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货币从哪里来》为何货币制度本质上不稳定?理解货币的创造和流通机制,把握经济运行
铛铛铃2025-08-02【经济】16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聊《货币从哪里来》,这本书试图解答我们在当代社会里,钱究竟是怎么一步步产生和分配的,以及这个过程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谈到钱的来源,你可能觉得答案很显而易见,不就是中央银行印制的纸币和硬币吗?但其实你口袋里的这些纸币和硬币,只占了货币总额的一小部分。像是大多数国家里,这种现钞只占3%左右。那剩下的97%都是怎么来的呢?可能你会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真相是,在我们现代的经济体系里,大多数的货币供给,实际是商业银行通过放贷活动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当人们去贷款、买房、买车或是创办企业的时候,就相当于制造了新的钱。这么说吧,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大多数钱,其实都是商业银行发放和管理的。而每个人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都在货币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有个可能会让你惊讶的点是,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并不是总需要靠储户的存款,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来制造存款。虽然听起来有些拗口,但事实就是这样。商业银行在制造货币方面受到的那些,比如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等制约,其实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格。决定一切的其实是银行自己的信心。也就是说,银行不仅仅是个帮人们相互借钱的中介,它其实还担负着给经济体系注入货币的职责。至于中央银行呢,它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可能和很多人想的相比,要被动的多。
这本书的研究成果相当震撼人心,而且是非常认真仔细的研究工作。这是四位英国金融学家,通过翻阅了超过500份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文件,以及业务指南后得出的结论。实际上,金融知识的最前沿,并不是在学术研究或大学课本中,而是在实际的银行柜台和业务谈判桌上。等到这些知识被写成了论文,或者编辑成教科书的时候,他们往往已经过时了,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所以说这本书描绘的知识,比我们在教科书里接触到,更接近现实、更精确,也更先进。
货币的创造和分配,这个话题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它也关系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银行所创造的信用货币,并不是均等的分布到每个人手中。因为银行在发放贷款的时候,会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更偏好那些有抵押物或者资产的客户,而不是倾向于给予生产性投资的客户。结果就是新创造出来的资金,倾向于流向房地产市场和投机性金融活动,而不是流入小企业和生产行业。这自然就对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产生了影响。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来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们看看货币是如何被创造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扮演了什么角色。第二部分,我们探索商业银行是如何决定货币创造的数量,以及中央银行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哪些作用。第三部分,我们探讨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最终去了哪里,以及这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我们日常用的那些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对这个问题,不少人可能会认为货币就是国家印的,或者稍微懂点经济的朋友,可能会认为是央行发行的。确实,央行发行的货币加上商业银行的存贷活动,形成了我们手中的流通货币。举个例子,假如有个小镇的银行,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是10%,那么如果一个工人把他的1000元存进去,银行就会留下10%作为法定储备,也就是100元,然后用剩下的900元去贷给别人。这个贷款的接收者可能会去买家具,然后家具卖家把钱又存进银行,银行在保留10%,剩下的就继续贷出去。这样一轮轮下来,最后竟然能创造出1万元的货币。这个模型在教科书上,一般被称为货币乘数模型。很多人以为银行只是帮助钱转手的中间人,实际能制造多少钱,还得看中央银行的意思,毕竟人家是发钞机构,还能设定准备金率。听起来好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只受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发行的货币量的限制。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在现实世界里,很多国家对银行的准备金率要求其实相当低,甚至几乎为零。这个准备金率的规定,并不能真正束缚商业银行放贷。而且你可能不知道,银行其实可以通过贷款来生产存款,这就是现代社会中大部分货币流通的真相。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小李想翻新自己的房子,但手头没那么多现金,于是他就去了工商银行,借了10万块。银行看了看小李的工资和信用记录,觉得这哥们信得过,能按时还钱,就跟他签了个合同,上面写,小李得在3年内还清这10万块钱,当然还得加上利息。这份合同对银行而言是宝贝,代表着小李欠银行的钱,所以他会把这笔钱算作自己的资产。同时,银行还给小李开了个新账户,里面正好有10万块钱。这笔钱对小李来说是存款,但对银行来说却是债务,因为小李随时可能提走这些钱。这样一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大了,但其实他只不过在电脑里,输入了几个数字而已。这些数字代表着小李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笔贷款让小李可以随心所欲地用卡、支票或者转账的方式,花掉这10万块钱。就这样,银行用一笔贷款就创造出了一笔存款,也就是信用。银行在小李账户上的这些数字,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现代社会,他们就等同于钱。这就是货币创造的过程。
来,我们换个场景想象一下,小李得用手头的钱付房租给房东小王。要是他俩用的同一家银行,那转账可就简单了。小李一声令下,银行就在系统里动动鼠标,小李的账上数字少了5000,小王那边数字就多了5000,连现金都不用动,中央银行也轮不上出场。但要是小李的存款所在银行跟小王的不一样呢?假设小李是工商银行的客户,小王是建设银行的,那事情就有点绕了。一种方式是小李掏出现金,手把手给小王,小王在存进他的账户,可这么干,显然麻烦得很。不过银行手里有更巧的招,一是银行间可以直接互转,叫做双边清算,就是互相看看最后账上怎么算才公平。二是用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就是银行的备用金账户,跟我们在银行需要有余额一样,银行在中央银行也得有存款,不够了,可以卖点东西或者借点钱给中央银行,这样中央银行的账本也得扩大一圈。
那么如果小李想跨行给小王转5000块钱,这个过程会是怎样的呢?大概可以分成五步走。第一步,小李对工行,要给小王转5000。第二步,工行操作一下,小李的账户数字就少了5000。第三步,工行又告诉中央银行,说要把这5000从自己账上转到建行去。第四步,中央银行也操作一下,工行的备用金就少了5000,建行的就多了5000。第五步,建行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小王,他的账户里蹭蹭蹭多了5000。这么一来,交易就顺利完成了。总的来说,中央银行的备用金总额没变,工行那边少了5000,建行那边多了5000,工行跟小李之间的数字小了5000,建行跟小王之间的数字大了5000。这样一来,在中央银行和这些银行的账本上,数目就能对上号保持的平平整整。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明白,现在的钱大多都是数字,是电脑里的数字游戏,真正的现金其实不多。银行的日常操作里,他们放出的贷款其实就是在创造存款。商业银行可以说是现代货币的印刷机。你可能会疑惑,银行是不是就能肆无忌惮的印钱呢?这个问题就得我们接着往下看怎么回事了。银行创造货币时得考虑很多事,中央银行也是个大角色,我们得从放款的利息,必须存的备用金,还有银行自己的后盾资金,也就是资本充足率,这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先来聊聊利息吧。一般人会想利息高,银行赚的多,借钱的人压力也大,利息低,银行赚的少,借钱的人就轻松一些。中央银行想让银行多放款或者少放款,就调整利息。但有人说银行放多少贷款,跟利息的多少其实关系不大,主要看银行信不信任借钱的那个人,以及对整个金融市场稳不稳定有多大信心。银行最怕的是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这风险比利息低的风险大多了。如果银行对经济未来看好,就会大方放贷,多创造些钱,如果看衰了,就会收紧贷款。所以银行放多少贷款,其实主要看他们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
再说准备金率,这个是银行得在中央银行那存一些钱,以防万一,或者为了转账用的。通常观点是准备金率高,银行能用来放贷的钱就少,准备金率低,银行放贷的钱就多。中央银行可以调这个比例,来控制银行的放贷量。但实际上银行创造新货币的能力,与他们在中央银行那存的准备金,并没太大关系。银行的电子清算系统,每天都会把当天的账算清楚,所以他们真正需要的备用资金其实不需要很多。书里还说银行放多少贷款,其实是银行自己决定的,不是中央银行说了算。因为在作者所处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得采纳银行的意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备用金。
最后我们聊聊资本充足率,这个是银行自己的钱,比如说股本留存利润之类的,和风险资产,比如贷款投资的比例。这个比例告诉我们,银行能用自己的钱承担多少风险。通常这个比例得超过8%,意思是银行每放贷92块,得自己备着八块钱。这样看似能限制银行的放贷量,但作者可不这么认为。因为银行的利润也是他的资本,银行赚的越多,他就能放更多的贷款,同时还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假设银行去年挣了1000万,拿出500万作为资本,那么他现在就能放出6250万的贷款。只要银行盈利就能继续放贷,同时还不违反规则。但是如果银行挣得少了,他的放贷能力也就弱了。所以资本充足率并不是直接限制放贷的,而是银行的挣钱能力限制了放贷。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个东西,听起来好像能左右银行能贷出去多少钱,但实际上它并不能直接决定信贷的数量。真正有话语权的是银行自己挣钱的本事。意思就是,即便资本充足率高一些,也挡不住银行在经济好转时候的放贷热情。当经济一片大好,房价、土地价都往上涨,银行就容易觉得贷款没什么大风险,因此对撑起资本的需求就没那么迫切了。这样一来,即便资本要求没变,银行也能放出更多贷款。再者,银行如果对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挣的钱也多,自然就有更多的资源去贷款了。这样也能进一步推高资本水平,让他们有能力贷更多的款。要是政策制定者想在经济好的时候,让银行多囤点资本,对银行来说,这事也不算难。因为增加的资本,大部分时候,其实还是银行系统内部创造出来的。经济越是繁荣,银行创造的资金也就越多。所以我们得清楚一点,银行本质上是货币供应的大厨,就算你让他们在繁荣时期多储备一些资本,也阻挡不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因为这繁荣本来就是靠银行多放贷促成的,银行还能利用扩大的货币供应,来为自己的资本增长买单,这样资本充足率其实也就不是问题了。
换句话说,资本充足率并不能直接限制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也不能阻止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庞大。根本上讲,在现如今的经济体系里,货币供应量实际上是信贷驱动的。那些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这类政策对信贷产生的实际效果其实有限。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主要是由银行眼中的未来,和他们的贷款及资产购买行为共同决定的。
接下来,当银行开始创造信贷,扩充货币供应量时,这些刚出炉的货币,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呢?首先要搞明白,银行创造的这部分钱,是用来做生产和消费的交易呢,还是仅仅用于换手现有资产,这两者的效果天差地别。如果贷款流向了生产和消费,那么他就能助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因为这部分钱被用来生产新的商品,服务或提升效率了。这样的信贷创造,能够同时推高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健康的经济增长,而且不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的信贷,我们称之为有生产性的,它对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率,大有裨益。但如果这些新鲜的钱,只是用于买卖已经存在的资产,比如房产、股票、债券等,那问题就来了。这种用途的贷款不会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反而可能造成资产价格的人为膨胀。一旦经济泡沫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资产价格上涨会让人们觉得自己富有了,增加消费,进而可能引起价格上涨。同时,因为银行看到抵押品价值增加,就会更加大胆的放贷,从而加剧了信贷的扩张和资产价格的泡沫。泡沫一旦破灭,就会导致财产价格暴跌,银行由于抵押品价值缩水,就会紧缩信贷,进一步加重经济的困境。这种信贷方式是非生产性的,它对社会的福利和经济效率是有害的。
实际上,银行更偏向于为非生产性的交易放贷,因为相对来说,这些贷款回报更高、风险更低,监管也更宽松。特别是在信贷增长的时期,这些新资金更可能流向,如房地产市场和金融投机等领域,而非小企业和制造业有生产性的放贷,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来看两个例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泡沫引发的。在监管松懈、利率低廉的背景下,银行大量发放次级贷款,给信用较差的购房者。这些贷款被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在全球流通。房价上涨时,似乎一切都很美好,但一旦房价开始下跌,贷款无法偿还,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就随之而来。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为应对疫情导致的需求减少和供应中断,全球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了空前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大幅增加公共支出和信贷创造。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但也引发了通胀风险。一些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央行在利率降至零或接近零时,通过购买国债等长期债券,来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以鼓励消费和借贷。虽然这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但也可能引发上述讨论的问题。央行购买债券并不直接为家庭、企业或政府创造新信贷,而是可能促使金融投资部门创造新信贷,将这种购买力投资于公司债券、股票或大宗商品的衍生交易,推高这些资产价格。同时,能发行债券或股票筹集资金的公司,可能会用这些资金偿还现有银行债务,而非投资于生产性活动。
总的说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保证经济增长,关键看这些钱怎么用。如果我们想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改变银行信贷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生产性投资,而非投机行为。这样新创造的货币才能真正惠及社会。
好的,到这里,我们这本书《货币从哪里来》基本上聊的差不多了。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吧。这本书是几个英国的金融专家写的,他们用大白话,把货币和银行的那些事讲的明明白白,就是想让大家都能懂。书里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现代社会,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其实就是新钱的主要来源。书里还特别提到了几个要点,首先,现实世界里信息不是那么透明,银行在决定贷款,看的不光是利率高低,更重要的,他们觉得借款人靠不靠谱,还有对其他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信任程度。其次,虽然大家都觉得资本充足率很重要,但其实它并不能真正限制银行创造出来的钱,也不能防止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大幅增长。简单说,资本充足率在防止信贷过度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上,基本上是没什么大用。第三,银行决定着钱最后会流向哪里,出于各种激励机制,他们更愿意把钱借给那些有房子、有资产的人,而不是那些真正需要资金去生产东西的小企业。这样一来,新的资金更可能流向房地产市场和金融投机,而不是小企业或者制造业。这对我们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可大了。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整个货币系统如何运作,怎样完善货币政策、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虽然政府没有直接参与货币的创造和分配,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货币没有影响。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信用做背书,我们手里的钱才能成为大家都认可的计价单位和交易工具。只有一个信守承诺可靠的政府,才能保证货币的稳固和价值。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货币不是中性的,也不是经济真实活动的面纱,它显然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产物。
二、货币之所以是货币,主要是因为政府允准,公民持之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及缴纳税款。
三、货币在投入市场流通前只是纸张而已,制造出的货币需要投入市场进行流通,才能产生价值。
四、货币体系的一个核心悖论是,本质上是由国家决定货币是什么,并为其价值背书,但货币的创造者却主要是商业银行。
五、未来35年,人民币不是美元的挑战者,但也不是美元信用体系的从属者。
六、20年之后,缺乏确定的长期趋势,任何趋势都可能被反复的波折打碎。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