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谣言》 以真相之刃剖开群体迷思,在信息漩涡中捕捉人性幽微处的信任崩塌与重构密码
铛铛铃2025-08-30【励志】1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谣言》。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扩散至全国,牵动14亿人的心。一场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正在打响。就在战斗进入关键时刻,战场之外各种谣言纷飞,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力。
其实不只是这次肺炎,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件大事发生,都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谣言满天飞,网络媒体上也会上演各种传谣和辟谣的斗争大戏。毫无疑问,每一个谣言都会有它的受众和杀伤力,有的谣言流传之广,引发的次生灾害不容忽视。
今天为您讲解的这本《谣言》,就是来探究各种各样的谣言如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避免被谣言所误导。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伟大的书籍,揭开谣言神秘的面纱。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更是变得无处不在。那么,谣言到底是怎么在群体中发挥作用的呢?要了解它的作用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才是谣言。
事实上,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同,谣言并不是指虚假的信息。在卡普费雷的定义中,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这个描述相对中性,强调的是未经证实、非官方的特点。谣言不等同于谎言,因为谣言并不都是假的,也有真的。比如今年1月的乌克兰坠机事件,在伊朗政府承认前,便有传言认为是伊朗导弹所击落,最后被证实确实是真的。
有这么一个著名的笑话:有一年哈雷彗星刚好掠过地球,一位部队的师长就跟手下的团长说:“明天晚上八点,哈雷彗星将出现在天空,这可是76年来难得一见的现象。你让所有士兵都穿好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给他们科普一下什么是彗星。到时候要是下雨的话,你就改在礼堂集合,我给他们放一部关于彗星的影片。”
于是团长就向营长传达命令,然后营长告诉连长,连长告诉排长,最后班长向他的手下士兵宣布的时候,已经变成这样了:“明天晚上八点钟,著名的76岁高龄的哈雷将军,将穿着野战服,驾驶他那辆彗星牌汽车,冒雨穿过操场,开到礼堂那边去。”
一个正常的命令,经过一层一层的传达,最后就成了一个彻底不靠谱的信息。有意思的是,这种信息的突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每一次的传达中都略微地变形。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丢掉一些信息,再加上一些信息,虽然每次的改变都不大,但是几轮下来就把原来的意思彻底给颠覆了。
其实很多谣言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有时候会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的谣言一定是某几个狡猾的人坐在书桌前,绞尽脑汁精心设计出来的。其实并非如此,很多谣言都是在口耳相传中,经过大量的变异改编,一步一步自然演化出来的。每一个传递者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对原来的故事精加工,让它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口味。
靠着谣言哗众取宠、恶意中伤、谋取利益的人当然不少,但误解真相、无恶意发布未经证实言论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双黄连口服液的脱销,及时公开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好事,但若是没能准确理解,瞎喝一通,可能下一步就该卫生纸脱销了。而那些告诉亲戚朋友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新冠肺炎感染的人,有觉得自己是在造谣传谣吗?当然不会,因为“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上海药物研究所说的,大家都抢了肯定有用,不然大家都傻吗?相信我,我看新闻了,官方发布杠杠的”。
在人人都在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有多惊人?还是拿双黄连举例子,在新闻发布后的短短几分钟,网购渠道就断货了,外卖商家也脱销了,谣言就这么瞬间爆发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助长其威势。
谣言之所以可以传播得如此迅速,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其具有社交性。比如朋友、家人中,如果有人在为谣言背书,当谣言从这些人嘴里说出来时,即使是带有“我听说”“有人说”等字眼,还是先天会让人感觉是真事儿的色彩。而同样一句话,陌生人说出来往往更容易让人质疑。
更多时候,我们判断信息真伪的焦点,不是在论证信息的真假上,因为这个工作太繁琐了,更简单的办法是判断和我说这个信息的对象是否值得信赖,这个可就容易多了。
其实,许多谣言之所以甚嚣尘上,不是因为传谣者对谣言坚信不疑,而是由于谣言内容很有趣,是一件令人好奇和惊讶的事情。传播它的人确信,在她向她的朋友圈内宣布这个新闻时,能制造出很好的效果。
想象一下,当你在一家餐厅吃饭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两个人在聊天,其中一个说:“好像那什么公司要裁员了。”你一听,这家公司不就是你在职的公司吗?这时你的好奇心就会被提上来了。另一个人说:“你不知道,我的朋友在这家公司工作,跟领导挺熟的,领导吃饭的时候无意间透露的。”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办呢?会不会立刻做好被裁员的准备,找下一家公司呢?也许并不会,但你的心里恐怕会惊慌不已。
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你无意中听到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说话,为什么会选择相信呢?那是因为这个消息很神秘,它会让你有一种泄露天机的错觉。当你无意中听到别人说的话时,你会觉得比你直接得到的信息更可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自然而然地会觉得这个消息是十分可靠的,而且可能还会有强烈的倾诉欲,想要迅速地把消息传递给你身边的人。
有心理学家专门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去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当着很多人的面,假装在说一些令人震惊的秘密,并且尽可能表现得非常自然,让人感觉是无意之中听到他们的谈话。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实验人员说的话是真的。
美国有一家公关公司,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让他们想要传播的消息快速在人群中蔓延出去。
特别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际上代表了一种话语权的权利转移。当每个人都能成为媒体,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公共权力就会显示出它的天然弱势。在以前,舆论只有自上而下单方面的传播,而现在,谣言凭着互联网化的特征,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地盘,谣言一经问世就不胫而走。
谣言的传播是一场集体行为,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传播链上的演员。
在前面的内容当中,我们了解了谣言的特点和人们容易相信谣言的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辨别谣言,从而减少它对生活的影响。
作者认为,谣言为什么难以根除,就是因为它是基本人性的体现。一旦你陷入到一种模式里去,就很难再脱离这种思维。当然,很多人会说,身正不怕影子斜,破除谣言还不容易,只要信息公开、公正、透明,面对公众的质疑反应迅速、及时,谣言自然不攻自破,瞬间平息。
其实哪有那么容易。上世纪80年代,大名鼎鼎的宝洁公司就遇到一件倒霉的更改商标事件。历史上,宝洁的logo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由字母P和G组合而成的。自从1837年创立以来,将近150年的时间里,它的商标一直是半圆形人脸,其实就是罗马神话里的朱比特,左边有13颗星星,代表当时美国的13个州,看起来也蛮好的。为什么后来改掉呢?就是因为有人传出谣言,说这个商标是撒旦的象征,宝洁公司是出卖给魔鬼的。因为左边的星星能勾勒出666三个数字,包括在老人的胡子,也有666,666是魔鬼的数字,撒旦的编号,老人的造型其实是牧羊的变形,也就是撒旦变成人后的形象,做成了月亮的形状,这就是月亮教派,总之是魔鬼的代言人。
我估计当时宝洁的总裁听到这个谣言,肯定是七窍生烟,这也太牵强附会了。你要造谣,好歹用点心思好不好?所以宝洁当时直截了当地发明了一个简单的声明,说我当初设计这个logo原意是如何如何,而且公司的股权构架是怎么怎么样的,不可能被谁单独地拥有。在他们看来,这些足够说明问题了。没想到毫不管用,不断有人打电话进来问:“你们是不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了呀?撒旦跟你们的商标是什么关系啊?”到1982年6月一个月时,接到了1万5000个类似的电话。
这下管理层坐不住了,只好去请宗教界有影响的人士,让他们出来帮忙澄清一下问题,而且还上了电视节目,公关搞得如火如荼。然后他们又调查发现,这些谣言很可能是几个竞争者的销售商散布出来的,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这几个人彻底告上了法庭。此外,还设立了电话热线,专门回答各类相关的问题。信息是不是够透明了,回答是不是也够诚意了?结果打电话的人是越来越多,本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上了电视,大家关注起来,觉得肯定有问题,做贼心虚,要没有问题,你干嘛上电视呀,一定有阴谋。所以打来的电话数量有增无减,直线上升,包括各种愤怒的匿名信,每个月都要收到好几麻袋。
最后公司终于顶不住了,被这个谣言纠缠了整整4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梦魇,各种手段都用过了,干脆一劳永逸,彻底地撇清算术。从1985年4月开始,宝洁宣布再也不用原来的人脸标签了,改成最简单的字母,这下总行了吧,所以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谣言实际上是对人性弱点进行利用,它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你一旦认定一件事情之后,它会在你的心里深深扎根。无论对方出示多少证据,多少反面的例子,也不管它说的多么有理有据,都不可能改变你先入为主的思想,甚至你还会认为这些驳斥的证据恰好说明它做贼心虚,反而证明你原来的想法是对的,在心理学上叫做逆火效应。
作者认为,杜绝谣言的本身就是自己不传播。因为在你看来无关痛痒之事,对外人来说可能是困扰重重。因此做一个有道德之人,说话谨慎选择,沉默和终止是辟谣者的最好素质。
作为普通人,要是每条信息都要去追根溯源,也不太现实,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谨慎转发,不在自己不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为谣言背书,而不是轻飘飘地用一句“我也是听别人说的,我不清楚,我只是转发一下”来为自己开脱。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为自己言行负责的人。
光靠人的自觉想要遏制谣言是远远不够的。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社会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应对机制,但当官方信息无法满足群体的安全诉求时,谣言便在大众恐慌情绪的投射下,实现病毒式传播。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传播速度往往有着更强的传染力,权威信息缺失,谣言就会补位。这就需要打造一个长期的辟谣阵地,需要一个官方平台或者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面对突发事件企图压下的念头不可取,冷处理等待风口过去的应对套路更是行不通,应该采取更为自信和公开的态度来面对公众。
在这次肺炎疫情战斗中,我们看到随着官方信息的透明度提高,群众的恐慌感不断下降,对国家采取的措施给予理解和支持,致使国家进步、公民素质提高。
其实,谣言并不一定会引发负面影响。在作者卡普·费雷看来,谣言是无人邀请的发言,是一种反权利,是对权威的一种返还。它有时也可以揭露秘密、提出假设,迫使当局开口说话,针对官本位下的信息封锁和滞后,有着显著的效果。
到这里,这本《谣言》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谣言的传播方式通常暗合人的心理本能,在传播过程中,这个信息还会不断演化、发酵,细节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丰满、可信,但也同时偏离了最初的真实情况。
第二,面对谣言需要提高自我的鉴别能力,尽量选择主流媒体或者官方平台做辟谣报道。
谣言杀伤力很大,不管是对个人群体还是整个社会。《离骚》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记录了屈原对谣言的愤懑。李白那句“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表达了对谣言的恐慌。谣言曾是古代宫廷政治的利器,谣言也曾是改朝换代的推动器。从陈胜、吴广起义到辛亥革命,每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都有谣言的影子。
有人曾经断言,只有在民智不开,公众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普遍低下的条件下,谣言才会肆虐。实际上,现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谣言的数量以及它们传播的范围与速度,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卡普·费雷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读者,谣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的思维只会妨碍对它的理解与化解。
这次疫情防卫是一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每天都有无数新的信息等待我们接收,疫情动态、防护措施、求助信息等等。然而,谣言也在此之中不断滋生,一次次“醉心、权威、震”伴随着反辟谣与反辟谣、“双黄连可以防便”“猫狗会传播病毒”等实锤的虚假信息,都对民众的实际行为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慌。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仅要保护好自己,还要管好自己,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如果每个人保持理性参与,我们可以战胜得更快一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