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屏幕上的聪明决策》解码数字界面中的认知陷阱,用行为科学重塑高效交互与理性选择路径
铛铛铃2025-09-08【管理】474人已围观
简介
咱们今儿个要聊的这本书呢,叫《屏幕上的聪明决策》。你这一听名字基本就知道了,唉,讲的是数字时代,也就是数字化时代,对信息决策的一种影响。这本书呢,涉及了很多行为学和心理学上的知识,这里边也聚集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案例。大家要是感兴趣啊,尤其是对这个认知行为学感兴趣的,唉,就不妨详细地买过来读一读。
咱们在聊这本书之前啊,咱们先说个小例子。你像这个滴滴出行啊、优步啊,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打车软件,他们都会在交通高峰期,比如说上下班高峰期,或者说打车需求比较多的商业区啊、风景区呀、交通枢纽啊,或者极端天气,刮大风啊、下大雪啊,这种情况下推出所谓什么呢?叫动态定价。也就是说啊,如果说乘客坚持在这个时间段,或者说在这个地段非得要打车,你就要被收取一倍或者说数倍的这个车费。那打车软件界面上显示的倍数,你说它到底意味着你最终的车费是多少呢?其实啊,大部分人心里是没底的。然后很多人呢,就会用平时出行的钱数再乘以这个显示的倍数,然后来预估自己的车费。你比如说,经常打车,到家十块钱,然后你一看,这乘以三倍,那就30呗,是吧,10×3。可实际上啊,在这个交通的高峰期,或者说你从这个热门的地区出发,你出行的费用比平时本身它就增加了很多,跟你原来十块钱,现在可能就是15,那你就得是15去乘以这个倍数。所以说好多人如果说没细合计这事儿啊,那最终你付钱的时候基本都大呼肉疼。
那为什么还有好多人就对这个事没那么理解呢?或者说没思考过呢?这简单点说吧,就是面对这个屏幕啊,咱们更容易变得冲动,也就更可能误信一些营销上面的小圈套,或者广告里的小圈套。那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更直观地把这种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其实啊,这本书帮助已经身处全屏幕时代的我们,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在屏幕上的一些决策,也帮助我们解开面对屏幕的时候,我们能做出一些平时不太会做的比较笨的决策,这个背后到底又有什么玄机。这本书也给我们做了一个解释。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呢,叫什洛莫·贝纳茨,一位呢,叫乔纳·莱勒。那什洛莫·贝纳茨啊,他是以色列人,是一位知名的行为学家,他和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泰勒合作,推动了为明天多储蓄这个计划,帮助了400多万美国人提高了储蓄率。那在2006年呐,这个计划被列入到美国的养老金保护法案。那这本书的另一个作者,就咱说的那个乔纳·莱勒,他呢,就是一位知名的神经学家,他是《连线》杂志的特约编辑,《纽约客》杂志的长期撰稿人,《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他写的畅销书呢,有《想象: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等等。
这本书啊,分成了八个章节。咱们今天从两个大的方面好好聊一聊这本书的精彩内容。这两个方面呢,第一个就是不理性的多屏时代,第二个是如何在多屏时代创造价值。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我们先来聊聊这个第一部分,不理性的多屏时代。凯文·凯利啊,他就说过,他说我们其实已经成了屏幕之民,就是屏幕的子民了。各种各样的屏幕啊,在我们眼前不断地闪烁,包括了电影的、电视的、摩天大楼的这个液晶屏、电梯里的广告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等等吧。那最早的几十年我们能看到屏幕啊,无非就是电视,最早,最早那还是几寸呢,比如说有九寸的黑白电视机,对吧?那一家买了一个,院里的人全围着这来看。那个屏幕就很吸引人的注意力。那到现在呢,其实不止电视了,你像老郑刚才捣鼓那一大堆,身边哪都有屏幕。那我们今天在这里边强调的不理性的多屏时态指的是啥呢?指的是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以及电视屏幕。
那好了,你说为什么在多屏的时代,我们的一些行为啊,会变得不理性呢?就跟原来比起来,或者说你冷静下来再合计合计你自己干的事,你觉得我也干不出这事啊,对吧?但是在多屏时代呢,你往往就干出来了。这里边的原因呢,有很多,咱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享。比如说第一个啊,屏幕上嘈杂的这些信息呢,它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作者在书里边儿啊,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物理屏,一个是心智屏。物理屏好理解吗?手机、电视啊,这些实体的屏幕,那上面滚动的信息呀,就是物理屏的载体。那什么叫心智屏啊?心智屏啊,说的就是人的内心,人的心智真正关注到的信息。
那大家伙可以注意一下,就是说,尽管现在我们说的都是屏的事儿哈,但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是什么?是屏幕带给我们的信息,因为屏幕本身嘛,没有价值。比如说电视,你不开它,它往那一放,那可能就是个物件,等到你把电视打亮了,里边开始播各种各样的东西了,那是什么?那就是信息呀。所以说我们现在重点讨论的,就是这个屏幕传达的信息。那这里边就有一个研究的成果,就是说物理屏它越接近心智屏,那么用户啊,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他就越低。唉,越接近就越低。简单点说,就是你得到的信息和你自己认为的信息,它越对称、越对等,那么你做出的决定啊,就越不容易出错。
那可能有的时候说啊,那也不太对吧,那你要说离的这个物理屏和咱们心智屏越近啊,那手机呀,对吧,我天天拿着,恨不得都贴脸上了,对吧,这离得多近呢,那有些人,对吧,该被骗那不还是被骗,该上套他也没跑了。这咋回事?实际上啊,我们虽然在这个多屏时代哈,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实际上每天都被这种各种各样的信息给轰炸了,对吧?每次打开手机,那推送的信息一波接一波,我们不仅没时间细看,也没时间去分析那些信息的真伪。那我们之前创意读书会也分享过,说有个观点嘛,说那个经过调查,说美国人一天接受的信息啊,达到了十几个G。那这些信息你要把它处理完,你算吧,这一天你还干别的不了?那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人们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那心智屏和物理屏之间的距离呢,不是越来越近了,反而是越来越远了。我这里边也回答刚才那个问题,说手机呀,离的是你近了,并不是心智屏。我们强调的是物理屏和心智屏,他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你犯错的可能越来越小,而不是离你近不近啊。
咱们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观点哈,可以引入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叫做认知负荷。我们解释一下,就是当你给出的信息太多的时候,或者说选择太多的时候,对方啊就会承受不住压力。这种负荷呢,越严重,消费者有时候就越容易做出那种冲动的选择。他们有时候宁可选择容易感知的东西啊,即使有时候这东西根本就没啥用啊,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他也要选择这种容易感知的东西。
咱举个例子啊,就是这个每到双11的时候,疯狂购物的时候,商家平台推出很多优惠政策,对吧?什么满减呐、叠加购物券啊、满多少件我就给你打几折啊等等吧。而且呢,这里边很多的优惠政策是叠加的,就是你可以放一块用。那消费者啊,要想买到那种更便宜的东西,往往就要在这些选择里边进行组合,这个加这个能怎么地,再加个那个能怎么滴。所以老郑觉得这双11,真是一个考验消费者数学能力的时候。你比如说像我这数学成绩很差的,那到那时候基本我就不考虑了,因为我算不明白,不是不想,是真不行。你比如说这个想要凑够这个满减啊,咱举例子啊,你需要买A、B、C这仨东西,对吧,你就凑够满减了。可是你抽完满减,你觉得还有个叠加的能打折,唉,满减还有啥,还能给你打折。那这时候你怎么买合适呢?你就需要买A、B、D、F,哎,你这么买你就更划算。然后你要是还想凑够那个满多少件还能打折呢,那你可能就要买A、B、H,然后什么什么X、Y、Z,啥玩意的一顿算。总之你算了一大通吧,啥也没整明白,后来干脆呢,就不整了,别的我也不算了,最简单的,你那不就是满减嘛,对吧,满199减100呀,满多少减多少,那我就来这个吧,这个我能看懂。所以呢,他买一堆东西,从始至终啊,唉,也都用这一个优惠政策。这种消费者是非常多的,这就是认知负荷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当我们的注意力被过度分散的时候,我们就宁可选择那些容易理解的信息。
那你说咱们怎么解决这个认知负荷的影响呢?其实也简单,就是你学会取舍。这一点不只是对消费者说的啊,也是在提醒一些内容制造商,对吧?咱之前讲过很多企业家的例子,其实说的其实就是这个观点,少即是多,提供更少的选择,有的时候,就意味着保持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那书里边还举了个例子,说的是美国的一个在线预订酒店的网站,它叫Booking。他呢,就可以解决游客无法更便捷地找到心仪的酒店的痛点。在没有这个网站之前呐,那美国人民啊,想要预订酒店,就自己上谷歌上搜去啊,比如说我想去洛杉矶啊,我就要搜洛杉矶有什么又好又便宜的酒店,哎,一顿搜,然后找到这酒店名字啊,再上谷歌的地图上去找他的位置啊,看他在哪,然后找完以后呢,再把他电话拿出来,电话再打过去是预订啊,还是怎么样咨询呢,一顿折腾。你看啊,在选择酒店的这个过程里边,这本身就很麻烦,而且很困难,对吧?你说那怎么能从一大堆酒店的名字里,就找到恰恰符合你要求的酒店呢?那岂不更难吗?
于是呢,这个Booking啊,它就出现了。你就像什么去哪儿网什么的哈,那些网站国内有很多了嘛,我们就可以在网上了解这个酒店的位置、房型、价格,还能看到照片,选好了呢,我就直接能下单预订了,我也用不着打电话,对吧?那这一点实际上就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可是啊,你看这点,虽然你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对吧,但有个什么问题啊,是你割了供应商的肉,对吧?没有无偿的服务吗?这个Booking呢,他就会向这个酒店收取高额的佣金,多高呢?大概是20%到30%。就换句话说吧,如果你在酒店住了四天,那你有一天的房费就给人家Booking了。你说这要的也太狠了,对吧?这酒店都成给你打工的了。就这样,还有大批的酒店愿意在Booking上展示呢,为啥?因为有用户的选择在那里发声啊,用户喜欢这种可以减轻自己选择困难的这种网站,他就让心智屏和物理屏之间的距离啊,最小化了。
那让我们做出这个错误决策的第二个原因是啥呢?就是往往啊,我们很容易受到这个第一印象的影响,靠着一时的冲动就做出这种错误的决策了。那啥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呢?咱们看一个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啊,你想要探究阅读速度和第一印象的关系啊,就看一下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就研究表明啊,说55%的访问者啊,他阅读一篇普通的文章时间是多长呢?15秒钟。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访问者其实他没有认真看,没仔细看,他们只是基于对内容的第一印象来做出反应,然后快速决定是继续看呢,还是我跳转网页啊,还是我快点翻篇。那这种倾向性啊,它不影响图片的浏览,因为浏览的时间的延长呢,并不会改变访问者的这些初始的评价啊,不受影响。
那这个实验啊,实际上也说明了一点啊,人呢,其实做判断的时候啊,容易冲动啊,没什么思考的时间,也懒得去思考,通常就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观的印象,直接就下定论了。尤其是多屏时代,咱们的这个注意力呀,被严重的给分散了,那信息的传播方式呢,跟以前比起来,它也更直观,那很多人喜欢看图,大过于看文字,也还有的人喜欢看视频,大过于看图,那更有的人呢,就喜欢看文字,他啥也不喜欢看。所以当你的信息推出的时候啊,你这几种情况你都要考虑得到,因为这个第一印象啊,他对于他的决策影响是越来越严重了。你要给那个只喜欢看图的人,哎,给他看了字儿,那对不起,你也勾起不了他的这个欲望,比如说买东西啊,下单他都不会有了。所以我们说啊,就是既然这种心理刻板的印象没有办法根除掉,你就不如顺着消费者的心思来啊,喜欢审美啊,你就尽量优化内容啊,让它符合这个消费者的审美,那消费者喜欢审丑,那你就提供丑的给他。一句话吧,人家喜欢啥你就给人啥,就咱说的用户思维。
你看啊,要是有好信的这个书友啊,咱可以试试,你看那个麦当劳中国网站,它充满了各类信息,老多了,密密麻麻的。为啥呢?因为他们经过调研发现,中国人对高视觉复杂度的更为偏爱。可是你把这个麦当劳德国的网站你打开,你看看那个网站非常简洁,非常明快,没有那么多东西。而且这种做法啊,不光是这个中国有或者说某几家企业在用,他是这个基本上头部的这些企业啊,跨国的企业它都在用。你看作者在书里就提到一个,他说美国啊,一些很多大型的零售商,它都会根据消费者是用电脑啊,还是手机购物啊,来决定是否调整价格和产品组合。就人家后台哈,一识别你是手机登录的啊,你用手机看,那个是用这个电脑看的啊,你用电脑看,手机和电脑一旦识别出来了,给你推荐的产品不一样。你比如说像嘉德宝超市,他就给用手机来看的这个用户啊,提供了更多昂贵的物品选择,电脑的就少很多,没有那么贵的。你说这是为啥?你说为啥呀?用户容易冲动呗,用手机看的时候没准手一哆嗦,那买了呢,对不对?那他不就多赚了吗?
以上啊,是老郑给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啊,不理性的多屏时代。为什么多屏时代咱们的行为不理性了呢?第一个,屏幕上的信息太过繁杂,干扰我们做出这种正确的决策。那如果我们是企业呢,你希望消费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你就应该想办法让物理屏和心智屏越来越接近。那第二个原因呢,就是我们在屏幕上做决策的时候,非常容易受到第一印象这种冲动的影响。所以呢,为了克服这个冲动,我们就需要更贴近用户的心智。
那接下来啊,咱们聊聊第二部分,如何在多屏时代创造价值。之前咱说了嘛,人怎么会变得冲动啊等等这些,咱们接下来呢,就要解决这种冲动,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里边呢,作者提了三个解决办法,第一个,反馈不应该太多;第二个,不流畅的设计改变用户习惯;第三个,个性化的定制。你没听错啊,第二个确实是不流畅的设计改变用户习惯。
咱挨个说吧,咱先说第一个,反馈不应该给太多。这一点你说是不是和我们这个认知是相反的?对吧,我们通常都认为说一个好的服务,就是不断地去解答用户的提问,想知道啥我就告诉你啥,你想不出来什么你不要紧,我替你想,替你想完我替你问,替你问完我替你答,你看这样行不行。但是在作者的角度来说啊,反馈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你希望这个反馈它是有效的,那你呢,就应该帮用户去理出头绪,而不是简单地就在这反馈信息。
咱举个小例子啊,比如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产品,叫智能水杯,他干嘛的呢?他可以提醒你,哎,你什么时候去喝水啊,这一天当中我建议你喝多少水,就是用我的水杯喝几次嘛,对吧?那我就会提醒你,哎,到点我就提醒你,一到点我就提醒你。那现在咱们假设啊,如果这个主体的功能不变啊,还是提醒你到时候去喝水,可是呢,我网上加了很多其他功能,比方说显示温度啊、检测水质啊、显示水的含量啊,甚至说现在的这个当前环境的温度啊、湿度啊等等这些东西。这些小功能啊,你看似增加了选择,可是呢,你对消费者根本没有什么决策上的影响。反过来说,这些小功能啊,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负担,也不能帮他做出最终的决策。这是什么?这是你的产品反馈给消费者的信息呀,太多了,就我们说的反馈太多,比没有反馈更可怕。
那你说咱怎么合理地创造这种反馈的价值?咱们可以从七个原则下手。第一个呢,就是要找准时机。你考虑到咱们现在有这么多信息去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对吧?那你反馈呢,就必须要在正确的时机才能够产生影响。如果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哎,它不出现啊,叫破喉咙它也不出现,那么你这个反馈根本就不起作用了。等人家不需要了,你出现了,那你说有啥用?第二个呢,是个性化,就是最好的反馈都是从高效的测量开始。你比方说我正在开车导航呢,它就能够自动的提示我,哎呀,前方多少米,什么地方能堵车是吧,什么地方啊,现在发生什么交通事故了,你建议你提前从哪条道绕行等等等等。这是啥?这就是我需要的个性化了。第三个呢,就是避免过多的反馈,咱们刚才提了啊,咱们不多说啊,就一句话就带过了,就是屏幕用户一般没有耐心从你的反馈里去分析,唉,哪些数据有用啊,哪些没用啊,他没工夫干这事,所以啊,你的信息呀,越少越好。
那第四个呢,就是要触发一种情感,就说人脑啊,会被任何附带情绪的情感的信息所吸引,所以你的反馈呢,也应该有某种情绪,而且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呢,它都是有效的。咱可以再举个例子啊,哎,你比方说这个大家伙儿都喜欢吃蛋糕啊,可是这蛋糕里边儿卡路里啊,太高了。那尽管你蛋糕上你标明,你说啊,这款蛋糕含有300卡路里,可是你该吃还吃啊,你不是你标了我就不吃了,不是。那如果你换一个表述方法呢,啊,还是一样的蛋糕啊,这回你换了,你不在上面写什么,哎,这款蛋糕还有300卡路里,你写上你说啊,你吃了它,你需要跑九个小时你才能消耗得掉。这是什么?这就是有情绪的信息了,这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阻止那些啊,就是想减肥啊,不想变胖子这伙人,阻止他们去吃掉蛋糕。你算呗,我吃一块好嘞,家伙,跑九个小时,那得磨死我了,我干脆不吃得了。那当然了,这一条对这个天生吃货来说啊,这没啥用啊,什么情绪都没有用,该吃就吃,吃就是情绪啊,那是另当别论啊。
第五个就是反馈你如果能跟行动协调起来,哎,就会变得非常有效。这个其实也好理解啊,你比方说咱们用滴滴打车,结果你打不着车,如果说滴滴打车反馈给你个信息,说,哎呀,就在你边上有好几辆这个共享单车,你的这个路途呢,不远,所以说你要实在着急呀,哎,我建议你可以骑车去,哎,你看这不就是个很好的反馈吗?那第六个呢,是平衡正负反馈,正面反馈就是积极反馈嘛,说的都是好的,这个鼓励的这样的正面的信息,负面的呢,就消极了啊,说的就是打击你的信心贼丧,对吧?咱还说那减肥那例子啊,你正面的是,哎呀,你还很瘦啊,可以多吃一点,这正面的嘛,负面的呢就是,哎呀,你瞅你身上那再堆一堆,那都啥玩意脂肪吗,那是对不对,快少吃点吧,去减肥吧,哎,这就是负面。那我们企业在推广的时候,经营的时候就要注意,你要平衡好正负的反馈,你不能偏向于一方啊,你以为我就是正向的,或者说我就是负向,你不能太偏了,你要尽量的做到平衡,你只有这样啊,你消费者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第七个啊,嗯,也很简单啊,这虽然简单,但很重要,要尊重证据。这个就是说啊,你要看重数据的统计啊,用这个去判断用户的行为。那说完了第一种做法里的七个原则啊,咱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做法,就是咱说那个不流畅的设计,这个开始可能有的时候会觉得我读错了,是不是流畅啊,你读错,不是,真的是不流畅的设计是有必要的。你说那怎么理解呢?你看啊,在多屏时代,很多人都认为说你提供的信息越简单,唉,我用户就越容易接受它,可是你要总是这么让他理解的简单呐,容易的这种信息你给到他,有的时候啊,用户不思考他干嘛,他容易导致冲动,冲动之后呢,冷静下来呢,又开始后悔,他一旦开始后悔了,他能干出啥事来,你就不一定能知道了,对吧?这往往有的时候就会影响啊,对你的这个产品呐,服务的那种观感。
咱们可以先来看看实验吧,这个实验很早很早了,1985年啊,你算吧,80年代的事儿,那个时候啊,计算机时代刚刚敲开人类的大门,有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呢,就做了这么个实验,他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呢,验证一下屏幕阅读和纸质阅读,就看书啊,有什么区别。这个实验也简单嘛,他找了这个20个大学的本科学生,每个人呢,在这个电脑上阅读四段文字,然后呢,在纸上,唉,阅读四段文字,那阅读完每段文字之后啊,唉,都要回答一些问题,也就类似你理解是在上学前做那个阅读理解,就那玩意。那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这位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说屏幕阅读的速度啊,更快啊,读起来比那只能更快,可是他的理解能力下降了47%,就接近一半儿。换句话说呢,你通过电脑屏幕阅读,你只能理解文字里边儿不到一半的内容,而要是通过纸张阅读的段落里啊,基本的理解力呢,应该是在90%左右。那结论是什么?在屏幕上阅读,你的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这现在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了。
你说,那,那这不就还是你得说流畅重要吗,你怎么说不流畅?那这事儿你看你怎么应用它,因为同时呢,心理学家也发现说,如果你让屏幕上的信息不那么流畅,用户会干嘛,他会获得更多,会思考更多,反而会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所以你看啊,从这个角度来说呢,不流畅的这种感觉,唉,它不是一种不便或者说烦扰,它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信号,就告诉你慢下来啊,专注一点啊,别这么毛了,争光的,哎,就这冷静一点,对吧,从而提醒我们要更深入的去思考问题。
咱可以举个例子啊,你比如说老郑一般这个中午订餐的时候,用的最多就是美团外卖啊,你一打开,你最先看到就是分类,美食、饮品、超市、便利、蔬菜、水果、送药上门儿,大家这几个大项,它下边呢就是一堆小细项,什么下午茶呀、汉堡、披萨呀、面包、蛋糕啊啥啥的,就这一堆。可是你看这一堆的最后一项一定是个啥,是一个叫做全部分类的一个按钮,就当你把这个点开以后,你就会发现里边的分项更多,是外边的几十倍。你说那为啥咱不把这些选项都给他挪到外边去呢?你还让人用户点一下,这成啥了,这不增加这个难度嘛,对不对?其实啊,单独把它们结合在一个二级页面,就需要你再点一次,再弹出来这个页面,这除了好看以外啊,那正是一种人为的不流畅啊,目的呢,就是让你在看外边那几项的时候,啥注意力要集中啊,你最想办的办法是点那个一大堆找起费劲,那最好是外边这几项他就能够满足你的需求,这样你就不用往里点了,对吧?所以你就得挨个看有没有这个,有没有那个,有没有那个挨个看。那当然了,人家给放在外边的这几项啊,一定是经过数据调研,那就咱上面说的第七条,重视数据,一定是因为用户的选择最多,唉,他把最多的这几个给你放到那儿了。
那说完了这不流畅啊,再看看这个第三个解决办法就是个性化。作者就说了,如果你提供的内容足够个性化,能让用户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呢,对自己的行为啊,更加有责任感,这他就会喜欢。咱举个小例子啊,说有这么个餐馆里边呢,有这么个服务员,他呢,就想这个多得点这个小费,所以呀,他就给每一个顾客都备了一个小礼物,啥呢,一颗巧克力哈,不大不贵重,这顾客结账的时候呢,诶,他就把这巧克力给他们了,这巧克力呢,别人没有,只有这个服务员服务的客户才有,别的服务员没干这事,就他干了。给这个巧克力呀,也不是硬给啊,就是有讲究,你不能直接给他们,他呢,是先给你一个啊,结账的时候吗,结完章转身要走了,唉,再给你一个,而且给的时候他要说,他说,我呀,觉得您是一位非常善良的顾客,一颗巧克力并不够,我再给你一个吧。你这样的话呢,顾客的小惊喜就蹭蹭的往上加,那最后结果是啥?给这个服务员的小费也更多。所以你看,相对于其他服务员,相比这个服务员,他就是典型的定制化了,个性化。
多屏时代,我们都知道,个性化的信息呢,非常的重要啊,我们也都感同身受了,对吧?你当很多网站弹出各种广告的时候,我们也挺烦的,可是如果你收到了一个定制化的信息,咱不能说心花怒放吧,咱也不至于,对吧?但至少我都会被他们触动那么一下。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啊,其实很容易把一些信息给忽视掉了,而个性化的信息,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帮助我们注意到你本应该就知道的事儿,做个小提醒、小闹钟。
那作者为这事儿呢,也举了个例子,他呀,经常坐这个美联航的航班,你按理说对吧,你这个美联航肯定掌握了他的个人信息嘛,买机票嘛,对吧?信息你都得给人家。那原本呐,可以在他过生日的时候呢,这美联航就可以送她一束花啊,发个这个问候啊,整个邮件啊,反正都行吧,对吧?咱国内都做呢,那他们呢,没做啊,作者就说,可怜的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但是他坐飞机的这个生涯里边呢,也做过土耳其航空公司,人家那公司就把他记住了,唉,这到日就给他发点东西,唉,他就感动不已。你看,从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出啊,个性化它让人的幸福感是倍增的,用户体验呢,也会更好。
所以你看,从老郑的角度来看,这里提的这个个性化,从更准确的意义上来讲,更多指的是用户思维,就是从用户出发的思维方式,你更多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唉,舒服有效,就比你教育他那要强大的太多了。就像咱之前提到过的哈,你要了解消费者到底如何认知你的产品,最好的方法是啥呀?就是你站在他们身后啊,假装,假装你别偷摸,站你身后再把人吓着啊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