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零售的哲学》无论卖什么都能大卖的零售哲学!7-Eleven创始人结合40年零售
铛铛铃2025-08-02【管理】538人已围观
简介
嘿,你好啊。
感谢您来听我的解读。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零售的哲学》。这是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的自述。这本书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7-eleven是如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颠覆零售业的常规模式,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用户体验的。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消费其实是场心理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竞争对手有多强大,作为商家,永远不能忘记简单地思考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别把太多精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是要考虑如何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咱们来看看这本书都聊了些啥吧。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铃木敏文对服务的极高要求。比如他提到的单品管理,这意味着每个店员都得对店里的每个产品了如指掌。比方说7-eleven卖的方便面,有些包装上没写泡面的时间,为了找到最佳口感,铃木敏文要求店员亲自进行测试。于是这些店员就一日三餐都在吃泡面,最后他们找到了最合适的温度,并在泡面盒上贴上一个爱心标签。
这本书还提到了铃木敏文的要求,店员要多关心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比如天气。如果天冷,就多准备热咖啡;如果天热就备些冷饮。这些服务看似简单,其实关键在于是否用心。
书中还讲到,如果有顾客想买7-eleven的便当,但刚好卖光了,店员不能简单地告诉顾客“明天请早”,而是应该告诉顾客最近的另一家便利店在哪,即便不是同一品牌。这些服务都很贴心,而且不是匆匆忙忙的服务,而是高于标准化服务的一种水平。
那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就是消费,就是心理战。听上去有点高深,似乎又要扯到心理学和人性上了吧。但实际上并不难理解。铃木敏文认为,零售企业的成功与规模、竞争对手,甚至现今的电商、高科技等关系不大,最关键的是提供卓越的服务,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了解消费者的心理。
因此,7-eleven的真正竞争对手并不是罗森,也不是全家,而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这并不是在悄悄准备与消费者对抗,而是用自家产品和服务征服消费者。用铃木敏文的话说,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
看看铃木敏文创立7-eleven的过程,就能理解他所言非虚。铃木敏文1963年加入了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工作。伊藤洋华堂大家都知道,是日本一流的零售业集团。70年代,铃木敏文有机会去美国出差,在加利福尼亚的某天,他和同事发现了一个小超市,决定进去休息一下,顺便买点吃的和喝的。这个小超市虽小,但五脏俱全,不仅有食物和饮料,还有香皂、毛巾、文具等生活用品,最关键的是,它是24小时营业。
回到日本后,铃木敏文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个叫7-eleven的便利店,属于美国南方公司,而这家公司在美国是非常出色的零售业集团。为什么叫7-eleven呢?原来7-eleven的意思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早起晚11。铃木敏文受到启发,开始希望能把这种综合性小超市、便利店的模式引入到日本。
董事会起初并不太同意,因为当时日本的大型超市已经很火爆了,大家都喜欢去那里买东西。但是铃木敏文有自己的想法,他向董事会说明了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他指出,现有的小超市通常周末休息,这可能是政府引导的,为了防止劳资纠纷。因此如果引入7-eleven,就必须坚持24小时营业,这样可以解决用户的痛点。大家都知道,晚上日本人喜欢喝酒,夜生活很丰富,喝到12点后就想找个便利店买点吃的,喝点热咖啡解解酒。
第二个原因是,铃木敏文嗅到了日本产业升级后,更多人会需要更优质的产品,而不只是超市里的随大溜的产品。
铃木敏文最终说服了董事会,成功引入了7-eleven。成立后,他又如何实现这种差异化的经营模式呢?他在书中总结了三点。首先是密集型开店的原则,要开更多的店;其次是建立产品研发和供应的体系,提高产品品质;最后是注重与员工的直接沟通,保持良好的服务水准。这就是铃木敏文为7-eleven提出的差异化经营模式。
1974年,那时候日本迎来了第一家7-eleven的开业。然后铃木敏文开始玩命地扩张店铺,而且采用了一种有点颠覆性的策略,叫做密集选址。你可能得问了,密集选址不是自己和自己竞争吗?但实际上事情没那么简单。铃木敏文觉得,在同一个区域内开好几家店,首先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走到哪都是7-eleven,哪怕你没买,也总能记住这个品牌,而且还省了不少广告费。你如果在一个地方费尽心思地竖个广告牌,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开一家店。记住,开店也是一种宣传,卖点东西还能宣传一下。
另外一点是密集选址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铃木敏文还给这种物流模式取了个新名字,叫共同配送。这是啥意思呢?听我给你举个例子。刚开始7-eleven开业的时候,每天就有70多辆车送货,有的送方便面,有的送尿不湿,有的送水果,有的送杜蕾斯,还有送牛奶的,但不同品牌的都挨个送,店员每天都得忙个不停,而且浪费了大量的物流资源。铃木敏文看出了问题,就下令重新摆放货架,每个品牌单独排成一列。你现在去7-eleven也是这样,燕京啤酒一列,哈尔滨啤酒一列。这种摆放方式方便了消费者,不用在一堆产品里找自己喜欢的品牌,品牌们也赞成这样的摆放方式,最后也就同意采用了共同配送。
铃木敏文在书中说,1980年是个重要的年份,牛奶实现了共同配送。接着他进一步深化了共同配送的模式,提出了温度管理。这是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在各个重要区域设置一个配送中心,按温度管理产品。他说的比较细,有冷冻型产品、微动性产品、恒温型产品、暖温性产品。这样的设置不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还减少了物流成本。所以密集选址也是实现共同配送的一种条件。这就是他特有的经营方式的第一招,密集开店。
那第二招就是建立产品研发和供应体系,这是他经营方式的核心。用铃木敏文的话说,就是不能提供给消费者有价值感的产品,就别指望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解释说,经营了7-eleven 10多年,从来没有打过价格战,而是用品质打动了消费者。他们有许多原创产品,而且有独特的研发理念。比如食品,每一款新的食品诞生后,不管是保洁阿姨还是公司董事会主席,都必须亲自品尝,只有大家都觉得好吃,产品才能开始销售。要保证好吃,铃木敏文成立了一个研发小组,不仅包括研发人员,还有原材料和器材制造商,整个团队每个人都得把控食品诞生的每一个环节。
铃木敏文还说,他会要求研发人员去好餐厅试吃,然后横向比较7-eleven的食品,如果自家的不如人家的好吃,就得重新搞。虽然有人会质疑,7-eleven每天推出那么多食品,怎么能保证每个人都品尝测试呢?铃木敏文的回答是,只能尝试,要让每个人都尝试,不能敷衍了事。有人可能还会说,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咸的,怎么办呢?铃木敏文的回答是,让研发人员去别的餐厅试吃,就吃卖的最好的菜,然后根据食材原料、汤汁的浓稠度等,通通数值化。
好嘞,咱们再深挖一下产品研发的那块,说完了。接下来是供应体系,这玩意儿,铃木敏文在1979年牵头搞了个组织叫NDF,就是一个汇集了和7-eleven理念一致的食材供应商的团体。这帮人负责供货给7-eleven,包括面包、便当、配菜啥的。这个组织有啥特色呢?它为7-eleven独家供货。你得知道,一般情况下,一个供货商可能给好几家店、便利店供货,这不就导致一个问题吗?给这家店的食材,可能就成了别家店的遗憾了。所以铃木敏文规定,这些供应商只能给7-eleven供货,而且这些家伙供应的食材,得符合一套严格的规定,比如说不能用喷了农药的食材。这下好,日本的媒体纷纷说,好多家庭主妇都觉得7-eleven卖的现成饭菜,比自己去超市买回家做更可靠。这就是这种独特经营模式的第二要点。
嗯,接下来是第三个要点,叫直接跟员工沟通。铃木敏文一开始就对这个很上心,因为7-eleven采用的是特许经营模式,就是说每个店铺都必须跟总部保持一致的理念,所以得亲临一线,直接跟员工沟通才行。问题是7-eleven越开越多,店员都多得数不清,怎么办呢?铃木敏文的妙招就是开会。他说7-eleven的会议是按照经营导向来分的,不是按照月会、周会来搞。比如说内部有个经理会,各个店铺的经理都得参加,大家拢一起。还有个区域顾问会,那是由7-eleven的老资深们和一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领导组成的,这帮人给7-eleven提供各种经营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铃木敏文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会议,他几乎每次都得去参加。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这个顾问团队都有2000多人了。最初一周一次,后来发现太频繁了,就改成两周一次。铃木敏文说了,这个频率可不会再变了,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7-eleven的三个理念。
铃木敏文还提供了几种方法,咱们再深挖一下。铃木敏文提供的一套操作方法,得从他的哲学来看。他觉得任何策略都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产品滞销的原因只有一个,顾客不喜欢。所以他的工作方法,就是要围绕这个核心思想展开,这就是假设、执行、验证的过程。听起来简单,但这可不是信口雌黄,这是得基于销售数据,还得综合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比如天气、活动等等。拿天气来说,夏天热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喝点热咖啡?反过来,冬天寒冷的时候,你会不会想来杯冰啤酒?铃木敏文觉得,这种不同的需求都是需要考虑的,不能一刀切。虽然互联网和大数据发达了,但他认为这些数据冷冰冰的,还得有人来理解。比如通过天气来判断哪种货物好卖这件事,技术解决不了。铃木敏文认为,大数据需要人来理解,这就需要一种方法来应对。
然后他提出了单品管理的操作。这个概念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要求每个店员对店里的每一件产品都了然于心。比如销售人员汇报销售情况时,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说今天面包卖的不错,得说哪个品牌、哪个口味的面包卖的好,哪个不好,甚至还要求店员每天跟店长报告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这是为了提前准备需要的商品,比如晴天就准备出去郊游用的便当,这样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这也算是对大数据无法完成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应对。
总的来说,这套方法不是什么规章制度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开会,反复灌输这个理念。铃木敏文发现,说一两次可能效果不大,但说的多了,员工会慢慢理解他的意图,然后自发的去贯彻这个方法。就这样,具体操作方法都在这里了。
咱们在一开头就说了,铃木敏文啊,认为消费呀就是心理战。那么到底如何捕捉消费者的喜好呢?铃木敏文是如何凭借对消费者的正确判断,来制定以上这些经营理念和方法呢?首先就是了解人性。别担心,这个概念并不玄乎,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得从人性和需求出发来看。举个例子吧,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大家都没钱了,有些超市便利店搞了个加量不加价的活动,好像挺成功,销售额短时间内涨了不少。可是铃木敏文一瞅就发现,日本人变少了,家庭规模变小了,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于是他顺势提出量少而优质的理念,更符合当时的家庭结构。
其次,铃木敏文不认同一些专家说的日本迎来个性化时代,他觉得这不太准,因为畅销的产品并不那么多。他指出贫富差距小,教育水平相似,所以大多数人对产品的需求和品味也相对一致。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他还给了个例子。在2001年,7-eleven推出了两款高价饭团,开始销售火爆,但没多久就下滑了。别人说是太贵降价吧,可铃木敏文说不,他觉得问题是顾客不爱吃。于是他让研发团队研究更好吃的饭团,然后提高价钱。研发团队纳闷了一把,觉得100日元都难卖,你还想卖更贵的。可老板一说话就得听,结果他们研发出了更好吃、更贵的饭团,定价200日元。意外的是,当年饭团的销售额比前一年涨了两位数。这就是7-eleven和铃木敏文的独特经营哲学。
我们来梳理一下本书核心要点,其实就是一定要站在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说,铃木敏文甚至开了一家银行,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在7-eleven里取钱,而这家银行只提供取款服务,不放贷。你若是在日本只需插卡,就能在7-eleven直接取出日元,是不是非常方便。此外,通过这家银行,你还能支付水电费等等。铃木敏文有一套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方法,但核心思想就是要让你的生活更加方便。
因此,站在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颠覆许多既有的思路。按照铃木敏文的话说,不能过于沉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始终要紧盯你的顾客。话虽如此,每家公司都会说关注顾客,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而我们能看到的,正是出于对顾客需求的考虑,铃木敏文制定了密集型开店的原则,他建立了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研发和供应体系,并通过直接沟通的方式,将这些经营理念灌输给员工。对于员工来说,不仅要学会假设、执行、验证的过程,不能完全依赖于销售数据,而且在单品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对顾客喜好、需求的判断,这些构成了7-eleven独特的经营哲学。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总结下来,铃木敏文认为,经营的原点一定是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出发,努力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通过获取各种信息来提升服务和产品质量。他还认为大数据是冰冷的,必须有人来引导才能提升业绩。而且大多数人反对的事情,通常能获取意外的成功。
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金句,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作为卖方,绝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的动向或时代的大趋势打乱步伐啊。
二、常年积累的知识,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三、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便利店,而是不断变化的顾客的需求。
四、日本消费者在思维上充满了矛盾的两面性,即使身处物质丰富的时代,也不愿轻易掏出钱包。虽然生活富裕,却对差别现象尤其敏感。
五、捕捉目标国家的社会形势,居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提供与之相契合的产品和服务。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