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刻意回避和故作不知,集体沉默现象的背后成因和解决方案,沉

铛铛铃2025-08-02励志15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房间里的大象》,主要讲的是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大家都选择默不作声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

我们先来聊聊什么叫做集体沉默。集体沉默,就是说当所有人都面对着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却都装作没看见、没听见,最后大家像约好了似的都不吭声。这本《房间里的大象》,就是在形容这么一种状况。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房间里有一只大象,那肯定是谁都不可能看不见的。可是房间里的人就是不谈论它,甚至她把人逼到墙角都没人敢吭声。这里的大象指的就是那些很明显的、不可能被忽视的问题或者事实。这个比喻就是作者用来形容集体沉默的。

说到这本书的作者,他叫伊维特·泽鲁·巴维尔,是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泽鲁·巴维尔本人是犹太人,在以色列长大。他小时候就注意到,大人们总是绕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敏感的历史问题,所以他对这种现象就特别感兴趣,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在他看来,集体性的沉默与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习惯、权力结构和人们之间的相处方式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有的时候集体沉默可能出于好心,比如说为了避免尴尬,或者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有的可能就是中性的,比如有的时候人们为了自己的安全选择沉默;但也有一些集体沉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就像是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到阻碍了正常生活,但还是有人选择不去面对,这就像是在逃避或者自己骗自己。

在《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详细讲述了集体沉默现象的四个要点。第一个是集体沉默的特点和组成要素,第二个是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第三个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后一个是我们该怎么去改正和打破这种负面的集体沉默。

我们先来看集体沉默的特点和成因吧。通常我们一提到沉默,就会想到不出声,不过作者告诉我们,这只是沉默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沉默其实包括了不看、不听和不说三个层面。换种说法就是明明看到却装作没看见,明明听到了却假装没听见,明明知道实情却选择保持缄默。作者指出,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真的一言不发,相反,他们会主动谈其他东西,用这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来转移注意力,从而回避那个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明显的问题。

除了这三个特性,作者还认为,集体沉默还涉及到明显性与集体性这两个要素。明显性意味着,沉默通常是对那些无法忽视的大问题的一种回应,而不是针对那些微不足道或不确定的小事,人们对着老大难的问题选择沉默,这是有意为之的。而集体性则是指每个人都看到了问题,但似乎大家都达成了一个无言的共识,一起选择了沉默,好像问题本身就不存在。如果这个秘密只有少数人知道,那它还不足以称作集体沉默。作者认为,这种沉默的刻意选择和群体共鸣,正是集体沉默这个现象最特别的地方。

集体沉默常与那些让我们面红耳赤、心神不宁甚至心惊胆战的议题相挂钩,比如跟缺陷、暴力、丑闻、权利有关的事情。就拿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来说,为纳粹工作的人们,内心明白集中营中犹太人的命运,但他们还是规规矩矩的过着每一天,不去讨论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在某些社区,人们可能都知道某户有家暴发生,但是大家都选择了沉默,甚至没有人会伸出援手。这些就是关于集体沉默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集体沉默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对这种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作者认为,集体沉默与社会文化和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些因素会左右我们的关注点以及我们讨论话题的选择。社会文化告诉我们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人们通常会受到自己所在社群的影响,力图与周围的亲朋好友、家庭成员保持观点上的一致性。这种现象背后的推手,就是社会规则中的禁忌。

举个例子来说,谈论性这个话题在东亚的家庭中是个禁忌,父母很少会跟孩子们开展这方面的对话,即使是青春期的性教育,也成了不可谈论的问题。而在南美和非洲,家长和孩子们则可能会很坦率地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女孩子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加入讨论,这就是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

另外,像美国的警察机构,他们有一种潜规则,禁止内部人士透露给外部人知道组织的黑暗面,这种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一旦有人打破了,就可能会被视为叛徒,遭受同行的冷落和报复。

还有,为了给别人留面子、显示礼貌,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更为温和的禁忌。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沉默就是为了避免尴尬,或者是为了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比如说有人说话结巴,或者你的老板在会议上打了个响亮的饱嗝,尽管人人都听到了,但大家都装作没在意。如果有人真的打破沉默,那么他就会被看作是不懂规矩,破坏了大家的共识。比如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新衣》的故事,故事最后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事实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成年人都已经学会了遵循这些社会规则,不会轻易说出那些不该说的话,但孩子们则没有这些顾虑,所以当小孩子大声说出皇帝没穿衣服时,这显得特别自然。

那咱们再来看看集体沉默的第二个成因,它与我们所处社会的权力格局是分不开的。作者指出,我们关注的重点和言论的边界,往往受到权力结构的极大制约。在那些权高位重的人面前,有些话就算咱们想说,也往往说不出来,结果就只能选择沉默。就像那个《皇帝的新衣》的故事,故事里的皇帝裸奔,才会带来那么大的戏剧效果,如果换成一个普通人在街上那样走,估计早被撵回家去了。但皇帝这个位置不一样,权力在手,即便这样荒谬的行为,大家也只能选择不说话。

作者认为,在集体沉默形成的过程中,权力能够有效的控制人们的注意力和表达的界限。那些掌握大权的人,他们不仅了解的信息多,对信息的传播控制也更有一套,他们能通过命令和强制等手段控制信息进一步的交流和传播,从而维持着集体的沉默状态。例如,二战时的纳粹高级将领,关于犹太人的屠杀,他们心里清楚得很,但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力,阻止下面的士兵讨论这些事。而那些普通的士兵,他们就被分配做一些具体的小任务,比如负责把犹太人送上车,或是没收他们的财物。在这样的情形下,尽管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这事不对劲,但既然自己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屠杀中,又是上级的命令,沉默不语似乎成了更好的选择。

好的,我们再来看集体沉默的第三个成因。作者认为,集体沉默的传播还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关。在作者眼里,很多集体沉默其实可以称作一种合谋性的沉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参与进去,互相助长,这样共同把沉默保持下去。这种合作实际上就形成了一股合力。比如那些纳粹高官,用权力禁止士兵谈论集中营,而那些士兵又尽可能的对集中营附近的居民隐瞒真相,那些居民明知道那里面有问题,但还是选择视而不见,不去深究,这就让沉默得以持续下去。

又比如二战的幸存者,他们可能不想把自己的悲惨经历告诉后代,后代也可能因为害怕知道真相后的痛苦,而选择不去追问。这种默契的存在,在集体沉默中极为普遍。作者还特别强调一个点,这种合作有时并不是故意为之,很多时候反而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在集体沉默刚刚出现的时候,如果周围的沉默者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加入沉默的行列。这种不自觉的从众心态,也会助长集体沉默现象的蔓延,形成一种独特的场面。就像如果地铁车厢里有坏人行凶,如果周围的人一开始选择了沉默,最后很可能整个车厢的人都会装作没看见。作者认为,这种情况下,很难单纯用道德去责怪车厢里的其他乘客,可能是因为当时旁观者太多了,当一个乘客发现别人都没反应时,他可能会怀疑自己的判断,觉得自己是不是反应过激了。这样一来,他最终也可能选择了沉默。而这个乘客的犹豫,又会强化其他人脑海中事情没那么严重的想法,每个人的沉默都在无形中支持着对方,最终就形成了一个沉默的循环。这就是人际互动下,集体沉默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

好,我们再来聊聊本书第三个要点,生活中的集体沉默,会给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作者觉得,有一些集体沉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前面咱们说的那些由社会文化习俗塑造出来的禁忌话题,咱们就不大会去谈它。还有些沉默是出于对别人感受的考虑,比如对人家的隐私保持尊重,或者是为了避免尴尬的场面,咱们宁可选择不说。这些都是出于好心,可以说是值得鼓励的善意沉默。

但是除开这些文化禁忌或善良的沉默之外,其他很多集体沉默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可能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的一种现实逃避,可能会为将来酿成大问题。比如说,沉默可能会让个体陷入认知的迷茫,逃避真相,拒绝面对事实,可能会让人开始不相信自己的感官,甚至怀疑自己所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一切。这种怪异的感觉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变成深深的恐惧。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孩子天天回家,看到父亲喝得烂醉如泥,而家里人却一个字都不提,妈妈就默默的清理现场,第二天又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困惑,开始怀疑自己的感知,是不是自己在幻想。

沉默同样可能会破坏群体成员之间的信任,让大家都互相戒备。大家明明共同经历了某件事,却都假装没发生过,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却只能在一个局限而安全的范围内交流。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团队的凝聚力解体,一个人经历的集体沉默越多,就越容易感到孤独,跟人交流也会变得力不从心,最终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再跟别人分享任何想法了。

还有些沉默可能会促使社会规则的腐败,比如对待暴力或丑闻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沉默态度,其实就是在鼓励和纵容罪恶,这会促成更多恶行,并逐步侵蚀人们的道德感。正如某个政治格言所说的,最有效的摧毁道德的方法就是闭口不谈。而这种沉默更是有种自我复制的特点,沉默维持的越久,他被打破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最后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警告过民众,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懊悔,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坏蛋们的恶劣行径,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好了,我们再来讲讲这本书的最后一个要点,如何修改和突破那些不好的集体沉默。作者说,要想打破这种不利的沉默,咱们得先公开承认问题的存在,就是要把问题说出来、写出来,或者通过行动让大家都看到,并且尽可能把他推到聚光灯下,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积极响应。

举个例子,在1894年,当法国军官因为弥漫着的反犹太情绪而受到冤屈定罪的时候,人们对这个冤案视而不见,最后还是著名作家左拉写了一封名为《我控诉》的公开信,讲述了这位军官的不幸遭遇,并四处呼吁,这才打破了沉默,唤醒了公众的正义感。

在团体中,作者建议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别再转弯抹角了,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建立起讨论真问题的良好风气。如果能加点幽默和体贴进去就更好了,沉默在大家的微笑和理解中就会被打破。

打破沉默还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就像群体的力量能加强沉默一样,我们也可以用群体的力量来打破沉默。第一个勇敢站出来指出问题的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其他人也必须跟上。在安徒生的《皇帝新装》故事里,小孩子是第一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但另一个关键细节是,他的父亲最后支持了他,后来周围的人都附和了他,最终整条街的人都叫了起来,这样问题才被彻底揭示出来。

最后,作者强调,这个过程中,咱们需要勇气和耐心。在现实中,当有人站出来打破沉默时,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可能会支持,有的人可能还会沉默,也有的人会试图转移话题,把注意力引开。总的来说,那些站出来的人通常会被一些人排斥,甚至会受到质疑、讽刺或孤立。这时候,我们的勇气和耐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就像在《皇帝新装》里的那个小孩,我们得给他更多的包容、宽容和保护,只有这样,那些不好的集体沉默才会慢慢变少。最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不让它长成房间里的大象。

好了,到这里,《房间里的大象》就聊的差不多了。咱们快速回顾一下刚才讨论的几个要点吧。首先是集体沉默现象的特征和构成元素,作者认为,真正的沉默包括三个层面,不看、不听、不说。除了这三层意义之外,还有明显性和集体性两个超级重要的要素。所谓明显性,就是这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行为,必须是针对那些明摆着的、无法回避的大问题。而集体性指的是所有人都看到了问题,却像约好了一样一起保持沉默,这种有益的、群体性的选择,才是集体沉默这个概念最特别的地方。

接着我们聊到了集体沉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作者觉得,集体沉默跟社会的文化和习俗规则关联很深,这些文化习俗常常会划定一些不谈论的禁区,从而导致大家都不说话,避免尴尬,体现出一种礼貌,这些其实就是一种更温和的社会禁忌。另外,集体沉默跟我们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也有关系,在集体沉默产生的过程中,权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大家关注的焦点,并可以通过命令等强制手段控制信息的传递,继续维持沉默。除开社会习俗和权力结构,集体沉默的传播还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关,有的集体沉默可以说是一种沉默的循环。

我们还聊了集体沉默可能导致的各种影响,作者指出,除了那些出于好意的沉默,很多时候,忽视和回避房间里的问题,并不会让我们更安全,反而可能导致未来更大的问题。比如,可能让人们怀疑自己的记忆和认知,减少群体成员间的信任,伤害团队的凝聚力,甚至可能滋生罪恶,导致社会道德规则的崩溃。对于这些负面的沉默效应来说,沉默维持得越久,就越难打破,大家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大。

最后,我们讨论了如何打破负面的集体沉默,要结束沉默,就得正视问题,并把他置于众人的注意焦点之下,激起大家的正面反馈。除此之外,打破沉默还需要团体的力量,对于《皇帝新装》中的那个小孩,每个人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只有这样,不好的集体沉默才会变少,好的氛围才会在我们身边形成良性循环,防止问题一开始就发展成难以处理的大问题。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沉默实际上和讲话类似,是交流体系的一部分,包含的既不是无言,也不仅仅是无声,它填满了我们讲话过程中所有的停顿和语言的空隙。

二、合谋的沉默及一群人形成默契,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有意忽略某种他们私下全都清楚的事实。

三、恰恰是我们为否认大象如影随形的存在所做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些大象成为庞然大物。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们便神奇般的缩小,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他赶出房间。

四、最公开的否认其形式就是沉默。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