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机器人时代》机器智能时代下,还有多少工作机会是属于你的?

铛铛铃2025-08-22科普20人已围观

简介

人工智能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机器人带来的社会革命,影响范围究竟会有多广?机器智能时代下,还有多少工作机会是属于你的?机器人技术革命是否会像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一样,在消灭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创造出无数新的就业机会呢?

如果你想了解上述问题的答案,那我向你推荐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的作品《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这本书的作者马丁·福特,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同时也是硅谷软件开发公司的创办人。在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领域,他有超过25年的行业经验,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专家。

今天,人类文明向着人工智能、机器自动化大步迈进,社会对人工的需求正在慢慢地减少。《机器人时代》这本书,基于这一现代工业文明的框架进行了思考,剑指更为深远的未来,并且就如何维系现有繁荣这一问题,提出了他的观点。

书中就谈到,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未来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多数人的收入会停滞下降,甚至减少为零。现代社会的人群收入构成,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因此,中产群体的收入下降,会极大地削弱社会需求,而需求的降低又会导致产出的降低,最终经济将难以发展。

想象一下啊,在未来,大多就业岗位将会消失,你的劳动可能几乎没有价值。或许你认为这本书危言耸听了,在机器人时代,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是一个人的根本价值。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甚至是很大一部分的智力,可能并不能给你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资本、人脉等这些因素或许会决定一切。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用详实的历史数据,结合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和预测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会给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带来的改变。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对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会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从而能对自己在机器人时代的社会定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方向、就业选择以及职业发展规划。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将为您解说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弱人工智能机器人给人会带来近忧。这个近忧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抢走蓝领工人的饭碗,带来结构性失业。

第二,作者分析了机器智能技术对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影响,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综合前面部分的数据与推论,通判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讨论为应对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美国应当采取何种策略。

我们首先来探讨第一个要点。随着机器人时代基点的到来,社会蓝领阶层中会发生结构性失业。人工智能的概念虽然很广,但是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指计算体或者机器人具备某一项单项的能力,比如只会下棋的阿尔法狗,就是一种弱人工智能。而强人工智能目前还只是在电影当中出现过,比如说《银翼杀手》中的女主,她有知觉甚至有自我。

好,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不难知道,弱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可以胜任流水线上的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而这些工作之前是属于普通蓝领技术工人的。其实稍微留意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就可以知道机器人技术对日常的影响。在十多年前,我们如果在煮饭之前淘米不仔细的话,在吃饭的时候就可能会吃到小石子。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小石子儿硌牙的事情就消失了啊。这个小小的变化,其实正是由于机器视觉技术被加入到了大米分拣、装袋的流程当中。

我们知道,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花费的时间足够多的时候,社会大分工就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但是随着机器人时代基点的到来,原先社会大分工所创造出来的蓝领岗位,会被机器人逐渐抢走,从而导致社会蓝领阶层结构性失业。《机器人时代》一书中,作者举了大量的实例,比如亚马逊自动搬运的物流仓库,大量的搬运机器人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搬运工人。再比如日本的摘草莓机器人,通过加载最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颜色来判断草莓是否成熟,60秒便可以采摘一颗成熟的草莓,而且采摘机器人可以在晚间连续工作,不会影响白天草莓园的其它运作。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例子呢?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当然也不乏案例。在这本书问世的2015年,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10年的制造业行动纲领,这个纲领实际对标的是德国工业4.0纲领。制造业从最初的小作坊手工制造,到福特发明流水线并且在制造行业广泛地推广,再到自动化工厂的推行,每一步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制造业生产率的两次拐点上升。“中国制造2025”实质上是在寻求第三次的制造业生产率的跃升。

在顶层政策的设计支持下,我国的弱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近两年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无人”什么什么的层出不穷。试举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201810月底,著名火锅上市企业海底捞斥资1.5亿打造的无人餐厅,在北京正式营业。昔日穿梭不息的服务员,一时间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细细想一想,其实火锅店的服务员主要工作基本上就是按照订单分拣菜品,由传菜员将配好的菜品送到已经编好号的餐桌上。网上下单早已经不是难事,而分拣机器人和输送传菜机器人则完全可以胜任配菜服务员和送菜服务员的工作,毕竟这些工作都技术含量较低、重复度较高,而且突发状况较少。

一声枪响,餐饮业服务员这个传统的蓝领服务性职业进入了寿命倒计时。传统餐饮的蓝领岗在弱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面前开始沦陷。我们不由得就会想到服务员岗位同样很多的酒店行业。没错,第二个例子就是马云的无人酒店。同样是在201810月底,由阿里巴巴集团建设运营的首家未来酒店也在杭州首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家名为“非住不可”的酒店,充满了各种智能科技元素,包括刷脸入住、到处游走的智慧机器人、自动开门的电梯和房门、专属的客房小管家等。而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的技术基础,那就是具备弱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和传统互联网技术的雄厚技术积累,以及强大的资本优势,让我们依稀看到了无人酒店的推广已经不久远。

已正如我们前面所反复提及的,蓝领岗位的沦陷,实际上是具备弱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则足以影响很多人的生活,因为机器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雕琢,其控制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对工厂流水线,还是对餐饮、酒店这些服务行业来说,机器人的处理精度、速度都远远超过了人类,而且机器人服务员既不需要节假日,也不用缴纳五险一金。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一次性采购投入和返修成本都会逐渐下降。作为资方,选择谁作为雇员,实际上已经是和尚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了。

以上与您探讨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要点:机器人时代基点的到来,会带来社会蓝领阶层的结构性失业。

接着来看第二个要点。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传统机器人技术的日臻完善,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也可能会迎来史无前例的失业潮。《机器人时代》一书中,马丁·福特通过大量的数据,逻辑清晰地推导出一个冷冰冰啊,甚至有点刻薄的结论:计算机要取代你的工作,并不需要复制你所有的智力,它只需要完成你为获得报酬所做的具体事情就好。

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举个例子来说,有AB两个人。A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顶级名校医学博士,毕业以后呢,再经过多年历练,成为世界顶级的外科医生。与此同时,A在求学阶段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并且在厨艺大赛当中崭露头角,数家高级酒店也给她发来了工作邀请。而B是一个新东方烹饪学校毕业的普通厨师,有一手好厨艺,为人谦和,但是他的厨艺比不上A,毕竟A太优秀了。而进手术室做外科手术,对B来说就更加不可能了。

那么,怎样能让两个人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呢?这里引入比较优势的概念,意思就是,只要你专注于做一件和别人比最不差的事情,你总会找到一份工作。而这个“最不差”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一群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人里面,你的技术水平是处于中位。社会大分工的前提下,你和别人相比最不差的技能,可以帮别人解放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她最擅长的事情。

回到例子,最好的方案应当是AB当自己的厨师,而A去完成他更擅长并且普遍看来收入更高的外科医生的工作。纵观经济史,比较优势一直是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专业化和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不幸的是,这只是机器人时代之前的经济驱动模式。试想,如果A是一个程序或者一个机器人,既能很好地完成常见外科手术任务,又能做得一手好菜,鉴于机器人的可复制性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B会很快地丢掉工作,因为机器人也能达到B所谓的最不差的技能。再向前发展到一定阶段,A的工作都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我们再看看教师这个职业。为什么要单独讨论教师呢?因为教师岗位背后实际上是整个教育行业。如果在教育行业当中,最具有技术含量和人文关怀的教师岗位都被取代了,那么这个行业也就几近沦陷。关注互联网教育的读者,应该对可汗学院不会陌生。可汗学院是什么?它是通过互联网云集各个科目的高端师资,给全世界所有想学习的人创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网上智能跟踪免费视频学习平台。为什么要提可汗学院呢?因为它解决了机器人侵入教育行业的第一步,即知识的传播媒介从传统的口耳相传或者面授转变为互联网传播。

下一步实际上存在两个分化,并走向两个不同的目的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看看第一个分化。在完成知识传播模式的转变之后,接下来是类似于图灵测试教育型机器人知识体系的完善。2011年,IBM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在参加智力问答竞赛节目《危险边缘》的表现,第一次说明了让机器人理解语义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存储水平的提升和非结构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实时语音输入理解,并结合预存于记忆体的海绵知识给出合理的回应。近两年搜狗的机器人汪仔,也正是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且有两点改进:第一是输入方式,汪仔是语音输入,而沃森是文本;第二是汪仔是联网的,可以搜索更大范围的信息。而且我们不要忘了,中文语义的理解难度比英文高,这说明人工智能的语义理解能够处理更模糊的数据输入,这是机器人侵入教育行业的第二步,即机器智能内在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

以上这两步的完成,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机器人取代传统教师的初级职能。但是师道之传道授业解惑,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的灌输,老师的存在有着更深切的人文主义意义,比如辅助学生身心的成长,在帮助学生成长过程中建立情感上的信赖关系等。从这方面说,我认为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机器人是无法取代人类老师的。

我们再看看第二个分化路径。《机器人时代》一书中所列举的例子是慕课的兴起。慕课实际上是开放教育模式的一种,以课程形式传递知识,相较于可汗学院,慕课更专注基础知识,课程体系更加完整,辅助学习的作业问答系统都有,学习完成以后会颁发证书。而正是这个证书模式,对传统的实体课堂教育模式造成了冲击。

以上是本书的第二个要点: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传统机器人技术的日臻完善,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也可能会迎来史无前例的失业潮。

接着咱们来说第三个要点,那就是在旧饭碗还没有被机器人抢走之前,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饭碗。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提早做好准备。

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行文相对比较天马行空。作者在讨论机器人时代带来的失业潮这条主线上,还穿插了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概念,以及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看法。比如说,在最终阐述应该如何去应对机器智能带来的失业潮之前,作者还就超级智能和基点效应进行了一番思考。

所谓的机器智能带来的技术基点,是指当人类的技术水平发展到真的能实现强人工智能时,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迎来智能爆炸。智能爆炸是由统计学家I·J·Good1965年提出的概念,它将超级智能机器定义为一种能够远远地超过任何人的所有智力活动的机器。如果说设计机器是这些智力活动的一种,那么超级智能机器肯定能够设计更加优良的机器,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智能爆炸,人类的智能会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这个时间节点就是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点。与其它技术基点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基点将会对整个人类文明造成结构性破坏,也必然会撕裂历史的结构。

面对这些说法,本书作者的看法是,超级智能基点一定是可能的,但也绝非不可避免。然后又提出了十几年前火遍全球的纳米分子组装技术可能带来的制造行业模式革新基点,来跨行业印证他的关联。

对于此,我的看法与作者类似。当我们迎来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的时候,很多悲观的人便会发挥人类无穷的想象力,想象这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时会带来何种极端效应,或者说基点效应的转裂点来临的时候,旧的社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新的规则开始主宰这个世界,而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和技术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就像金鱼无法理解人类的文明一样。这就好比我们刚刚蹒跚学步,就在积极地思考,如果我们将来跑得比博尔特还快,那该怎么办?殊不知,大多数人虽然跑得还挺快的,但是呢,永远也不会比博尔特跑得快。

同理,在技术上来说,强人工智能说的是具备与人类同等智慧或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它能表现正常人类所具有的所有智能行为,而这项技术还仅仅是一种对未来的设想。这种未来技术的发展需要持续很多年的巨大的研发投入,在此技术基点到来之前,也可能有其他技术出现基点爆发,从而又改变未来的格局形态。毕竟每一项技术的进展都不会独立的存在。

在结束人工智能和基点的讨论之后,本书来到了其方法论部分,也就是我们当以何种姿态去迎接机器人智能带来的失业潮。作为一个技术向的写作者,作者在政治经济层面展开的观点和建着实属难能可贵。书中前一部分介绍了各个领域机器人发展的最新进展,随之而来的经济困境似乎是个难解之题。人工被代替带来大量的失业,导致很多人没有收入,从而社会消费需求降低,最终出现生产降低和经济衰退。

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采取最低收入保障,或是强制再分配资本。但是作者并没有对这些方案进行展开,因此我尽力地帮助各位读者做一些扩充。李开复老师认为,有四个领域是AI很难取代的,一个是需要手巧的,一个是需要有创意的,一个是需要有爱心的,还有一个是需要相对复杂、战略性、跨领域思维的。

因此,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岗位威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深刻地审视传统教育。在可预见范围内,有一些已经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专业,是不是可以减少招生,甚至逐步停招;有一些还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方面,是不是可以增设专业,并且进行教育引导。从蓝领职业的培训机制来看,培训一个比机器手艺更灵活的职工,或者比机器拥有更多人文关怀的护理者,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保障最低收入是很有必要的。3年前,制造业重地广东宣布推动195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行动,其中广州市计划在2020年前将80%的工厂实现自动化。广东省的官员们和媒体认为,政府资助的机器人工业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即便这些被替换的低技术工人们可以像政府希望的那样,尽可能快地转换到其他工作上去,也不能保证这些新增就业岗位可以支付像以前一样的工资。事实上,根据最近的有关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研究,面对有限的岗位需求,大量工种重复的下岗工人最终可能赚得更少。因此,社会最低收入保障的制度亟待完善。

当我们的国家逐步走向富裕之时,促进生产率增长不应成为公共政策的长期优先事项。而且,在一个工作需求不断减少的世界里,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自由市场的报酬来保持社会收入平衡。因此,可以断言,在机器人与人类争夺工作岗位的时代,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将会前所未有的重要。

好了,马丁·福特的《机器人时代》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为你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们讲到随着机器人时代基点的到来,会带来社会蓝领阶层的结构性失业。

接下来我们又讲到了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传统机器人技术的日臻完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非大量重复岗位也可能会迎来史无前例的失业潮。

最后,我们讲到了在旧饭碗还没有被机器人抢走之前,必须要找到新的饭碗,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提早做好准备。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个人对《机器人时代》这本书和即将到来的机器智能时代的看法。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在不久的未来,会不可避免地夺取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但是弱人工智能在夺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会创造部分的就业机会。我们都熟悉的无人机行业就是如此,无人机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拥有弱人工智能水准的机器人。从无人机近两年在业界的使用趋势来看,它们已经逐步取代了危险区域的巡检工作,比如高原特高压输电线故障巡检、风力发电机叶片巡检等。这些岗位任务之前都是通过高价、高保雇佣人工来完成的,由于工作本身的高危性,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工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取代这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诸如无人机操作员、专有软件开发人员这些新的工作岗位。与原先工作岗位相比,新创造的岗位只有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人才能胜任。

虽然强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在可见的未来并不见得会到来,但是介于强弱人工智能之间的机器人,则由于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人的依赖性大幅降低,确确实实会导致大量的失业,而且也极有可能会危及到人类社会中层甚至部分精英层的工作机会。这样便会带来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结构性失业,这是需要我们警惕并且提前谋划准备的。

好,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5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机器人时代》。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每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