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事实》 以理性罗盘校准认知偏航,在数据迷雾中解码人类思维的隐形陷阱与突围之道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到的书是《事实》。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能够尊重事实,能够客观认识这个世界。我们会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不断通过教育、阅读、媒体获得知识或者是信息,这些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依据。可真的是这样吗?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民皆兵,社交平台上资讯过载,各种不同声音刷屏的时候,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身边人情绪的起伏。“戴了口罩也不安全吗?”“特效药还没有研发出来吗?”一个个夺人眼球的标题,夸张的措辞,让不少人的心情仿佛在坐过山车,大家的判断力也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中迷失。

其实啊,每个人能够高强度接受信息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下子接受过多的信息,就会逐渐失去客观判断事实的能力。而微博、朋友圈就是会瞬间给出海量信息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被网上的消息所迷惑。而《事实》这本书就能教会我们用事实思考,避免情绪化,理性地来应对各种困难。这本书对于应对当下疫情,缓解大家的焦虑,也极具现实意义。

《事实》的作者汉斯·罗斯林教授,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公共卫生领域奋斗,曾在非洲参与对抗致死率最高可达90%的埃博拉病毒。他在本书中分享了埃博拉病毒事件中受感染者的故事,分享了他亲身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惨痛教训和经验,这些都可以帮助大家避免情绪化决策,在困难面前保持理性思考。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我通过解读书中提出的常见思维方式,分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你会发现我们做决策存在的缺陷,明白如何用更正确的数据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做出理性决策。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我们很多人都有一分为二的错误情绪本能,很容易直接选择事情的两极。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把官员分为清官和贪官,把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把世界分为富国和穷国。我们习惯于谈论英雄或者是犯罪,习惯于去听屌丝的逆袭故事、富豪的创富传奇,普通的事情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一分为二,希望通过最简单的方法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企图轻松认识这个世界。

对于小孩子来说,黑白分明的区分法的确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熟悉这个世界。但是啊,对于成年人而言,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是很危险的。因为世界根本不是简单的黑与白,不是简单的两极,绝大多数的事物都是正态分布的规律,事物发展大都是渐进的和累积的,这才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显而易见,极端情况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如果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不能只注重两端,而忽视中间的大多数。多数情况下,正是中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大多数,反映了更真实的情况,并且决定了事物的走势。

下面,我请大家来回答一道问题: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第一,低收入国家;二、中等收入国家;三、高收入国家。这是本书中一道题目,那停顿两秒钟,请大家来思考一下这个答案。

从作者在英、美、法、澳、日、韩等14个国家的调查数据看,所有国家的人们回答这个问题,正确率都不超过40%。那你想好了吗?答案是这样的: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的国家。事实就是这样,绝大多数人口既没有生活在低收入国家,也没有生活在高收入国家。很多人习惯性地抱有一分为二的思维,给贫富贴上标签,认为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构成了世界的主体,事实却并非如此,中等收入国家才是主体。

政府和媒体都喜欢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名词,把世界一分为二。然而,全球化经济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国家之间早就没有了明显的差距。按照世界银行2016年对于收入水平最新的分离方式,已经不再把国家简单地分为发达和发展中两类,而是把所有国家根据收入水平的不同,分为四个等级:低级为两美元每人每天,此等级人口约10亿人;第二级为2~8美元每人每天,此等级人口约为30亿人;第三级为8~32美元每人每天,此等级人口约为20亿人;第四级为大于32美元每人每天,此等级人口约为10亿人。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来,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70%以上,这就证明了一分为二的思考方式是有缺陷的,甚至是有害的。

再举一个例子,请大家来回答:什么出行工具是最安全的?你能想到是飞机吗?虽然飞机失事的新闻经常被报纸或电视报道,但以2016年的统计为例,全世界有超过4000万架次的商用飞机在安全飞行,仅有十架坠毁。然而,因为飞机出事故的时候声势浩大,而安全降落的飞机却不会被关注,这就容易产生一种乘坐飞机好像很危险的印象。

诸多事例都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避免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这世界上最多的是中间地带,数据能说明很多问题,要注意数据的实际分布,避免只看到极端的情况。其实,在所有的群体、国家或者国民中,总会有极端情况的存在,总会有顶层和底层,而且顶层与底层有可能是极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明白一个事实,即便如此,大多数仍然分布在中间状态,而在中间并不存在鸿沟。

克服一分为二的情绪本能之后呢,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第二部分:不要被恐惧本能牵着鼻子走。

本书认为,当一个人对于潜在危险过分注意,在恐惧面前就容易丧失清醒的判断,无法看到真正的事实。而想要控制我们的恐惧本能,就需要了解更多的即时信息,计算事件的真实风险。

从远古时代开始,恐惧就是最能影响人类行为的情感之一,这些恐惧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脑海中留下的烙印。生命的脆弱让人们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对于现代人而言,早已告别了荒蛮,生活中并不存在那么多的危险,可是我们还是很容易被恐惧所支配,情急生乱,丧失理智。

资讯泛滥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海量的负面信息,如何争端、地震、疾病、犯罪、恐怖主义等等,这些大事件当然比日常琐事更夺人眼球。但是持续看到这样的信息,会使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种错误的景象,我们很容易会把大事件看成是日常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认为这就是世界的真实情况,最终导致我们眼中的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可怕。

可事实上呢,媒体上的信息都是被精心选择出来的,这是媒体利用我们的恐惧本能获取我们注意力的方法。一名记者如果去报道平安降落在北京机场的飞机,或者是身边正在建造的工程,他可能很快就会失业了。不是说这些事情没有价值,只是没有新闻价值。试想一下,我们每天看到的这些资讯,会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吗?

当我们恐惧的时候,保持理性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没有空间来思考事实。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恐惧与危险这二者之间关系的观点,恐惧和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怕的事情仅仅给了我们一种危险的感觉,但是另外一些真正危险的事情,则会威胁我们的生命。过度关注可怕的而不是危险的事情,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方向。

就像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即使我们都知道这种疾病传染性极强,我们也不应被恐惧本能牵着鼻子走,更不必恐慌,因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新冠病毒是可以防控的,能够治愈的,各地纷纷出院的病人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病人有时候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恐惧本身。”恐惧比病毒更可怕。

有人曾在网上传谣说,虾与橙子同时吃会产生砒霜使人中毒。可是科学计算发现,如果真要达到使人中毒的程度,一个人一次要吃100斤虾,加上十斤橙子,这还只是量的要求,还没谈个体的差异、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环境。可见你面临的真实风险,不在于它看起来有多么的可怕,而首先在于两个因素:危险的程度和发生的概率。其次啊,还要明白,当你在恐惧中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采取行动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坚持了解基础数据,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拿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我们会发现,人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化本能的影响。疫情开始的时候,钟南山院士就呼吁大家戴口罩、勤洗手,主动防控疫情,可就是很多人不戴口罩,村里已经开始封路、开始隔离,总有人三五成群的聚集、排斥测量体温。这些人的心理就是“我没事啊,全国人这么多,怎么会轮到我被传染”,这是典型的对疫情的错误认知,没有考虑疫情的危害性,拒绝用事实思考的例子。因此呢,这些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再到后来,疫情严峻形势受到社会普遍重视,人们守在家中,不再聚集、交流,通过反复刷手机和看传统的报纸、电视,受到了海量信息的轮番轰炸,很多人产生了恐惧心理,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这就属于一种非理性恐惧。

我们可以好好听听这本书,利用书中提倡的实事求是的理性思维,来看清事实,正确对待疫情。事实是各地出院病人每天在逐渐增多,新发现病人的数据呈减少趋势,在全国重视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疫情已经受到了很好的控制。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看到了现实的进步,而这些使我对未来更大的进步充满了希望。这不是乐观,这只是对事实的真相有清晰和合理的理解。这需要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实用的世界观,重视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应该像重视我们的健康一样。日常好好饮食,坚持锻炼身体有多重要,实事求是就有多重要。”一种是物质层面的,一种是精神层面的。坚持实事求是,你将能够修正自己原来过度情绪化的世界观,你将会拥有一颗开放的心灵,去正确理解这个世界。

而我们的思维可能会迟缓,我们的认知可能会过时,我们的情感呢,也可能会片面。因此呢,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因为即时的数据是最有力的东西,数据才能更接近真实。学会用数据思考,避免过分情绪化,建立起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做出正确决策。当你拥有了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你就能远离焦虑、充满希望、变得理性,做出有效决策。同时呢,我们还可以利用自己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框架,去帮助周围人去应对困难。

到这里呢,《事实》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讲完了。那下面呢,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上面音频的内容。

首先呢,我们谈到,要拒绝一分为二的情绪本能,面对任何事情,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只看极端情况,要去寻找大多数,从而全面认识事物。

其次呢,我们谈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恐惧本能,当对潜在危险过分注意,人们就容易在恐惧面前丧失清醒的判断,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更多的信息,计算事件的真实风险。

最后呢,我们谈到了本书的主旨,那就是认清事实,实事求是。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困难。

本书作者汉斯·罗斯林本人就是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乐观主义者,他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还把本书的手稿带上了救护车,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还高兴地跟出版社说:“我们终于写出始终想写的那种书了。”他在本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需要克服的情绪化思维,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他通过大数据倡导理性接触事实真相,认识情绪化本能避免情绪化决策,把能量投入到建设性的行为中去。

当前受疫情影响,人们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悲观心态,更需要用理性和事实来对抗这种情绪化本能。当你真正理性地看待现在发生的一切时,你就能更为积极乐观的生活。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