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行为的积极力量,揭秘日常选择背后的心理迷宫
铛铛铃2025-08-02【心理】19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聊《怪诞行为学二》。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通过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日常行为,让我们的生活和决策变得更加明智。通常,我们都觉得自己做决定时是理性的,总是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考虑。但生活中总有些奇怪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比如说,为了省50块钱,有时我们连排队10分钟都不愿意,但有时候却愿意跑上一公里。还有,有时候老板给员工发高额奖金,结果反而让业绩下滑。这些都说明,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理性。于是,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应运而生,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我们今天就从两个方面来聊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一是非理性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二是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看非理性行为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前我们都认为,只要老板给员工适当的奖金,就能激励他们提高业绩,奖金越多,业绩越好。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候,高额的奖金反而会让业绩下降。书里提到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走迷宫、拼积木,然后把它们分成三组,分别给予少量、适量和高额的奖金。结果发现,拿到最高奖金的那组表现反而最差,因为他们感到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高额奖金都会降低业绩。研究发现,对于那些需要高认知能力的工作,比如投行、证券分析师,高额奖金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对于那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奖金越高,业绩可能就越好,比如高额奖金可能会提高打字速度,但可能会降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金钱作为激励手段,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我们往往很难凭直觉察觉。
那么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在公司里,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高额奖金的负面效应呢?作者建议,可以把奖金分散发放,每次少发一点,但次数多一些,或者可以根据员工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表现,来发放奖金,而不是只看短期的表现。关键是要避免让高额奖金分散员工的注意力,或者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压力。除了金钱,人们工作的动力还受到工作意义的影响。书里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人员把志愿者分成两组,让他们拼积木。第一组拼好后,积木就被放进抽屉里,而第二组拼好后,积木又被拆开还给他们。虽然两组的奖励规则是一样的,但第一组拼积木的次数明显更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这说明即使是很小的意义,也能对人的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企业中,工作流程往往被分解得非常细致,员工可能看不到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从而失去对整体目标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因此,如果企业希望员工能够发挥更大的潜力,就需要让他们理解工作的意义,并看到自己的工作带来的积极成果。这不仅能提升公司的生产力,还能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好的,我们刚才聊了聊工作中的一些非理性行为,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们在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时,是否总能保持理性呢?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书里提到,人们往往更偏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举个例子,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有一种非常方便的蛋糕粉,只需要加水就能做出美味的蛋糕,但这种蛋糕粉的销量并不好。后来有人改变了配方,让家庭主妇们在制作时,自己添加新鲜的鸡蛋和食用油,结果这种蛋糕粉的销量大增。这并不是因为蛋糕粉本身变得更好或更方便了,而是因为家庭主妇们通过参与制作,感觉蛋糕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因此评价更高。为了验证这一点,作者还做了一个实验,她让志愿者按照说明书叠千纸鹤,然后让他们对自己叠的千纸鹤出价。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平均愿意花25美分来买下自己的作品,而另一组没有叠千纸鹤的志愿者,平均出价只有五美分。作者用这个例子论证,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更加珍惜,即使这些成果在外人看来,可能并不具有实际价值。这个理论能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我们更喜欢购买需要自己组装的宜家家具,私人定制的鞋子或汽车往往更受欢迎等。不过,无论是蛋糕、千纸鹤还是宜家的桌子,都是实体物品,那么如果是构思创意这种无形的产品,人们是否也会认为孩子是自家的好呢?为了证明这一点,实验必须设计得足够巧妙。作者通过一个实验验证了这个观点,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节约社区用水,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用家庭废水净化成的再生水浇灌草坪。他将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直接对解决方案打分,另一组则需要用打乱的词组拼出解决方案,然后对自己的方案打分。结果显示,自己拼出解决方案的志愿者,对方案的评价明显高于直接看到解决方案的志愿者。这说明即使是同样的方案,如果人们感觉这是自己想出来的,那么他们对方案的评价也会高出很多。无论是实体物品还是思想创意,人们总是容易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评价更高。理解了这一点,你完全可以利用它为你服务,比如,为了劝导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你可以尝试带他去后院,让他亲手种下几株蔬菜或水果。
好的,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非理性行为对人们工作的影响。我们讨论了过高的奖金可能会降低员工的业绩,给工作赋予意义能让人更加积极,以及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评价更高。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部分,非理性行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这里我们主要看书中的三个观点,第一个是一夜暴富并不能让我们开心一辈子,第二个是我们往往对少数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对多数人的不幸却置若罔闻,第三个是人的短期情绪也会带来长期效应。
首先,为什么一夜暴富并不能让我们开心一辈子呢?这要从人的适应能力说起。人类拥有与生俱来的适应能力,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正因为我们能够对新的环境逐渐适应,所以能够始终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变化上来,及时识别机会或危险。例如,当你从黑暗的房间中突然走到明亮的街道上,强烈的阳光会让你觉得很不舒适,但过几分钟,你就习惯了新的环境,视觉系统恢复正常运作。类似的,人们遇到新的气味、温度、声音,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一开始我们都会有明显的感觉,但一段时间的适应过后也就习以为常了。事实上,除了对物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人们对心情的起伏也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这被称为快感适应。研究人员曾经调查过彩票大奖得主、普通人和残障人士的幸福指数,发现虽然他们刚开始的幸福指数差异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一年后,他们的幸福指数变得非常接近。这说明我们通常会低估自己对新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样的发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通常,我们总是希望新买的东西能让我们更幸福,但这种幸福感往往没有我们期待的那样强烈和持久。比如,新手机刚买来时,你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几个月后,这种新鲜感就消失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已经适应了它,所以需要寻找下一个新东西来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昨日的小甜甜很快就变成了牛夫人。所以如果你想给自己的电脑升级配件,不妨尝试先买其中一件,过几个月再买下一件,这样的渐进式购买方式,会让你获得更长久的幸福感。此外,作者还提到,对比也能帮助人们提高幸福感。比如,你花大价钱买了一台漂亮又好用的笔记本电脑,如果你的同事用的电脑比你的差一个档次,这种明显的对比会让你觉得很开心。反过来,如果同事的电脑比你的好一点,这种对比就会让你不爽。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举个例子,当你因为不停的做家务而感到不愉快时,往往希望能够休息一会儿,喝杯咖啡,而当你正在享受热水澡时,总是不希望有人来打扰你。那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突然被打断,情况究竟会怎样?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他们邀请一些志愿者前来免费体验星级酒店的高端按摩椅,第一组志愿者享受了3分钟不间断的按摩,而第二组志愿者则是先按80秒,然后停顿20秒,接着继续按摩80秒,总的按摩时间是2分40秒,比第一组的时间少20秒。随后,研究人员要求每一位志愿者对整个按摩过程作出评价,结果令人很惊讶,中间有间隔、按摩时间较短的第二组志愿者们,对整个按摩的评价反而更高。对应的呢,研究人员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在听一段噪音的过程中休息了几秒,又继续听完的志愿者,比那些一口气听完这段噪音的志愿者的反感程度更强。也就是说,当人们做某件讨厌的事情被中断,随后又继续的时候,整体的厌恶感也加强了。来,总结一下,就是中断快乐的体验能够增加快乐感,中断厌恶的体验也会加剧厌恶感。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不开心的事情一次做,开心的事情分多次做。比如你在打扫房间或者修改一篇稿件,最好一鼓作气一次做完,这样能够尽可能的降低你的不愉快。而如果你正在想要一块可口的抹茶蛋糕,不妨先停下来写封邮件,然后再去品尝剩下的一半,这样能够增加你的幸福感。
说完了幸福感,书里还提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另一个非理性行为,那就是同情心,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观点,我们往往对少数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对多数人的不幸却置若罔闻。先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1987年,美国的一名18个月大的小女孩,在姨妈家的后院玩耍时,不幸掉入一口6米多深的废井里,漆黑一片中,她的腿始终被卡在岩石夹缝里。很快,营救人员到达现场展开营救,大量媒体也无孔不入地将营救实况直播给了世界各地。随即赶来的钻井工人、营救人员、邻居和记者们,都夜以继日地守候在井口周围,世界各地的观众也都焦虑万分。数十个小时之后,营救人员终于挖开了一条通道,并成功将小女孩救出,所有人热泪盈眶,如释重负。小女孩家人后来也陆续收到了总计70万美元的捐款。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人们对这起事故的关注远远超过了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呢?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显然更应该获得关注,在那场屠杀中,有80万男女老幼在100天的时间里惨遭杀戮。难道这正像斯大林曾说的,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但是100万人的死亡不过是个统计数字。这种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简单来说,它的意思是,我们一旦看到一张面孔、一幅照片、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就很容易感同身受,并且更愿意为之付出行动。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一个是亲密度,一个是生动感,还有一个是杯水车薪效应。我们来分别说,首先一个因素是密切度,这种密切度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我们更愿意出钱去帮助一个失业的邻居,而不大可能会为数千公里之外的贫困者捐款,因为空间和心理的距离都太遥远,所以我们无法对后者的经历感同身受。第二个因素是生动感,比如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割破了自己的手指,你可能不会觉得有多痛,但如果他向你详细的描述伤口多深、皮肤裂开有多疼、流了多少血,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场景,并产生更强烈的同情心。第三个因素是杯水车薪效应,例如,非洲百万难民因为净水设施不完善而导致疾病、传染乃至死亡,他们急需我们帮助,但是在如此巨大的需求面前,我们的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因此我们常常会问自己,这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如果要组织一场募捐,可以多从这些角度设计,使募捐的效果更好,比如希望号召大众为气候问题捐款,最好的办法是放上一些失去家园的北极熊照片,而不是去科学论证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
好的,我们接下来聊聊第三个观点,那就是人的短期情绪也会带来长期效应。有时候我们在冲动之下,会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决定,我们通常以为,这种情绪过去之后就不会再受到影响,但作者告诉我们,瞬间的情绪不仅会影响你当时的行为,还可能会让你在类似的情景里重复同样的选择。举个例子,某天你拿到了年终奖,心情特别好,于是下午去见老丈人时,就送了瓶昂贵的茅台。过了一段时间,当你再去拜访老丈人时,可能会不自觉的想到,上次送了茅台,这次也应该送一瓶,但实际上你可能已经忘记了,当初是因为心情好才这么做的。研究人员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AB两组志愿者分别观看让人愤怒和让人开心的电影片段,并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类似的经历,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唤起他们愤怒或者开心的情绪。随后呢,研究人员设置了一些不公平的条件,来对待每位参与者,测试他们对这些不公平条件的接受度,他们发现,看过令人愤怒电影的那组参与者,对不公平的反感度明显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影片给人留下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了他们对另一件事情的判断。这个实验的后半部分发生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研究人员在确保参与者的情绪已经完全平复之后,在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测试,设置了一些不公平的条件,来对待每位参与者,结果发现,之前看过愤怒电影的那一组依然呈现出了更加强烈的对抗反应,也就是说,虽然最初影响行为的那种情绪已经消失,但是人们往后的行动仍然会无意识地效仿早些时候的行为,无形之中便被最初的情绪长期影响了。这个观点很有意义,它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带有强烈的情绪时,最好不要仓促的做决定,因为那不仅关乎当下,还有可能关系到往后一系列的行动,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好了,讲到这里呢,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吧。第一部分,我们讲了非理性行为对人们工作的影响,比如过高的奖金可能会降低员工的业绩,所以要尽量控制奖金额,或者分多次发放。再比如,我们要尽量让员工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因为这能让人更加积极工作。又比如,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值钱,所以最好的说服方式就是让对方感觉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第二部分,我们讲述了非理性行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人们对痛苦和幸福的适应性都很强,渐进式的购买方式会让你获得更长久的幸福感。比如打断幸福可以延长幸福感,打断厌恶的事情则会加剧厌恶感,所以呢,不开心的事情要一次做,开心的事情要多次做。比如生动具体的画面更容易打动人,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设计募捐。又比如,短期情绪也会影响人们的长期行为,所以我们要常常检查自己习以为常的行为究竟是不是对的。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人类在事关根本利益、力求超常表现时,似乎都比没有压力时表现的差。二、如何把愉悦转化成工作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劳动意义的认识。三、当激励较低时,加强刺激可以提高表现值,而当激励基数提高时,进一步加大激励就会事与愿违,降低表现值。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