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驱动力》激活内在能量,解锁持续行动的底层密码

铛铛铃2025-09-08管理6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呢,叫做《驱动力》。

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很经典的电影,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哈——那里边儿那个男主角呢,每天都挣扎在这个机械化的流水线上。他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是啥呢?就是一个又一个从他面前过去的六角螺帽,还负责拧那玩意。

那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啊,工厂的老板呢,甚至发明了一种机器,叫“饭来张口吃饭机”。就是你这个嘴一张,它就给你喂饭。那发明这机器的目的啊,就是为了方便工人可以一边吃饭,一边上班、干活,一点时间也不浪费。

就每当老郑想起这个情节的时候啊,我就不得不佩服,你说为什么人家就叫做大师呢,是吧?那个年代人家就有一种预见,对吧?你像我们现在在格子间里上班,跟这个像不像哈?我们的老板就差发明个东西喂我们饭吃,对不?

其实啊,这个有点埋汰那个管理者了,因为这个管理者好多时候呢,也跟我们一样,他也在打工,对吧?那我们每个人,有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缺少这种驱动力啊。你比如说上班时间长了,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没啥创造性,天天就是在那儿重复、混日子。唉,也知道自己不开心、不享受,可是就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改变,对吧?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一头被胡萝卜吸引,或者是被大棒追赶的小毛驴,失去了方向,还得闷头往前跑,这就是失去了驱动力的表现。

那当一个人失去了内在的驱动力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那其实就等于是慢性自杀了,对吧?

那这本书啊,其实就是在引导我们,如何能够保持元气满满的内在精神力,如何通过调动内在的表现,唤醒对工作的激情和驱动力,让工作的每一天呐,不再是那种机械的签到,也更像是一个打怪升级的副本啊。

那这本书的作者呢,叫做丹尼尔·平克,他是趋势专家,也是《全新思维》的作者,他还是《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快公司》和《连线》这种杂志的撰稿人。那同时呢,他还是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以及白宫行政部门的演讲稿撰写人。那他在世界各大公司和大学校园,或者说各种协会举行的演讲里边啊,讨论了很多关于经济变革和创造新型工作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话题,深受大家的认可。

那这本书啊,它分成了六个章节。今天老郑呢,咱们就从两个大的方面分享一下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它分别是什么?第一个,什么是传统驱动力;第二个,如何使用内在驱动力。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

咱们先来聊第一部分,啥是传统驱动力啊?

如果我们去看 TED 里边十大最受欢迎的演讲,那谈论最多的不是关于经济,不是关于商业,也不是关于科技、教育、文化、创业等等这些,而是关于人的动机。所以,你就能看出来哈,无论是什么国情、什么样的体制,大家对于渴望探求自己内心的好奇心,这都是相同的。而从另一个角度,老郑也可以佐证一件事,就是我们都知道啊,互联网来了,对我们来说最好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互联网的思维。那这里边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思维。那我们在探讨自己内心的这种同时啊,实际上也在学习一种探讨别人内心的方法。那有了它以后,当我们面对用户的时候,当我们想站在用户的角度看看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方法和工具,所以说它非常的重要。

那作者呢,实际上是总结了最近50年以来有关积极性、敬业程度等等这些方面的所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梳理了驱动力的发展脉络。然后呢,他把这个驱动力的发展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驱动力1.0时代,这个时候呢,就是驱动力的本质是啥呢?生物冲动,就是本能。第二个阶段呢,2.0时代,这个时候驱动力的内在核心是什么?是寻求奖励。第三个阶段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就是3.0阶段,就是驱动力不再是外部和简单的冲动行为,变成了一个什么内在的追求。

那为了系统地了解它,咱们简要地说一下这几个阶段。你比如说第一个阶段啊,就是生物的冲动阶段。这大家都听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吧?它把人类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成了五种。最底下这层呢,生理需求;上一级,安全需求;再上一级,社交需求;再高一级,尊重需求;以及最高那级,叫自我实现的需求。

那这个驱动力的第一阶段呢,那就是人类满足温饱的阶段,这个部分呢,对应的是需求层次的最底层。也就很久以前啊,long long ago,比方说几万年前吧,对人类行为的根本假设啊,它是很简单的,当然也很真实,就是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来。那你得活下来,无论是你在草原呐,或者说森林里游荡、寻找食物,还是面对那些尖牙利齿、大型动物的攻击的时候,这种驱动力呢,都引导着我们大多数的行为,就是我得活下去。

那这种人类基本的生物冲动啊,我们就可以把它归结为驱动力1.0。这种系统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它一直运行得很好,因为你运行不好,人就挂掉了。

那第二个阶段呢,唉,就提升了一点了啊,除了这个本能也就上升一点了,叫寻求奖励的阶段。就当人们已经能够满足活下去这个目标以后,简单的生理冲动已经不能够让人们去乖乖地干活了,就是“你让我干嘛我就干嘛”,或者说“为了怕死,或者是为了怕受伤,我就干什么”,已经不能这样了。社会进化以后啊,人的思想也变得复杂了,谁都不是傻子,你白干活谁愿意啊,对不对?而且啊,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做成一件事,我们必须要去和别人进行合作。那如果说你要是纯粹建立在生物性的这种驱动力上,那对不起,你俩之间肯定会出问题。所以呢,新的方式啊,它就出现了。你为了激励更多的人能够干活,那有一些管理者呢,他熟练地应用各种的奖励措施,什么金钱呐、物质啊、假期呀等等这些东西。那到了这个阶段呢,我们的这个,如果说要有本能的话,实际上就升级了,就不再是为了活着了啊,能不能活下去不是了,干嘛呢?寻求奖励,避免惩罚啊。谁都想要奖励,谁都不想挨罚,这就是这个阶段。

那大家别小瞧了这个驱动力2.0啊,它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里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200年尤为明显。工业革命时期和蒸汽机、铁路和电力的发明同样重要,就是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认为啊,工人他就像是复杂机器上的组件,如果说他们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了正确的事,那么恭喜你,这台机器它就能够平稳地一直运转下去。而为了机器能够平稳地运转下去呢,你仅仅需要奖励你鼓励的行为,惩罚你不鼓励的行为就行了。因为人呐,一般都有这个趋利避害的倾向啊,谁都想被奖励,谁也不想挨罚,这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被小红花吸引,你就别说成年人了,对不对?所以说啊,掌握好奖励和惩罚的度,你就可以做好一个管理者了。

所以说呢,这个驱动力2.0啊,它也是那些传统企业管理模式非常流行的阶段,大家都用。应该说呢,今天大部分的企业啊,仍然在沿用着这个驱动力2.0,用它去设计那些行为规范、激励机制等等。

你说那不挺好吗?这么多年一直也用的挺好,但是近几年不行了啊,时代有个大的变化。因为你现在企业如果按照这个管理的话,人们好像对物质奖励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在乎了,而且对这个精神奖励呢,也没有以前那么在乎了。

那以前的逻辑是什么呢?我表现好,我贡献大,对吧?组织呢,哎,就多奖励我,我收到奖励以后呢,我就会表现得更好。现在不是了,这套逻辑不常用了。

那现在的行为学家,他的研究就发现了,说把金钱当作某种行为的外部奖励的时候,行为的主体啊,他就失去了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兴趣,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们继续这项工作所需的长期的积极性,降低了。

这时候呢,驱动力的理论呢,就又开始向前发展了,这就是作者说的3.0阶段。那这个阶段呢,人们开始在意内在自我的这种发展了,就是人本身呐,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冲动,有趣、学习、创造,去让世界更美好的等等,这些潜在的动力,这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

那相比于驱动力3.0啊,那你说驱动力2.0它有啥问题呢?因为啊,它只会在线性工作内容、短期起作用。你比如说这种机械类的劳作啊,比如说明天包装多少个盒子,哎,你就可以得多少个奖金呢等等,它有着固定的循环。这种行为啊,它不适用于那种开创性的工作啊,这种你用不了。你短期的奖励啊,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动力,可是呢,你激发本身那种频次和力度,你只能说不停地变大啊,不能停啊,更不能变少。你要是变少了,或者说你停了,你事儿大了,他不光不满意了,他甚至会怨恨你。

你这就像老郑以前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啊,说有个人上班的道上,总能看到那么个乞丐,完了他就习惯性地扔个五块钱给他。天天就见着他就给,见到他就给。有一天呢,他又看见了,结果身上啊,正好就是没有那个正好的五块钱了啊,他拿这个两块钱啊,这就没有了,就给你两块。他说:“你以前都五块呀,今儿咋你就给两块了呢?”他说:“啊,我这刚才就是有那么五块钱,但是我呢,买了杯咖啡啊,买了点吃的喝的啊,对,我就给花了,我现在零钱,那就这些。”乞丐不乐意了:“你怎么能拿我的钱买咖啡呢?”你看这事儿整的。

放在这里边也一样,人在这里边儿就会对这个激励呢,上瘾哈,所以说这个要求啊,会越来越多。那一旦有一天你这个激励停止了啊,那就没有其他的动力,能够让他完成本来的这种工作了。

你像咱们之前讲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是以色列有那么一个幼儿园,这小孩啊,到点放学了嘛,对吧?总有一些家长呢,他不来接孩子啊,你忙呗,对吧?都在你那放一会,嗯,你不来接老师走不了啊,下班都很晚就在这等着,一个孩子也在这等着。那有的时候,这幼儿园的每天多花好几个小时,才能说闭园。那时间长了,老师都受不了了,对吧?天天加班,烦不烦人?

于是呢,这幼儿园的园长啊,想了个招儿啊,谁迟到啊,哪个家长迟到了,我就罚你钱。罚多少钱呢?你迟到半个小时,我就罚你一美金。这个想法挺好的嘛,那谁想挨罚呢?没人想,对吧?结果是啥?迟到的家长更多了呀,你本来是想解决迟到的问题,结果越来越少,你说为啥?因为这里边儿的惩罚行为啊,他把本来的第三驱动力给挤走了。

嗯,本来啊,你看老师啊、家长啊,唉,都很关爱这个孩子,其实也都想准时接孩子,你把孩子往右边一扔,扔好几个小时干哈呀,对不对?接家去多好。那这种情况下呢,是不涉及任何金钱上的奖惩措施的。那如果家长说迟到了,那就是道德上的惩罚,对吧?你不光老师说你呢,你回家你媳妇儿,是吧?你家里老人、孩子是不是都可能埋怨你:“你为什么这么晚接我?”这都有可能。而且呢,因为你一个人,你耽误这个幼儿园老师啥总下班总这样式的,那这种群体性的压迫呀,也能够让你产生这种愧疚感。那时间长了呢,他就会激励着你,不断地去改进个人的行为啊,你说:“这实在太不好意思了,人脸臊得慌。”那我就早点,对吧?

可是这个幼儿园推出这种行为就干嘛呢?把这个道德行为就变成了这种金钱交易了,那就是说:“你不是罚我钱吗?是不是?你还有价,半个小时一美元,行啊,我先掏六美元,你给我先带仨点,我认罚还不行吗?”对不对?而且性质变了,我花钱了,那你就应当帮我把这孩子照顾好,因为花钱了对不对?你想啊,幼儿园在这部分实际上是不负责的,但就因为你要这半小时一美金,恭喜你,他变成啥?变成你应该有的服务了。那你这种做法就使本来的那个动力,它就没有了,就给挤走了。

你其实啊,我们说这个胡萝卜加大棒啊,它也不是说都不好,放在哪儿都不适用,不是,只不过它只适用于那些机械性的劳动。就简单点说啊,比如说如果你半个小时,唉,你做十个零件,你就能得到100块钱的这种奖励,那你这类工作啊,它通常对机械重复有着大量的这种要求。那尽管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条件的奖励,它必然会破坏内在积极性和这个创造力,但是你对于这种无聊的工作,积极性的这种重复的工作,这些坏处呢,没那么重要啊,因为说实话,它根本没啥积极性可破坏。你说这重复性的工作这个事儿,它有多大积极性呢?

而我们说的驱动力3.0啊,它为什么会进阶呢?就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啊,随着科技呀,或者这种文化呀、物质的水平的提高,我们从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啊,从这个社会生产力上面,从原来这种传统的、机械性的大范围都这样啊,在工厂上班啊,怎么地了,从那个已经变成了越来越多的需要你进行那种创造性的工作了。好多公司啊、创新啊、互联网啊,没有那种机械性了对吧,很少了。那怎么办?那你就要适应它,对吧?你的生产关系要适应你的生产力嘛,所以驱动力3.0就出现了,它对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效果更好。

那关于这个呢,我们可以用一组关联词来形容一下,叫做什么“既然……那么……”型奖励啊,我没念错啊,“既然……那么……”想,咱可以造句。你比如说:“既然你已经完成了单篇公众号阅读10+的目标,那么你可以得到500块钱奖励啊。”总结一下就是,奖励出现在结果之后,在任务完成后提供奖励,表明你是根据自己的动力完成了,而不是在这个任务开始的时候啊,“如果你能完成这个,那么你就能得到一笔多多的钱”。这种创作型的工作啊,钱实际上是工作顺带的这么个结果,把这个关系捋顺,才是这个驱动力3.0阶段最核心的东西。

那以上呢,就是老郑给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部分,就什么是传统的驱动力啊。这里边咱聊了,驱动力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呢,生理冲动型,人们活下去就行了;第二个阶段呢,寻求奖励,这个阶段所有的工作你都可以和这个奖励呀、惩罚呀,唉,这些东西挂上关系;第三个阶段呢,就是我们分享的重点,叫内在追求阶段,这个时候人们更看重内心想法的满足程度,人是为自己工作的,而不是为了奖惩工作。

那知道了什么叫传统的驱动力哈,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使用第三驱动力。这个所谓的第三驱动力呢,就是我们工作呀,除了胡萝卜加大棒之外的这种内心想法啊。我们本身呢,就有把一件事做好的一种欲望,而这个就叫内在的驱动力。

咱们可以举个书里的小例子啊。你比如说1995年,微软呢,他正在筹划一个百科全书的项目。那一年呢,Windows 95问世,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成功。那作为一家全球闻名的跨国科技公司,微软啊,他对自己这个百科全书的项目极有信心,非常有信心有底。微软呢,为这个项目提供大量的资金的支持,然后雇了好多专业的大咖、专家呀、作者呀、编辑,对吧?创建了数千个这种词条,然后高薪聘请经理去监督这个项目的进展,确保项目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预算内完工。之后呢,微软会销售这个百科全书的光盘啊,当然他也会销售在线的版本啊,反正内容在我手里嘛,呃,印成线下的光盘和我在线上都一样。

而这个时候啊,那个微软当时并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百科全书啊,这个在偷偷的、悄悄的诞生。这个百科全书啊,它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你像这个是属于微软,那个不是啊,没有公司在后边圈了。这事他是咋来的呢?它是由数万名以写作和编辑为乐的人共同完成的。那这些爱好者啊,唉,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资质,你就能参与进来,就没啥门槛儿。那编写这些条目呢,你一分钱也得不着啊,你就是无偿的贡献自己的这种知识啊、劳动力啊等等。有的时候你别小瞧啊,有的时候一个礼拜,你甚至需要在这上面花费20~30个小时,你算什么?那最终这个百科全书呈现以后能怎么的呢?唉,免费在网上呈现。我编这个东西我没收钱,我编完以后放到网上让你用,我也不收钱啊。当然了,你用就一分钱不用花。

那你说假如啊,咱们大家伙儿把时光倒回到1995年,你觉得哪个项目在未来能够成功呢?就如果我们没有现在的这些知识的洗礼啊,我估计当时如果做一次理性的分析和评估的话,呃,估计好多人都会认为微软那个啊,人家这个肯定能成功,对吧?那志愿者整那玩意杂牌军够呛啊。那结局大家都迟到了,对吧?2009年的1031号,微软呐,就把这个项目给终止了啊,不做了,光盘呢,这个也不卖了,在线的服务啊,也给停止了,16年的服务历史正式画上了句号。而与此同时呢,那个百科,哎,成功了,成为了全世界最大、最受欢迎的百科全书。那他是谁呢?好多人可能猜出来,维基百科就是他。那他在投入运营啊,仅仅8年的这个时间,他就已经拥有了1300万条目,涵盖了260多种语言。直到今天啊,令人惊奇的是,维基百科的全职员工有多少人呢?一个人哈,全职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他的全是兼职的和这个自愿者。

你说那这是为啥呢?对吧?金钱和利益他当然重要啊,不能说它不重要,很重要。可是人的动力呀,不仅仅是他们啊,你不光只是为了金钱和利益,你对那群志愿者来说啊,他们的驱动力就不是外部的奖励和惩罚,而是发自内心的这种驱动力。

那当我们具备了这第三种驱动力的时候,往往我们就能够主导自己的人生了,我们就喜欢学习并创造新的事物,然后发自内心的希望这个世界、身边的人能够变得更好。所以我们说嘛,要让自己的驱动力能够激发出来,你就要有创造能激发第三驱动力的环境啊,得有方法。那你这环境咋整啊?咱们可以从三个点入手,第一个叫自主,第二个叫专精,第三个叫目标。

那什么是自主啊?自主就是指有选择的行动啊,它这含义呢,就是我们可以自主啊,又可以这个很愉快的和人互相依靠、互相合作。那这点比较好理解嘛,对吧?也就是我的事我做主。那这一点其实也符合我们天性嘛,对吧?自由的倾向于自我管理,就自己管自己,谁也别管我,对不对?你像这个,我刚才说啊,很多人对这个自由充满了幻想和希望,这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物,这可不是我编的啊。你像那普希金,他就曾经说过嘛,“若为自由故,生命和爱情他都可以抛却”,对吧?都可以扔一边去。可是到我们现实里边儿,一旦具体到每天的这个生活,其实啊,唉,好多人是恐惧自由的,对吧?我们更希望能有那么个人儿啊,或者有那么个组织,替我们去办那些看起来很麻烦的事儿,为了这个呢,我甚至能接受一些他的要求、一些限制啊,我认可。

你看这个咱们最直接的啊,就是世界上有这么多国家吗,每个国家都有政府,政府的本质是啥?就是让每个人交出一部分的这种自由的权利,把这个权利给到谁?给到政府实现什么大组织的管理。那你说这大组织管理解决了啥呢?比如说解决了社会安定,给你一个这个富强啊、民主啊、自由啊、和谐呀等等,给你这样的一个空间,而让你能够有机会创造,而让你不受什么,呃,威胁,这不挺好的吗?那这种情况下,你就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唉,让出了一部分自由,就这种。

所以我们说啊,就是人们是愿意对自己爱好的事物付出,并且呢,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只不过呢,这并非天生如此,这是需要刻意练习的。你比如说有的时候啊,就是以前玩这个网络游戏,也别以前了,现在也是,对吧?好多时候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这个道具啊,游戏里一个道具说你要拿着,你就老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玩过这个传奇啊,这个当年就这种情况,研究各种攻略呀,用尽各种办法啊,花大量时间、花大量金钱,对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啊,我高低我得得着,这其实就是一种自主性的选择嘛。因为你内心深处啊,对这个道具有强烈的这种欲望,所以就导致你的行为呢,就被这种欲望所驱动,这种情况下你一点都不觉得累,什么连熬几天几夜呀,吃东西都对付啊,你一点不觉得苦,那你可幸福了。而且最关键的,遇到多大困难,你都不会有轻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你要坚持,你比什么时候都坚持。

所以你就看吧,如果我们真正的认识到自主,把这种情绪调动起来,那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了。那你说怎么能实现这个自主呢?咱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尝试一下啊。第一个就是工作内容自主,就是做什么;第二个,工作时间自主,就是你啥时候开始干;第三个工作方法自主,就是怎么干;第四个工作团队自主,就是你和谁一起干。

你像我们特别熟悉的啊,谷歌的那个80/20啊,就是那个策略,就是给予员工20%的自主时间,让他干嘛去呢?创新去,对吧?这种行为呢,就被好多家公司给效仿了,作为解放企业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最佳实践。

你再比如说啊,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这个433天,就让用户数从零增长到1亿的这个微信团队,他已经完全实现了工作的自主性啊。那微信团队的大本营在哪?在广州啊。这群人呢,呃,平均年龄就是27岁啊,而且都是那种内心特别强大的技术男啊。那首先,人家这个团队的工作节奏是啥?就不打卡、不签到、不坐班啊,就你工作时间你自主。其次呢,他微信团队的工作方式是啥呢?是海军陆战队式的小团队作战,这是团队自主,方法自主。然后这个小团队的目标呢,高度一致,每个人他都能够独当一面,然后保持这种旺盛的战斗力。那团队呢,根据不同的业务形态,六七个人,唉,就划分为一个小组了。无论是谁有新点子蹦出来,好,第一步,咱们先在小组内进行PK,这就是内部的赛马制度嘛。这六七个人PK完以后没问题了,拿出去跟其他组进行PK。那因为有了这些方法,导致这个团队的成员彼此之间非常的熟悉啊,你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什么事交给你,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这种情况下,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那相比于人家创造神话的这个团队啊,你再看看我们身边好多企业,他们仍然把员工当成啥呢?当成一个小兵啊,就是小兵甲、小兵乙那种,当成个小兵,而不是什么玩家啊,对,不重视。管理者们并不相信说,这种自主会带来更大的员工满意和创造精神,他认为这不可能是吧?管理工作呢,是要根据员工的工作内容加以区分的,千篇一律的、没什么意思的那种重复性工作,唉,需要管理;而有意思的、非重复性的工作靠的是啥?你更多的靠的应该是自我管理。

那要在未来的竞争环境里边胜出啊,企业需要的是创造更加灵活和自主的空间,让真正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员工啊,能够脱颖而出,让这种自发自主的力量呢,成为这种创新的原动力。

那自主咱说完了,咱说说第二点,这个专精啊,也就是把想做的事啊,做的越来越好。这个专精啊,他强调的不是说结果一定要成为一名专家,不是,他强调的是你投入的这种过程啊。你驱动力2.0需要的是啥?需要的是服从,我说你得听;而驱动力3.0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投入,你只有这种投入才能够带来专精啊。尽管说这个服从啊,它是有效的生存策略,对吧?你说啥我听啥,安全能活下去,但是啊,它非常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没什么比实现个人价值更重要的。什么集体的、什么公司的、什么组织的,跟这一点比起来,如果你不能跟他达成一致,那他就完全可以不理你。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物质极大的丰富了,对吧?我要过上让我自己满意的生活,我不仅仅是满足控制者的这些需要,管理者的需要,我不仅仅是这些,我除了这个,我还可以选择别的。所以说我的可选性多了,你不是必须且唯一的,那我当然可以跟你平等的交流,平等的要求。

你说这专注啊,我们都明白啊,大概也都了解是怎么回事了,可是这里边有个很矛盾的事哈,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就比方说一些没有压力的、比较放松的事上,唉,我们能保持专注,完事打游戏啊,你妈叫你吃饭了,“别玩了,等会等我打完这把的啊,不能坑队友,我怎么怎么地啊”,特别专注,谁跟你说啥也听不着,“等会再说”。这一顿玩,可你一旦遇到那种正儿八经的、有这个具体任务指标的市场,你反而变得很难专注了啊,这什么业绩,怎么回事是吧?这篇文章怎么写?哎呀,一顿拖,哎,不知道怎么整,一会干别的去了,很难专注。为啥呢?究其原因呢,恐怕是在这个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啊,过多的放在完成这件事情,而不是将这件事情做好,这上面整岔劈了,对吧?咱们很难想象说,一个艺术家,他会仅仅满足于完成一件艺术品,你很难想象他这一辈子,对吧?他更多想的是啥?尽善尽美,就每当他做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啊,这一定是最完美的作品。可是一旦他做完了,或者随着时间的这种推移,他就会觉得,嗯,不对,还能够更加完美,诶,他再做下一个。他之所以能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一个艺术大师,原因就是不断的在完成作品的过程当中,找到和发现那种自己所追求的更完美的境界啊,这是个过程。

那在这一系列的过程里边,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专注感,这就是我们以前总提的那个匠人精神,就是把专注你放在这个精益求精上面,你不仅仅是放在那个是否完成上面啊,就干完一个活儿,你这不行,这完全就是两种心态。

你像这个Facebook的扎克伯格,对吧?他每年都给自己定那么一个目标,可是他的重心呢,从来不局限于去完成这些目标,而是放在哪儿呢?是放在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就是咱换句话说啊,就是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哎,他给自己这个一个可以量化检验的指标。你比如说有一年,呃,这个扎克伯格的目标是啥呢?呃,学习中国话,学习中文。结果这个学着学着在年底的时候,一年不过了吗?人家就可以用中文进行演讲了。你看,所以你看,正是因为这种专注,所以他实现这些目标呢,才能够调动起内在的驱动力,最终啊,做到了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那说完了自主,说完了这个专注,我们再来聊聊第三点叫目标。我们可能常常听到啊,这个效率、利益、价值、优势、焦点、差异等等这些目标啊,这些目标很重要,可是啊,他们缺点东西,缺啥呢?就是唤醒我们自己内心的那种能力。我们常常以这个利润最大化为中心,而这个驱动力3.0啊,它在不拒绝利润的同时,强调的是什么?目标的最大化啊,每个人、每家公司,你都要找到自己的目标,设立自己的这个终极目标。

那咱刚才提到这个扎克伯格了,咱就说一下这个Facebook啊,他最初创立的时候呢,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商业公司而创立的,它的建立啊,是为了完成一个社会使命,什么使命呢?使世界更加开放和紧密,哎,这么个使命。所以说呢,Facebook的五项核心价值观呐,就是专注于影响、快速行动、敢于冒险、保持开放以及打造社交价值,这五项全都是为了完成那个使命而努力的。

你像在2015年的时候啊,这个扎克伯格呢,他就在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做了那么一场中文的演讲,他这里边儿就说到了,他说很多人都会告诉你,怎么去创立一家企业,怎么去解决一些问题,今天呢,我想关注一个不一样的问题啊,不是怎么去创立,而是你为什么要创立,而这个就是使命的本质。

所以有时候你就看啊,自主、专精和目的,哎,它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吧?你自主和专精啊,他作为这个支撑,可是你为了平衡嘛,你的这个目标和目的呢,哎,就又出现了,这样三条边就齐了,最稳固的一个呃形状,这就是三角形了。我们每个人在心里边都画这么一个三角形,当我们具备了其中的两条的时候,剩下那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啊。老郑可以把这个分享给大家,这是我的理解啊。你因为啥呢?比如说这个人,唉,自主做事,然后呢,他还专精专注,那你说这个人他一定会有更高的水准和目标,这是一定的。

所以,如果大家想在自己心里边画这么个三角形,然后呢,让自己这个有行动的标准,唤醒我们内心的驱动力,那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才你尝试一下老郑说的方法,唉,你找自己这个阶段最能够实现的那两件事,哎,三角形的两条边,先把它画出来,这两条边画出来画实诚了,画清晰了,你就先做,第三条边呢,慢慢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你根本不用费心思。

那这就是老郑给大家分享的第二部分内容,叫如何使用第三驱动力。这个第三驱动力呢,包括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啊,自主,就是我的工作我做主啊,倾向于这种自我管理;第二层呢,专精专注,也就是说把想做的事情呢,做得越来越好;第三层啊,目标和目的,也就是要定力超越自身的那种渴望的内在的那种目标。

现在这个时代哈,我们这个好多人啊,绝大部分人已经不再是只是满足于胡萝卜加大棒啊,或者说生存驱动的那样的人了,早就不是了。我们现在更可以说追求天性了,啥天性啊?就是说把事情啊做好啊,这种内在的动力我们可以追求他了。

那要想追求他呢,就要激发这种驱动力,那你就要做到自主啊、专精啊和这种超越的这种目标。你这就像世界是平的啊,那个作者弗里德曼,他就说说未来的社会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驱动力的竞争啊,人与人的竞争是驱动力的竞争啊,重要的事就不说三遍了,大家记一下。

除非我们有源源不断的这种创造力,以及那种超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你要不然我们肯定啊,就会被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慢慢的就给淘汰了,这是一定的。

那老郑在这里边,也希望这个大家都能在心里画好这么一个三角形啊,像个魔法阵一样,唤醒我们自己的第三驱动力,让我们能够自主,让我们能够专精,让我们能够实现和完成自己那种超越自己内心渴望的目标。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