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繟然而善谋,在不确定中与风险共舞
铛铛铃2025-08-02【励志】20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灰犀牛》。这是一本旨在增强我们对风险感知的作品。这本书的作者是米歇尔·沃克,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在这本书里带来了一个称之为“灰犀牛”的观点。
那么,灰犀牛是个什么玩意儿呢?我们该怎样面对灰犀牛式的事件?我们就通过两部分内容来详细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部分,我们来聊聊灰犀牛理论是什么,以及理论中的五个阶段。第二部分,我们看一下如何具体应对这种情况。
那么,什么是灰犀牛呢?与灰犀牛相对的概念被称之为黑天鹅。黑天鹅指的是那些发生几率特别低,但风险巨大,而且完全不可能提前知道的事件。就像是恐怖袭击、海啸、股市突然暴跌,或者像泰坦尼克号沉船那样的灾难。这些事件出其不意,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一旦发生,就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极大的损伤。
而灰犀牛则代表的是那些发生几率大,并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的风险事件。比如,假设你在草原上散步,突然一头灰犀牛气汹汹地向你奔来,那个时候你肯定要立刻采取行动,不是跑就是想办法阻止它。不管怎么说,躲避这头灰犀牛的攻击才是最要紧的。那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什么理由去担心那只可能出现在某个角落的黑天鹅呢?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防范那些明摆着的风险,那我们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何必还去担心那些我们根本无法预防的、可能性极小的风险呢?因此,作者提倡,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有明显迹象、能够轻易识别出来的风险。
举个例子,明明知道飓风和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和当地政府的通知已经三令五申,可总有人置若罔闻,觉得这些危险与己无关。结果呢,风一吹、雨一下,就有人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遭遇不幸。这种情况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如果人们能稍微注重一下潜在的风险,提前采取措施,找个安全点的地方避一避,也就不至于因为一场风雨就酿成大祸了。
例如,很多银行家在经历过次贷危机之后,勉强东山再起,但他们依然继续向信誉不佳的人发放贷款,继续进行风险巨大的投资,直到下一次金融风暴再次降临,他们才会短暂停下来,但过不了多久又重蹈覆辙。
再有就是,有些官员早就知道桥梁的状况堪忧,裂缝爬满了桥墩,车辆一过桥就摇晃,却迟迟不肯修补,直到发生严重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才匆忙去修修补补。
还有的是一些老一辈的企业家或政治家,很清楚自己没多少时间了,是时候交棒给年轻人了,但他们就是不愿放手,宁愿看着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看看这类事例,数也数不清。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大多数时候,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不见危险,而是我们明明看到了危险,却选择视而不见。就像眼看着一头犀牛直冲我们过来,我们却选择站在原地不动,等着被撞个正着。这些事例就是作者所说的灰犀牛理论的背景。
作者把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灰犀牛危机时的行为反应,分为了五个阶段。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五个阶段都是些什么。
第一个阶段叫做否认现实。这时,我们会找各种借口去否定那些提醒我危机即将来临的信号。就像听到负面消息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不接受,试图去抗拒。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不承认危机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们通常对未来持有过分乐观的态度。数据显示,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都认为未来的自己一定能成功,未来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会变成自己梦想中的模样。这种超乐观的想法在年轻人当中尤其常见。而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天赋评价也往往过高,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绝对是百年一遇的天才,因此从小就对他们寄予过高的期望,设立了一些不太现实的目标。人们还会对自己的寿命也过于乐观,很多人在估算自己寿命的时候,总是能多算出来20年的时间。而总的来说,人们在现实中如果遇到不如意,会总是习惯性的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会对未来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就像所谓的相信后人的智慧。这种心态呢,有时候会让我们在危机面前第一反应就是不承认。
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我们人有一种本能的自保反应,不想承认真相,是为了避免马上崩溃,给自己争取点时间,慢慢接受事实。作者指出,很多时候不承认可能是件好事,它让我们有机会先处理面前的事,慢慢适应不那么舒心的现状,然后再慢慢调整行动方向,开始解决问题。这就是人们对付危机的第一步,也就是不承认的阶段。
接下来的就是得过且过的阶段。就是危险越来越近了,人们开始选择视而不见,像鸵鸟一样把头埋沙里,想着这事儿可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总希望问题会不了了之。大家就会一次又一次的回避问题,找各种理由拖延。比如说没钱,比如说政策上行不通,或者想着反正已经这样了,做不做也都一样。这样的情况,在企业、政府、个人日常和金融市场到处都是。
作者提到了一些为什么大家会选择得过且过的原因。比方说政府的效率不高,体制上有漏洞,人力物力都不够,面对紧急情况是积极行动,但对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问题却不甚关心。还有我们对危机的认知有待加强,比如说对危机可能造成的伤害估计不足,或者是误解了危机,缺乏采取有效措施的动力。而且当我们在现在的小损失和将来的大损失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像有人问你,愿不愿意为了救更多的人而牺牲一个人,大多数人在面对这种问题时,都会觉得难以抉择,可能会选择回避或者拒绝,导致我们在权衡利益时往往不能保持理性。
作者还提到,我们之所以会满足于现状,有一部分原因是文化里的某种神奇的思维,就是我们总是希望危机能像电影里那样,到了最后自己就消失了。好莱坞大片里的英雄,总能在最后关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星球大战里的绝地武士,最后总能救星球,或者蝙蝠侠里的主角,在最后时,总有像猫女这样的伙伴出现。这种电影看多了,人们就以为现实生活中的危机,也能像电影那样,临了自然就解决了。我们常说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也是这个意思。但问题是,电影终归是电影,生活可不会按剧本走。实际上,像好莱坞所在地加利福尼亚这样的城市,自身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比如水资源不足、住房紧张、财政混乱、贫富悬殊等等,这些问题是真真切切地摆在面前的,不是电影里那样能有任何转折的。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选择回避,选择过得去就行的原因。
在得过且过这个阶段之后,人们就会进入第三个阶段,那就是诊断上的延迟。在这个阶段,决策者们可能已经意识到危机将至,但就是搞不清楚先处理哪个问题。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去纠结和自我怀疑,就不愿意迅速采取行动。这就好比一头犀牛向你直冲过来,而你却还站在那,琢磨着是向左跳还是向右跳,结果还没想好,就被犀牛撞飞了。
我们平常总觉得慎重考虑决策是好事,但作者说有时候考虑太多,反而耽误事。比如医疗问题,其实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不多的花费来预防,但拖拖拉拉最终却使损失变得更大。比如说每年因此造成的生产力损失,高达2600亿美元。根据美国健康信托的估计,如果在每个美国人身上投资十美元,那么在未来的十到20年里,可以节省超过180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费用。而且这还不包括提高工人生产力和生活质量所带来的收益。
所以说,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反复权衡,犹豫不决是很多人共同的问题。拿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来说,根据美联储的会议记录显示,他们早在1月份就开始讨论该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衰退,但是在那一年,他们却一直在找以往危机时期物价上涨的证据,却忽视了失业率上升、大型投行倒闭这些重要信号,直到9月份,他们在会议上依旧一致否决了降低利率的提议,直到10月份经济数据明显下行,雷曼兄弟倒闭引发的混乱之后,他们才打破原有的渐进主义思维模式。
作者提到,美联储之所以反应迟缓,主要是因为前任主席担心再次引起金融资产泡沫的质疑,所以他们总是在纠结以往的错误,这使得他们很难接受新信息。当人们终于意识到危险确实存在时,很多因素会妨碍他们及时行动,挣脱困境。尤其是当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其他的可选方案又都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和代价时,人们就会陷入更深的犹豫。这个问题可以用全球气候变化和它所引发的灾难来举例,这在21世纪初,就已经被认定各国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但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方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做出较大的调整和牺牲,导致各国解决问题的效率非常低。
在经过了诊断延迟这个阶段之后,人们会进入第四个阶段,那就是感到恐慌。当危机眼看就要摆在面前,比如说一头灰犀牛快冲到你脚下了,这个时候很多人的反应就是手忙脚乱。一陷入这种恐慌,我们脑子里的齿轮就开始飞速转动,记忆力、感知力都变得特别敏感,肾上腺素飙升。可问题是,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候这种状态下,能做出最漂亮的临场反应,但也可能会犯下大错。
有的人能很好的管住自己的情绪,大家都急成一团的时候,他们能保持冷静,想出更妙的对策,而不是让恐慌带来的混乱占了上风。当然,也有人因为恐慌而做出更糟糕的决定,比如彻底放弃,或者搞些反社会的事,让自己陷入更不好的境地。
举个例子,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反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有个治疗过埃博拉病人的医生,从利比亚回到纽约,他发现大家的反应有点过了头。确实,那些媒体也有责任,把病人的死亡情况描述得过于触目惊心,搞得人心惶惶。而实际上,埃博拉并不能通过一般的接触,更不用说空气传播了。这些基本常识,许多人要么不懂,要么就是忽略了。归根到底,恐慌只会让最初的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演变成灾难。这种情绪可能会让咱们又回到最开始抗拒和否定的阶段,最后反而妨碍了解决问题。
当度过感到恐慌这第四阶段以后,人们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第五个阶段。这个时候要么是急中生智,要么就是彻底崩溃了。这时候的行动虽然也能解决点问题,但通常都是在已经出了不少乱子之后的应急措施。如果总是这样,那对资源的浪费可就大了。
总体来说,我们处理灰犀牛事件这种潜在的风险有五个阶段,首先是不愿意承认,接着是得过且过,然后是诊断延误,再来是慌乱失措,最后就是临时抱佛脚。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对灾难的认知和预防能力这么差,那遇到真正的灾难时,我们只能束手待毙。即便不能改变自己,至少得明白自己在干嘛,为什么这么做。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盲点,我们才能调整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一个让人不得不正视的预警系统,设置好应对机制。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那冲过来的灰犀牛。
在最后,作者给出了一套灰犀牛事件的应对方案,让我们来具体瞧瞧。第一,得承认危机确实存在,提前做好防范,快点识别出那些影响我们判断的因素,特别是在决策时,要开放思路,让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参与讨论,并且欢迎不同的意见。第二,得精准界定灰犀牛事件的特点,弄清楚每个危机的轻重缓急,对症下药。第三,千万别坐以待毙,能行动的时候就得有计划,坚决执行。要是觉得大动作不行,那就从小处着手,就像是出门前系好安全带,或者给自己上个保险。第四,不要把危机看成坏事,危机往往也是机遇的代名词。我们倾向于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看到了好处,而不是单单为了避免问题。我们得能看到危机独有的特点,把它当机遇来对待,这样不仅能避免灾祸,还能从中获益。第五,得站在对自己有利的位置,提前看到危机的迹象,这样可以让我们观察到危机靠近的过程,从而做出更准确的选择和行动。
简而言之,灰犀牛事件不仅发生概率高,影响力也大。我们越早处理,损失就越小。避免灰犀牛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跳过那个恐慌的阶段,把否认和抗拒的情绪转变为接受现实,把拖延变为积极行动,别让恐慌占了上风,赶紧行动起来。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聊完了。总结一下就,我们得多注意那些重要,但看似不急迫的问题。实话说,理念和实际行动之间总有一大段距离,大多数事不像想的那么简单。所谓大问题之所以成为大问题,就是因为它们的复杂性,差不多是难以预测的。一个问题很可能会引出新问题,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但不管怎样,增加风险意识总是没错的,早点看到危险,提前行动,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准备,这样至少能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承认危机的存在是应对灰犀牛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正视并接受现实,而不是逃避或否认。
二、人们宁愿和大家一起犯错误,也不愿成为唯一正确的那个人,这种从众心理,往往会让我们忽视灰犀牛的存在。
三、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
四、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这是我们应对灰犀牛的长期策略。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