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心理心理

《怪诞行为学》规避非理性行为陷阱,日常不经意的小决定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

铛铛铃2025-08-02心理16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聊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思维,来避免生活中的消费陷阱,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年你拿到了1万的年终奖,原本挺高兴的,但听说同事拿了2万,心情瞬间变差了。再比如那些原本无人问津的黑珍珠,一旦和其他昂贵的珠宝放在一起,价格就能飙升好几倍。还有人们会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赠品排长队。这些看似琐碎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行为经济学的深刻道理。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怪诞行为学。

  所谓行为学,在这里其实是指行为经济学,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总是理性的,而行为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人们非理性的一面。今天我们就从非理性行为的常见场景、产生原因以及避免对策这三个方面,来看看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在什么时候会表现出非理性行为。最常见的情况是,当人们以为自己在占便宜的时候。比如很多商家会推出第二杯半价的活动,看到这几个字,很多人本来只想买一杯奶茶或一份小吃,但最终却忍不住买了第二份,因为大家觉得有便宜不占白不占。但冷静下来会发现,原本只需要买一份的,结果却多花了一半的钱。当你面对几种选择时,大脑会立刻计算哪种更划算,却忘了最初的需求。不仅对有形的事物如此,人们对无形的事物,比如感情和态度也存在这种情况。而且人们倾向于比较那些容易对比的事物,对于不容易对比的,往往会选择回避。所以很多时候,商家设下诱饵,人们就会不自觉地上钩。

  为了说明非理性的倾向有多强,作者特别提到了一件事。1993年,美国联邦证券委员会第一次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公布高管的薪酬。本来是为了让公众监督,从而压制高管的工资。要知道,当时高管的平均薪酬,已经是普通工人的131倍,这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但没想到这个举措适得其反,高管们原本不知道同级别的薪酬,这一公布就有了比较,开始攀比。结果导致了高管整体薪酬水平的上升,到目前为止,平均收入已经是普通工人的369倍,是公开前的三倍还多。

  通过这件事,作者指出,对比带来的后果远不止让人多买一杯奶茶,如果只关注对比对象,很多时候还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比如很多本来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在和老同学聚会后,会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不满,觉得为什么当初不如我的人,现在过得比我好。这种不满足、总想和人攀比的心态,往往会让人关注在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上,甚至让幸福感直线下降。

  还有一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就是人很容易被第一印象所左右。举个有趣的例子,小鹅刚孵出来的时候,会把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当成自己的妈妈,然后就一直跟着他。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也会把第一印象当做一个标准,来评价之后遇到的事物。比如你第一次喝咖啡只花了五块钱,那么下次看到15块钱一杯的咖啡,你可能会觉得太贵了。但如果你一开始就不知道咖啡的价格,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的脑子会用第一次的经验,来当做比较的基准,而不是基于真正的喜好或需求。商家们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会利用这种心理来推销商品。比如,早期的黑珍珠本来没什么价值,但当它们被放在其他昂贵的珠宝旁边时,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也应该很值钱。这样一来,原本看起来不起眼的黑珍珠,突然间就显得特别有吸引力了。甚至现在的大众点评平台,用黑珍珠这个词,指代那些非常顶级的餐厅了。

  除了占便宜和被第一印象影响之外,人们还很容易受到免费这个诱惑。免费的吸引力在很多场合都能发挥作用。比如在酒店,很多人会顺手带走一次性牙刷、鞋套或浴帽,即使这些东西质量不高,可能根本不会用,只要看到免费这两个字,很多人就会忍不住拿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这些免费的东西,人们可能会放弃更好的选择。在商场外面,你可能见过那种,购物满多少就送免费礼品的招牌,你可能不会心动,但总有人会,这些人一看到免费就进去,结果发现礼品虽然是免费的,但却有一些充值会员卡的门槛,有些人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付了钱,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就是免费这两个字的魔力。

  除了这些情况,人性中还有很多天生的弱点,比如拖延症、所有权依恋症和选择困难症,这些都会导致非理性行为。拖延症让人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所有权依恋症,让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过分珍惜,而选择困难症,则让人在众多选择中难以做出决定。这些非理性行为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非理性行为呢?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自信自己的理性,认为无论何时都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但实际上,人的理性在很多情况下是受环境影响的,特别是在不熟悉的领域,人们往往无法理智思考,而是让非理性主导了选择。比如,在公众场合发言时,很多人会因为紧张而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环境压力导致理性能力下降的例子。

  此外,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还与不同规范的错位有关。世界上有两种规范,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社会规范是基于道德约束的,比如你去父母家吃饭不会付钱,帮邻居丢垃圾也不会收费。而市场规范则是基于金钱交易的,比如你要求律师或医生降低工资,他们可能会觉得被侮辱。有趣的是,从社会规范转向市场规范很容易,但从市场规范回到社会规范就很难。比如邻居一直付钱让你帮忙收快递,如果有一天他不付钱了,你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这说明,当人们遵守市场规范时,往往会过于重视金钱,而忽视了社会规范中的一些美好东西。比如,在教育系统中,如果过分强调市场规范,就可能导致只重视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法律系统中,如果过多联系市场规范,就可能导致社会治安水平的下降,因为警察的正义感会被工资多少所取代。同样的,如果一个公司只关注利润,而忽视员工的福利,那么员工很可能会频繁跳槽,最终导致双赢的局面变成双输。

  你可能体验过海底捞的服务,他们是如何做到让顾客如此满意的呢?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说,他从不以利润率来考核员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员工,为了省钱而敷衍顾客,采购低质量的菜品。换句话说,海底捞考虑到了社会规范,而不是仅仅遵循市场规范。这样做可以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情感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好,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第二个内容,人为什么会产生非理性行为。作者认为,非理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影响的,如果环境压力过大,往往会降低人的理性能力,使非理性占据上风。同时,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是调节世界的两种机制,如果人在两种规范间发生错位,也会导致非理性的产生。

  了解了非理性的产生情况和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避免非理性对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预先干预机制,这其实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和奖惩机制。比如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有一个截止时间,这就是一种预先干预机制。但即使有了这样的机制,由于自我控制困难,很多人还是会拖延。那么该怎么办呢?你可以选择一种模式来帮助你实现这种预先干预机制。比如,如果你想避免月底吃土,但又控制不住消费,你可以选择一种理财计划,在发工资的时候,自动从账户中扣除一部分,存入理财计划。

  不过,仅仅有预先干预机制还不够,因为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非理性情况,比如刚才提到的所有权依恋症,也就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举个例子,当你想卖掉一个柜子时,你可能会想到,这是你和朋友一起辛苦搬回来的,而不是想到卖掉它,可以换来一顿美味的大餐。很多商家利用这种心理,推出30天试用,不满意全额退款,结果你把桌子搬回家后,就觉得他怎么看怎么好,舍不得退了。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建议,我们要用一种不拥有的心态来看待物品,把交易过程和自己的经历分开,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

  那么,在商品社会中,如何避免非理性呢?作者特别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时刻警惕价格安慰剂效应。什么是价格安慰剂效应呢?作者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批志愿者,来测试一种新型止痛药,实际上这种药只是维生素 C 胶囊。实验人员告诉第一批志愿者,这种药一片要2.5美元,志愿者先接受电击,然后吃药再接受电击,几乎所有人都说吃了药就不那么痛了。轮到第二批志愿者时,作者把药的价格降到十美分,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觉得止痛药有效。这说明价格对人起到了安慰剂作用,至少对这些志愿者来说,不管是2.5美元还是十美分那种止痛药,其实都没有任何药理作用,但它们的价格影响了人的感官,让人非理性的认为贵的疗效一定好。生活中,这种价格安慰剂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往往通过价格来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值得,而这时非理性就会发挥作用,认为贵的就是高品质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中了价格安慰剂的圈套。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首先认清价格安慰剂的存在,然后更多关注产品的质量,不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除了这些预防非理性的对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那就是防微杜渐,对自己诚实。你可能会问,对自己诚实不是道德要求吗,怎么和非理性扯上关系了呢?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证实,人几乎很少能在任何时候都绝对诚实,而导致不诚实的诱因,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人会在下意识里,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视而不见。比如公司发下午茶,有人看到多订了两份,就顺手多拿了一盒。再比如家里订书机没有订书钉了,下班时就顺手从办公室拿一盒回家。再比如某些大企业为了保持高利润的假象,在财务账面上作假。三鹿昧着良心说自己的牛奶没问题,这些事情都是开始于微小的非理性、下意识行为,然后逐渐演化成了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普通人来说,人内心的诚实尺度,只在重大越轨行为的时候才被激活,拿一两根笔,不会让心中的警铃响起,因为拿的不是现金,就像大家用信用卡买东西,用手机付账一样,因为经手的不是现金,所以感觉不到,需要警惕。因此,为了避免由非理性行为一步步滑向深渊,防微杜渐对自己诚实非常重要。比如把所有办公用品都标上价格,时常看一下自己的账单,还原一下真实消费,这些都是让人在生活中受益的办法。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三个内容,如何避免非理性对生活的负面影响,作者提出了几条建议。第一,设立预先干预机制,给自己画一个底线,设定一个奖惩机制。第二,以非拥有的心态来看待物品,把交易过程和自己的经历分开,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警惕价格安慰剂效应。第三,防微杜渐,对自己诚实,这不仅是道德要求,还会让人在生活中受益。

  好,说到这里,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我们再来简单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讲到人在什么时候会产生非理性行为,比如以为自己占便宜、被第一印象误导、被免费诱惑、受自身弱点控制、纠结于各种选择等等,这些行为会极大地影响生活,降低幸福感。第二部分,我们讨论了为什么会产生非理性行为,作者认为,非理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如果环境压力过大,往往会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占据上风。同时,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是调节世界的两种机制,如果人在这两种规范之间发生错位,也会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第三部分,我们讲了,如何避免非理性对生活产生的负面作用,作者提出了几条建议,设立预先干预机制,给自己设定底线和奖惩机制,以非拥有的心态来看待物品,保持平常心,警惕价格安慰剂效应,防微杜渐,对自己诚实,这不仅是道德要求,还会让人在生活中受益。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一切都是相对的,这就是关键所在。二、我们接受的第一印象、第一价格,往往会成为以后认知和决策的标准参考。三、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以社会规范为特征,另一个以市场规范为特征。四、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引诱你在他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五、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六、首次决定的威力可能非常巨大,它的长期效应会渗透到未来,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里。七、人类对物品的价值,并不是简单的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而是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