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理性乐观派》如何在坏消息中找到希望,基于理性分析的乐观主义,做个洞穿经济史的理

铛铛铃2025-08-02经济19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理性乐观派》,副标题是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你可能发现,近几年我们一直听到的都是坏消息,比如气候异常、疫情、战争、经济衰退、失业率高、出生率低等等。所有这些悲观的消息,让人感觉人类未来一定会灾难临头。这不仅让一些人感到恐惧,还让另一些人开始反思现代生活,甚至质疑人类的存在。这些人认为,科技和商品过多会把人类带入灾难,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退回到原始田园的生活,抵制过度的科技和欲望。但是,《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作者认为人类要继续当前的生活,要发展生产力,让科技更发达,让商品更丰富,让需求更加多样化,不是退回去,而是应该加速向前,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现在和未来出现的坏消息。这不是因为作者对世界充满乐观,这种乐观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们通过五部分内容,梳理书中的五个核心观点。第一个观点,交易是人类繁荣的起点。第二个观点是自给自足就是贫困。第三个观点是人类的集体大脑是关键。第四个观点是无限制的政府就是交易最大的敌人。第五个观点是悲观者从来没对过。

  好,我们先来聊第一部分,交易是人类繁荣的起点。作者认为,交易的行为源自人类基因深处的冲动,早在十多万年前就开始了。书中举了两个鲜活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个动物学家,在家里养了一只猩猩幼崽,和自己小女儿差不多大。他发现猩猩宝宝只会要吃的,而人类宝宝一旦拿到食物,就喜欢拿去跟猩猩交换。第二个例子,达尔文在1834年随船到了南美最南端的火地岛,见到岛上的土著人后,送给他们一根铁钉,土著人马上用长矛插了两条鱼,跟达尔文交换。双方没有语言交流,但交易自然而然发生了。从大量西方探险家的记录来看,没有任何一个人类部落不存在交易现象,而这种对交易的热衷,是其他灵长类动物所没有的。其实啊,我们的祖先在第一次进行交易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有多么伟大,他们只是天生对物品交换感兴趣。但这种简单的交易行为,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起点,从这个点出发,推演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最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那么,交易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当然,我们看作者的第二个核心观点,自给自足就是贫困。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让人意外,因为我们中国人更喜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种说法,听着让人觉得很踏实。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还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不过,如果你非要找这样的生活方式,也能在世界一些极其偏远的地方找到,比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这些部落就像一个宝贵的历史窗口,让我们能窥探到祖先的生活。科学家们观察发现,这些祖先们过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每天自己出海捕鱼,自己挖井取水、用兽皮做衣服,这些活动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时间,因为如果不做这些事,他们就会饿死、渴死或冻死。但是,即便他们如此努力,他们的生活只能用极其贫困来形容。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能从这种极度贫困的生活中走出来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找到了可以交易的对象。一旦有了交易,就会出现一个重要的结果,社会分工。假设一个原始部落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但一旦他们找到了可以交易的对象,不久后他们就会发现,只需要专注于某一个技能,比如抓鱼,把鱼换成所需的水果和衣服,这样的生活就会变得更轻松。即使你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但最划算的做法是专注于你最擅长的事情,然后用产出的收益去交换其他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什么都干,但什么都干不太好的部落,渐渐变成了一个个专业的部落,比如专门抓鱼的、采果子的、打猎的,最原始的社会分工就这样形成了。

  今天的繁荣社会,正是建立在这种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比如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大多数人并不亲自生产食物或用品,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其他需求都通过交易来满足。书中提到,一个生活在原始部落的人,每天要花约35%的时间来获取自己的口粮,而今天的城市居民,这个比例几乎是02008年,全世界只有1%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但这完全足够了,因为这些人多数在专业化的农场工作,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高产作物,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剩下的99%人中,有24%从事工业制造,而其余75%的人满足其他多样化的需求,比如餐饮、娱乐、美容和科研等。正是这75%的人,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繁荣。

  因此,所谓的穷,就是无法用自己的时间,换取足够高的价来购买所需的服务。而富则是不仅能买到基础服务,还能享受到独特的服务。社会分工带来了世界的丰富和繁荣。

  好的,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第三核心观点,人类的集体大脑是关键。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用基因之外的载体保存信息的生物。举个例子,一只鹰只能通过基因传递技能,比如它的视力和爪子,而人类不仅能通过基因,还能通过学习和交流来保存和传递信息。当一个聪明的原始人发明了一种更好的鱼钩,这个技巧并不存在于基因里,但可以通过教学传播给别人,形成集体大脑。这种集体大脑让信息更加安全,因为同时失去所有信息的概率变小了。同时,信息的交融和碰撞,还能产生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现代科技的发明和使用。集体大脑的形成和发展,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科技水平。工业革命时期,知识的涌现如井喷一般,而这些知识的积累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家电等,背后都凝聚了无数历史上的天才和发明家的智慧。通过集体大脑,我们享受着这些成果,而不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细节。

  第二个好处是,随着存储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些信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融合和碰撞,甚至可以说它们在相互繁殖。这种能力是地球上任何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以鹰为例,如果一只鹰想要提升自己的技能,比如将视力提高三倍,飞行速度提高两倍,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有性繁殖,期待基因的变异,但这种变异的速度非常慢,可能需要上百万年。而人类的集体大脑则不同,它允许信息自由混搭,实现跨越时空和物种的重新组合,因此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可能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和事物。举个例子,今天我们吃的普通早餐,其实不知不觉中利用了大量人类集体大脑中的信息和知识。比如面包中的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人通过交叉育种培育出来的,而面包的烘焙方法,则是石器时代的某个原始人发明的。再比如,你随手拿起的手机,里面包含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和乔布斯的设计理念,这些都是由无数历史上的天才和发明家积累的知识共同构成的。

  集体大脑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科技水平。工业革命时期,知识的涌现如井喷一般,从修建运河、打隧道,到改造蒸汽机、制造火车头和火箭,以及人工智能应用,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像法拉第、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为人类的大脑填充了许多抽象而高端的知识,这些高质量的知识,不仅让我们更好地认知世界,还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科技水平。这些知识就像是书架上最高、最好的那本书,没有脚底下这些书的支持,你是够不着的。打个比方,如果你回到中世纪,把爱因斯坦的E等于MC平方公式手把手教给当时最聪明的人,他们也记不住,也传承不下去,因为整个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他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的肩膀就是人类的集体大脑。所以说,集体大脑就像是人类特有的一块移动硬盘,正是因为有了这块移动硬盘,知识得以积累,科学得以萌生。

  好的,回顾一下我们的推导逻辑,首先是交易推导出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让每个人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因此出现了创新和知识,这些在人类的集体大脑里被保存了下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四个阶段,讨论交易最害怕什么。第四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无限制的政府就是交易最大的敌人。交易带来繁荣,但繁荣就像是凝结的蜂蜜,很容易招来收割者。在人类历史发展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时,全世界的不同地方交易都滋养出了繁荣的社会,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的前后,在繁荣的经济基础之上,顶层建筑出现了,如政府、王权、酋长和宗教领袖。这些在繁荣之上生长出来的概念,也被以后几千年的历史定下了一个基调,商人创造财富,领袖收取财富。

  关于政府干涉市场而产生的矛盾,原书里列举了很多例子,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中国明朝的例子。在几百年前的明朝,明朝一些阻断商贸和交易的政策,扼杀了中国的繁荣。作者的观点是,纵观中国历史,强势政权和市场之间就像一个小孩玩的跷跷板的两头,政权这头越强势,经济那头越低迷,政权这头越弱势,经济那头越繁荣。明朝政府是一个非常强势且特别乐于管控的朝代,在沿海地区实行严格的海禁,在大陆内部,对自然经济进行一系列人为的管控,比如农民种地时只能种自己要吃的作物,而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你想想,这不就是典型地让人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吗?这能带来繁荣吗?而且另一边,明朝政府的体制和公务员系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后来的清朝基本上沿用了相同的政治体制,一支商业,同时官僚集团还在膨胀,所以说整个大明经济就陷入了一片慢性疼痛,这种困苦一直持续到了1950年。不过作者对今天的中国形势的未来非常看好,他认为到2050年,中国经济将会是美国经济总量的两倍。所以说明朝时期的一些政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扼杀经济的最佳范例。

  在各国的历史里,其实都有类似的例子,就是政府总是认为市场可以通过由上而下的操纵和管理变得更好、更有效率,但人类历史证明,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对过。凡是被政府把持的商业,不是变成没有活力的大锅饭,就是变成被竭泽而渔之后的荒芜之地。这本书里引用了科学家兼历史学家特伦斯基的一句话,这位专家对人类1万年以来的文明史进行了一种解释,他说,过去1万年的人类大战一直是反垄断之战。作者说,人类的文明史就像是一个实验室,自由的交易能够带来繁荣,这一点已经在不同的地方被无数次证明了,同时政府过多的管控毁灭繁荣,这一点也被无数次证明了。人类用1万年的时间摸清了两条路,哪条路通向繁荣,哪条路毁灭繁荣,这就是我们一路走来的收获,简单而珍贵。

  好的,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五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推导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为什么我们要成为理性乐观派。核心观点是悲观者从来没对过。在解释这个之前,我们先来分类一下,悲观者就像剥洋葱一样,首先有两类悲观者,理性悲观派和非理性悲观派。非理性悲观就像那个看半瓶水的人,有的人说还有半满,有的人却说已经半空了,他们天生对未来悲观,这是性格使然。还有些人对现代事物总觉得不如过去好,这类人往往因为内心怀旧,这些都是非理性悲观派,因为无论怎样,他们都会悲观,所以我们就不讨论了。

  接着来说理性悲观派,这些人常拿出数据和证据,预测未来会变得很糟,最强有力的武器是他们的悲观预测,如上世纪的大饥荒、大崩溃等。但事实证明,他们从来没对过,因为人类的生活一直在变好。书里的一组数字就很有说服力,180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了六倍,平均寿命翻了一倍,实际收入提高了九倍。再看看生活成本的变化,1950年,一个汉堡需要工作30分钟才能买到,现在只需3分钟。同样在1800年,要买一小时的灯光,需要工作六小时,而2008年只需工作半秒钟就够了。还有,交通和通讯成本也大幅降低,比如19世纪中叶,从巴黎到波尔多的旅费需要工作一个月,而2008年只需一天。打电话也是一样,以前从纽约到洛杉矶的3分钟电话,要工作四天半,现在几乎是免费的。这些例子说明世界在变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过程是曲折的,螺旋上升。

  那么,为什么悲观论还这么受欢迎呢?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人类对坏消息更敏感,这是大脑的原始反应。几百万年来,洪水、饥饿、战争等灾难威胁着原始人的生存,所以那些记住坏消息并保持警惕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我们就是这些警惕者的后代,因此对坏消息特别在意。其次,传播坏消息的人显得更智慧,讲好消息的人显得不够深刻和考虑问题不周,甚至有点傻,而讲坏消息的人则被认为更有深度,经济学家哈耶克就说,对进步持乐观态度逐渐成了心灵浅薄的标志。第三,坏消息更容易带来收益,听到坏消息,人们会采取行动,比如买书、买产品或者接受领导,而好消息让大家觉得无所谓,不用做什么,所以传播坏消息显得有深度,有好处,而好消息既没人听,还显得傻。

  理解了这些道理,我们剥掉几层洋葱皮,剩下的就是既理性又不为利益的悲观者,他们大多是认真严谨的学者,但往往犯一个经典错误,用现在的情况假定未来不变,然后得出悲观结论。比如有环保主义者预测,如果中国人口继续增长,全世界的数目都不够用来造纸,但这假设不对,因为我们可能会用电子书或人工纤维替代纸张,解决饥荒不是靠节约粮食,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能源危机也将通过替代能源解决,如太阳能、风能,甚至未来的可控核聚变。专家们的悲观预测忽略了人类不断创新的能力,未来的人不会像我们今天这么笨,就像我们比古人聪明一样,我们相信在困难真正到来之前,未来的人会用我们今天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他们,因为人类有知识和科学。比如,如果你现在拿着一瓶海水跟瓦特说,它能提供巨大的能量,他可能不会相信,但现代科学已证明,海水中蕴含的氢元素能通过核聚变释放巨大能量,所以真正取之不尽的能量是知识,而市场能把知识变成人人用得起的产品。当化石能源成本高于新能源时,新技术会迅速崛起,这不是能源商人想拯救人类,而是因为有利可图。因此,只要有自由的市场和发达的科技,我们就不会遇到断崖式的灾难,悲观和保守的生活方式或许符合我们的生理反应,但真正理性的选择是积极乐观的,拥抱科技和未来。

  回顾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交易是一种自然冲动,它带来了社会分工,结束了自给自足的贫困生活,社会分工带来了知识创新,充实了人类的集体大脑,只要避免无限制的政府干预,交易就会蓬勃发展,产生新的知识,让人类进入良性循环。在探讨了《理性乐观派》所揭示的人类经济进步史后,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中。我们应当认识到,尽管历史的进程中充满了波折和挑战,但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中找到了应对之道,每一次危机,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经济衰退,都催生了新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我们应当培养一种基于知识和理性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不是盲目的忽视问题,而是相信通过集体智慧和科技创新,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应当鼓励开放的市场环境,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同时,也要警惕那些试图通过限制和控制来阻碍进步的力量。最终,理性乐观派的精神在于坚信人类的潜能和创造力,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从中吸取教训,更要展望未来,积极地为那个更加繁荣、公正和可持续的世界贡献力量。正如书中所言,悲观者从未对过,因为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滚动,而推动它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努力。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

二、在人类史前时代的某个时点上,有大体积大脑、有文化、会学习的人,头一回开始彼此交换东西,而一旦他们开始这么做,文化就突然累积起来了,人类经济进步的迅猛试验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三、市场制度远远不是堕落,是他把自私自利变成了一种完全高尚的东西。专业知识的累积,使得我们每个人得以靠着生产越来越少的东西,消费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故事。创新改变世界,但那只是因为他帮助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鼓励了时间的分工。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