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让市场的非理性浪潮吞噬你的理智,市场非理性面纱下的理性逻辑,
铛铛铃2025-08-02【经济】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们聊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这个书名听起来有点特别,因为他把看似对立的理性和非理性这两个概念,都放在了金融这个背景下。那么,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让我们一步步来看。
首先,金融市场中确实充满了各种非理性现象。从宏观角度看,各种资产泡沫、庞氏骗局和金融危机层出不穷,而这些乱象背后,往往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在起作用,比如思维上的偏差、情绪失控,或者是盲目跟风。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市场里的参与者,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看似非理性的决定,往往导致财务上的损失。比如当账面亏损时,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激进的高风险投资,结果反而亏得更多。而当他们赚钱的时候,却可能变得过于谨慎,过早卖出那些表现优异的资产。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金融市场中的这些非理性现象。书中提出了两层意思:第一,一些看似非理性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理性逻辑或原因;第二,只有当我们看清了这些非理性背后的逻辑时,才能够制定理性的应对策略,尽量减少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影响。
作者提到,虽然金融新闻里常常充斥着掉期、合约、衍生品、量化、高频等复杂的术语,让人觉得疏远,但实际上,金融的核心功能很简单,就是充当储蓄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中介。在整个经济发展史中,金融始终存在,而如今,它更是与我们的日常投资理财息息相关。
这本书主要重点分析了两类非理性现象,一类是那些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现象,另一类则是影响市场有效性的现象。我们先看看这些现象本身,然后再讨论它们背后的理性逻辑,最后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首先,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书中分析了三大类现象:金融诈骗、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从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到国内互联网理财暴雷;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到美国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再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金融历史上很多的震荡,都离不开欺诈、泡沫和危机,而这些背后往往有非理性行为推波助澜。
例如,金融诈骗,经常利用人们对利好消息的过度反应,骗子通过许诺高回报吸引投资者,却对风险闭口不提。就像庞氏骗局,用新投资者的钱来支付老投资者的回报,制造出赚钱的假象,而类似的骗局屡屡上演,从传销、农业投资骗到一些互联网理财平台,套路不胜枚举。
除了金融诈骗,资产泡沫也是威胁市场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发现,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往往是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比如在股市牛市中,人们常常盲目乐观,认为资产价格会持续上涨。相反,过度悲观情绪也可能引发市场不稳定。当坏消息传出时,投资者常常因为恐慌而大量抛售资产,导致价格暴跌。这不仅会引发金融危机,甚至会导致银行挤兑等更严重的问题。书里举了美国银行挤兑引发金融危机的例子,在19世纪中期,美国还没有美联储这样的中央银行,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很多银行寿命不过5年,超过1/3的银行因挤兑倒闭。即使进入21世纪,在美联储监管下,美国依然面临银行挤兑引发的经济震荡。比如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突然宣布破产,这一下子让市场陷入恐慌,投资者们疯狂地想要取回自己的钱,这种大规模的挤兑现象,很快导致资金市场的流动性枯竭,整个经济几乎陷入了暂时的停滞状态。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其实在这些看似疯狂的群体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指的是市场上的不同参与者,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比如在商品市场上,卖家通常比买家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这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作者指出,金融市场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举个例子,当你把钱存进银行时,你并不知道银行会把这些钱投资到哪里去,也不清楚银行的财务状况是否安全。再比如,买股票的时候,你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但你可能不了解公司内部的实际运营情况,也不确定管理层是否存在欺诈行为。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很难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监督,只能凭借手头有限的信息做决策。比如,投资者可能会基于对机构或资金管理人的信任、过往的价格表现、财经新闻报道,甚至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有限信息条件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举个例子,麦道夫的庞氏骗局里,有很多客户都是精明的金融专家,他们之所以上当,是因为面对财富管理公司时,他们只能依赖对公司的信任和过往表现,来做投资决策。而麦道夫通过塑造各种可信的形象,成功骗取了投资者的信任。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资产泡沫中,如果有消息说某只股票即将大涨,建议大家赶紧买入,即便有些投资者知道这个消息没什么依据,他们也会意识到,很多人会相信这消息并买入,从而真的推高股票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跟风买入似乎变得合理。银行挤兑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储户看到别人纷纷去取款时,哪怕知道银行运营正常,他们也可能会跟着行动,以确保自己的存款安全。
所以,很多看似疯狂的投资者行为,其实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可能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当成千上万的个体,都做出这样的理性选择时,结果往往会变成群体性的非理性,进而给金融市场带来冲击。认识到这些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后,我们就明白,想要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与稳定,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披露。比如,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财务信息,有些国家还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公开更多相关数据。此外,为了尽早发现市场中的欺诈行为,许多国家还建立了内部举报机制,鼓励知情人士揭发不当行为。
除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各国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那些信息处于劣势的一方。比如,美国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几乎所有银行都要加入这个系统,当银行破产时,25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将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赔付。而我国也在2015年,推出了类似的存款保险制度,最高赔付额度为50万元人民币。
在讲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后,接下来我们聊一聊金融市场的失灵现象,理性分析其中的非理性行为。你可能听过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任何新信息都会立刻反映在资产价格上,所以通过预测价格来套利是不可能的。然而,研究发现,很多金融市场的现象,与这个假说并不完全吻合。实际上,公开信息确实能够帮助预测资产价格,以股票为例,研究表明,一只股票的历史价格和公司的基本面,可以预测未来的收益率。对此,主流的解释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削弱了市场的有效性。
本书进一步指出,从长期进化的角度来看,很多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其实背后有深层次的理性原因。比如行为金融学发现,个人投资者往往会过于自信和乐观,这种心理不仅仅出现在投资领域,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作者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在美国,有19%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全国最富有的1%,80%以上的人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优于平均水平,而在课堂实验中,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这正是过度自信的表现。
过度自信在投资中可能导致过于频繁的交易,从而降低收益率。已有研究表明,交易越频繁的投资者,收益率越低。这种现象在男性投资者中尤其明显,男性比女性更爱频繁交易,亏损也更多。但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过度自信可能是有其合理性的。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中,过分自信会提高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性格特质可能有助于生存和繁衍,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单身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可能潜意识里,将自信作为吸引异性的信号。不过,这显然是一个昂贵的信号,因为在投资中,过度自信可能导致额外的损失。
因此,专家们给普通投资者两条建议:第一,把资金交给妻子去管理;第二,别频繁交易,选择成本低的指数基金。作者指出,尽管这些建议听起来很简单,但确实有效。长期来看,这些策略能够显著降低赔钱的风险,同时节省时间和精力。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种叫做处置效应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它指的是当投资者在账面上出现亏损时,为了挽回损失,他们往往会变得更加激进,甚至愿意冒更大的风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有学者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200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一直面临着饥荒的威胁,直到近一两百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我们的祖先,大多数时间都在食物匮乏的边缘生存,食物不足意味着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所以,那些能够规避损失的祖先,往往更有生存机会。不过,当损失已经发生时,面对生死攸关的选择,人类的本能会促使他们冒险一试,而不是坐以待毙。这种心理在现代社会中也常常表现为,当人们在投资中账面亏损时,不愿意及时卖出亏损的股票,反而期待着股价反弹的机会,这种行为就是处置效应。
然而,研究表明,处置效应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投资策略。在中国股市中,90%的投资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处置效应,而这些投资者的收益,往往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表现不好的股票,未来的表现通常也不会太好。因此,继续持有这些亏损的股票,只会让亏损加剧,还不如及时止损,转而买入那些表现更好的股票。根据美国股市的统计数据,表现好的股票未来一年的收益率,平均要比表现差的股票高出约12%。为了减少处置效应的影响,一些投资银行,甚至会要求交易员定期交换手中的股票,因为管理别人的股票时,投资者往往不会有过多情感牵绊,更容易做出理性的决策。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投资者常犯的非理性错误,有限注意力。举几个例子,2011年,重庆啤酒因为乙肝疫苗研发失败,股价暴跌。与此同时,虽然其他啤酒品牌和这次疫苗研发无关,但青岛啤酒等股票也跟着下跌。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2014年,当时有新闻报道,石墨资源即将耗尽,导致石墨烯板块股票大涨,尽管石墨和石墨烯没有直接关联。这样的情况还很多,比如2012年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奥克马股票大涨,2016年特朗普当选后,川大智胜股票上涨。这些现象背后就是有限注意力在作祟。由于人们每天能处理的信息有限,容易被一些简单显眼的信息吸引,而一只股票最简单的标识,往往就是它的名字。
为什么会有这种有限注意力现象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他指出,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主要依赖两种系统。第一种是直觉系统,快速反应,但容易出错;第二种是深度思考系统,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人类进化的环境,限制了可用的能量资源,频繁依赖深度思考的人,更容易消耗大量能量,在恶劣环境中可能更容易被淘汰。因此,我们的祖先更倾向于依赖直觉系统进行决策。
那么,如何应对有限注意力带来的偏差呢?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这种偏差会让投资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简单但无关紧要的信息上,而忽略了那些隐蔽但有价值的线索。因此,发掘那些被忽略的重要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中占得先机。书中举了两个信息作为例子,研发效率和季报盈利。假设甲公司比乙公司的研发效率更高,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投入下,甲公司能够产出更多的专利成果。然而,很多投资者常常忽视这一信息,导致高研发效率的公司股票被低估。研究显示,买入高研发效率的公司股票,并卖出低研发效率的公司股票,通常能获得超额收益。另一个信息是季度财报,上市公司公开的季度财报中,常包含重要的盈利信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会抓住这些有利信息,快速买入相关股票,推动股价上涨。而由于有限注意力的偏差,部分投资者可能在一开始忽略了这些信息,直到后来才反应过来,进一步推高股价。研究表明,股价在出现利好消息,往往会继续上涨,反之亦然。因此,买入有好消息的股票,并卖出坏消息的股票,可能会带来超额收益。不过,作者也提醒,这种策略更适合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因为资金少,可能难以承受短期波动或高交易成本,也缺乏专业团队的纪律性,容易在执行策略时偏离原本的目标。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了解这些常见的行为偏差非常重要。只有认识到这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非理性因素,才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加理性和审慎的投资决策,避免冲动和盲目的操作。
好的,到这里,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这本书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对利好消息的过度反应可能引发金融骗局,过度乐观可能推动资产泡沫,过度悲观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第二部分,我们讨论了威胁市场有效性的非理性现象,如过度自信、有限注意力偏差和处置效应。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在远古时代对生存有帮助,但在现代社会,他们有时反而成为了投资中的陷阱。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金融资产的本质,是在未来能带来金融收入的权利,比如存款和债券的利息收入、股票的分红、房子的租金等。因此,资产价格最终由未来的收入决定。二、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后,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三、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能够看清楚催生出巨大投机泡沫的经济繁荣的本质是完全可以原谅的。从本质上来看,这种繁荣的原因在于泡沫本身,而不是经济基本面。四、他们的这种期望,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我们认为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市场上价格的急剧上涨,还听到了别人渲染的类似价格大涨的故事。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