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上瘾》让用户养成依赖的终极行为设计法则

铛铛铃2025-09-08管理20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和大家伙聊的这本书呢,叫《上瘾》。

那分享之前呢,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据。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15分钟内翻看手机。更离谱的是啊,有1/3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宁肯放弃性生活,也不愿意丢下自己的手机。那某大学在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啊,人们每天平均要看34次手机,然而,业内人士给出的相关数据却比这个数据高太多了,你知道高多少吗?那个达到了150次左右。

那为什么人们都在对手机上瘾呢?一天到晚都在那玩手机,你不玩就难受啊,为什么呢?那为什么有些产品它能够不断地刷新日活、月活这种数据?其实啊,就是这些产品在设计时就已经找到了能够让人们上瘾的原因。那作者呢,正是根据这些研究推出了自己的上瘾模型,而且还具象成了四个步骤,告诉我们怎么让用户能够养成使用产品的习惯,让用户能够欲罢不能。

这本书的作者啊,有两位,一位是尼尔·埃亚尔,他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里任教;另一位作者是瑞安·胡佛,他长期为福布斯和快公司等等这些商业媒体撰稿。这两位作者啊,对上千家的公司进行了观察和评测,总结出了这些公司的产品在体验、设计和功能上的一些特点。同时呢,他们也在为硅谷的许多公司当顾问,那在服务每家公司的过程当中啊,不断地去验证自己的理论,更新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啊,一共分成了八个章节,老郑啊,今天从三个方面带着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本书里的精彩内容。第一个,为什么要让用户养成习惯;第二个,如何建立上瘾模型;以及第三个,怎么利用上瘾模型。

那好,接下来就开始咱们今天的分享。

我们先来聊一聊第一个部分,为什么要让用户养成习惯呢?上面我们说了,众多的流行品啊,之所以持续地走红,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让用户上瘾的魔力,可以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就像我们好多软件这个签到一样哈,就是一天不签,我就总觉得少点啥啊,缺点什么。

而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呢,所谓的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我们简单点来说,就是当我们遇到外部刺激的时候,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做出的那种举动,这个叫做习惯。曾仕强老先生曾经就说过了,以前啊,总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性相近,我们中国人性格上的差异啊,其实没有那么大。那是什么决定了命运呢?是我们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习相远,也习惯相差得太远了。所以说啊,直接让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并不是所谓的性格,而是我们的习惯。

人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决定消费者粘性的呢,不是产品,而是他是否养成了使用我们产品的习惯。因为产品啊,在现在的时代里边很难出现一枝独秀的情况,精品呢,很快就会出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同质化,对吧?在这种情况下呢,避免价格战的好方法,就是要把焦点放在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上。

那我们如何养成这种习惯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的解释啊。神经系统专家就指出了,人脑中啊,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地方,这个地方呢,叫做基底神经节。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都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这个地方。那如果我们的产品或者说品牌,它能够形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让大脑不必费时间去处理它的时候,那消费者关于品牌或者说咱们产品的这种认知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这种习惯的产生啊,作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个呢,是能够提升用户的终身价值。在管理学里边有这样一个规律,说公司的价值啊,等于他日后获得的利益总额,这就要求我们企业不能短视,你不要专注于挖掘现在的客户价值,你就好比我们国家一直在倡导可持续性发展一样,要避免企业走上资源枯竭型的道路。那怎么避免企业走上这条道路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用户对我们的产品形成依赖,进而能够形成资源循环,不断地补充企业的品牌价值。而一旦形成了依赖,那就会不断地、长时间地使用。这一点啊,在现在的产品设计上呢,也都有所体现,比如老郑刚才提到的那个签到的环节是吧,或者说一些企业对新用户的赠送和老客户的回馈等等等等。

第二个好处呢,是可以提高价格的灵活性。作者就指出了说,当用户对于产品产生了依赖性以后,他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啊,就会降低。那即使产品在短期内啊,小幅地涨了价,用户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他已经认可了你的价值了。但是啊,这可不是意味着企业可以一再地去上浮自己的价格,你要真那么做了,就即使对数字再不敏感的人,他也会反感。

那到这可能有的时候会问你,这你看涨价有风险,那我就降价好不好,我降价增加它的依赖性行不行?这里呀,也有个问题,就是如果你的产品它在短期内大幅地降价了,那就可能会让已经对你产品产生习惯的用户认为自己购买的没有价值。你比如说原来你卖1000是吧,过两天你一降价一瞅480了,这种降价对新客户来讲可能比较友好,但是对花1000块钱买你产品的客户来说,就非常的不友好了。你会让他觉得你是在嘲讽他的智商,对吧?你别说480东西,我认为它就值1000,你说我傻呗,对吧?你这样就会严重地降低你的产品价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这价要是降下来可就涨不回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啊,没有目的的涨价和降价,这都是有风险的。其实啊,你看老郑刚才说了这么多,对吧,以上的两点都可以归结于培养用户习惯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上。那一旦有一个产品能够让用户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那就大大提高了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你看我们举个例子啊,以前呢,我们要买一些生活用品,你说你怎么办,你可能唯一的途径就是逛超市了,对吧?你想买什么,然后列一个清单,一项一项对着去买。现在呢,随着这个电商平台和物流的这种发展,让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我就凭着电脑和手机,我就能完成下单和购买,而且呢,还能完成使用,在家等着就行,他就送上门了。这就是电商的出现啊,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这样的例子啊,其实有很多,你比如说支付宝啊、微信的那种支付功能啊,它就改变了我们使用现金的习惯。

那你说习惯这么好,那咱就去培养呗,对吧?你先别着急哈,因为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呢,会遇到一些障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啊,往往会继续使用已有的思维模式,所以你要转变成新的行为方式,这是很难的,大脑是需要过程的。所以在培养新习惯的过程当中啊,最大的阻碍就是来自于那个旧习惯。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啊,作者呢,对谷歌和必应这两个提供匿名搜索服务的平台做了一下比较,就发现他们在操作上面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几乎一样,可是用户呢,反而更习惯使用谷歌搜索。那这是什么原因啊?作者调查以后就说了,说因为谷歌呀,是1998年成立的,而必应呢,比谷歌晚了11年,这11年当中啊,用户的习惯呢,早已经养成了,那谷歌抢先一步就抢占了用户的心智盒子。也就是说啊,一旦用户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个搜索功能,那就很可能会把这项服务呢,变成自己固定的行为习惯了。这个时候,如果必应和谷歌没有太大的差距的话,那人们一定就是按照老习惯就使用谷歌了,就不会用它了。

那以上啊,就是老郑和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内容,为什么要让用户养成习惯。作者提到了,如果我们的产品或者说品牌吧,它能够形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让大脑不必费时间去处理它的时候,那消费者啊,关于品牌或者说产品的认知的习惯呢,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就能够持续地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了。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个部分啊,如何建立上瘾的模型。作者啊,把这个上瘾模型呢,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触发,第二个行动,第三个多变的酬赏和第四个投入。那利用这个模型啊,将是我们推动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就逐一介绍一下这几个阶段啊,然后让大家在这个设计产品呐或者服务的时候当一个参考。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第一个环节触发。什么是触发?触发就是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这种诱因呐,无处不在。比如说每天早晨,是什么把你从梦中唤醒,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去刷牙,又是什么原因让你打开了这本书?有些触发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早晨叫醒你的闹钟啊,也有些这个触发是非常的隐晦,你比如说公司老板意味深长的一眼啊,这些都会触发我们相应的行为。

作者啊,将触发这个原因呢,分为了内部触发和外部触发。我们先聊聊这个外部触发,外部触发是习惯养成的第一步,那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呢,就是把下一个步骤清晰地传达给客户,告诉客户你下边应该做什么,就是好像那个登录按钮一样啊,它提示用户,如果你想要继续访问,你就一定要登录一个道理。

那外部触发呀,也分为了四种类型,企业呢,可以参照下面的类型对号入座。第一种啊,付费推广,这个广告啊或者说是通过搜索引擎做的推广啊,我们都是非常常见的对吧?那企业借助这种途径呢,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并且触发呀他们的下一步行动。那这个付费性处罚呀,能够有效地拉拢客户,但是呢,代价不菲,因为他得付费嘛。企业可以使用付费型的触发,但是你最好不要长期的依赖它。

那第二种呢,叫公关同行的推广,这种办法实际上就不需要我们花钱了,因为他靠的呢,不是钱,而是你在公关或者说媒体领域所花费的这种时间和精力。你像正面的媒体报道,热门的网络短片以及应用商店的重点推介,这些呢,都是让你的产品获取用户关注的有效手段。但是啊,这种新用户出现的高峰呢,很大的可能是昙花一现,你要想维持活跃度啊,企业必须让自己的产品永远置于聚光灯下。

那第三种啊,叫口碑推广,这熟人之间的相互推荐呢,是极其有效的外部触发。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这个案例是吧,说这个口碑传播啊,是目前我们能够啊,看到所有这些传播形式最有效的一个。我们在这里边可以找到意见领袖啊,通过对他们进行投资,进而呢,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作者在这里也提醒企业哈,想要引发巨大的流行,首先要从小规模的流行潮开始。那啥叫小规模领潮啊,对吧,人数啊,150人,这个就叫小规模领潮。你说150人这么具体的数哪来的呢?老郑在之前讲过那本《引爆点》里啊,曾经提到过,在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通道容量,他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可以处理记忆或者说信息它是有限的,你这样的话,算来算去,我们,呃,能够稳定相处的人际关系大概也就是150个人。一旦要是突破这150个人的话,那我们之间的这种协作呀,就开始走向低效了,这些人合作起来的意见就特别难统一。所以呢,就得出这么一个推论,在150个人的小圈子里边,信息是最容易被传播的,也是最容易影响别人的。

那换句话说啊,如果我们现在要制造一个大规模的流行,我们应当先在许多可控制的小规模环境中制造流行。FACEBOOK就是这样啊,就先从一个社团开始,再到一个学校,做完一个学校呢,唉,我再去下一个学校重复这个流程,直到最后成功。你像目前FACEBOOK的人均粉丝数啊,也在120左右,那正好符合我们说的这150人的这个规律。

那第四种啊,叫自主型触发,他每天都会持续地出现,所以说你说用户啊,他最终会选择认可他的这种存在。你只要用户自己愿意,那他手机屏幕上的什么应用程序的图标啊,订阅的新闻推送啊,或者说应用更新通知等等吧,这些它就会不断地出现在他们眼前。那只要他们同意接收这些触发的源头,就很有可能获得了用户的关注。

那我们聊了一下这个外部触发,这个外部触发实际上就是整个触发步骤的第一步,了解了它,我们才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已。这各种类型的外部触发其实都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驱使用户进入到上瘾模型里,并且呢,完成接下来的循环步骤。那当驱动他们经历了一整套的循环之后,外部触发就不再发挥作用了,这个时候取而代之发挥作用的是另一个武器,叫内部触发。

那要想触发内部的因素,就需要了解用户的想法和情感。人嘛,他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啊,你比如说厌倦呐、孤独啊、沮丧啊等等这些情绪,我们会不自觉地采取行动呢,来打压这种情绪,因为你知道不好嘛,要控制。那这呢,就给了触发机会。那道理我们很容易就了解了,那怎么找到用户的情感需要呢?作者啊,提供了一种方法叫五问法,这个问法其实大家很熟了哈,它最早是由丰田公司创造的,通过五个为什么来发现用户的内心,然后根据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咱们先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啊,这个重复一下,温故而知新,你不讲显得咱没文化似的,对吧?

有一次啊,这个丰田汽车公司的前副社长大野耐一,他就发现自己这个工厂里一条生产线上的这个机器啊,总是停转,它停转的原因呢,都是因为这保险丝就烧断了。那虽然每次都及时的更换了保险丝,但你用不了多久,唉,又被烧断了。你这么断又好好又断,严重影响了整条生产线的这种效率。也就是说呀,更换保险丝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呢,大野耐一就和工人啊,进行了以下的问答,啊,他就问了第一个问啊,为什么机器停了?工人说因为超负荷了啊,这个保险丝断了。那第二问,那为什么超负荷呢?啊,这这个因为这个轴承的润滑不够。那为什么轴承的润滑不够呢?因为这个润滑泵啊,吸不上油来。那为什么润滑泵吸不上油来呢?因为这个油泵的轴承啊,磨损、松动了。那为什么它会磨损松动了呢?啊,因为我们没有安装的过滤器啊,这个铁屑啊,这些杂质呢,就混进来了,他一混进来就磨损了。那经过连续五次连续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才找到了问题真正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就是在油泵的轴承上啊,安装过滤器。

那作者也提示了说,作为企业就是要通过这种不断的提问,最终呢,找到用户潜在的负面情绪,进而找到抑制这种负面因素的方法。这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可以提示用户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但是啊,如果他们没有付诸行动,那这个触发啊就不能生效了。所以我们说要想让用户动起来,你光说不练,这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第二步叫行动。

行动呢,就是让用户开始使用产品。作者说了说有两个机制能够让用户开始行动,第一个叫动机,第二个叫能力。动机呀,就是让用户有足够的愿望来使用这个产品,能力呢,就是用户可以轻松的驾驭这种产品。你就像老郑现在想吃佛跳墙,这就是我的动机,可是我没吃上,为什么,因为我自己不会做呀,这就是我在做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啊,匹配不上。那如果我把动机我要改成这个吃这个番茄炒蛋,哎,我就能吃上,为啥,因为我就会做这一道菜啊,我可以做,这就是能力匹配了动机。

那想具体了解一下,我们先聊聊这个动机。说触发啊,提醒我们去采取行动,而动机啊,就决定了我们是不是愿意采取行动。那能够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核心动机啊,无外乎就三种,第一种啊,叫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第二种呢,叫追求希望、逃避、恐惧,第三种呢,叫追求认同、逃避、排斥。这每一组里的两个要素啊,就像那杠杆的两端,它们上下摆动的这个幅度,会导致人们做出某种举动的可能性相应的去增加或者减少。所以啊,只要我们的产品能够给用户快乐、希望或者说认同,那就相当于给了用户行动的动机。

那接下来我们说说这个能力啊,作者就提出了说越简单的东西越受欢迎。那之前我们也讲过很多简化产品的例子啊,就为了增加用户实施某个行为的可能。那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关注用户最缺乏什么啊,就是我们说的痛点吧。

那聊了这么多啊,好多书友可能会问说,那关于动机和能力这两点要素,我们要做的话先做哪个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啊,永远先解决能力问题,因为增加用户的使用动机呀,他既耗时又费力,你需要不断的进行这种触发操作,你要尝试。那一旦用户被吸引,而且使用了产品,而你的产品呢,恰恰很难操作,那对不起,你不打广告、不宣传还好,可能活的久一些,你要是打了广告,反而把自己打死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啊,作者才强调了,说你永远要先解决能力问题,就是它用起来很容易啊,轻松就能使用的了。

那假如说我们有了能力,也有了动机,我们如何持续不断地留住我们的用户呢?这就需要上瘾模型里的第三步,要给用户啊提供奖励。奖励呢,就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诶,他还能够获得额外的满足感。那作者呢,将这个奖励呀,分成了三种,分别是社交奖励、猎物奖励和自我奖励。

我们先说这社交奖励啊,啊,他就是说人们从产品中啊,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得的人际奖励。为了让自己觉得被接纳、被认同、受重视啊、受喜爱,我们的大脑啊,就会自动调试啊,用来获得奖励。这个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人们能够借助它来巩固自己的社交关系。你看,人们参加一些民间组织啊、宗教团体呀,或者观看体育赛事啊,都是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一种社交连接感。这种需要呢,会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影响我们支配时间的方式。你就像我们发朋友圈嘛,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比如说点赞呐,或者评论呐,对吧?这些呢,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满足感,也是鼓励我们进一步分享和原创的动力。

那第二种奖励啊,叫猎物奖励,它是指人们从产品中获得的具体资源或者信息。那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啊,其实是有这么一个原因的,你想猎物奖励嘛,对吧?因为人类最初呢,是靠长途奔跑来捕获猎物的啊,就是一直追着猎物跑,他在前面跑,你后边追啊,一直追,那等到这个猎物的体力消耗完了,跑不动了,唉,这人就冲上去了,把他们就抓住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啊,猎手是为了追逐而追逐的,那跟现在人们没完没了追逐资源和信息的心理机制呢,他是差不多的。

你看我们举个例子啊,国外有一个软件啊,叫painters,它被称为图片版的twitter。那为了保持用户对产品的好奇心,这个网站设计者呢,想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就是这用户啊,在翻页的时候,下一页的图片呢,会被截成两半,你要是想看另一半,你就必须得继续浏览,你这个露出冰山一角的图片,就像是个诱饵,召唤着好奇心大发的人们啊,不断的去滑动、翻页,一睹神秘图片的全貌。那随着这样的图片越来越多的被加载,人们的这趟逐猎之旅呢,就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那最后一种形式呢,就是自我奖赏了,它就是指啊,人们从产品中体验到的这种操控感,成就感和终结感。在目标的驱动下,我们就会去克服障碍,也许仅仅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带来满足感,我们就去干了。你比如说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啊,这游戏呢,一般都设置很多不同的关卡和这个准备,那随着不断的闯关呐,级别的升高啊,哎,这个主角呢,会获得很多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啊,就又会解锁更多的地图和场景。那有的时候为了得到高级别的武器啊,攻占未知的领地,增加角色的分值,好多玩家就会全情投入,沉浸于游戏当中,这一点我们在游戏化思维里面呢,也谈到了,对吧?

那最后呢,我们说说第四步叫投入。要想让用户产生心理联想,并且能够自动地采取行动,首先呢,就必须要让他们对产品啊,有所投入。那什么是投入呢,就是鼓励用户对产品投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时间和精力。我们之前举过那个制造者陷阱的时候哈,聊过说宜家效应这个例子,就是人们被要求组装一个宜家的家具啊,组装这个家具呢,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结束以后呢,这个研究人员就问了说,你看你们装这个东西,你们给开个价吧,结果这会儿给开的价很高,比一家卖那现成的呢,高出不少。而这时候呢,从外边找来另一伙人啊,他们没参加这个组装的过程啊,就单纯看那么一东西,完了大家都说这啥玩意,这磕碜劲呢,你说这便宜啊,那没没没有一家卖的贵,还不如一家。那个他给出的价值呢,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啊,我们就说了,用户对某件产品或某项服务他投入的这个时间和精力越多,那他对这个产品和服务呢,就越来越重视。因为对于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啊,我们通常认为它是无价的。那换句话说,付出了一分,哎,就会有付出三分的感受。那这也会给用户参与感啊,增进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感情。但是要让这个用户呢,对产品投入啊,一定你要掌握好时间点,要让用户感受到被奖赏鼓励之后,再对用户提出投入的要求。你比如说某多多做的那个种果树的活动是吧,当用户得到了奖励的水果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水果,你即便是后来这个分享这个水果的要求和门槛越来越高,那也不耽误他继续的去转发啊。

另外呢,让用户投入啊,一定要循序渐进,你不能一开始就设置一个很高的门槛,比如说什么付费游戏是吧,你最开始的这个新手礼包费用啊,都比较低,那最开始遇到的对手呢,也比较容易打赢,在不知不觉当中啊,就逐步提高了难度,也会呢,勾起用户的兴趣。

那以上啊,就是老郑为大家分享的第二部分内容,如何建立上瘾模型。作者将这个模型啊,分为了四部,分别是触发、行动、奖赏和投入。那通过建立模型啊,就不断地吸引用户对产品呢产生依赖。

那我们讲过了如何建立模型以后呢,我们就谈谈如何利用这个模型,达到维持或者说吸引用户的目的,这就是第三部分,怎么利用商业模型。

要使用这个上瘾模型啊,我们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自己会用这个产品吗?第二个问题,这个产品会帮助用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就可以开始尝试使用这个商业模型了啊。当然了,你光是回答这两个问题还不够啊,我们还需要对用户进行习惯测试,就是当产品被开发出来以后,习惯测试有助于确定我们的产品粉丝,找出哪些产品因素有助于用户形成习惯。

那什么是习惯测试呢?它就是指啊,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是谁以及用户的喜好,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用户的状态。作者建议啊,如果我们要完成习惯测试,我们需要从三步下手,他们分别是第一个,确定行为;第二个分析行为;第三个,改进产品。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步,确定行为。作为企业啊,你首先要确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使用产品的方式,比如说一周他使用了几次啊等等这些数据。了解了用户的行为呢,才可以对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你比如说烂番茄这样的电影推荐网站,用户每周的访问量啊,很难超过两次,因为他们只有在看完一场电影或者说研究要看什么电影的时候,才会上这个网站。

那确定行为以后啊,就要进入第二步,分析行为。每一个产品呢,都有自己忠实的用户,而每一个忠实的用户啊,都有一套不同的行为方式。你像咱们就拿这个创意读书会来说哈,有的书友喜欢上下班的路上,唉,听这么一本书,有的书友呢,喜欢坐在书桌旁听这本书,边听边记。你只要能找到习惯的路径,其实也就摸准了用户的脉嘛,那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为对培养忠实用户是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改进产品的体验,进而呢,鼓励用户的行为。你就像twitter在成立之初对吧,只要新用户关注的其他用户人数达到30,那就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就大大增加他们今后继续使用网站的可能性。那么对于twitter来说啊,引导用户关注其他用户,就变成了什么首要任务,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嘛。

那作者还建议说,活跃用户的数量应该达到总用户的5%左右,这样才能够达到企业的基本需求。那这个数值啊,大家不管是做自媒体呀、公众号等等吧,你但凡有自己的这个社区性质的东西,一定要考虑这个值5%的活跃用户量。

那最后呢,我们说说第三步,改进产品。当我们找到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分析了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那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改进产品的方向。那企业的注意力呢,就要重新回到产品上,要想办法推动新用户变成我们的忠实用户。那你说我们怎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作者就建议了,你可以尝试渠道更新、内容变更、功能去除或者是现有功能增强的方法。

渠道更新指的是啊,就你原来的销售渠道啊,你可能是这个线下找到代理商,然后通过代理商对你的产品呢进行售卖,进而从中获得收益。你这样就有了中间商赚差价了,对吧?如果你能够去掉中间商的环节,将商品直接销往消费者的手里,利润呢,销量啊可能就会上升,那这呢,就是渠道更新。

那内容变更啊,就是更换符合用户的、符合时代的这种内容。你比如说故宫,在人们心里边一直是庄严肃穆的,这种形象代表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可是自从故宫在社交媒体上玩得风生水起啊,推出了许多关于皇帝和宫廷二次元文创周边以后,一下子就抓住了广大年轻用户的心,进而就改变了他的用户印象。

那最后呢,功能去除和功能增强,就是对产品的功能做出调整,让这个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你比如说用户对于后置指纹识别不满意,觉得不方便,那么生产商就推出了前置指纹识别,那这就是一种调整和变化。

作者说啊,培养用户的习惯呢,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还可以观察自己的行为。那硅谷的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他就说了,企业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开发产品啊,你不要问什么我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啊,而是要问我希望其他人给我解决什么问题,这能为我们开发下一代产品呢,带来最直接的启发。

那以上呢,就是老郑为大家分享的第三部分内容,怎么利用上瘾模型。作者在这里边给出了一个方法,叫习惯测试。当产品被开发出来以后,习惯测试呢,就有助于确定产品的粉丝,找出哪些产品的因素有助于用户去形成习惯。完成习惯测试啊,也分为了三个步骤,分别是啊,确定行为,分析行为和改进产品。

那读完这本书啊,我们基本就了解了这所谓的上瘾行为啊,它是遵循着触发行动、多变的奖励以及投入这么四个阶段的一个规律。触发呢,就是让用户啊,看到产品;行动呢,是让他使用产品;奖赏呢,就是成就感或者说这个收集这种别人的观感;投入呢,就是用户啊,为这个付出的时间或者精力,投入越多,放弃越难。这四个步骤的周期呢,循环往复,直到习惯形成就是上瘾。了解了这种模型啊,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一款产品流行的背后,应该拥有哪些特质,让用户欲罢不能。如果知道了这个,那也就掌握了设置一款流行品背后的秘密和方法。

那好,今天的分享啊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收听。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