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从0到1》打开世界运作的未知秘密 _ 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

铛铛铃2025-08-07管理571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致富,通过聆听书籍,开启通向财富之门。在这里,我们分享关于财富、智慧和金钱力量的深入洞察与见解,祝你踏上致富之路。在还未开始之前,别忘了订阅和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样我们就能持续为你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这本宝贵的书籍。祝大家听书愉快。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从0~1》这本书啊,还有一个副标题,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5万字,我会用27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竞争带不来创新,垄断才是创新之源。《从0~1》是最近两年最火的商业畅销书之一,有一个细节可以反映这本书的火爆程度,公开推荐这本书的有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周鸿祎、徐小平、刘强东等,全是商业圈的大佬级人物。

  总的来说呢,《从0~1》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传统的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从一到 的过程,也就是从现有的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0~1创造市场的过程。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是硅谷创投教父,也是美国版支付宝PAYPAL 的创始人彼得·蒂尔。彼得·蒂尔在硅谷算是一个怪人,他的商业逻辑和投资哲学跟硅谷主流的创业圈出入很大,甚至很多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呢,你又不得不佩服他,因为按照他这套逻辑,确实在创业和投资两个领域都大获成功。比如他是世界上最早投资 FACEBOOK 的人,一笔50万美元的投资,现在价值300多亿美金,这个在全球看来都是一个神话。《从0~1》算是对彼得·蒂尔特立独行的商业思想的一个总结。

  那为什么要推荐这么一本观点反主流的书给你呢?因为啊,读书最大的作用是帮我们发现更大的世界,商业世界的本质就是反常识。我们看商业理论的新陈代谢,其实就是在存量认知的基础上,不断长出增量的一个过程,而增量的认知一般都是反常识、反经验的。所以呢,我们读这本《从0~1》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我们反思存量认知可能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这本书告诉我们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经济学对市场竞争的鼓吹误导了创业者,竞争其实会扼杀创新;第二,创业成功的标志是建立垄断,垄断才是达成从0~1的秘密;第三,要实现垄断,要避开主流的创业方法论,走完全相反的路。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先看第一点,经济学对市场竞争的鼓吹误导了创业者,竞争其实会扼杀创新。我们都知道,充分的市场竞争让人类达到了今天的经济成就,这几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不过呢,彼得·蒂尔却对竞争这个事情很不认同,他觉得竞争带给我们的坏处远大于好处。这说起来很有意思,彼得·蒂尔最开始质疑竞争的坏处啊,是从他的人生经历开始的。我们知道不只是市场经济有竞争,人的一辈子实际上一直处于竞争理念,比如说我们都高考过,都知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那种痛苦。实际上美国的教育和中国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属于应试教育。咱们每天听本书以前上过一本书《较优秀的绵羊》,那本书里面专门讲述过美国教育的问题,美国孩子应付考试和竞争跟咱们的高考是一样一样的。所以彼得·蒂尔早年也遭受过考试竞争的压力,这种激烈的竞争就造就一个问题,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说,你要跟其他人竞争啊,你要考一个更高的分数,一个更高的排名。那上了大学之后呢,你还要考各种证书,获得各种资格,准备未来找工作。在这个过程里面,没人管你身上有什么个性化的天赋和爱好,这在咱们人类的教育体系里面并不重要,你要是在考试和作业上没有办法做到出类拔萃,那么你就是怪异的,跟这个现实世界找不到交集。而且呢,越是高等的教育,这种现象越严重,越优秀的学生越会自信的认为,他花时间去适应这种教育制度,就是人往高处走的一种表现。其实呢,他们把自己的很多梦想都吞噬了,变成了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可能以后去干企业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一类的工作,然后继续跟这些跟自己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人竞争,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底洞。

  彼得·蒂尔年轻的时候,曾经痴迷于这种竞争,他考上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年年拿奖学金,标准的三好学生。但是呢,他毕业那年去考公务员,考最高法院的书记员,结果笔试成绩很好,面试却没有通过。他当年呢,对这个事耿耿于怀,但是后来每当他说起这个事来,都觉得后背发凉啊,幸亏当年失败了,不然哪有我后来创立 PAYPAL 啊。所以彼得·蒂尔从他自身的经历上,就对竞争造成的可怕后果颇有微词。那当然了,彼得·蒂尔呢,不是心灵鸡汤写手,他当然不会仅仅从一个自身的个案就得出结论,说竞争不利于创新。作为一个创业者和投资人,彼得·蒂尔发现了很多竞争带给创业者的坑。比如说,竞争会让你把注意力都放在竞争对手上,忽视了自己的发展。当年谷歌崛起的时候,对微软造成了很多威胁,两家企业大打出手,微软称霸世界靠 windows 系统,那谷歌呢,就开发出一个 CHROMOX 出来跟你针锋相对,后来微软也开发了一个必应搜索跟谷歌搜索也是针锋相对,微软有 IE 浏览器,那谷歌呢,就推出一个 chrome 浏览器,把 IE 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像微软的 office 办公软件和谷歌的 DOS 办公软件争的也是不可开交,微软的 office 平板电脑和谷歌的 nexus 平板电脑也是各种较劲。这两家争斗的结果是啥呢,坐山观虎斗的苹果冒出来了,而且一举压倒了他们的优势。2011年的时候,谷歌和微软的市值都要比苹果大得多,可是到了2013年,苹果的市值是5000亿美金,谷歌和微软加起来才4600多亿,这两家加起来都比不上一家苹果了。眼里只有眼前这个竞争对手的时候,你根本不看新入场的玩家,结果栽在自己家门口了吧。

  而且呢,竞争还会让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的重复过去的模式,这个你看看国产手机市场就一目了然了,所有的手机都越做越像了,你指纹解锁,我也指纹解锁,你用高通835处理器,我也马上用,你搞个双摄像头,我立马也双摄像头,大家都在重复一个模式,都在拼配置,这是过去的老路,所有人啊,走了一遍又一遍了,只是一味的重复,而且还是跟风重复。那你可能会说了啊,他们也不容易啊,你不跟风不重复过去的模式,那别人都有的,你没有,你很快就在竞争里面掉队了呀,手机企业能有什么办法呢?但是你要知道,模仿性竞争不仅没有提升你的竞争力,反而削弱了竞争力。有一个例子啊,特别有意思,在世界创新之都硅谷,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得了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工程师更容易成为硅谷的精英。那先说说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症呢?通俗的说就是有社交障碍,跟自闭症差不多。那为啥社交有障碍,反而还能在硅谷更有优势呢?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人对社会动态没那么敏感,他们不会盲目的跟风,不跟风的结果就是,他们对发明创造和电脑编程这些事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更容易成为硅谷精英。而我们一般的职场里面的人,很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竞争心,生怕落后了,盲目的去跟风,结果反而丢了核心竞争力。

  这个呢,还没说完,竞争还会让人分心。大家看 NBA 的话就知道,NBA 最火的球队金州勇士队的主场球馆叫甲骨文中心,叫甲骨文中心呢,是因为这个球馆是甲骨文公司赞助的。甲骨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做企业软件的公司,树大招风吗,好多小软件公司刚创业就喜欢标榜说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干掉甲骨文公司。比如说呢,有一家小公司就在甲骨文公司附近的路口竖起了一些牌子给行人看,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你刚刚超越了红木滩,我们也是,红木滩是甲骨文总部所在的地方,那这么说的意思呢,就是我们超越了你们甲骨文。那这么明目张胆的挑衅,甲骨文公司肯定要还击的,一来二往的,这家小公司的高层主要精力都用在和甲骨文公司口水战上了,后来内部风险疏于管理,出了财务丑闻,老板都进监狱了,这都是竞争给他们分了心。

  其实我们前面说过,彼得·蒂尔自己也创过业,所以他自己其实也吃了很多竞争的苦。他在1999年的时候发布了 paper,和他差不多的时候,埃隆·马斯克就是特斯拉的创始人,他也创立了一家公司叫 X.com,跟 papal 呢,基本上干一样的业务,这两家就竞争上了。后来呢,为了应对竞争,papal 的很多员工一周要工作100个小时,大家并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提高生产效率上,而是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上,总想着怎么打败对手。而且有一个 paper 的员工啊,走火入魔到什么地步呢?他设计了一个炸弹,要把马斯克他们公司给炸掉,这个员工呢,还开会的时候把炸弹拿出来了,给同事们展示啊,你看这个炸弹是怎么个结构,用什么材料做的,我们该怎么去炸。马斯克他们这吓得头脑清醒的同事赶紧把他制止了,你看,竞争既然能让员工这么走火入魔了,所以彼得·蒂尔他们很快就认识到不对,就跟马斯克坐下大家谈一谈合作,与其说这样打仗,那不如抱团取暖,于是他们就把这两家公司合并了,轻装上阵的 papal 马上就有了飞速的发展,这才有了后来的 PAPO 上市。

  那讲到这呢,不知道你有没有疑问,竞争有这么多问题,那为什么经济学家还天天痴迷于市场竞争,觉得企业之间啊,要互相竞争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呢?彼得·蒂尔认为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经济学家的想法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当时物理学家就整天研究各种宇宙模型啊,热力模型什么的,一般是一个大系统里的各个因子经过相互博弈、竞争,最终达到一个整体平衡的状态。经济学家把这套研究逻辑放到了市场里来研究,企业和个人觉得竞争会造成供求平衡,最终各方都受益。可是问题在于,商业世界它不是静止的,你拿物理学的模型硬往上套,这么去理解企业觉得是不停竞争才能达到平衡,是有问题的。彼得·蒂尔认为不存在那种完美的均衡,在经济理论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每一个企业的成功恰恰就是因为他打破了其他世界,他做到了其他企业不能做的事情,这也就是从0~1的事情,而不是说他跟其他企业做的是一样的事,然后呢,从双方的竞争里达到了一种制衡,竞争催生的是从一到 N,这不是商业的本质。这就是第一个观点,竞争的坏处。

  下面啊,我们说到第二个观点,创业成功的标志是建立垄断,垄断才是达成从0~1的秘密。那既然竞争无法达到从0~1的壮举,也就触及不到商业的终极目的,那到底该是什么呢?彼得·蒂尔的答案是垄断。我们举个例子,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几百万的乘客,创造几千亿美元的价值,但是呢,2012年,航空公司的飞机票价平均是178美元,这意味着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而谷歌创造的价值相对航空公司来说要少得多,谷歌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但是谷歌从中获利21%,这个利润率是航空业的100多倍。那你说这是为啥呢?用一个经济学的模型就能解释这个事。实际上,所有的经济现象有两种不同的竞争层面,一种叫完全竞争,一种叫垄断。

  我们先看完全竞争,经济学家说,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供求相当的时候会达到平衡,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处于竞争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没有差别,卖的是同质的产品。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公司才没有市场支配力,他们产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如果说有钱赚,就会有新的公司马上进来争夺利润,于是供给量上升,价格就会回落,那起先吸引这些新公司的利润就又荡然无存了。如果进入的公司太多的话,这些公司就会亏损,有一些会倒闭,最终的价格又回升到了可以维持利润的水平。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没有公司会获得超出成本太多的利润,但是呢,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析,现实情况很少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状况,垄断有的是生存空间。垄断公司自己拥有自己的市场,可以自己定价,没有竞争,它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在经济学家眼里的垄断,就是用手段消灭了竞争对手,或者是从政府那拿到了许可证。其实这里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靠创新一步步的拿到了一个自然状况下的市场垄断,但是好像大众觉得只要叫垄断啊,那就是一样的,都是坏的。

  彼得·蒂尔认为,只要不是非法强占,或者说靠政府关系搞到的垄断,对消费者来说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前面例子里的谷歌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垄断的范例,从21世纪初的时候,谷歌就把微软和雅虎远远的抛在了身后了,在网络搜索领域无人能敌,他靠技术实现了搜索领域无人能及的价值,所以说他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挑战,这就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垄断。那你可能会说了,好像感觉谷歌所在的这个领域很市场化,看不出来垄断啊。实际上垄断不垄断,没有人愿意说实话的,垄断者为了自我保护,肯定会撒谎,谁会炫耀自己的垄断地位,这不是等着被政府查,被司法起诉吗?所以呢,为了继续不受干扰的获得垄断利润,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来隐瞒垄断这个事实,通常用的方法呢,就是夸大竞争。那你要说谷歌垄断了,占搜索引擎市场的68%,他们就会说啊,我们90%的收入来自广告啊,我们的广告才多大一点,占全球广告市场不过3.4%,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如果说你再进一步的把谷歌定位成一家科技消费品公司,那就更麻烦了,谷歌确实是在研发各种科技消费品,比如说自动驾驶汽车、安卓手机、可穿戴设备,但是全球科技消费品的市场规模是上万亿美元,谷歌在里面只占了0.24%,那你怎么说他是垄断呢?所以啊,谷歌把自己定义成什么,取决于什么能给他省去麻烦,不被人攻击是垄断,你觉得他不垄断,就是因为他成功转移开了你的注意力。

  和谷歌相反,那些没有拿到垄断地位的公司啊,经常吹牛说自己有垄断地位。比如说有人呢,要开一家餐厅,就对外打出口号说啊,我们是北京第一家柬埔寨口味的餐馆,然后呢,你对投资人说,我在柬埔寨餐饮领域处于寡头垄断的地位,说的很好,但是你会信吗?没有竞争的原因是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市场吧,消费者根本就没有吃柬埔寨菜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就是为了夸大自己在垂直领域的地位,都会说啊,我在某某领域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实际上只是加了一堆定语,把这个领域无限缩小了而已,当然就只有你一家了,这个不是打哪指哪吗?创意产业也遵循这样的原则,没有一个编剧愿意承认他的新电影剧本只是新瓶装旧酒,相反呢,他乐于听到的是这部电影用了一种崭新的手法,把各种激动人心的要素融合在了一起,这个确实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没什么用,是人工造出来的概念。不处于垄断地位的这些竞争者,通过把他们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的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这些人虽然自欺欺人,但绝对是个聪明人,最起码他们发现了商业的本质是垄断。

  那之所以大家都追捧垄断,就是因为垄断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谷歌就处于垄断地位,人家根本就不担心别的企业的竞争,它有更大的自主权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产品,去想办法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出影响力。你看谷歌一会做无人驾驶,一会做人工智能,游刃有余吧。而且谷歌的座右铭是不作恶,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品牌策略,但是呢,也显示了人家企业严守道德底线的决心。也就是说,垄断者除了挣钱之外,还有余力去做一些其他的事,但是如果不处于垄断地位,你就不行,你在竞争中只能着眼于短期的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所以你每天都在苟延残喘。你比如说你开一家餐馆,为了应付竞争,你必须控制成本,东西还不敢卖的太贵,如果你给消费者提供一种价格很优惠的食物,你自己获利就很少,那么你就只能给员工发非常低的工资,然后呢,还要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开销,能人工解决的就不用买机器,然后呢,这又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即使是开一家高档的餐厅也好不到哪去,米其林这种高档餐厅啊,他的星级评分系统就竞争很激烈,有的法国米其林三星大厨啊,丢掉一颗星就会自杀,所以你看竞争还可以杀人呢。所以啊,一定要靠垄断规避掉竞争,才能打造出一家能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不被眼前的短期利益左右。

  对于处在垄断地位的企业,你用的价值评判方式也不一样,必须看到垄断企业的长期价值。你看纽约时报和 twitter 公司的价值,你会发现这两家公司都是由几千个员工,都提供了解时事新闻的一些渠道,但是2013年的时候,twitter 一上市市值就有40多亿美元,是纽约时报市值的12倍还多。但是在之前的2012年,纽约时报赚了1.33亿美元,而 twitter 处于亏损状态,那你说为什么资本市场上追捧 twitter,这是不是泡沫呢?当然不是,大家为什么会看好 twitter,就是因为这家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投资者认为 twitter 10年中能够获得垄断利润,而报纸的垄断时代其实已经结束了。科技行业跟传统行业有一个最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大家也能感受到,就是他们通常前几年都是亏损的,还能获得很高的估值。一家公司如果能维持现金流56年就可以保持自己的价值,但是任何一家公司啊,只要和他有同等的实力来竞争,就会给这家公司造成利润上的损失。你向夜总会、餐馆,这个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今天可能收入不菲,但是现金流可能在几年内就没了,因为你可能会选择去更新潮的地方消费,这个就是从一到 的产品很容易替代,而科技行业呢,形成了一种有价值的服务之后,很容易形成垄断,因为技术是不断积累的,越积累优势越大,这是创造了一个长期价值,就好像我们前面说的谷歌的例子。所以啊,传统企业看短期发展,科技企业需要看更长的东西,不仅要增长,还能持续的、长期的增长,这个只能靠垄断来实现,不能靠竞争。

  好了,以上呢是第二个观点,创新必须靠垄断。下面是本书的第三个观点,要想实现垄断,要避开主流的创业方法论,走完全相反的路。讲完前两点,就剩下一个比较实在的问题了,那怎么才能建立起垄断优势,实现从0~1的跨越呢?彼得·蒂尔认为,垄断企业一般都有这么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要打造一家垄断型的企业,也是从这几个角度去着手的。那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来看专利技术,就是说你的产品要比别人好很多,让别人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复制跟你竞争。比如说谷歌的搜索算法,搜索又快,结果又准,就是其他搜索公司做不到的。那专利技术多好才算好很多呢?一般来说呢,你的专利技术啊,想有足够的壁垒的话,你必须在比它相近的这些替代品好出十倍以上,才能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市场上主流的创业方法是说,你一定要找到市面上现有产品的不足,然后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就能成功。但是彼得·蒂尔坚决反对这种思考方式,认为这就是一个从一到 的思路,是一个改良思维,你只是好一点点,这给不了你垄断地位,你要做十倍以上的提升,那最明显的方法就是直接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比如说在 papal 出现之前,美国人在网上买东西,顾客用支票支付的话,可能7~10天才能到账,有了 PAYPAL 呢,买家一拍下来立刻就支付了,卖家立刻就能拿到现钱,何况呢,还只是网上操作一下,不用跑银行,你看这个就比支票好了十倍不止。我们都知道,乔布斯当年被赶出苹果公司,他后来重返苹果公司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减产品线,把当时苹果五花八门的产品线都砍掉了,只留下一两个,这就是从这个维度思考的,只留下能比别人做的好十倍以上的产品,其他的统统砍掉。

  第二个是网络效应,就是让一个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你比如说 FACEBOOK 吧,你注册一个 FACEBOOK 的账号很有意义,因为不是你单方面的用,而是你所有朋友都在上面用,对于你来说呢,你上去之后就能获得一个网络社交的圈子,那这个作用就很大了。当然,这里呢,有一个技巧,要做成特别大的一张网络,好多人都进来用,那你起步第一步是什么呢?这里啊,特别有意思,你必须找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咱们之前说的 FACEBOOK,他做这么大,其实是先从哈佛大学的学生开始的,然后本校学生开发完了之后呢,他又去切到其他常春藤大学的学生,完了之后再推向全美的其他大学,最后才推向大学之外的、全社会,是一步一步扩大的。可能有人上过 NBA 这种课堂上,讲到做企业的方法的时候啊,一般会告诉你要抓大市场,因为大市场就是一片大海,你就算从里面舀一瓢水也够了。但是呢,我们看到真正做大了的创业公司,都是从一个非常小的点切进去的,甚至一开始看上去压根就是人畜无害,你意识不到他可能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前两天 FACEBOOK 刚刚发布数据,他们全球已经有20亿用户,全球总共多少人才70亿人,有20亿人在用 FACEBOOK,你想想这多恐怖,他当初呢,只是一个针对本校学生的小软件,谁能想象它能长这么大呢,肯定想象不到啊。这个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从小处切入,一步一步发挥出网络效应,你要是一开始就说啊,我要做一个服务20亿人的产品,那你根本做不出来。

  第三个是规模经济,从小处切进来之后,你需要持续的扩大规模,那怎么扩大呢?先从相邻的领域开始扩张。当今亚马逊从图书市场切进来,把书卖火了之后,他们就往相近的市场延伸,比如说卖光盘、卖影像,一步一步拓展出去,继续增加种类,一直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综合商店。但是呢,如果说你选的点一开始不容易往外扩展,那可就悲催了,这方面一杯就是个反例。你看一杯也是从小市场切进去的,一开始主要服务那些对拍卖感兴趣的客户,这个群体非常小,一杯很快就建立了垄断地位。不过一杯后来发展的不是很好啊,就是因为他的拍卖模式,拍卖比较适合的是特色小物件,比如说钱币啊、邮票,这些日常生活里面不太常用的东西,常用的日用品大家还是会去亚马逊上买,所以 EBAY 后来没有发展到大家预期的样子。也就是说你选了一个小市场切进去没错,但是一定要找一个能向更大市场扩展的小市场,不然很快就碰到天花板了。

  不过谈到规模优势呢,还有一个坑,就是不考虑边际成本。垄断企业越强大,开发一个产品的固定成本可以用很高的销量来分摊掉,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做到足够大的规模,边际成本就会降到接近于零,那别人怎么和你竞争呢?但是很多企业家,他之所以做不成垄断企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就不对。如果说你开个餐馆,你想有更多的顾客,你就必须雇佣更多的厨师、服务员,扩大餐厅的面积,这么扩张完了,算下来利润还是很有限。但是微软的工程师就不一样,人家一次性开发完系统之后,剩下的就是一个销售问题了,每多卖一份,你付出的成本就接近于零,这才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思路。

  第四个因素是品牌优势,苹果呢,现在是最强势的品牌,外观设计的时尚简约,用户体验特别流畅,整个品牌打造出来的感觉非常高端。那很多公司呢,也想效仿苹果,他们就花钱做广告、开品牌店,使用奢华的材料,甚至模仿苹果的设计风格,但是这些表面的光纤并没有带来品牌优势。你说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苹果除了硬件,软件上都有一套复杂的专利技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内容生态系统,成千上万的开发者都在为苹果手机开发各种软件,苹果拥有亿万用户,这些用户之所以选择苹果的平台,那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应用程序,这些都是苹果的品牌优势,这些品牌优势巩固了苹果对市场的垄断地位。

  以上这四个要素,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都是打造垄断企业、跨越从0~1的秘密。聊到这呢,今天的内容差不多聊完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说到了经济学对市场竞争的鼓吹误导了创业者,竞争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刺激创新,相反,竞争会让创新者眼中只有对手,为了赢而创业,不再为了价值而创业,这会扼杀创新。其次,我们说到了创业成功的标志是建立垄断,垄断能把创业者从激烈的市场竞争里面解放出来,把精力真正用到创造从0~1的壮举上,垄断是优秀创新企业身上的共同点。最后,我们讲到了,要想实现垄断,要避开主流的创业方法论,走完全相反的路,打磨专利技术,从小处着手,打造网络效应,并慢慢地推向更大的市场,形成规模效应,逐步建立起品牌护城河。

  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致富的频道点,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