,把别人丢弃的东西捡回重新利用,不再是丢人的事,越有品位的人越会以低价购买二手房,然后自己翻新。这样的房间里没有附庸风雅的进口水晶酒杯,而是放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椅子、朋友赠送的台灯等等,体现出主人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在旧城区购买公寓并翻新,花费远不到郊外新房价格的一半,又省钱又独特,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这种居住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喜爱。在中国,旧物重新利用也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简陋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不再是贫穷的代表。一些大学在每年的六、七月都会有二手市场交流会,即将毕业的学生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专业书籍、学习用品、衣物等,其他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捡漏。这个活动既能减轻毕业生行李负担,又能让书籍等重新利用,避免浪费。市面上也有很多回收和利用二手货物的软件,比如出售闲置物品的闲鱼、专门买卖二手书的孔夫子旧书网。旧物的重新利用看似是消费降级,但节约了资源,归根到底还是有利于社会的。相信在未来,旧物利用也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消费行为。

在过去,消费者被动接受厂家的产品,厂家要绞尽脑汁地去设计,让自己的产品功能和外观出色,吸引消费者购买。近来有调查显示,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更愿意购买自己设计的产品。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或许对促进消费有一定的帮助。制造方与使用方之间的合作,今后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do it yourself 将涉及从日常生活到工作产品的方方面面,同时社会也将可能进入难以简单区分制造方、使用方的时代了。例如品牌方提供半成品和工具,消费者来完成成品的后半部分,打造自己的风格。再比如,电影的最后的结局会由观赏者来选择,甚至电影最后变成了游戏,由观赏者发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决定最后的结局。这样消费者也就是最后制作的用户之间,就可能出现相互竞争的场面。未来的产品版权标准也会有完全不同、崭新道德观念。

上面说了,日本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消费者本身也通过打破传统,形成新一代的消费行为,改变着日本的消费方式。

从社会精英说起,这个时代的顶尖人物给大众的印象似乎总是每天穿着同样的衣服。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乔布斯,总是黑色套头衫和牛仔裤,每天如此。他不是为了潮流,只是不希望把精力浪费在穿衣吃饭这种无谓的消耗上。FACEBOOK 的扎克伯格也是如此,灰色的 T 恤和牛仔裤是他的标配。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衣柜呢,也是非常的简单,多数是蓝色和灰色的西装,不用多做选择,怎么搭配一般都不会出问题。要知道他需要做的选择太多了,不在琐事上费心,才有时间做大事。比起每天翻箱倒柜,每天穿同样衣服的似乎显得更精致、更有魅力。他们给人的印象是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被所谓的潮流牵着鼻子走。同时,他们也是有更大的舞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不需要通过服装来强调自己的价值。时代对成功人士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认为衣服不重样、精心搭配是精英的标配,依附同款会被认为没有品位,现在却不是这样的,日常同款反而是一种个性。

在日本年轻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简单一族。简单一族放置的东西不多,在房间里只摆放喜欢的物品,而且尽可能地使用天然物品。他们使用天然食品做饭,不开空调,洒水降温,用天然成分的洗涤剂打扫卫生,吸取传统生活的优点,也不追捧新产品。他们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对物品抱有珍惜的态度,心怀感念,长久使用,从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在过去,日本消费者需要被社会肯定,日本社会流行过什么牌子、什么产品,自己就一定要有一个。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认为东西越大越好,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通过买更大更高级的东西获得愉悦,追求自我扩张感,于是出现各种不理性的消费,“月光”成为了常态。而现在消费者抱着舒适就好的观念,自我肯定,日本人不再沉迷于消费,不再关注和别人的比较,而是肯定自己、重视自己的感受,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目前45岁以下的日本人,就是在自我肯定的价值观中长大的,他们追求舒适,很少再有不想输给别人的想法。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消费方面,比如他们不再一味地向往大都市,而是喜欢悠闲自在的郊区生活,不喜欢高级跑车,倾向于买驾驶感舒适、速度不那么快的车,比别人开的慢点都没有关系。

随着日本消费者逐步成熟,日本的消费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男女老少的分割市场泾渭分明,现在渐渐的界限也模糊了。男性可以居家化,女性也可以职场化。如今买菜做饭不再是女人的专利,职场上的女强人已经不足为奇,很多单身的年轻男性会买菜做饭,中年男性变得更居家,也会主动购买家居生活用品,他们越来越关注家庭,而不是一味在职场打拼,于是出现了家庭主夫。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走出门,进出在办公大楼职场打拼的女性同样需要手表、汽车等这类物品,因此服装风格越来越中性化,西装不再是男性特有的服饰。在消费市场中,男女性别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男女通用或许是未来消费品的一个趋势。

以前我们总是在和老一辈有代沟,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发达,新一代日本老年人年轻时就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年轻人接近,消费上的代沟也有缩小的趋势。比如一家男女老少都穿耐克,都爱吃肯德基的汉堡、必胜客的披萨。以往的产品营销都在研究细分市场,随着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对消费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差异的缩小,生产商应该开发更多男女老少通用的产品,才能增加销量来减少成本。

上面我们谈到了日本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一代消费者也打破了传统消费的习惯,接下来进入第三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极简主义者诞生,社会的运转渐渐发生改变,日本社会出现了很多全新意义的改变。日本社会最大的问题在于少子高龄,就是新生儿少,老龄化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极简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日本社会出现了很多的新鲜事儿。

先讲一讲日本的共享带娃。现在越来越多的玉玲妈妈回到了工作岗位,承担着职场和家庭的双重责任。但是妈妈出来工作就要找人来带孩子,日本年轻人大多与父母分开住,很难请老人照顾孩子,送托儿所价格贵不说,关键是名额很少,想进都进不了。就算是进了托儿所或幼儿园,如果孩子有个感冒发烧,老师打电话到公司来,妈妈不得不放下工作赶过去。即使利用远程设备在家办公,但孩子在身边吵吵闹闹也无法安心,还是需要另外雇佣保姆来照顾孩子。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一种带有托运设施的办公室服务诞生了,妈妈广场就是这样一家的机构。妈妈广场的主要业务呢有两种:第一种是企业内部的育儿办公空间,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在公司内部设计和运营这样一个专用的工作空间,提供空间设计、行配备、保育人员等一系列的服务;第二种是办公大楼内的专业托幼机构,可以为大楼中的企业员工提供保育服务。妈妈每天带着孩子来上班,把孩子放在二楼的托儿所,自己去五楼的公司上班,中午可以下来和孩子一起吃饭,晚上下班直接领回家。万一孩子有什么头疼脑热,也可以马上照应。妈妈广场项目是由两位40多岁的妈妈员工创立的,他们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家里都有刚进或者是快要进小学的孩子,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着手研究如何发挥自己在金融行业的经验,来帮助企业。妈妈广场的服务大大缓解了工作妈妈的焦虑,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应对职场和家庭的压力,更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和与孩子亲密相处的乐趣。

讲完如何带娃,再说说如何照顾老人。近年来,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20多岁的年轻人的数量约为1200万,而65岁以上老年人有3400万,比例大约是一比三,相当于一个年轻人要养活三个老人。但是如果把老年人看作资源,三个老年人来扶持一个年轻人会怎样呢?年轻人收入不高,为了工作只能住在城区,房屋贷款的负担很重,房贷付过后无钱生活。而很多生活在市中心的老人,一般都拥有一套房子,一个人生活或者是和老伴生活。没有房子的年轻人和需要陪伴的老年人就可以相互帮助了。老年人可以把自家空屋出租给年轻人,住在隔壁的婆婆可以给年轻人做饭,老爷爷可以动用他在大企业的人脉,把有用的工作信息提供给年轻人。作为交换,年轻人可以为老年人买菜跑腿,帮老年人做事,还可以教老年人使用网络和社交工具。通过互助式的消费,不用花额外的钱,便可以解决几个人的生活问题,顺带缓解困扰社会的老龄化的问题。

除了家庭以外,邻里关系也非常重要。日本人往往被认为人际关系淡薄,住在同一楼层,常常不知道邻居长什么样。今年,一些小区开始在商业街里设立公共厨房,大家一起做饭、一起聊天,不仅其乐融融,老年人还可以得到照顾。对孩子来说,和本地区的大人越来越熟悉,不仅安全性提高了,也增强了社会意识。

家庭和邻里关系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社区关系。日本在社区建设方面也有很多进展,例如成立社区便利点。与便利店不同,社区便利店不仅是可以买东西的地方,更是邻里能够再次相聚的地点。这里有餐饮场所,附近居民轮流来做饭,大家聚在一起吃,还有家政服务点,为居民解决换灯泡、修水管等问题。此外,还可以帮助那些对网络不熟悉的老年人在网上购买商品、预约看病等等。

好了,《极简主义的崛起》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想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们讲到了新时代日本消费行为的变化,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夸张的消费,而是恢复冷静,变得理性。进入第四消费时代的日本,人们不再一味追求物质,而是关注精神的满足,共享、环保、幸福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

接着我们讲到了打破传统的新一代消费者,包括传统款的成功人士、真正的极简主义者,还讲到男女老少的消费差异缩小的现象。

最后我们讲到极简主义者在慢慢地改变社会,在新消费行为、新消费思想下,他们是如何解决少子高龄的问题,如何以及改变了城市的街区,如何尝试共享带娃、老少互助、新型邻里关系等。

极简主义会让很多的人联想到许多时代产物,像是断舍离的概念、无印良品等品牌、蜗居泡便利店等生活方式。三浦展认为,极简主义不以物品的多寡为唯一标准,倘若为了追求少而牺牲了生活品质,那么也算不上真正的极简主义。少了买买买的刺激,既不会减轻幸福感,也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这是一种消费观念的转变,而非消费的意志。极简的生活并不是要消费者只买一件衣服,第一次消费时代的人选择商品更加理性,他们虽然减少了消费的品种,却增加了单件商品的购买数量,购买了有品位的商品。真正的极简主义需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判断力,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喜欢用天然的东西,吸取传统生活的优点。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89月东方出版公司翻译出版的《极简主义的崛起》。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喜欢这本书,愿每本好书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