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简化》解锁高效人生的极简法则
铛铛铃2025-09-08【管理】48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与各位分享的这本书叫《简化》。
这本书的作者是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是英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创新思维之父。欧洲的创新协会将他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50个人之一。他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创立了水平思考这一概念,首次将创新思维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包括像苹果、麦当劳、英国航空公司、美国花旗银行等等这些顶尖的跨国企业的总裁,还有像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精英,都曾经或者说正在受益于他的著作。
那关于他的水平思考这个概念,还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应用,就是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奥运会是没有电视转播这回事儿的,赞助商制度也不成体系,甚至说由于套哪儿哪儿赔钱,奥运会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谁都不愿意申办。直到一个叫做彼得·尤伯罗斯的人出现,奥运会突然间就变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尤伯罗斯开创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商业化运营模式,首次将奥运会搬上电视转播,使得美国的三大电视媒体争相竞价购买转播权。因此,它被称为奥林匹克商业化之父。那一年,《时代》周刊也将他评选为1984年最杰出的人物。后来,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尤伯罗斯,就问他说:“你是怎么样才能取得这样的伟大的成功的呢?”他就说了:“我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要归功于我掌握了德布诺博士的水平思考法。”它真正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大的一个影响。
《简化》这本书是德布诺博士畅销的经典作品之一,她还有个姐妹篇叫《六顶思考帽》,相信大家也都读过这本书。作者用了15章的内容,为我们阐述了简化思维法则的价值所在,以及如何通过简化的思维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团队,帮助人们享受简单生活之美。
我们将这本书分成了三个大的部分: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进行简化;第二个,践行简化的十项规则;以及用于日常生活的简化方法。
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进行简化。
在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个新闻。这个霓虹国经常爱搞一些奇奇怪怪的发明,他们发明了一款自动洗澡机。使用的时候,你只需要躺进去,这个机器就会自动地给你添加沐浴露,然后擦拭身体,并且给你冲洗,洗完之后,还会给你涂抹身体乳。而且最省心的功能是,它还可以自动地对内部进行清洁和消毒。你看起来,这解决了大部分懒人的需求。有人说:“你洗个澡费事吗?你这得多懒呐,懒出了新境界。”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个社会相当一部分的进步,正是因为这些懒人的需求才推动了这些进步。
那从古至今,人们总是不断地改进做事的方法,寻求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我们常看的好多管理类的书籍,其实好多主旨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简单点,再简单点儿。那作者也说过,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面,简单日益成为商界通用的关键价值之一。
想一下,我们平时做事情,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事物时,常常会感觉进展很慢,效率很低。那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无关紧要的事情消耗我们的心力太多了。要是能够把中间这些浪费的时间都利用起来,那么我们完成目标的难度可能就会大大地缩短了。同时,我们也会多出更多的时间,能够帮助我们去思考下一步我们如何优化这些工作流程。
所以我们就说,追求简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的轻松,因为复杂总是会带来压力、焦虑和挫败感。你这么看来,大家都在极力地避免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可是偏偏有一部分人厌恶简化,总喜欢复杂化,他们极力地推崇复杂化。为什么呢?作者在书里边暗含讽刺地举了这么个例子:说如果你希望被当成一个很重要的大人物,那你就不妨写一本非常非常复杂的书,可能的话,你最好是用法语去写。因为你一旦有了复杂的事物,那就会有复杂诠释者这么一个岗位,就是得解释这个复杂,对吧?那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的翻译做的就是这样工作,他将一本很薄、很简单的外文书里的内容,用各种定语、形容词、修饰语去给它堆加起来,然后让它看起来高大上,你看起来就很难读懂。然而简单的事并不需要像这些翻译一样的角色,简单的事物大家都能看得懂。而且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作者的一个初衷。
我们老话就讲,你怎么能判断你是一个大师、一个宗师,就是说你能够把一个复杂的事情非常简单、非常生动地说出来,让听你话的人,上到大学教授、大博士,下到贩夫走卒,都能听懂,那你就是宗师了。那什么玩意儿呢,就是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不能说是欺世盗名,但是就是觉得这没啥本事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悠的,就是把一个简单的事情跟你说的很复杂,你想问题还没想明白呢。那这种人可能就是我说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逛悠。
我们在之前的创意读书会的好多书里边、解读里边都提到过最简可行性产品这么一个概念,当时还开玩笑呢,我说这就是MVP,这个和NBA里面的MVP没啥关系。其实这就和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他们都是追求简单制程。那一开始就去从头打造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从来都不可能行得通的,是不可能让它顺利地运转和工作起来的。简化就是要从旧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中寻找到新的出发点,进而完成诸如工作效率提升、生活程序的优化、工作流程的精简等一系列,有助于我们提升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效率的这么一系列的方法。
那以上呢,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部分,就是为什么要进行简化。其实简化就是我们追求简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的轻松,因为复杂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压力。所以说,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边,简单越来越成为生活乃至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包括我们经商的商界,都是通用的一个关键价值之一。
那我们接下来聊聊第二部分,叫践行简化的十项规则。我们整个的创意读书会一直在希望给大家提供方法论的这样的书籍,我们会找到书里边我们认为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告诉大家,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大家直接拿这方法去尝试,那经过自己的实践,加深对方法的理解,然后试出哪些更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来进行优化,这样能提高我们大家的一个工作的效率,唉,这也算是一种简化。
我们言归正传,作者认为,践行简化的有十项规则,要实现简化,你必须让一切变得简单。那么,而要把一切变得简单的话,那你必须对简化赋予很高的价值。那作者就提出了如下的十种规则,他教我们去如何完美地实现简化。
那第一个规则,就是你需要为简化赋予很高的价值。那实现简化最重要的前提是,你必须足够认可简化的价值,有足够的动力和决心去追求这种简化。这看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很少有人为简化赋予很高的价值,他们认为简化是一种次要的价值,人们要求操作必须有效或者说必须省钱,这是主要价值,若这个操作还算简单,那当然不错了,但条件是简单不会影响到其他的价值。那当事情很复杂的时候,我们往往都希望它能够简单一点,然而,如果不那么复杂,我们很少会努力让它变得越简单越好。简化往往不被看作是主要的目标,如果你不为简化去赋予很高的价值,那这种简化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说这一点看起来像绕式,其实不绕,他就是开篇那一句话,就是你需要为你的简化去赋予很高的价值,这个价值要足够让你有动力、有决心去追求简化。好,下面我们也会再讲,他这些规则之间实际上是相联系的。
你比如说第二个规则,就是你必须下决心要追求简单。如果你逐渐相信简化和成本一样,是具有真实而重要的价值,那你就会投入到更多的努力去实现这种简化。你只是欣赏简化这种是没有意义的,你必须要主动去做事情,然后让这个事情变得简单和简化。而有的时候,这个简化的动力和动机必须来自于主观的态度,而且大家要注意了,作者提到了说这种态度还要受到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认可和管理者的支持。这什么意思啊?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觉得工作当中有一项工作流程非常复杂,然后你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思考、实践,唉,你终于找到了可以简化这么一个流程的方法,然后你兴高采烈地在部门会议上说了:“老板,我找到了可以优化这个方案的方法了,我们可以这样、这样做,然后再那样、那样做,这样下来,我们的时间比原来就能节省一半。”老板非常开心,结果是啥?结果是你的同事却会朝你翻白眼。因为部门内的人都想偷懒,你这倒好,一下子加快了工作效率,你就逼着其他人也要向你看齐,那无形当中,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去增大了工作量。所以作者的意思也是这样说,一个组织内要有一个崇尚简化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对这种行为实时地表示出赞赏,并适时地给予激励。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他才能真正的帮你。
那第三个规则就非常有意思了,就是你需要对当前的主题了如指掌,你的简化才有意义。那我们都知道简化往往意味着就是一种取舍,因此你就需要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做什么。真正的简化来自于你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你对这个目标要彻底的了解。老郑认为,简单是加法,简化是减法。好多事情因为简单你就会去做,而好多时候,我们对目标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就会放弃简化。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晚上你要加班,你要赶一个方案,然后你计划的挺好,你说晚上回家吃完饭我就开始干活,我估计两三个小时我就能干完。结果你刚吃完饭,你的朋友哥儿几个就上线了:“快点快点,来吃一把鸡,三缺一就等你了啊!”你一看时间,你说才06:30,你心里琢磨着,那吃一把鸡也没多长时间,那玩一把呗,玩完再干活也来得及。结果这一玩08:30了,然后就开始着急了:“哎呀,这怎么整啊,这活干不完了!”就晚上干得很晚,有可能干到凌晨,而且你越往后干,你越应付了事。结果呢,第二天你班加了,熬了夜了,有黑眼圈了,你免不了还挨批,因为活干的不好嘛,甚至有的时候你还需要返工重做。更严重的是,在领导和同事心中,你就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这就是对目标不够了解时候做出的简单的判断。而当你真正知道这个方案的完成需要哪些步骤、哪些资料,以及完成的难度和时间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判断出你今天需要的时间估计会很长,你需要吃完饭马上开动,你如果玩游戏的话,你绝对影响你进度,那怎么办,那你就有可能不会去玩。那这样的话,你做的就是减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简化。
所以我们就不难看出来了,简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它是让你通过简化,能够节省下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时间、精力不是被你浪费掉了,而是你能够把这些时间和精力去用到完成目标的这一过程里去。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影响这一进程的事情,哪怕再简单,你也不能去做,那这就是简化的,我们说简化是减法。
那第四个,就是你需要设计多种的备选方案,以及思考到多种的可能性。作者就认为,说简化的重点是在于设计的,尽管分析在简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最终还需要设计一条往前走的道。那通往成功之路的通道其实不止一条,这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考虑的是设计更多的备选方案和多种可能性,以便我们能够从中快速地选择一个。那作者就说了,说头脑中第一个迸发出来的主意不太可能是最好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必要继续思考的原因。这一点那个老郑也可以跟大家说一下,老郑是干策划的,在当初学这个创意这一块的时候就提到了,说你有个点我兴奋到不行,你就觉得哇,全宇宙不可能有的人比你的点子再好了,怎么办?老师当时说的很直接,当年我还记着呢,你把这点放一边,该玩游戏玩游戏,该吃饭吃饭,该干嘛干嘛,然后睡觉,第二天起来你再拿这点出来,你看看跟昨天晚上是不是还是同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恭喜你,那真的是这样,但绝大多数至少到目前为止,老郑还睡一觉再起来,再看那点子,都根本是绝对不可能像前一天晚上那么兴奋的,都有再去加工、再去优化的这样的一个空间。
第五个呢,就是你需要质疑和摒弃现有的元素。作者认为,一切都需要被质疑,一切都需要理由才能够继续的存在。那好多系统的操作它自然都是倾向于越来越复杂的,那么曾经存在的东西,就有可能在现阶段就是不再被需要了。你如果找不到它存在的理由的话,那你就不妨去删除它。那更简单的行事方式应该就是这样的,就是简单、有效、实用和合适,能改则改,改不了就重新开始。就好比什么,就好比说我设计了一款产品,什么产品呢,它可以让这个照相的功能更加的简化,比方说你只需要拿一个手持的遥控器,然后就可以控制手机自动地拍照片。但是呢,对这个遥控器和手机间的距离你是有要求的,必须是在一米以内,而且要正对手机的摄像头。你这一个创新看起来解决了用户单手拍照不方便的痛点,但是啊,你对操作上的要求又增加了,你等于是简化了一个方面,而去复杂了另一个方面,那另一个痛点实际上这不就是又来了吗?那你这种简化实际上就是没有意义的。
那第六个就是你需要时刻准备着重新开始。为什么要这么说啊?作者是这么理解的,说为了让某个操作的过程或者说结构更简单,你程序的修改容易得多,或者说起码是有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做法,那你就需要时时刻刻准备着要从头开始。你要清楚自己准备做什么,继而着手设计一条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啊,你可以完全忽视现有的系统。但我们为什么要另起炉灶呢?这可能是由于产品的初创期,开发团队对产品的定位是有所偏差的,我们不断的更新只是为了适应市场,然后满足我们所谓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增加我们的成本。那到了最后呢,为了达成最初的产品目标,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这种需求,我们只能放弃投入金钱去优化现有结构,着手设计一条路径去达成目标了。我们只能是不断的被这种市场需求推着走,那需要我增加我就增加,需要我做。就是说,一旦有一天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我连调整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就是我们在进入到快车道之前,要时刻想着我能够另起炉灶,我如果重新做或者我的竞争对手在做我这件事的时候,在现阶段他会怎么做,那也就是说我的风险在哪里。
那第七个呢,就是你需要使用概念。概念呢,是人脑简化周遭世界的一种方式,你如果不使用概念呢,那就只能因为细节了,那人脑是不可能只穿梭于不同的细节之间的,那累死了,而是需要回到概念中,然后再从概念去出发,寻找另一种可行的、前行的一种方式。概念提供了第一阶段的思考,就是设立总体方向和目的的这个阶段,一旦有了这个,就能够找到备选的方案,然后用特定的想法和具体的细节去实施这一个概念。其实啊,很多产品它最初都是由一个概念机演化而来的,就是说我现在有个想法,然后我再去评估说这个想法的可行性,最后确定实施想法的分阶段计划,到最后研发产品,然后直到投入市场到消费者的手中。
第八个呢,就是你需要将事物分解为较小的单位。我们都知道,小型的单位的这种组织显然比大型的更简单,也更灵活,因为小型本身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组织目标,这一过程呢,是需要分散和放权的。那复杂系统中包含了很多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组织它也相对来说非常的简单。那当这些都相对简单的子系统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母系统的时候,那这个母系统不管有多复杂,那它的运作才是最为高效的。那这一点我们之前提到的像阿米巴经营、赵英光、韩都衣舍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了这个概念,就是要将集团分成更小的阿米巴单位,那每个阿米巴单位都去独立核算、独立运营,你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得集团的整体运作更高效,命令的下达和上传也更便捷,这样就方便每个小型的组织都能更精确、更准确地理解集团的核心目标,这也就是简化的一部分,就是简化组织架构。
那第九个就是你需要准备好为简化而放弃其他的价值。那什么是放弃其他的价值呢?这个简单,咱举个例子来说,比方说我们现在设计一款产品或者说进行一个项目,只要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错误,如果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我就是为了实用主义的简化而放弃了完美主义,也就是说我接受这种错误,我是接受的,我知道它不完美,但是在实用的过程当中,我可能偏向于实用了,我不偏向于完美主义,所以我不在那吹毛求疵,我就放弃,我就接受了这种错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其大而全,不如小而美的一个道理。那我们设计一样产品,它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说的众口难调,你就像我们做那春晚似的,你换谁来指导,你也不可能让全国的老百姓老老少少都满意,那是不现实的,对吧?这就需要我们适当的做减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做简化。那创业的公司必须去聚焦一个点去做,这是对的,那但是在你的技术鸿沟没有跨越过去的时候,一定要不停的拿各种项目去试水市场,你通过做这些项目去把你的技术平台的加法先做起来,然后积累你的技术优势,当你做了足够多的项目以后,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点以后,你再把这些技术点固化起来,你这样你就有了进一步做减法的可能,然后你才能够推出自己的产品。减法,减法前提是你得有东西让你减,明白吧,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那第十个原则就是你需要了解简化是为了谁的方便而设计的。那简化呀,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景,也不适用于所有的对象,你需要不断地问自己,简化我是为系统的用户设计的呢,还是为系统的操作员设计的呢?简化我是为了方便生产呢,还是方便维护系统的呢?我是为了方便操作,还是为了方便节省成本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这是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那做产品和优化流程一定要从用户本身出发,你从用户的使用感受出发,以用户最简单的这种操作为最终的目的。所以说以上啊,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大内容,作者提出了十条践行简化的规则,也是希望大家有机会的时候认真地读一下,不仅是在工作当中、生活当中,也能给到我们很多的帮助。
就像我们下面说的第三个部分,就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简化方法。那作者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个,每次只做一件事情。好多人都说了,如果我单核了,那总有一部分人站出来说我双核的,单核啥意思啊,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双核,那告诉你他同时能处理两件事,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心多用。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结果最后什么作业写得也慢了,电视内容也没记全。如果同时处理好几件事,让人这个效率低下,那我们就不如尝试每次只做一件事情,这是能产生神奇效果的方法。听着很简单,大家可以试一试。这放在企业运作当中实际上是一样的,你产品开发的时候,一个开发周期内有两个年度的旗舰项目,那么你势必要平分公司有限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成本,你这样就会导致每一个项目都没有能力去做得更细、更精、更好。因此呢,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啊,简化同一时间段的工作数量,试着让自己慢下来,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尽最大的可能做到最好,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个呢,叫分析和分解。分析呀,是指识别出事物真正的组成部分,我们管这个叫分析。那分解呢,就是将事物分解成很多个便于一次处理的小块儿。那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提取概念,把行动简化为多个阶段,然后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小步骤,能够一次性解决的这样的方法,然后一步一步地完成就好了。那我们说简化复杂事物的处理流程,就是要找到关键点和核心的要素,那就像是从一堆烂麻里边找到可以理清的线头,这就是关键点,然后我们分析这关键点,找到处理它的方法,是一步一步地理清乱麻,还是找一把剪刀,咔嚓,我就一下子给他剪断了啊,快刀斩乱麻。确定好处理办法以后,就为我们定下了下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第三个呢,叫急转弯式的思考,就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已知的、已经有这个成熟解决方案的熟悉问题,然后再进行解决。那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像数学当中很多的定律都是死的,但是依托这些定律衍生出来的题目却是层出不穷的,你乍一看可能觉得,哇,这是个新知识点吧,老师没讲过呀,结果抽丝剥茧之后,你发现用你学过的原有的定律你就完全可以解决掉它。
第四个呢,叫逆向工作。我们都是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出发,然后经由一系列越来越具体的概念,最终得出一个可用的具体创意,其实就是我们常用的倒推法。给大家举个例子,想要实现一年内销售额增长2000万的目标,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呃,每一个季度增长500万,那我们怎么增长这500万呢?那好,从目标人群的角度来看,哪群人能帮我解决100万呢,然后我再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什么地方的这个市场能够解决我200万呢,我再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这个季度当中,哪些节日可以作为引爆来解决我50万呢,等等等等,就是通过目标倒逼的这种方法逆向工作,然后才能为达成目标形成更加清晰的一个路径。
第五个呢,就是平行思考,要强调能够做什么,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争执本身是什么啊,不要浪费。这继承作者举了个例子,说有个老头啊,欠了别人钱啊,那个债主就跟他要钱,说你要不还钱了,我就把你这个女儿带走,然后老头不干完了,女儿也在那哭,完了追债人就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仁慈,就告诉他,他说:“你这样吧,我给你个机会啊,这个,嗯,我手里呢,一会儿我会拿两个颜色不一样的石头啊,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让你女儿来选,如果你女儿选的是黑石头,那对不起,我就把她带走,如果他选的是白石头,那我就不要你还债了啊,女儿我也不带了,行不行啊?这是个机会啊。”老头没办法就答应了。然后这个女孩就偷偷看着这个追债人在这个地上全是黑白这种石头啊,她随便拿了两个什么黑石头放手里。那这时候如果你是女孩,你会怎么办?你要是顺着这个要带人的思路走,那么你就陷在了事物本身是什么这种怪圈里边,你按照固定的方向思考,那就是错了。那平行思维告诉我们的是呢,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同一个事件,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某一个嗯,思维路线去思考。比如说,平行思考者可以关注他这个手里边的鹅卵石,他也能够关注地上的鹅卵石。所以说女孩的做法是怎么做呢?她将手,哎,伸进那个人的兜里去找了一块鹅卵石,在大家还没来得及看这个石头的时候,他帮他摔地下了,等他再一张开手前,发现石头没了,也就是说他把这石头丢地下了,由于地上到处都是黑白的鹅卵石,所以你也分不清哪一个是刚才掉地下的鹅卵石了,怎么办?你袋里不还剩一个吗?你袋里那个如果是黑的,那他刚才掉的不就是白的吗?这方法就是这么解决的。其实这个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以前我听的那个是抓阄啊,拿这个纸片啊,其中在这写的都是“士”,对吧,然后这哥们把那“士”抓起来,砰,吃出来一样,哎,你看不出来,哎,那结果是啥,你剩下那个如果是“士”,那我这就是不是一个道理哈。
第六个呢,就是没有必要追求完美。这个追求完美事物会增加事情的复杂性,让你内在的焦虑增强,有时候啊,其实做得不错就足够了。尤其是新产品上市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说哎,这功能啊,一定是越多越好,你最好是能将消费者的需求全都考虑到,从一岁到100岁啊,那他什么阶段的需求我都考虑到,那不现实。你要等那个时候你再推出市场,我估计这辈子也出不来了啊,你的商机很有可能在你研发的过程当中就没了。所以我们说那个MVP啊,就最简可行性产品就找到极简的模型,然后设计主功能,你就必尽可能完善就行了呗,怎么完善,你退出市场以后,根据反馈不断地更新迭代就行了嘛。
那其实作者通过这本书就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不满意事物当前如此复杂的状态的时候,而让他们影响到我们的这个工作和生活了,那我们往往就会愿意主动去做出改变,然后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想说,我怎么才能让这些事情变得更简单呢?现代的生活,你表面看来说科技发达了,但实际上在生活这种成本上,它是越来越复杂的,越来越高的,它往往连我们做事的时候啊,效率是很低下的,进而导致这种压力和挫败感就重生了。反腐的工作法则永成的这种办事成趣,成千上万的规则,这种匀速无时无刻不在耗费着我们的这种精力,甚至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团混乱。那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他找到了这种简化思维法则的价值所在,然后教会人们如何通过简化思维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团队、过好生活,然后帮助我们享受真正的简单的、简化的生活之美。
那好,感谢大家的收听。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