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环保的暴力》被环保主义者扭曲了的环保。

铛铛铃2025-08-22科普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环保的暴力》。

这本书的作者瓦茨拉夫·克劳斯,在1992年至1997年间任捷克总理,2003年当选捷克总统,并于2008年连任。2009年上半年,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

这本书是2007年头三个月,克劳斯先生在任捷克总统期间写出来的。克劳斯先生早年从布拉格经济大学毕业,在捷克斯洛伐克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7年参加经济学家小组,倡导经济改革,后来担任捷克斯洛伐克财政部长。应该说,搞经济才是他的本职。

克劳斯先生著作等身,出版了20多本著作,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题材,而《环保的暴力》是其中传播最广的一本,已经被翻译成19种语言出版。

《环保的暴力》这本书很薄,一共七章,正文只有96页。在这本“小说”里,作者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待环保问题。在当今的环保大潮当中,这种角度是极为难得的。

让我们回到书籍本身。这本书原版的标题是《蓝色星球的绿色锁链》,中文版选择了一个比较简短的名字,叫做《环保的暴力》。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那么什么是绿色锁链呢?环保怎么就和暴力联系起来了呢?这件事,还要从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的著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说起。

在这部上映于2006年的环保纪录片当中,戈尔刻画了一个由于人类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世界:冰雪消融、海平面上涨、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这个世界需要全体人类立刻行动起来。戈尔在当年发表于纽约并且被广泛转载的演讲中明确表示:“我们目前正濒临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倘若我们在10年之内不采取措施,将无法躲过一场不可避免的毁灭,人类文明在地球上将丧失栖身之处。”

在纪录片当中,为了营造气氛,连戈尔自己的儿子都上阵了。他在爱子受伤之后,领悟到世界上什么才是重要的。电影里面用到了很多夸张的动画,比如一个卡通北极熊不断地游泳,却因为全球变暖,冰块变薄,无法找到一块能够支撑它重量的冰块,最后难逃厄运。这个镜头非常经典,在电影当中这样的镜头比比皆是。这已经不是一种环保的宣传,而是一种政治宣传,甚至是一种宗教性的宣传。

从环保主义者的角度来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生态灾难发生的过程。我们把生物的栖息地变成了耕种区域,我们砍伐树木,用农作物取而代之,并造成了气候变化。如果仔细地审视环保主义者的逻辑,就会发现那是一种反人道的意识形态。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认为,世界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类的繁衍。环保主义者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与专制主义者对待经济问题的态度不谋而合,两者皆在以所谓的、最优的、集中支配或者全球性的发展规划,来取代世界和人类的自然演化。而这种方法论就像苏维埃的专制主义一样,是乌托邦式的,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与初衷大相径庭、南辕北辙。这种乌托邦式的限制自由,实则是少数人凌驾在广大群众之上的指手画脚,是一种可能到来的极端的暴力。

作者认为,无论环保主义如何招摇其科学性,其本质实际上是拒绝实事求是地看待真实世界、大自然以及人类,拒绝正视其自然演化的进程。他绝对化地看待世界和大自然的现状,并把这种现状强行划归为碰不得的标准,把其中任何一种变化,都宣传为致命性的危险。许多环保主义者拒绝将人类置于他们关切和思考的中心位置,这并非偶然。

出于对国际环保行动做出的种种行为的警惕,克劳斯先生不仅感到不安,甚至是感到气愤。这种不安和气愤,迫使克劳斯先生必须把自己的见解诉诸于纸面。克劳斯先生要呼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本身的密切关注。可以说,《环保的暴力》这本书实际上是一篇政论文,是一本关于人类自由的文本。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本书要批判的是极端环保主义所带来的暴力,是一种以绿色发展名义强加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锁链。接下来,作者提出了几种经济学工具,来帮助我们认清问题并寻找答案。可以说,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经济学和环保主义者的碰撞。让我们来看一看,克劳斯先生都给出了哪几个工具:

一、对自然资源的讨论不能脱离人的定价。

二、对下一代的保护不能脱离技术的进步。

第三,对环境的投入不能脱离投入产出分析。

下面我就给大家开始详细的介绍。

我们来看第一点,对自然资源的讨论不能脱离人的自由。在环保人士的口中,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警告,我们的资源正在被耗尽,资源正在或者在不久的将来会枯竭,而且资源都是没有替代品的。因此,环保主义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告诉我们资源损耗的结果。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在环保领域非常著名的作品《增长的极限》。在书里就提,人类会保持永不停止的增长,而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从而推导出人类社会将于2100年之前崩溃。

对于中国的读者,比《增长的极限》影响更广泛的大概是《人口论》。这本书比《增长的极限》早了将近200年,对现实世界所持有的眼光却是一致的。人口按照几何级数增长,而自然资源按照算术级数增长,人口爆炸会导致无法承担的后果。可以说中国是这种环保理论的受害者。早期的决策层,片面的相信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实施了人类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而现在呢,2011年我国实施了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又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人口爆炸,而是老龄化。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所谓的资源枯竭是不存在的,因为资源永远受到技术和价格作用的影响。数年来,市场上大宗资源价格的不断下跌,证明了资源的稀缺性并没有增加,而资源的耗竭也没有成为问题。尽管有短期的波动,但几乎所有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日用品的长期价格,在过去的200年中都是下降的。

作者解释道,也许终有一天石油资源会枯竭,但无论何时到来,终究不过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历史瞬间而已。正如今天鲸脂不复存在一样。鲸脂是鲸鱼等海生哺乳动物的皮下脂肪组织,从史前时代一直到19世纪末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都是人类重要的食物、燃料和化工品来源,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而逐渐衰落。那么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石油资源也可能会像鲸脂一样,被未来的自然资源所替代。而环保主义者是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待传统自然资源的。他们认为,地热、风能、太阳能等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穷无尽的,这当然是天大的误会。

世界上是否存在终极的资源呢?如果真实存在的话,就是人类本身,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人类的勤奋努力,通过人类智力的发展,以及人类重塑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类已经突破了原始自然的范畴。人力资源想要兑现,必须拥有行动自主的自由。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点,对下一代的保护不能离开技术的进步。环保主义者经常会提到代际公平这个词,他们认为,我们要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配资源,要在不同代际之间公平地使用自然资源。然而,在谈到为子孙后代留存地球资源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效应。

假设世界按照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下去,在10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但一定会与今天的世界大相径庭。以今日的科技水平和财富基础来思考100年后的形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一个预先界定的,我们有义务对之进行保护世界,最理想的状态是不存在的。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让我们回想一下,75年和气候相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大的问题不是汽车尾气和温室气体,是道路泥泞。那个时候还没有柏油公路和水泥公路,也没有人能够想到,几十年以后,绝大部分公路已经修成坚实的路面了。再比如说,当我们去问一对农场里面70岁的老夫妇,气候变化对他们务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否是他们一辈子经历的变化中最显著的一个,最可能的答案是否,从人力到拖拉机,从煤油到电的变化,显然影响要大得多。

1900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是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他可能都没听说过抗生素、原子弹或者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更没有听过激光、基因病毒或者互联网。如今国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业和林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比通常不超过3%,而其他经济部门也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

鼓吹环保主义观点的人,打着未来受威胁的名义,想要大幅度减少如今的消费,这当中不仅仅包括他们自己的,还包括比他们穷很多的人的消费,从而来帮助那些经济状况富裕得多,而且处在难以预估的技术水平的子孙后代。我们不应当试图替子孙后代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就像我们祖祖辈辈面临的情况一样,我们也不会根据自己今天掌握的知识,来谴责他们没有做好防范。

更为重要的是,财富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负相关,而是倒U形曲线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这条曲线最初是用来证明收入规模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的。1991年,克鲁格在分析了42个国家的数据之后发现,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同样存在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起飞阶段,环境污染会加重,可一旦跨越了倒U型曲线的底部,经济发展就会促进环境保护。

我们应当注意到,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79年之后就开始逐年减少,这就是人类经济适应性的最好证明。通过计算,这个临界点在人均GDP 6700美元到8400美元左右。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结论是很清楚的,环境保护靠的不是僵化的控制和削减消费,财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不但不会造成环境问题,反而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今的发展中国家不应做任何牺牲,他们对气候变化最好的防御,就是对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我们最后来看第三点,对环保的投入不能脱离投入产出分析。在资源定价、财富效应之后,作者引入了第三个经济学工具,这就是投入产出分析。在环保主义者看来,控制气候变化是在为整个人类的未来预警,是在帮助人类。是的,每一个理性的人都会尽量减少风险,预警原则没有任何错,但最重要的是,要以合理的方式尽量减少风险。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风险很小,而保费太高的话,我们就不应该去购买保险。现在环保主义者推销的气候变暖保险,承担的风险很小,或者根本没有风险,保费却非常的高昂。前面提到,环保主义者想要用地热、风能、太阳能等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石化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温室效应。他们认为,相对于煤、石油或者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地热能源始终是更好的,认为地热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显然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他们认为生物质燃料是好的,但是生物质燃料一样会产生二氧化碳。太阳能和风能被视作免费的能源,但实际上,电力工程师、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都知道,太阳能和风能极其昂贵,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太阳能和风能要占据宝贵的土地资源,而土地绝对不是免费的。

2006年,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推动发布了斯特恩报告,指出温室效应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我们要立刻采取行动。然而,如果要达到斯特恩报告所提出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我们需要在500万到1000万公顷的土地上装满太阳能板,这些土地最好还是在阳光充足的赤道,还需要在3300万公顷土地上安装200万台风力发电机。而斯特恩报告完全忽略了这些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这种投入是极大的,而收益却极不明显。

此外,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所有未来的收入和支出,都不如目前的收入和支出重要。捷克谚语“手中的一只麻雀,胜过屋顶的一只鸽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一块钱在现在和100年后,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这里的差别就是时间价值,也就是贴现率,我们可以很通俗地理解为利率。如果我们贷款100块钱,年利率是18%的话,一年之后100块钱就只剩下82块钱了。这是一条朴素的经济学原理,不等于零的贴现表明未来小于现在,也就是说未来不如现在重要。

引入这样一套经济学概念之后,我们再来审视环境保护主义者的诸多作品,比如斯特恩报告就会发现,他们引入了一套接近于零的贴现率指标,实际大约在0.1%,因而极端地高估了未来变化的影响,而经济学家一般采用的贴现率为3%6%

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概念,作者指出,大约一个半世纪以前,经济学界就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价值具有排他的主观属性,只能通过市场来形成,价无论如何不可能被科学地计算或者估算出来。这一点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对于未来世界的各类估价,都需要极端的谨慎。

梅恩在1996年发表的《二氧化碳替代减排战略的成本和收益》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置之不理,基本上什么也不会发生。如果我们将1990年世界GDP设定为100100年的世界GDP就会将接近1000。各种不同的假设,造成的结果差异非常的轻微。而根据《京都议定书》,我们需要在2050年之前减少1/3的能源使用,而这样做仅仅能使温度降低0.05℃。

因此,在讨论任何环保政策之前,做谨慎的投入产出分析都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未来世界相对于现在的折现率,否则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毫无益处的。我们要对预警原则和先验论不受到环保主义者的影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对太阳能产业进行了高额补贴,并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虚假繁荣,产生了大量的污染。进入2013年之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补贴逐渐减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也迅速过剩,企业经营普遍困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在提出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经济学工具之后,作者引述了一些资料来表明,全球变暖理论是错误的,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极其危险的。

这本书的创作时间是2007年,作者所针对的主要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就是IPCC,在2001年的第三次报告,以及20071月份提前泄露出来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政治摘要,该报告在2007年底正式发布。

作者认为,受到政治的影响,IPCC的原始科学报告与最终的媒体公开版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人认为,这种歪曲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大额公共资金,用于专门研究潜在灾难的项目。不可见的灾难越多,科学家能够运用的金钱也越多。

IPCC报告内容的批判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海平面变化方面,作者指出,1990年,第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信心十足的估计,21世纪海平面会上升66cm,到了1996年降低到了49cm,到了2001年,第三届委员会仅仅公布了九到88cm的范围,最近一次,2007年公布了1443cm这样一个更加清醒的估计。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时序分析工作,他认为,IPCC用这些数据来造成一种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倾向,是应当批判的。

与此同时,作者提到,在IPCC发布决策者摘要的同时,来自六个国家的十名科学家联合发布了独立决策者摘要,以IPCC的数据为基础,但撰写过程不受IPCC影响。在这份独立决策者摘要当中,经过多方比较,科学家们指出,鉴于众多的不确定性,将气候变化影响最终归结于人的因素,纯粹是立场问题。至于人类对未来气候变化产生何种作用,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

对于全球变暖问题,我在这期读书会解读中,对书中的材料并没有做过多的引用,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2013年,IPCC已经发布了第五次报告,气候变化问题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证据。但是克劳斯先生所提出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反方的证据所受到的重视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中文世界中,我们几乎只能看见官方的数据,而几乎看不到任何独立研究的成果。这是因为官方研究结果会有中文译本,而独立研究则不然。

因此,我们在中文的世界中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时候,要对所选择的证据保持特别的谨慎。通过经济学工具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审视之后,《环保的暴力》这本书的结论就很明显了。

自诞生以来,人类曾经在不同的气候带生存繁衍,当时的气候条件比目前面临的气候条件更加恶劣。面对当前的全球变暖或者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不予理睬,或者是不采取任何行动。重复一遍,不采取任何行动。

任何披着环保主义外皮的专制主义体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是强大的,有各种防御机制,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但长期来看都是代价高昂、不见成效的。环保主义者或者专制主义通常认为系统越复杂,其能够掌握的自由度就越少,因此就越有必要加以掌控、规范、计划、设计,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哈耶克,以及整个奥地利经济学派已经证明,可以控制的只有简单的系统,要在避免任何严重错误的前提下,建立适当的系统,唯一途径是真正的自由的人类行为,这个概念也同样适用于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关于全球变暖的辩论,本质上就是关于自由的辩论。我们可以鼓励和推广生态意识、生态敏感性或者对生态的关注,我们也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示出对生态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改进我们的行为,比如说让我们关掉不必要亮着的电灯,让我们更合理地取暖,或者使用空调制冷,让我们舍弃身边无用的小玩意儿,也就是那些不必要的,只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和着眼点的电子产品,让我们尽量避免购买大排量的汽车,让我们别把公共交通工具贴上弱势群体专用的标签,让我们避免大量购买个人用品和物品,特别是避免使用从遥远国度进口的产品。

但是,除了身边的无数小事之外,我们还必须做几件大的事情。从系统性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要创建一种社会制度,或者防止类似的社会制度被破坏或解体。这种社会制度必须能够:

第一,通过其民主的政治机制保障人的自由。

第二,通过其主导的经济机制及市场、灵活价格,以及明确界定的产权关系,保障经济的合理性。

这种系统与生态理性是一致的,是通向繁荣和财富的唯一道路。没有了市场、价格、私有制和利润,人类和自然都无法得到善待。我们所体验过的专制主义,已经让我们充分了解了生态问题的根源。今天最好的政策就是适应温和的气候变化,并鼓励经济发展,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加高效的技术。

我们要对保护大自然说是,而要对环保主义说不。让我们为自由而非环境奋斗,让我们不要把任何气候变化置于民主和自由等根本问题之上,不要自上而下的组织每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阻止我们保护地球的最大障碍是无知和意识、思想的压迫,而非科学技术和工业。因为科学、技术和工业在充分、恰当掌握的情况下,是解决人类未来问题,也是应对过度污染、饥荒和世界性疾病等主要问题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210月后浪出版的《环保的暴力》,各大在线平台也可以购买到电子书。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环境保护。

谢谢大家,愿好书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